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洞庭湖的变迁

洞庭湖的变迁. 政史学院历史系 11 级( 3 )班 张晓 飞 110710085. 洞庭湖的变迁.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区历史演变 洞庭湖的现状. 洞庭湖的简介:.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 2,820 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 洞庭湖区历史变迁 :.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Download Presentation

洞庭湖的变迁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洞庭湖的变迁 政史学院历史系 11级(3)班 张晓飞 110710085

  2. 洞庭湖的变迁 • 洞庭湖简介 • 洞庭湖区历史演变 • 洞庭湖的现状

  3. 洞庭湖的简介: • 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为“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

  4. 洞庭湖区历史变迁: 一: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据《山海经》、《庄子》等记载,湘、资、沅、澧等河流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与长江交汇,环绕君山的洞府之庭形,了一个大的湖泊,逐渐有了洞庭湖的名称。

  5. 洞庭湖在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边长江,北通汉水,方圆900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再下汉口。由于有云梦泽的调洪,当时“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面,方圆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沼泽平原。洞庭湖在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边长江,北通汉水,方圆900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再下汉口。由于有云梦泽的调洪,当时“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面,方圆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沼泽平原。

  6. 春秋战国时期,因湖区比较接近楚国的国都部(今湖北江 陵西北),是楚国向南方发展的必经之地,所以楚人进入湖区 比较多,特别在西北部人口分布比较稠密。春秋战国后期,湖 南进入楚、秦版图。同 时,从赣、皖、苏、浙西上,从甘、陕、巴蜀南下和东进,洞 庭湖亦属途经之地。

  7.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克服五岭的障碍,保证军粮的顺利 运输,命令史禄凿渠运粮深入越地,利用湘桂谷地凿出一条古 老的运河灵渠,沟通湘漓二水,联结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年 代之久远,工程之艰巨,设计之灵巧,可与都江堰、郑国渠媲 美。

  8. 两汉时代,湖区经济还很不发达,“民食鱼稻”,以捕鱼、 打猎为业,仍属地广人稀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和(后 汉书·郡国志)记载,从公元2年至公元140年,湖南省人口 由 71.74万发展到 281.33万,增长2.92倍,而武陵、长沙H 郡人口从42.16万发展到131.03万,增长2.1倍。该数据虽 不能完全反映湖区的实际情况,但揭示出当时区域人口增长速 度的趋势。

  9.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频繁,湖南境内,特别是洞庭湖区和 湘江流域人口剧增,垦殖的发展使天然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西洞庭湖因长期缓慢淤积,加之人工围垦使湖面缩小,湖 泊水位也因之被雍高而高于荆江,致使原先的湖区西北向南流 的油水及荆江分洪的虎渡等河均逐渐淤塞。

  10. 二:魏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区的围垦活动已初具规模。三国 吴时,丹阳太守李衡在龙阳(今汉寿)已记洲上“作宅”,“种 桔千株’‘,“岁得绢数千匹,家道富足”。酉晋末年,巴蜀流民 数万人流入荆湘,遍布于洞庭湖区边缘各地。由此可见,在东晋、南 朝之际,洞庭湖区的围垦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11. 根据沿湖置县的历史可以推断,当时的围垦活动已由湖区 边缘逐渐向湖区中心步步推进。迄止南朝萧梁时,今日湖区除南县外的所 有县级政区均已设置,相应地湖泊水面积则由先秦两汉时期的 浩渺大湖开始分割和缩小。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洞庭湖南有“周回二百里”的青草湖,面 积60O平方公里左右;渣水下游还有“赤沙湖”,湘江、流水 下游还有许多“大湖”,据有关专家匡算,当时的洞庭湖,包 括青草、赤沙及其他边缘湖群的全部水面接近于6000平方公 里。

  13. 三、唐宋时期洞庭湖的演变 • 自隋到唐,荆江与洞庭湖仍保持着南北朝时期“湖高江 低,江不入湖”的格局。唐末五代时,荆江两岸堤防逐渐完善 而洪水位也随之抬高,使魏晋以来的“江湖关系”逐渐发生转 变。荆江筑堤始自东晋永和年间,当时荆江刺史桓温令陈道在 江陵以上的荆江北岸构筑金堤,以后累有加修。

  14. 宋代洞庭湖因受荆江分洪水流的影响,湖泊水情和泥沙淤 积发生了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汛期荆江洪水位对东洞庭湖的影响,由水位顶托逐渐 演变为倒灌入湖。  二是湖泊汛枯季节变化明显,而汛期洪水位不断增高。 三是由于荆江泥沙入湖,湖泊淤积较为迅速,水深日益变 浅。

  15. 唐代洞庭湖缩小而青草湖扩大,两片湖面已几乎 相等。两湖相加,总面积仅2350平方公里。加上赤沙湖及其 他边缘小湖,当时整个洞庭湖区天然湖泊面积为3300平方公 里左右,较之魏晋南朝时湖泊面积缩小了近一半。到宋代,特 别是南宋时期,湖区围垦的急剧发展使湖面大为缩狭,洞庭湖 天然湖泊面积比唐代更小。

