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4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目的.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2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难点: ( 1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 2 )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讨论题.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教学目的 •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3.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教学难点: •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 (2)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4. 讨论题 • 1、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5. 阅读文献 • 1、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2、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 3、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 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 •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6.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 (一)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共产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7. 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特殊的发展规律 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王明 “一次革命”论 5.4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 “两步走”理论 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步 第二步 过渡时期 陈独秀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 “二次革命”论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党以客人身份帮助革命 反对党

  8.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 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 经济上,是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思想文化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文化。

  9.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 政治建设 • 经济建设 • 文化建设

  10.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建设 • (1) 政治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联合专政——人民民主专政。 • (2)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 (3)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4)政权建设步骤:军管会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

  11.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 • (1)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 第一,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 第二,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 (2)经济形态: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3)稳定经济秩序:抑制通货膨胀,统一全国财政收支,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 (4)七届三中全会和私营工商业的调整。

  12.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建设 • (1)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2)文化建设方针:尊重科学,服务大众,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 (3)发展工农教育,扫除文盲,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 • (4)开展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13. (三)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成就 • 品名 49年产量 最高年 产量 52年 • 钢 158千吨 43年 92.8万吨 134.9万吨 • 煤 3090万吨 42年 6100万吨 6649万吨 • 电 43亿度 41年 60亿度 72.6亿度 • 棉布 19亿公尺 36年 28亿公尺 38亿公尺 • 粮食 2264亿斤 36年 3千亿斤 3278亿斤 • 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经济基础。

  14.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时间 15~20年 总 路 线 相当长的时间 实现工业化 并 列 关 系 同等重要 两个逐步 实现三大改造 同步进行

  15. 总路线的特点: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 总路线的实质: • “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

  16.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 促进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因素 社 会 主 义 思想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政治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因素 革命先烈的共同理想 经济因素 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17. 毛泽东认为: • 第一,我们不能侵略,开辟国际市场,掠夺他国原料;第二,也不能剥夺农民,让农民失去土地;第三,人民大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愿望很强烈。 • 资本主义道路已经丧失了中国民众的认同,走社会主义道路已是民心所向,已经成为势无可挡的趋势。

  18.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 第二、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 第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19.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改造手工业的方式: • 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20.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政策:和平赎买; • 方式: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 初级形式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国家 资本主义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21.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在毛泽东的热情鼓动下,1956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农业:入社农户1.17亿户,占全国农户总数96.3%,其中加入高级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87.8%,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 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10万个,入社的手工业都达91.7%; • 工商业:参加公私合营,工业达99%,商业达85%。

  22.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 •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制定了一条正确的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23. 2、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 • (1)存在“四过”的失误。 • 1981年6 月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讲的失误。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

  24. (2)指导思想上存在片面性 •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有两个特点: • 第一,它是私有制的个体经济; • 第二,它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在当时,实际上并没有认识到它的第二个特点,这就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导致实践上强调改造它的私有性质,忽视改造它的自然经济性质。

  25. (3)经营管理体制超越中国的国情 • 从生产关系构成的三个方面来看,农业合作化确立了三个原则: • 所有制上: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 分配上:确立了按劳分配原则; • 管理体制上:确立了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原则。 • 原则是正确的。但过分追求,就成了问题。

  26. 经营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 第一、所有制上,公有化程度太高,范围太广; • 第二、分配上,按劳分配异化成平均主义; • 第三、在管理体制上,把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绝对化,全盘地否定分散的经营管理。 • 这些失误是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致命弱点,是我国合作经济长期搞不好的根本原因。1978年以后的农村工作,主要就是抓住这些问题进行改革,才带来了农村的变化。

  27. 3、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 1978年以后,开始了改革开放。 • 改革的第一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把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解决生产中的自主权和分配中的按劳分配问题。

  28. 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 • 1984年实施第二步改革,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统购统销政策,发展商品生产。在流通领域,用商品经济冲击自然经济体系。 • 1992年,进入第三步改革,主要是建立市场经济体系,运用市场调节生产,建立商品生产机制,推动我国经济向社会化、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29. 4、农村发展战略与“三农”问题 • 第一,抓生产关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第二,抓商品生产,将自然经济改变为商品经济; • 第三,改革户口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步伐; • 第四,建立农村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社会。 • 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民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现代化。

  30.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31.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 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的社会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 帝国主义的势力被驱赶出中国大陆; • 官僚资产阶级在大陆被消灭; • 封建地主正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民族资产阶级也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 问题: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2. 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意义 • 1、奠定了社会主义基础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使中国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并且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3. 2、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 • 例如,在1956年,全国完成的人工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达到1.5 亿亩,这等于解放前的一半,等于解放后6年的2倍。

  34.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1)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2)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3)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35.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4)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用坚船利炮把弱小国家变为自己的附属,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 • 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实行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

  36. 邓小平说: • “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7. 邓小平说: • “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

  38.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 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十多亿人口,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9.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40. 本章小结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并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 2、毛泽东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和平改造中成功地实现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 •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41. 思考题 •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特点? • 2、如何正确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 • 3、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4、怎样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5、试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代中国社会改革的关系。 • 6、试述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2. 谢谢!

  43. 新中国成立

  4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5. 军管会的公告

  46. 建国初期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 • 从1950年春季到秋季,全国有4万多名干部群众被暗杀。 • 1950年,广西境内特务组织爆动52次,杀害干部群众7219人,烧毁房屋25600多间,抢走耕牛20多万头。 • 在北京,特务也十分嚣张,一次纵火烧毁59辆电车,还阴谋在国庆一周年时用迫击炮轰击天安门检阅台。

  47. 镇反运动 • 镇反方针:打得稳,打得准,打得狠。 • 镇反方法:群众运动。如:北京召开群众大会29626次,有338百万人参加;天津召开群众大会21400次,有220百万人参加。群众动员起来后,进行检举揭发。 • 结果:镇反运动后,全国出现一片安定团结的局面,老百姓可以夜不闭户,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48. 无人售书摊

  49. 收容乞儿

  50. 土地改革 • 1950.6~1952.9,土地改革使3.1亿农民分得7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700多亿斤粮食的地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