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9

第三章 美的本质

第三章 美的本质.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第三章 美的本质.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 审美关系及其对象性形式 第三节 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 一、探讨途径概述 二、美与文化语境. 一、探讨途径概述. 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与人类的审美经验紧密相联,从美学探索的历史看,每一个美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认知图式对美进行阐释,于是,形成了美的本质问题探索的多种途径。. 1.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美的本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美的本质 人文学院易存国教授主讲

  2. 第三章 美的本质 •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审美关系及其对象性形式 • 第三节 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3. 第一节 美的本质与文化语境 • 一、探讨途径概述 • 二、美与文化语境

  4. 一、探讨途径概述 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与人类的审美经验紧密相联,从美学探索的历史看,每一个美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认知图式对美进行阐释,于是,形成了美的本质问题探索的多种途径。

  5.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 亚里士多德把美解释为其价值在于客观事物自身而不在于其效果的东西。

  6. 西塞罗:美是“独立地和自然而然地令我们愉悦的”。西塞罗:美是“独立地和自然而然地令我们愉悦的”。 • 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名论〉评注》中强调了美的客观性,“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7. 达•芬奇则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强调了对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追求。 • 在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人物博克的美学专著中,也列举了许多有关美的事物的性质:事物的光滑、变化、娇小、颜色鲜艳等。

  8.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流派。他们对美有各种各样的甚或对立的讲法,但重视事物的形式却成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例如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等。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美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流派。他们对美有各种各样的甚或对立的讲法,但重视事物的形式却成了他们共同的特点。例如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费希纳的实验美学等。

  9.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经久不衰的求解路径,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其最大的合理性是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经久不衰的求解路径,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其最大的合理性是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10. 2.从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 这一探讨途径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 在这方面,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论”是最典型的例子。

  11. 所谓“理念”,就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它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所谓“理念”,就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它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 • 在这方面,柏拉图的“理念说”、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说,都是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12.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坚持这一求解路径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13. 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等人就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等人就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 • 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派,更是直接把美看成是愉快。 • 在古罗马时代和中世纪,也有不少人联系愉快来谈美。

  14.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 此外,博克、康德、费肖尔、桑塔耶纳等美学家也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美与愉快的关系。

  15. 弗洛伊德则认为,无意识的欲望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弗洛伊德则认为,无意识的欲望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

  16. 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17. 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 • 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 二是由于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这样,美也就有可能失去衡量的标准。

  18.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

  19. 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就把“关系”看成是美的本质。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一文中就把“关系”看成是美的本质。

  20. “美在关系”说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看成是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21.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这一探讨途径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

  22.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

  23.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在于他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个“客观”已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所说的“客观”。而是指由人的实践的感性活动所创造和形成起来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24. 二、美与文化语境 在语言学上,“语境”意指话语或文本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但伴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所经历的“语言学转向”,“语境”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大大地超出了单纯语言学的领域。

  25. 就美的本质问题来说,我们注重美与具体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问题,有望在美的复杂性和文化内涵上达成新的认识。就美的本质问题来说,我们注重美与具体的文化语境之间的关联问题,有望在美的复杂性和文化内涵上达成新的认识。

  26. 约鲁巴人艺术品展示:

  27. 约鲁巴人创作的剑与剑套

  28. 美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应该综合世界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不能再以某一局部地区的“美”的观念作为人类共同的审美标准。美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应该综合世界范围内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经验,不能再以某一局部地区的“美”的观念作为人类共同的审美标准。

  29. 第二节 审美关系及其对象性形式 • 一、审美关系的涵义和特点 • 二、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

  30. 一、审美关系的涵义和特点 一般认为,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在审美活动中与现实发生的关系,是人从审美上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关系。

  31. 在美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审美关系”概念的是19世纪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审美关系”概念的是19世纪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 他写于1853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 对中国现当代美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2. 人能与他物发生对象性的关系,在与自然、社会的现实关系中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存在。人能与他物发生对象性的关系,在与自然、社会的现实关系中表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存在。 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谈到人对一切事物具有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

  33. 面对同一棵古松,木商看到的是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一棵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所看到的则是一种形象,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面对同一棵古松,木商看到的是值多少钱的木料,植物学家看到的是一棵常青的显花植物,而画家所看到的则是一种形象,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34. 蒋孔阳先生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我们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中来加以考察。”蒋孔阳先生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我们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当中来加以考察。”

  35. 蒋孔阳先生从四个方面深入地揭示了审美关系的特点:蒋孔阳先生从四个方面深入地揭示了审美关系的特点: 第一,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与现实建立的关系。 第二,审美关系是自由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受限制,从他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二是能够自己作主,从对他物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36. 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与现实建立一种全面的关系。第三,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来与现实建立一种全面的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37. 总之,审美关系则超越了各种外在关系,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而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总之,审美关系则超越了各种外在关系,使主体与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而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38. 二、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 审美关系并不是某种突兀于现实人生之上的逻辑形式,而是人对现实关系的一种活生生的、整体性的掌握,是对人的社会文化存在方式的真理性显现。

  39. 对审美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所预设和追求的那种主、客体关系上的完全一致,而是对人的社会文化存在的切实关怀。对审美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所预设和追求的那种主、客体关系上的完全一致,而是对人的社会文化存在的切实关怀。

  40. 就审美活动而言,人自然也会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存在状况,不断地创造对象性关系,开掘对象性的形式,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就审美活动而言,人自然也会根据自身的社会文化存在状况,不断地创造对象性关系,开掘对象性的形式,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要。

  41. 在美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只能着眼于现代的社会中的审美关系,并预想性地认为这种审美关系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形式中的审美关系,这样,所谓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也就只能着眼于最现代的社会中的审美关系来作逻辑性的说明。在美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只能着眼于现代的社会中的审美关系,并预想性地认为这种审美关系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形式中的审美关系,这样,所谓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也就只能着眼于最现代的社会中的审美关系来作逻辑性的说明。

  42.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共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共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美学思考的对象和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共构关系(社会关系),则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些对象性形式均可以在艺术中得到不同形式的表达和显现。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对象性形式,主要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共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共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美学思考的对象和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共构关系(社会关系),则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些对象性形式均可以在艺术中得到不同形式的表达和显现。

  43. 第三节 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 一、美的观念:一个开放的系统 • 二、美的问题:在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之间 • 三、关于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 • 四、美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意识形态属性或价值

  44.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有哪一个美的定义得到举世公认。……我们可以把古代人的基本理论看作是近代人的包容赅博的概念的基础……” ——鲍桑葵

  45. 一、美的观念:一个开放的系统 在美的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念,必将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陷入封闭的境地,而这种封闭性的求解方式,恰恰与人生现实中的审美关系和美的复杂性极不相称。

  46. 美不是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文化情境和多方面的条件。美不是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文化情境和多方面的条件。 梵高:《向日葵》

  47. 美决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也不是由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美决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也不是由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而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48. 二、美的问题:在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之间二、美的问题:在人生的维度与创造的维度之间 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上,艺术、美与人生之间横亘着某种永久性的精神纽带,似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49. 可以说,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代美学家努力固守的问题框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宗白华和朱光潜等,无不注重在人生与艺术之间发掘自己的思想。可以说,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代美学家努力固守的问题框架,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宗白华和朱光潜等,无不注重在人生与艺术之间发掘自己的思想。 梁启超 蔡元培

  50. 美与美的创造是美的问题的核心之所在。 在求解美的问题时,除了据守至为根本的人生维度外,还应深入到它的第二维,亦即创造的维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