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1

中国药典凡例附录介绍

中国药典凡例附录介绍.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袁军. 药典的定义. 药典系国家对所编纂制定的药品标准的统一集成并对其中共性要求给予统一的规定。药典已作为专有概念( Pharmacopoeia )为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中国药典发展简况. 中国自古修编药典 《 新修本草 》 -公元659年 唐朝 《 太平惠民和制局方 》 -公元1078年 《 中华药典 》 -1930年,国民党政府卫生署参照英美药典编写. 中国药典发展简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卫生部成立药典委员会,开始组织编写药典 1953 年版 《 中国药典 》 -仅有一部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药典凡例附录介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药典凡例附录介绍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所 袁军

  2. 药典的定义 • 药典系国家对所编纂制定的药品标准的统一集成并对其中共性要求给予统一的规定。药典已作为专有概念(Pharmacopoeia)为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3. 中国药典发展简况 • 中国自古修编药典 • 《新修本草》-公元659年 唐朝 • 《太平惠民和制局方》-公元1078年 • 《中华药典》-1930年,国民党政府卫生署参照英美药典编写

  4. 中国药典发展简况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卫生部成立药典委员会,开始组织编写药典 • 1953年版《中国药典》-仅有一部 • 1963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部 • 1977年版《中国药典》 • 1985、1990、1995、2000版《中国药典》 • 2005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三部 • 2010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三部 • 《中国药典》(增补本)-基本每年一部

  5. 药典基本内容 • 药典:凡例+品种正文+附录 • 附录:制剂通则+附录检测方法 • 制剂通则: 原则性要求+必检项目【 】

  6. 2010版药典修订内容 • 品种数 2005版 2010版 增加 修订 一部 1164 2165 1019(饮片439 )634 二部 1967 2271 330 (辅料60) 1500 三部 101 131 37 94

  7. 附录 2005版 2010版 增加 修订 一部 98 112 14 47 二部 137 152 15 69 三部 134 149 18 39 • 指导原则 2005版 2010版 增加 10 16 6

  8. 一、 凡例 • 定义:略 • 内容: (一)增加内容:总则、正文、附录。 1、总则:明确了药典的组成、内容、英文名;明确了凡例与附录的地位;明确中国药典的各项规定仅针对符合GMP的产品而言。

  9. 2、正文:明确收载的标准为按批准的处方、工艺、贮藏条件所制定的技术要求;规定了正文的排序。2、正文:明确收载的标准为按批准的处方、工艺、贮藏条件所制定的技术要求;规定了正文的排序。 • 3、附录:明确附录的收载内容为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

  10. (二)修订内容: • 3、名称与编排:规定了药典中收载的药品名称命名原则。 2010版删去对正文的描述。 • 4、项目与要求:按药品标准内容逐一规定各项下应该明确的内容。 2010版增加:(1)制法项的规定:明确工艺应验证并经批准,生产过程符合GMP。 (2)明确生产过程引入的有机溶剂应能有效革除,如标准正文未明确规定,但生产中确有引入,应按附录相关规定执行

  11. (三)未修订内容 • 5、检验方法与限度:明确药典收载方法为仲裁方法;对正文中提及的限度、数字进行了明确规定。 • 6、标准品、对照品:明确了其定义、用途及标定和供应。 • 7、计量:规定了计量单位、符号及正文中各类温度、浓度等的具体范围。 • 8、精确度:对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作出了明确规定。

  12. 9、试药、试液、指示剂:对药典中涉及的上述三类进行了说明。9、试药、试液、指示剂:对药典中涉及的上述三类进行了说明。 • 10、动物试验: • 11、说明书、包装、标签:

  13. 二、 附录 • (一)、增加内容 • Ⅱ药用辅料 • ⅤJ离子色谱法 • ⅦL2-乙基已酸测定法 • ⅦM蛋白质含量测定法 • ⅦN合成多肽中的醋酸测定法

  14. Ⅷ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 • Ⅸ核磁共振波谱法 • ⅩK锥入度测定法 • ⅪL溶血与凝聚测定法

  15. (二)修订内容 • 制剂通则中12个 • 检查方法44个 • 指导原则6个 • 其他7个

  16. (三)删除内容 • 原VIIG甲氧基测定法(并入VIIF甲氧基、乙氧基与羟丙氧基测定法

  17. 三 制剂通则修订内容 • ⅠA 片剂 • 1、含片:药物缓慢溶解→缓慢溶化 持久局部作用→局部或全身作用 崩解时限检查→溶化性检查

  18. 咀嚼片: 吮服使片剂溶化→咀嚼后吞服 删去“经胃肠道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作用。 • 控、缓释片:删去介质“水”,仅保留“规定的介质”。

