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第四讲 辩证法是什么 ?

第四讲 辩证法是什么 ?. 本讲包含以下内容 (红色项目符号的是重点). 辩证法的由来 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与系统) 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及过程性特征) 中西辩证法的比较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比较. 辩证法的源头 —— 古希腊的辩论术. “ 辩证法( dialectics ) 一词源于古希腊时代的辩论术,其本意是指在论辩中揭露对方论述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求得真理的方法。它的发明者是哲学家苏格拉底。.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讲 辩证法是什么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 辩证法是什么?

  2. 本讲包含以下内容(红色项目符号的是重点) • 辩证法的由来 • 辩证法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 • 联系的观点(联系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联系与系统) • 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及过程性特征) • 中西辩证法的比较 •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比较

  3. 辩证法的源头——古希腊的辩论术 “辩证法(dialec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时代的辩论术,其本意是指在论辩中揭露对方论述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求得真理的方法。它的发明者是哲学家苏格拉底。 “我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就像我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

  4. 苏格拉底的对话逻辑举例 • 苏格拉底:“人人都说要做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 • 过路人:“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别人,这是大家公认的道德准则。” • 苏格拉底:“但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为什么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 过路人:“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 苏格拉底:“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就要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 过路人:“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 苏格拉底:“假如你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 过路人:“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 苏格拉底:“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究竟什么才是道德的呢?” • 过路人:“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现在却什么也不知道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 • 苏格拉底:“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5. 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实质——精神助产术 • 辩证法意味着“对话”。通过一问一答的对话,将论题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真理。辩证法是通过对话达到真理的方法。 • 辩证法意味着“正反”。在对话中,苏格拉底总是佯装自己无知而与别人唱反调,从而对同一论题形成正反两种观点,通过两种观点的反复辩论,真理最终脱颖而出。辩证法是通过辩论逼出真理的逻辑。

  6. 古代朴素辩证法——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永不停息地燃烧着的活火。 • 由此他得出了“万物皆流,无物常住”的结论。他的那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格言,与孔子的“逝者如斯”一样,成为千古绝唱。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奠基人。他本可以继承希腊一个城邦的王位,但因迷恋哲学对王位毫无兴趣,最后把王位让给了兄弟。

  7. 古代朴素辩证法——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 相反相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先后相随。 •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命题,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普遍规律。 • 物极必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较 全面、多层次地阐述了世界 的辩证本性的哲学家。

  8.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的“三段式” • 古希腊辩证法由“正”和“反”两个因素组成。黑格尔认为,这种辩证法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从而导致否定的结果。真正的辩证法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对立的因素应该得到统一。为此,黑格尔在“正题”和“反题”之后又加上了“合题”,形成了著名的“三段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简称“正、反、合”。 • “正”与“反”本来是矛盾的概念,根据矛盾律,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但黑格尔认为,一个概念(“正”)中往往包含着否定的概念(“反”),即包含着矛盾,这种矛盾着的正反概念之间,必须有一个能够包含两者的更高层次的概念(“合”),矛盾冲突才能得到解决。 黑格尔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 辩证法体系,但他的辩证法是概 念的辩证法,是 “头足倒置”的, 具有唯心主义性质。

  9.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 现代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拯救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发现了物质世界本身的辩证本性,使辩证法重新“用脚立地”,从而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方面。 •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特征或基本特征,它们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本性。 • 唯物辩证法由三大规律和一些基本范畴组成,这些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上述两个基本特征。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10. 《物种起源》里的故事——联系的含义 “在英国,只要猫多了,牛肉就会便宜。”——达尔文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却表现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联系。

  11. 再谈休谟的两个问题——联系的客观性 • 逻辑问题:从我们经历过的事例推出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其他事例,这种推理我们证明过吗? • 心理学问题:为什么所有能推理的人都期望并相信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例相一致呢?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客 观性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 提出了严重质疑。

  12. 蝴蝶效应——联系的普遍性 • 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现象或过程这样或那样联系着;二是指任何事物、现象或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 •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瘸;战马瘸,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西方童谣 • 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洛伦兹 蝴蝶效应是指,事物发展的结果 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 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通过长期连 锁反应后会引起结果的具大偏差。

  13. 蝴蝶效应举例——厄尔尼诺现象 德国国家地球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宣称,导致中美洲玛雅文明突然消亡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剧烈变化的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运动引起的蝴蝶效应。

  14. 蝴蝶效应举例——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经济运作中的“蝴蝶效应”。

  15. 蝴蝶效应与人生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美]威廉·詹姆士

  16. 联系与系统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具有互补的关系:联系的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旋涡星系 太阳系 宇宙 地球 物体 分子 原子

  17. 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等特点,其中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 团结就是力量

  18. 整体与部分——从系统的观点来看 • “譬如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虽可叫手,实已不是手了”。“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这两句话说了( ) A.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B.部分与整体是联系在一起的 C.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D.部分离开整体就失去原来的意义 E.部分反作用于整体

  19. 运动、变化、发展 • 运动、变化、发展是经常放在一起使用的三个范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运动与变化是最一般的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发展则较为具体,它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或变化。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运动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变化 •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发展

  20. 发展的实质及其过程性 • 发展是一种运动或变化,但不是一般的运动或变化,而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过程。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21. 辨析题 •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2. “变化”与“变通”——中西辩证法的差异 • 辩证法(dialectics)这个词是西方的,古汉语中没有这个词,但中国古典哲学中却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孙子的战争辩证法、老子的人生辩证法、韩非子的政治辩证法等。 • 中式辩证法与西式辩证法的不同在于:西式辩证法主要关心事物本身的“变化”,中式辩证法则更强调人事活动中的“变通”,强调灵活机动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23. 再谈“形而上学”的由来与演变 • “形而上学”是对“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的意译,原意是指研究那些超越自然万物的无形之物如灵魂、本质、理念等等的学问。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和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世界观,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思维方法。 • 这种有缺陷的思维方法之所以产生,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分不开的。近代自然科学由于刚刚诞生,各门学科只能对各自学科领域的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还来不及对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性思考。这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研究方法被带进哲学中来,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24. 在比较中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25. 本讲对应课本: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小节——“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