1 / 25

实验结果分析及思考题

6. 7. 1. 2. 3. 5. 4. 实验结果分析及思考题.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试剂. SBR 法综合 实训. 一 、实训 目的. ( 1 )通过实验了解 SBR 系统的特点,主要组成部分和内部构造。 ( 2 )掌握 SBR 工艺各工序的运行操作要点,加深对 SBR 法工艺及运行过程的认识。 ( 3 )通过污泥性能指标的测定和生物相的观察,加深对活性污泥系统的了解。 ( 4 )就某种污水进行动态试验,以确定工艺参数和处理水的水质。. 二 、实训 原理.

Download Presentation

实验结果分析及思考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6 7 1 2 3 5 4 实验结果分析及思考题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仪器 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试剂 SBR法综合实训

  2. 一、实训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SBR系统的特点,主要组成部分和内部构造。 (2)掌握SBR工艺各工序的运行操作要点,加深对SBR法工艺及运行过程的认识。 (3)通过污泥性能指标的测定和生物相的观察,加深对活性污泥系统的了解。 (4)就某种污水进行动态试验,以确定工艺参数和处理水的水质。

  3. 二、实训原理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SBR)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连续活性污泥法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SBR工艺也是通过活性污泥的絮凝、吸附、沉淀等过程来实现有机物的去除;所不同的只是其运行方式。SBR系统包含预处理池、一个或几个反应池及污泥处理设施。反应池兼有调节池和沉淀池的功能。 湖北大学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4. SBR工作过程通常包括5个阶段:进水阶段(加入基质);反应阶段(基质降解);沉淀阶段(泥水分离);排放阶段(排上清液);闲置阶段(恢复活性)。这5个阶段都是在曝气池内完成,从第一次进水开始到第二次进水开始称为一个工作周期。每一个工作周期中的各阶段的运行时间、运行状态可根据污水性质、排放规律和出水要求等进行调整。对各个阶段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又可以达到脱氮、除磷,抑制污泥膨胀等目的。

  5. 三、SBR法工艺流程 SBR工艺的一个完整操作周期有五个阶段(见图5-8):进水期(fill)、反应期(react)、沉淀期(settle)、排水期(draw) 和闲置期(idle) 进水反应沉淀 排水闲置

  6. 曝气方式不同

  7. 滗水器出水

  8. 四、SBR工艺的特点 1 流程简单, 运行费用低 固液分离效果好,出水水质好 2 运行操作灵活,效果稳定 3 脱氮除磷效果好 4 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5 耐冲击负荷 6 节省占地面积 7

  9. 五、SBR法的影响因素 1.进水时缓慢搅拌的影响 2.NOx-—N对脱氮、除磷的影响 … … SBR工艺进水过程在缓慢搅拌时,可使聚磷菌释磷量加大,从而使聚磷菌在好氧状态下摄取磷量越大。 当进水处于厌氧状态时,进水带来了极少量NOx-—N,尽量降低曝气池内 进水前留于池内的NOx-—N 浓 度,主要靠好氧曝气停止后沉 淀、排水段的缺氧运行。 进水工序的厌氧状态,DO为0.3 ~0.5mg/L,当释磷速度为9~10mg/(gMLSS·h),水力停留时间大 于1h; 好氧曝气工序DO在2.5mg/L以 上,曝气时间4.0h为宜; 排放、沉淀工序,DO≦0.7mg/L,时间为2h左右。 3.运行时间 4.DO的影响 …

  10. 六、实验仪器 1 SBR法实验装置及计算机控制系统一套。 2 水泵。 3 水箱。 4 空气压缩机。 5 电子显微镜。 6 DO仪。 7 COD测定仪或测定装置。

  11. 七、实验试剂 COD相关试剂。

  12. 八、实验过程及实验步骤 1 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 (1)取已建污水活性污泥或带菌土壤为菌种,在SBR反应器内以生活污水为营养培养活性污泥。 (2)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除1/3废水,再加入新鲜废水。 (3)培养数天后如发现污泥呈黄褐色,絮凝和沉淀性能良好,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镜检菌胶团密实,生物相丰富,说明污泥已培养成功。

  13. 2 打开计算机并设置各阶段控制时间(填入表1中),启动控制程序。 3 水泵将原水送入反应器,达到设定水位后停泵(由水位继电器控制)。 4 打开气阀开始曝气,达到设定的时间后停止曝气,关闭气阀。 5 反应器内的混合液开始静沉,达到设定的静沉时间后,阀1打开滗水器开始工作,关闭阀1打开阀2,排出反应器内的上清液。

