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大腸癌臨床治療指引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大腸癌臨床治療指引. 資料來源 : NHRI/TCOG 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 目 錄. 一、大腸直腸位置及解剖圖 二、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模式 三、大腸直腸癌環境因子 四、無症狀病人之篩檢及診斷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六、大腸直腸癌分期 七、病理組織型態及組織分級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 一、大腸直腸位置及解剖圖. 二、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模式.

cain-wils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大腸癌臨床治療指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大腸癌臨床治療指引 資料來源:NHRI/TCOG大腸直腸癌診斷與治療之共識

  2. 目 錄 一、大腸直腸位置及解剖圖 二、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模式 三、大腸直腸癌環境因子 四、無症狀病人之篩檢及診斷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六、大腸直腸癌分期 七、病理組織型態及組織分級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3. 一、大腸直腸位置及解剖圖

  4. 二、大腸直腸癌的主要形成模式 大腸直腸癌腫瘤形成的模式,從正常黏膜經腺瘤階段進行至癌症,是由一連串基因的改變,積聚而成。有些研究顯示從正常大腸直腸黏膜變成大腸直腸腺性瘜肉平均所需時間約為十年,從腺性瘜肉成為大腸直腸癌則約需五年時間。 在診斷腺瘤同時發現其他部位腺瘤的比率約50%,而在大腸已切除所有瘜肉後的檢查中,不同部位的再發生率高達30%。近年來已經證實經由內視鏡移除良性大腸直腸腺瘤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甚至死亡率。

  5. 三、大腸直腸癌環境因子 複雜的飲食因素和身體的體能活動,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較高的蔬菜水果攝取量及較高的體能活動量已被證實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藉由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

  6. 四、無症狀病人之篩檢及診斷 1.篩檢   篩檢 (screening) 和監測 (surveillance),雖是被多數人視為同義,但定義上仍有些不同。篩檢針對的是一個非特定的人群 (population);反之,監測則是針對腫瘤性病變的病人或某特定高危險群,如具有大腸癌的家族史或有潰瘍性結腸炎病史者加以定期追蹤檢查。 2.大便潛血反應測試   早期實驗已證實用大便潛血反應可檢測到很高比率的早期癌症。所謂潛血的反應,是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陽性反應的原因可能是食物中含有過氧化酵素活性、良性胃腸道出血:如痔瘡或憩室或胃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陰性反應可能是沒有胃腸道出血,或出血未超過一定上限或腫瘤病變的出血為間歇性。

  7. 四、無症狀病人之篩檢及診斷 3.肛門指診和硬式乙狀結腸鏡   在臺灣,大腸直腸外科門診檢查,包括肛診及硬式乙狀結腸鏡。約半數的直腸癌位於肛門指診可檢查出的範圍內,而約半數的大腸直腸癌位於硬式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出的範圍。 4.大腸直腸癌危險因子   在計畫篩檢時,可依病人的年齡、病史、及家族史粗略估計其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機率。

  8.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1.大腸直腸癌症狀   腫瘤的位置不同,引發的症狀也會不一樣。 右側大腸癌—腹痛最常見,體重減輕、腹脹及貧血次之。 左側大腸癌—大便習慣改變最常見,腹痛及直腸出血次之。 直腸癌—肛門出血最常見,大便習慣改變及裡急後重次之。   較晚期之大腸直腸癌症狀包括疲倦、厭食和體重減輕,這些情形可能與轉移部位有關。黃疸和右上腹痛可能表示肝轉移;腹脹造成原因為腹水或右側大腸腫塊;背痛可能是癌症轉移至骨或腹主動脈旁之淋巴腺;咳嗽和肋膜積水則發生在肺部轉移。

  9.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2.大腸直腸癌評估診斷   評估有症狀病人應從病史開始,包括曾發生的與這期間新發生和改變的症狀。完整的家族史包括儘可能研究其家族中大腸癌或瘜肉,再加上理學評估、血液學及生化檢驗方面評估。例如肛診發現病人有痔瘡時並不一定為最終診斷,而須配合其年齡的考量。內視鏡檢查或X光檢查則依病人的症狀和原因作決定。對有排便習慣改變或直腸出血者可直接做大腸鏡評估,軟式乙狀結腸鏡較適合運用在年輕病患併直腸出血和無腸癌或腺性瘜肉家族史患者。

