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先听一曲交响乐

先听一曲交响乐. 这首乐曲的名称叫什么?. 《命运交响曲》. 作者是谁?. 贝多芬.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作者简介. 学习重点. 课文研读. 拓展阅读. 作品大观.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

ce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先听一曲交响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先听一曲交响乐 这首乐曲的名称叫什么? 《命运交响曲》 作者是谁? 贝多芬

  2. 我与地坛 史铁生

  3. 作者简介 学习重点 课文研读 拓展阅读 作品大观

  4. 北京市人,当代著名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 及其夫 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 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5. 学习重点 一、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其家 人内心的悲苦。 二、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 切的母爱。 三、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6. 整体感悟 快速浏览课文,给两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7.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1、地坛和“我”有何联系?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2、地坛是什么样子的? “剥蚀了… …,淡褪了… …,坍圮了… …又散落了… …,老柏树… …,野草荒藤… …” 3、“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双腿残废了,为着寻找一个宁静的去处,而地坛又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8. 4、作者怎样描写地坛的景物? “蜂儿… …;蚂蚁… …;瓢虫… …;蝉 蜕… …;露水…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 …” 5、地坛给了“我”什么启迪? 古园沉寂、荒芜但并不衰败,时刻洋溢着生命的气息,终于使我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之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9. 6、作者对地坛的景物有了什么感悟? 六个“譬如”组成的排比句,道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7、作者瘫痪后,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经历了一个由苦闷、彷徨、绝望到感悟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过程。 作者在二十岁时下肢瘫痪,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完全崩溃。在这不寻常的心态下,他来到地坛,地坛由此成为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理解和咀嚼,各种不同的理解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10.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1、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位母亲? “送”、“忧”、“找”三个字体现了母亲: 疼爱儿子 理解儿子 忍受悲苦 崇高伟大

  11. 2、作者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作者回忆母亲,深深感受到母亲的苦难和伟大。既担心儿子寻短见,又忧虑儿子没出路。母亲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和忧虑中。这种母爱深沉而不张扬,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亲是坚忍、伟大的。 母亲早逝,看不见儿子的出息,未能分享儿子的快乐,景在而人已逝,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悲痛。作者对母亲的悼念是魂萦梦绕、痛彻心肺的。

  12. 拓展阅读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扬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 (节选自《我与地坛》第三部分)

  13.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4.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15.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6. 史铁生作品

  17.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