  19. ⅠB 注射液 • 1、明确:注射液所用原辅料应从来源及工艺等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并应符合注射用的质量要求。 • 2、明确:注射液必要时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检查。如异常毒性、过敏反应、溶血与凝聚、降压物质、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等。

  20. 3、明确:注射剂所用辅料在标签或说明书中应标明其明称。3、明确:注射剂所用辅料在标签或说明书中应标明其明称。 • 4、增加[渗透压摩尔浓度]检查。

  21. ⅠC 酊剂 • 1、原则要求项下规定:酊剂应检查乙醇量。 • 2、增加[甲醇量]检查:照一部附录进行。

  22. ⅠE 胶囊剂 • 1、硬胶囊项下增加“半固体或液体”充填。 • 2、缓、控释胶囊删去介质“水”(同片剂)。

  23. ⅠG眼用制剂 • 1、明确为“无菌制剂”。 • 2、增加[渗透压摩尔浓度]检查。 • 3、删去[微生物限度]检查。

  24. ⅠK 糖浆剂 • 1、明确“一般应检查相对密度、PH值等”。 • 2、装量检查中明确了单剂量糖浆剂的检查方法: 多剂量照最低装量检查法。

  25. ⅠL 气雾剂 • 1、原则性要求下增加:四、气雾剂容器的要求。五、定量气雾剂释出的主药含量、雾滴、每揿主药含量的要求。七、贮藏条件要求。 • 2、删去[泄漏率]检查。

  26. ⅠN 颗粒剂 • 原则性性要求明确“颗粒均匀”。 • ⅠQ 耳用制剂 删去滴耳剂中“也可将药物以粉末、颗粒、块状或片状形式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澄明溶液或混悬液。

  27. IR鼻用制剂:删去滴鼻剂中“也可将药物以粉末、颗粒、块状或片状形式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澄明溶液或混悬液。IR鼻用制剂:删去滴鼻剂中“也可将药物以粉末、颗粒、块状或片状形式包装,另备溶剂,在临用前配成澄明溶液或混悬液。 • IT 搽剂 涂剂 涂膜剂 • 1、删去“所含药物有些为表皮吸收”。 • 2、增加[无菌]检查: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搽剂 涂剂 涂膜剂应进行无菌检查。

  28. 凝胶剂 • 原则性要求下增加“一般应检查PH值”。

  29. 四、药用辅料 • 1、定义: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 2、功能:赋形、充当载体、提高稳定性、增溶、助溶、缓控释等。 • 3、分类:略 • 4、要求:略

  30. 5、质量标准制定: • (1)、与生产工艺及安全性相关的常规试验。 • (2)、影响制剂性能的功能性试验。 • (3)、同一辅料不同给药途径质量要求不同 • 6、包装上应注明“药用辅料”及适用范围、包装规格及贮藏要求。

  31. 五、药品标准起草重点内容 • (一)固体口服制剂 • 溶出度:(1)对难溶、微溶的药物必须考察并收入质量标准。 (2)主药易溶,但制剂工艺阻碍了其溶出,必须考察。 (3)经考察崩解时限与溶出速率完全相关的,可不收入质量标准。

  32. 溶出度收载情况 • 1985年版开始收载,7个 • 1990年版 14个 • 1995年版 128个 • 2000年版 205个 • 2005年版 266个 • 2010年版

  33. 溶出度测定法 • 方法的选择:选择篮法或浆法,需根据药品的释放特性。 有的产品释放慢,采用篮法,不影响溶出度测定,而有的产品释放快,产品迅速崩解并沉至溶出杯的底部,用篮法搅不到底部药物,会致使溶出度不符合规定。 转速:不提倡采用高速,转篮法:100r/min;浆法:50r/min;小杯法:35r/min。

  34. 溶出度测定法 • 溶出介质:0.1mol/L盐酸溶液,水,pH6.8缓冲液,必要时,加0.5%SDS或吐温80,特殊情况可加乙醇、异丙醇适量,缓控释制剂不得加有机溶剂。 • 溶出标准:45’,70%以上。 •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至少3个点。 • 溶出介质的量要符合漏槽条件,即释放介质的用量,应是形成药物饱和溶液所需量的3倍。 • 控释制剂要求研究水、pH1~3,pH4.5,pH6.8,pH7.4缓冲液对释放速度的影响。