  10.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3.乙狀結腸鏡   硬式 (rigid) 和軟式乙狀結腸鏡 (flexible sigmoidoscope) 是重要的檢查工具。硬式乙狀結腸鏡長度25公分,而軟式乙狀結腸鏡則為60公分。硬式乙狀結腸鏡,較易操作,在門診即可檢查。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深度則可較長,但須於檢查前灌腸。乙狀結腸鏡檢查相當安全,偶有合併症 (如穿孔),但非常少見。對有肛門出血、貧血和腹痛之病人,乙狀結腸鏡應與鋇劑灌腸照影可相互配合。

  11. 五、有症狀病人之評估診斷 4.鋇劑灌腸攝影   鋇劑灌腸攝影 (barium enema) 是最常用於評估結腸問題的檢查之一,但可能忽略部分的瘜肉及癌症的病灶;雙對比鋇劑照影 (double contrast barium enema),則可偵測出較小的病變。 5.大腸鏡   大腸鏡 (colonoscopy) 是評估和治療大腸癌的利器。現代使用的大腸鏡檢安全且易於操作,對於有症狀的病人做大腸鏡或雙對比鋇劑照影,何者為優,目前仍有一些爭議。大腸鏡經常被運用在鋇劑灌腸檢查有不正常之再確認。如瘜肉確定是良性可同時切除;如無法切除必須切片檢查,且再確認其他結腸處無同時發生之腫瘤病變。

  12. 六、 大腸直腸癌分期 大腸直腸癌TNM系統的定義 (1997年,第五版TNM分類): 1.臨床及病理分期使用相同的分類法 A.原發性腫瘤:[T] Tx:無法評估的原發性腫瘤 T0:無跡象的原發性腫瘤 Tis:原位癌:上皮細胞層內或只侵犯到固有層 (lamina propria) T1: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 T2:腫瘤侵犯到肌肉層 T3: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至漿膜層,或無腹膜覆蓋之大腸及直腸周圍組織 T4:腫瘤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或結構,以及/或穿過腹膜的臟器層。 B.局部淋巴結:[N] Nx:局部淋巴結無法評估 N0:無局部淋巴結之轉移 N1:有1至3個局部淋巴結轉移 N2:有4個以上之局部淋巴結轉移 C.遠端轉移:[M] Mx:未做評估 M0:無遠端轉移 M1:遠端轉移

  13. 六、大腸直腸癌分期 分期 (AJCC美國聯合癌症委員會/UICC國際聯合癌症委員會) 第0期: Tis N0 M0 第一期: T1-2 N0 M0 第二期: T3-4 N0 M0 第三期: Tis-4 N1-2 M0 第四期: Tis-4 N0-2 M1

  14. 七、病理組織型態及組織分級 1.組織型態 原位腺癌 (Adenocarcinoma in situ) 腺癌 (Adenocarcinoma) 黏性癌 (Mucinous carcinoma) 戒指細胞癌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腺鱗狀癌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未分化癌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2.組織分級 (G) Gx:無法評估的分級 G1:良好分化 G2:中度分化 G3:分化不良 G4:未分化的

  15.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1.手術   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種類-根據腫癌的位置,常用的手術種類包括如下: A. 右側大腸切除 B. 左側大腸切除 C. 次全大腸切除 D. 全大腸直腸切除 E. 高前位切除 F. 低前位切除 G. 腹部會陰切除 H. 局部切除 I. 其他

  16.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2.化學治療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化學治療: 大腸直腸癌細胞常經淋巴腺及血液轉移至肝、肺、骨頭或於局部復發,此時治癒的機會較小。少數病人仍有機會以手術切除治療,或可考慮以其它治療方式;絕大多數病人的治療應以緩解性化學治療來減緩病情的惡化及改善生活品質為主。 目前的治療處方仍以使用5-FU加上Leucovorin為主,其療效則依使用的劑量與投予之方法而略有差異。一般而言其緩解率約在15~40%之間。抗癌新藥如CPT-11、Oxaliplatin、Tomudex、及口服的抗癌藥物如UFT、Capecitabine、S-1等,目前已均證實對大腸直腸癌有部分療效。

