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当代经济学说评价

当代经济学说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选取当代部分在全球经济发展及经济理论研究上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思潮和观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实践的影响进行分析评说。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结合学习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深对理论及其观点的理解,提高经济理论研究的素养,并在联系实际的分析中得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凯恩斯主义流派: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美国) 新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流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celi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当代经济学说评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代经济学说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选取当代部分在全球经济发展及经济理论研究上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理论、思潮和观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实践的影响进行分析评说。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结合学习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深对理论及其观点的理解,提高经济理论研究的素养,并在联系实际的分析中得出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 凯恩斯主义流派: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流派: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美国) 新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流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

  3.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经济学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 1、货币改革论 1923年出版 2、货币论 1930年出版 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出版,标志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

  4. 二、就业理论 1、失业与充分就业 1)三种失业: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2)充分就业的含义 充分就业是非常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存在非充分就业 2、有效需求原理 1)有效需求:就决定社会就业水平而言,是指与社会总供给相一致的的社会总需求 等于总供给的总需求 S+C=I+C 总供给:生产要素供给总和(供给者收入总和),总需求:购买n个工人生产产品时愿意支付的价格

  5. 2)有效需求不足 D ′ AD′ E AD F E 0 Y(N) Y1 Y2 Y1是现实的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但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是:Y2 E′F是现实有效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有效需求的差额

  6.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需求不足 边际资本效率下降:投资需求不足 流动偏好:投资需求不足 三种动机引起的流动偏好:交易的动机、谨慎的动机、投机的动机 货币的总需求L=L1+L2

  7. 三、工资与物价理论 1、工资理论: 1) 在否定新古典关于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中来论证。 (1)认为工资率不具有充分伸缩性 (2)认为新古典劳动供给决定于实际工资高低的观点在事实上不成立 2)政策与办法:货币工资不变,提高物价,从而降低实际工资

  8. 2、物价理论(半通货膨胀理论) 1)充分就业前:增加货币供给,只会增加产量和就业量,不会影响物价水平。或者说,物价的上涨不如产量上涨的幅度大。 2)充分就业后,增加货币供给,会引起物价的上涨,而产量不会增加。 P D 1 2 3 4 C B A Q

  9. 四、凯恩斯的经济政策特点 1、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是经济政策的前提 2、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体系的重心 3、强调政府从事扩军备战 4、赤字财政和举债支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10. 五、简要评析 1、凯恩斯理论及政策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场革命 1)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代替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 2)以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代替经济活动的确定性 3)以宏观总量分析代替微观个量分析 4)以国家干预政策代替自由放任政策

  11. 2、凯恩斯理论及政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2、凯恩斯理论及政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 3、凯恩斯革命的局限性 1)只是经济理论及研究方法和角度上的决裂 2)理论体系中真知灼见和谬误偏颇相混杂 4、启迪和借鉴

  12. 新古典综合派 一、主要代表人物 1、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 1887-1975) 2、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 1915- ) 3、詹姆斯·托宾(Jams Tobin 1918-2002) 4、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18- ) 5、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 1924- ) 6、劳伦斯·罗伯特·克莱因(L. Robert Klein 1920- )

  13. 二、对凯恩斯收入决定论表述方法的修补(混合经济论)二、对凯恩斯收入决定论表述方法的修补(混合经济论) 1、确立两种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表述方法 1)储蓄—投资决定法 S I,S E" E I E' Y' Y Y"

  14. 2)45度线的消费加投资法 I,C C³+I³ B C²+I² E C¹+I¹ A C¹ 45º Y 0 Yº Y¹ Ye E点决定的Ye点是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EA是通货紧缩缺口,EB是通货膨胀缺口。即当总需求是C¹+I¹时,会出现失业,当总需求是C³+I³时,会出现通胀, 总需求是C²+I²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既无通胀也无失业。

  15. 2、把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的均衡模型中2、把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纳入国民收入的均衡模型中 C+S=C+I C+S+Gt=C+I+Gr 可用45°线的消费加投资法来表示: C,I C¹+I¹+Gr E C¹+I¹ Y Y1 Ye