  35. 溶出度测定法 • 判断标准:6片中有1片低于Q-10% 但不低于Q-20%且平均溶出量不低于Q才可复试 • 空心胶囊干扰空白读数>标示量25% 方法无效 • 空白读数<标示量2% 忽略不计 • 一些胶囊在溶出介质中溶胀而不崩解,可以考核加入酶的方法,本版药典罗红霉素胶囊,加胃蛋白酶;阿奇霉素胶囊加胰酶的方法。

  36. 溶出度测定法 • 溶出度检测方法不要求一定与含量测定方法一致。 • 例如:溶出度-UV法 • 含量测定-HPLC法

  37. 对照品的制备需注意之处,难溶药物先用少量有机溶剂溶解,再用溶出介质稀释。复方缓释制剂:每个成分应进行释放度检查。对照品的制备需注意之处,难溶药物先用少量有机溶剂溶解,再用溶出介质稀释。复方缓释制剂:每个成分应进行释放度检查。

  38. 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 • 1、溶出试验仪的物理参数 • 浆叶、网篮的高度及底端抖晃度 • 转杆与溶出杯的中心度、垂直度 • 转杆、浆叶、网篮对溶出的干扰 • 溶出杯的一致性及内壁质量 • 水浴温度、转杆转速 • 仪器的水平度

  39. 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 • 2、相关试验操作因素 • 仪器工作环境(如振动、环境温度变化、强光照射等) • 溶出介质的脱气程度 • 取样点高度不准确 • 过滤不清 • 滤膜吸附

  40. 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 • 胶囊壳干扰 • 溶出介质挥发 • 转篮篮体网孔改变 • 转篮干湿 • 多次取样介质体积变化

  41. 影响溶出度试验结果的因素 • 3、标准本身因素 • 药品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溶出数据进行处理时存在不同的计算公式等

  42.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 • 药物颗粒的大小 • 药物的晶型 • 赋形剂的成分 • 制片的压力 • 生产环境的湿度(制剂吸潮)

  43. 溶出介质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 • 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 • 聚山梨酯20-80(吐温20-80) • 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 • 月桂基二甲基氧化铵

  44. 溶出度与崩解度 • 对于难溶药物而言,虽然崩解时限合格,却并不一定能保证药物快速完全的溶解出来,也不能保证具有可靠的疗效,因此难溶性药物必须进行溶出度检查。 • 主药易溶于水的品种,如制剂过程不改变溶解性能,溶出情况良好,溶出度检查项目可不定入标准中,但新药研究时,在工艺研究中仍应对溶出度进行考察。

  45. 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 • 生物利用度能最真实地反应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情况,但这种测定耗时长、费用大、操作复杂,不可能直接作为制剂控制的常规检查方法,所以通常采用溶出度或释放度试验替代体内试验。 • 如果两个药品在不同溶出介质下溶出曲线相似,则它们基本表现为生物等效。

  46. (二)原料及注射剂: • 杂质:外来的、合成副产物、降解物。 • 杂质的定义: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 • 药品标准中的杂质:在按照经国家药监部门依法审查批准的规定工艺和规定原辅料生产的药品中,由生产工艺或原辅料引入的杂质或经稳定性试验确证在贮存过程中产生的降解产物。

  47. 杂质检查 • 药品标准中的杂质不包括变更生产工艺或变更原辅料而产生的新的杂质,也不包括掺入或污染的外来杂质。 • 对于假劣药品,必要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非法定分析方法予以检测。

  48. 杂质检查 • 通常两种方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49. 薄层色谱法 • 薄层色谱 • 系统适用性试验 • 1、检测限 杂质检查时 限度对照溶液(一般为对照溶液稀释5~10倍)应显示清晰斑点 • 2、比移值 确定 主成分、杂质定位 • 3、分离度 待测物中难分离物质对应能清晰分离 杂质对照品与待测物主成分应分离

  50. 薄层色谱法 • 4、测定法 • 杂质对照品法、自身对照法、两者并用 • 杂质对照品 单一杂质与限度对照品溶液比较;多杂质与系列杂质对照品溶液比较; • 自身对照 单一杂质与限度对照溶液比较;多杂质与系列对照溶液比较; • 杂质斑点数、单个杂质量、杂质总量 • 5、检视 • 本色、显色、荧光、荧光猝灭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