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Psychological Egoism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一、定義. 心理利己主義的定義: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欲望。. Joel Feinberg (1926-2004). 二、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 (一)心理利己主義( psychological egoism ):這是一個有關人性事實的主張。 (二)倫理利己主義( ethical egoism ):這是一個規範性的主張,認為人所應該從事的行為,就是對行為者最終是最有利的行為。 (三)有人認為從心理利己主義加上一個前提( “ought” implies “can” )可以推出倫理利己主義。.

carst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Psychological Egoism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Psychological Egoism Joel Feinberg

  2. 一、定義 心理利己主義的定義: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欲望。 Joel Feinberg (1926-2004)

  3. 二、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 (一)心理利己主義(psychological egoism):這是一個有關人性事實的主張。 (二)倫理利己主義(ethical egoism):這是一個規範性的主張,認為人所應該從事的行為,就是對行為者最終是最有利的行為。 (三)有人認為從心理利己主義加上一個前提( “ought” implies “can”)可以推出倫理利己主義。

  4.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一)個人所有權論證(personal ownership argument): 前提:我的任何行為都是由我的動機、欲望或衝 動所引發(而不是由他人動機所造成)。 結論:我總是追求那些滿足我自己,或者為我自 己之物。

  5.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二)享樂主義者的論證(Hedonist argument) 前提:一個人得到他所要之物時,會感到快樂。 結論:在任何事件中我們真正要的是自己的快 樂,追求其它東西只是一個手段。

  6.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三)自我欺騙的論證(Self-deception argument) 前提:我們常欺騙自己,以為我們所要追求的東 西是好的或高貴的,而實際上我們真正要 的是被他人稱讚,或是能陶醉於善心的愉 悅之中。 結論:當我們認為我們的動機是無私、利他的, 很可能我們總是在自己騙自己。

  7. 三、支持心理利己主義的論證 (四)享樂主義的動機理論(Hedonistic motivation theory) 前提:(1)道德必須是可以學習的。 (2)道德教育和禮儀教化通常都利用快 樂或痛苦的懲罰。 (3)通常人們的舉止合宜是為了得到回 饋或獎賞;避免犯錯則是為了不受 懲罰。 結論:我們的道德教育方法預設人類動機的自私

  8. 四、作者的批判 (一)對個人所有權論證的批判: • 犯了分析命題(analytical statements)無法推得綜合命題(synthetic statement)的謬誤。 • 必須證明每一個自願的行為都是基於自私的動機。 • 混淆「自私動機」和「行為者的動機」。

  9. 四、作者的批判 (二)對享樂主義者的論證之批判: • 前提不是真的:欲望的實現不能保證得到滿足。 • 「滿足」有時候確實可以理解成欲望實現,但這會變成 tautology。 • 「做善事得到滿足」不同於「為得到滿足而做某事」。 • 行善為了心安,所以也是自私的動機? • 惡意的動機有時候只為了傷害別人,犧牲自己利益也在所不惜。

  10. 四、作者的批判 (三)對自我欺騙論證的批判: • 沒有犯邏輯謬誤,但結論不據決定性(inconclusive)。 • 經驗證據不足以支持結論。

  11. 四、作者的批判 (四)對享樂主義動機理論之批判: • 享樂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hedonism) • 獎懲是道德教育的手段,但道德教育的成功不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12.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一)非享樂主義的形式: 人的動機都是自我關懷的(self-regarding)

  13. 五、心理利己主義的其他形式及其批判 (二)對此形式的批判 • 區別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 • 經驗假設(empirical hypothesis) • 隱藏對應語詞的謬誤(the fallacy of the suppressed correlative) • 心理利己主義的動機主張是一種約定定義(stipulative definitio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