  14. 6 滗水器停止工作,反应器处于闲置状态。 7 准备开始进行写一个工作周期。 8 取曝气阶段内活性污泥进行生物相的观察。

  15. 九、实验结果分析及思考题 1. 计算公式 计算在给定条件下SBR法的有机物去除率η 式中:Sa—进水中有机物浓度,mg/L; Se—出水中有机物浓度,mg/L;

  16. 2. 数据记录 SBR法实验记录

  17. 3. 实验结果分析 (1)计算在给定条件下SBR法的有机物去除率η (2)生物相的描述 包括污泥的颜色、生物相是否丰富、菌胶团是否致密、边界是否明显和典型的微生物。

  18. 4. 思考题 1 简述SBR法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的异同? 2 SBR法工艺上的特点及滗水器的作用。 3 如果对脱氮除磷有要求,应怎样调整各阶段的控制时间?

  19. 十、实验注意事项 1. 在清水和污水中测定是的实验条对应完全一致; 2. 测定完后将桶内污水倒掉并冲洗干净; 3. 实验结束后将桌上仪器设备恢复原样,并做好清洁工作。

  20. SBR工艺设计 设计要点: • (1)污泥溶剂负荷率NV=0.5KgBOD5/(m3·d)± • (2)MLSS为3000mg/L • 操作周期为6~8h:进水2h,曝气4h,沉淀1h,排水与待机各0.5h(8h) • (3)总需氧量的计算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同,当要求脱氮时,应考虑硝花需氧量。 • (4)剩余污泥量的计算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同。 • (5)反应池排水采用伸缩式浮动排水口,其排水口距池底应保证沉淀污泥不会排走。 • (6)反应池超高为:0.5m。

  21. SBR工艺设计计算 (1)计算周期进水量QO(m3) 式中:Q-平均日污水量(m3/d) T-工作周期(h) N-反应池池数(N≥2) (2)反应池有效容积V有效(m3) 式中:n-一日内的周期数 c——进入反应池污水BOD5平均浓度(g BOD5/ m3)) V有效=Vmin+QO 式中:Vmin-最小水量,指沉淀、排水工序之后,反应池内污泥 界面所对应的容积,同时污泥界面的高度应低于排水口高度。 (3)反应池最小水量Vmin

  22. 式中:SVI——污泥指数(ml/g) 106——ml与m3的关系 MLSS——混合液污泥浓度(g/m3) (4)校核周期进水量和有效容积 V有效=Vmin+QO (5)确定单座反应池的工艺尺寸 池水深一般为3.5~4.5m,确定L×B,超高取0.5m

  23. (6)计算总需氧量O2和需氧速率R a. 总需氧量O2 当只考虑有机物氧化,则O2=a′QLr +b′VXv(Kg O2/d) 公式中:Q-平均日污水量(m3/d) Lr-Co-Ce, Co 、Ce分别为进、出水BOD5浓度,g/m3 V-反应池总有效容积(m3) Xv-反应池MLSS浓度,等于0.75MLSS浓度(g/ m3) a′、b′——分别为0.5, 0.11 当考虑有机物氧化和NO3—N硝化时,则应考虑二部分的需氧量。 b. 需要速率R=氧气/一日内曝气时间(h) (7)根据需氧量O2求出标准状态下曝气池设备的供氧量和供气量其计算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同。 (8)排水口距反应池底高度h(m) 最佳排水深度控制: 返回

  24. △H可取0.1m 由于浮筒的浮力,使滗水器的进水头可随水面的变化而变化,开始排水时,通入压缩空气至气缸,由于气缸中的气动活塞带动曲面轴打开闸门,浮动进水头开始排水。 停止排水时,只需将输气软管中空气排出,通过曲轴将闸门关闭。滗水器不工作时闸门处于常闭状态。

  25. 式中:H——反应池有效水深(m) QO——周期内进水量(m3/周期) V有效——反应池有效容积(m3) N——池的座数 L.B——单池反应池的长×宽(m) (9)剩余污泥量W(Kg/d) W=aQLr-bVXv(Kg/d) 式中:Q——平均日污水量(m3/d) Lr、V、Xv均同上 a、b——分别为0.5~0.65、0.05~0.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