  16. 四:元代以后洞庭湖的演变 • 元明时期,荆江南岸大堤经常溃口,汛期荆江分流入湖的 洪水量增多,而湖区围垦正处于低落阶段,自然的废垸还湖现 象普遍发生,故湖泊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却日益淤浅。

  17. 明代,洞庭湖区水利失修、荆江决口、湖区溃垸的情况时 有发生。特别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来自长江上游的特 大洪水,使荆江西岸溃决数十处,其中最为要害的溃口是枝江 百里洲、松滋朝英口、江陵虎渡口、公安摇头铺与艾家堰、石 首藕池口等处,荆江洪水奔泻而下,自黄山、鹿湖山两侧漫流 进入洞庭湖区。

  18. 自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之后,荆江堤防又逐一修复, 并订立“堤甲法”制度,分段专人负责,“夏秋防御,冬春修 补,岁以为常”;洞庭湖区的堤垸则迟至万历年间才加以修缮 恢复。隆庆年间又议开波沿江各穴口,实际上仅疏浚了调弦一 口,汛期荆江洪水唯有经虎渡、调弦二口泄入南岸至洞庭湖。

  19. 明正统、万历等朝,官方虽在湖区做过若干修补堤垸的工 作,如华容的安津、蔡田等48垸,安乡的围城、惠民等13 垸,沉江的太平、安乐等13垸,龙阳的围堤、南赶等障,湘 阴的荆塘、塞梯等围均曾重修加筑过,但后来竟、“愈修愈塌, 随筑随决”(隆庆(岳州府志·水利》。除了因泥沙淤积,洪水 位抬升等自然原因外,明代的苛政、重税等人为原因,也导致 湖区水灾日益加剧。

  20. 安乡县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以前,官方从未出资 修筑过堤垸。袁宏道(安乡重建县堂记)称:安乡“自唐以来 始狭”,“割湖水之余以为都,阎井荒荒然”,由于田地淹没, 农民依靠捕鱼捞虾维持活命,每当催科税粮时,被抓到县衙门 34里的全是一帮渔民。

  21. 湖区水灾加剧,废田还湖现象严重。除人事方面原 因外,还与当时湖泊的洪汛水位不断上涨有关。而造成湖区洪 汛水位抬升的原因,又可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荆江洪水位的抬升,造成对洞庭湖的奎托。 另一方面,由于入湖泥沙增多造成湖底迅速淤垫。从而减 少了湖泊容积,也导致汛期湖泊水位的抬升。

  22. 关于元、明时期洞庭湖的天然湖面积,尚缺乏明确可靠的 文字记录。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冯仁轩曾绘刻过一幅洞 庭湖区“巡防图”,据当时曾见过此图的人记 载,当时在湖中的巡哨范围,上哨自岳州府南津港至长沙湘阴36县哨,中哨自君山后湖至常德傅家拆,中经寥荆湾、昌蒲台、石门 山、白苑矾;下哨自昌蒲台西经团山、吉山。水路共145里。上述地名,明代均已在湖中, 可以窥见当日湖泊规模。

  23. 一嘉靖年间,罗洪先曾将元代朱思本地 图改绘成分幅的(广奥图),此图现在仍存,据此图“湖广” 幅量算,洞庭湖面积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这可能因为该 图比尺过小,又略去了湖心洲滩岛屿及岸线的转折细节,从而 使湖面和水道过分夸大。将此图对照现代的地图进行比尺和地 形校正后可知,当时洞庭湖水面达56O0平方公里左右,相当于现在湖泊面积的二倍。

  24. 清初,荆江只有调弦、虎渡二口分洪入湖。 1852年和 1870年藕池、松滋溃口后,形成了四口南流的局面,荆江分 流的入湖水量陡增,对洞庭湖演变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再次 回春和扩大。光绪年间刊行的(湖南全省舆图》,是同治年间 湖南通志馆开局时派人重新测绘的,从其中洞庭湖图上量算, 湖泊面积达54O0平方公里。

  25.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日趋萎缩中的洞庭湖 清咸丰二年(1852 年)及同治十二年(1873 年),荆江南岸相继发生藕池及松滋决口,加上原有太平、调弦两口,形成四口分流局面,荆江泥沙大量输入洞庭湖。这使湖区沉积量远远超过湖盆构造下沉量。一百多年来,湖泊正经历着自然葑淤消亡的过程。

  26. 而由于泥沙的淤积和盲目的围垦使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湖区面积已缩小到二千八百二十平方公里。本来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的洞庭湖,现已小于鄱阳湖,而退居到第二位。 80年代以来,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北部)正向沼泽化演变。

  27. 洞庭湖的现状: •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致使长江中上游、四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湖区泥沙大量淤积,湖面面积急剧减少(从1825年的6000平方公里萎缩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350平方公里,截至1995年洞庭湖的水面面积已下降至2625平方公里)。

  28. 面对这一情况,湖南省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面对这一情况,湖南省正在着手实施“4350工程”,即通过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至2015年,使洞庭湖恢复到1949年前435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面。到那时,洞庭湖将呈现一个高洪季节浩浩汤汤,枯水季节郁郁葱葱,环湖旅游城镇星罗棋布的壮观景象。

  29. 洞庭湖湿地的保护: 退耕护岸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缓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溹河道。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