  17.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大腸直腸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 (a) 零期癌 (原位癌) 及第一期大腸直腸癌: 手術後預後良好,不需輔助性化學治療,但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b) 第二期大腸直腸癌 (無淋巴腺轉移): 研究顯示對第二期大腸直腸癌,輔助性化學治療雖可稍為減少復發率,卻無法改善五年的存活率。近來使用5-FU加上Leucovorin做為輔助性化學治療,發現對第二期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如大腸直腸癌有破裂、阻塞、細胞核分化不良) 也可能有效改善五年的存活率,但仍待大型臨床試驗之進一步證實。

  18.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c) 第三期大腸癌 (有淋巴腺轉移): 研究顯示使用5-FU加上Levamisole做為輔助性化學治療一年,可減少第三期大腸直腸癌40%的復發率,並有效地改善五年存活率。因此建議所有的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病患應於術後接受5-FU加上Levamisole治療一年做為輔助性化學治療。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如果使用5-FU加上Leucovorin治療半年或一年也有同樣的效果;但是如果5-FU加上Levamisole使用半年則效果較差。至於第三期直腸癌病人則應於術後接受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的原因是以直腸癌局部復發為主,而放射治療可有效的降低局部復發。另外直腸附近除膀胱及部分小腸外並無其他重要器官,故可投予較高之放射劑量,而能獲致較佳之療效。

  19.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3.放射治療 輔助性治療 A.主要輔助性治療: (a) 手術後放射治療: 對於直腸癌的輔助性治療,目前認為有顯著幫助的主要是手術後放射治療。高危險群病患,如癌細胞已破腸壁至附近軟組織、侵犯至骨盆腔周圍組織、或轉移至周圍淋巴腺者,這種輔助性治療比起單純手術治療-無論在局部控制率、存活率或無病存活率方面-統計上皆有顯著進步。單純手術後放射治療對於高危險群病患 (T3-4N0或T1-4N1-2) 的局部控制率有幫助。

  20.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3.放射治療 (1)輔助性治療 A.主要輔助性治療: (a) 手術後放射治療: 目前認為有顯著幫助的主要是手術後放射治療。高危險群病患,如癌細胞已破腸壁至附近軟組織、侵犯至骨盆腔周圍組織、或轉移至周圍淋巴腺者,這種輔助性治療比起單純手術治療-無論在局部控制率、存活率或無病存活率方面-統計上皆有顯著進步。 (b) 腸腔內放射治療 (endocavitary radiotherapy): 這種治療可於肛門與下直腸之早期腫瘤病患因內科疾病無法麻醉而行手術切除時使用。可利用表淺X光機作局部照射、或利用不同放射核種作腔內組織插種治療 (interstitial implan-tation) 。

  21.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B.可選擇性輔助放射治療: (a) 手術前放射治療: 手術前放射治療的優點在於腫瘤未切除前先行照射,反應較佳,且若照射後腫瘤縮小,可增加手術切除的機會。術前照射的方法,一般用高能量光子射線照射全骨盆,每次照射1.8至2格雷,總劑量約45至50格雷後,即可行手術切除。 (b) 手術中放射治療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主要針對侵犯至骨盆腔內無法完全切除處,在手術中行單次高劑量電子射線照射。這種治療可大大減少腸子被照射,不過需外科、麻醉科、放射腫瘤科等密切配合,才可順利進行。 (c) 合併放射與化學藥物治療: 此模式是近年針對直腸、大腸癌治療的趨勢,有些研究報告會增加局部控制率與存活率,但化學藥物的選擇與放射及手術使用的先後順序與劑量,仍未有定論,其副作用也在評估中。

  22. 八、大腸直腸癌的治療 (2)姑息性治療 對於手術後復發性腫瘤、或原發腫瘤太大無法切除者,姑息性照射有助於腫瘤控制及症狀的緩解。若癌細胞轉移至骨頭、腦部,甚至肺部、肝臟等引起疼痛、癱瘓、咳血或腹脹等症狀,亦可經由局部照射而達到減輕症狀的效果。 (3)副作用 因照射的部位大小、劑量多寡而異。其反應有急性及慢性二種。直腸癌的照射最常見的急性副作用為腹瀉及會陰部皮膚發炎,這些急性反應會隨著治療結束而改善。慢性副作用,最常見的是小腸阻塞、出血、穿孔、甚至壞死。近年來由於先進儀器的引進及照射技術改良,如多重照野技術、三度空間順形治療技術等,已可有效地保護小腸免於被過度照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