  16. 三、建立IS—LM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 1、模型的简单含义 r LM E rº IS Y Ye IS曲线表示:在I=S的条件下,r,Y呈负相关关系 LM曲线表示:当M既定时,在L=M条件下,r、Y呈正相关关系 E点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点,它决定了均衡的利率和均衡的收入水平。

  17. 2、完整的模型及其政策含义 LM' r LM B IS IS' A Y A点之前是凯恩斯区域,B点之后是古典区域。 在古典区域,扩张的货币政策有效,而在凯恩斯 区域,扩张的财政政策有效。

  18. 四、对通胀原因的分析 1、借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 工资变动率 5 4 3 2 1 0 物价变动率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7 通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结论:失业与通胀同时并存 2、其他解释:微观供给变动、政府支出庞大、劳动市场结构变化和不完全性

  19. 五、经济政策 1、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重,财政政策逆经济风向而行 2、扩张性政策的进一步发展:60年代:以实现充分就业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政策:以4%失业率为充分就业的标准。达到这一标准时的GNP增长率为潜在的GNP的增长率,因此,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时,即使经济处于上升时期,也地实现扩张性政策,认为刺激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松紧搭配的经济政策:70年代:认为,片面实行扩张性政策,“滞胀”会更严重,主张政策实施的“松”“紧”搭配 4、经济政策微观化:对不同生产部门制订不同税率、利率等,并根据实际部门的不同情况采取其他补充措施

  20. 六、简要评价 1、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性及其特点 1)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综合 •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综合 •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的综合 2)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 3)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 随经济背景变化和理论进展,经常调整观点和政策建议

  21. 2、对经济学发展与经济实践的贡献与缺陷 1)克服了凯恩斯革命后西方经济学分裂局面,建立起由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组成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西方经济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但是,其构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是初陋的 2)探索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的理论和政策措施,其政策主张对战后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但是,这一政策主张体系存在夸大政府作用,低估市场规律的倾向,对西方国家70年代的“滞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其理论体系以英美模式为背景,对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是,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 4)IS—LM模型的创立对选择经济政策有理论意义,也有其不足之处

  22. 希克斯对IS-LM模型的评价 • 1960年代中期新凯恩斯主义批评这一模型,希氏承认对此负有责任,1979年他对此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 IS表示流量均衡,因储蓄与投资都是流量,其均衡与时期相联系;而LM表示存量均衡,因灵活偏好与货币量都是存量,其均衡与时点相联系。二者同时均衡与自己观点矛盾。 • 他在《资本与增长》中阐明:如一个时期中存量均衡维持,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内每一个时点上的存量均衡都被维持。由于LM尤其是L反映的是灵活性,如果认为它们在一个时期的每一时点上均衡都被维持,就无灵活性可言。用这种存量均衡观念来制定LM曲线显然不妥。 • 同时,这排斥了不确定性,意味着所有时点上的预期都无例外地实现,这恰恰是凯恩斯批评“古典学派”的关键所在。

  23. 3、对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要影响 1)将微观和宏观经济结合起来的的综合方法尽管有缺陷,但是其实用价值是存在的,对我国改革开放后制订经济政策,充分考虑微观层面的反应,有重大影响。 2)我国现阶段注重经济政策的松紧搭配,从源头看,来源于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影响。 3)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拓宽了我国对通胀原因分析的思路。

  24. 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莱荣霍夫德等人的理论 1、认为凯恩斯的经济学与瓦尔拉斯体系差异的重要问题是不确定性 第一,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有关未来的知识非常清楚,而事实上我们有关未来的知识是被动的、含糊的和不确定的,结果新古典学派在货币和利率理论上发生了错误; 第二,新古典学派信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求能自动达到均衡状态,而事实上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水平,结果古典学派由于缺乏有效需求理论,无法解释就业水平和总产量的波动。”

  25. 按照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在一个交换经济中,存在n 种物品的供给,设Si(i= 1,2,……n)代表n 项物品的供给量,Pi代表该项物品的价格,而Di = D(P1,P2,……Pn)代表第i项物品的需求,它是所有物品价格的函数。瓦氏必须证明,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Pe),对于所有物品都满足Di(Pe)= Si。 瓦尔拉斯为解这个关系式的两个假设被凯恩斯革命否定: 首先,否定了关于总需求恒等于总供给假定。因上述各种物品的供求方程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Pi Di≡∑Pi Si ,即“瓦尔拉斯定律”联系起来,它意味着总需求在任何价格条件下都等于总供给,或超额需求总和为零,即∑Pi Di—∑Pi Si = 0 。

  26. 其次,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e)通过“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竞卖和竞买的方式保证供求双方不存在“虚假交易”,即价格在未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易,或者说,所有交易都按均衡价格进行的。其次,瓦尔拉斯体系中的这组均衡价格(Pe)通过“拍卖人”“喊价”的方式传递信息,即通过竞卖和竞买的方式保证供求双方不存在“虚假交易”,即价格在未达到均衡时不发生交易,或者说,所有交易都按均衡价格进行的。 • 这一假设存在两个问题: • 拍卖需要时间,需要掌握完全信息。但瓦尔拉斯体系表明,它是无时间概念的体系,并且这一体系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 • 既然排除了不确定性,这一体系就是一个未考虑货币因素的物物交换体系。这种理论只存在经济学家的理念中,而与现实市场活动不吻合。

  27. 2、否定单一决策(根据名义需求的决策)假说,提出双重决策(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假说,进一步论证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和市场的不完全性2、否定单一决策(根据名义需求的决策)假说,提出双重决策(名义需求和有效需求)假说,进一步论证凯恩斯的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和市场的不完全性 • 3、指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存在信息的不确定性及信息成本问题),使价格调整被数量调整所代替,引起失业。 • 瓦氏体系中所有市场调整都是价格调整,由于价格调整可以保证市场信息在供需者之间及时传递,因此,瓦氏认为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等,数量调整无法在供需者之间传递信息,只有在市场主体获得充分信息后才进行价格调整,这种推迟价格调整的方式会使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28. 4、提出微观非均衡分析的理论 1)商品价格粘性理论 2)劳动工资粘性理论 3)利息粘性和资本限额供给理论 5、分析宏观非均衡状态及对策 二、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观点 1、强调从供给方面加强国家干预 2、国家干预的力度宜缓不宜急 3、不重视利率对投资的影响,强调通过信贷配给量调节经济 4、强调国家干预的政策效果会得到加强

  29. 三、新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实践—克林顿经济学三、新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实践—克林顿经济学 1、主要内容: 1)大幅度削减财政赤字 2)加强对未来投资,对高科技产业实行倾斜政策,为产业结构调整打基础 3)重视货币政策,努力抑制通胀 4)推进国家出口政策,主导经济全球化 5)强调未来供给,提倡终身教育,加强职业培训

  30. 2、实践效果 20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期拉长,信息产业率先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前所未有的良好。 三、简要评析 1、贡献和作用 1)提出加强供给管理,强调供给尤其是未来供给 2)在宏观干预经济的微观分析上发展了凯恩斯主义 3)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 4)对美国经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启示 不固守传统理论、 政策微观化、有明确的产业政策、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特点相结合

  31. 新自由主义 货币学派 • 一、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简介: •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芝加哥大学教授,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 50年代产生时期: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1956)标志着货币主义的产生; • 60年代发展时期:货币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体系,吸引了一批追随者,影响不断扩大; • 70-80年代极盛时期:主要标志有两点: • 弗里德曼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竞选纲领中宣布信奉货币主义,揭开西方国家经济自由化的序幕。

  32. 二、货币主义的中心命题 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要因素。 2、货币存量的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 3、货币当局只能通过货币存量的控制调节经济。

  33. 二、货币需求理论 • 1、货币需求函数及其分析 • 可用一个多元的收入函数来表示: • M/P = ƒ(Y,w;rm,rb,re,1/p ·dp/dt,u) • 影响个人实际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 恒久性收入(Y), • 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重(W), • 各种非人力财富的预期报酬率(rm,rb,re,1/p ·dp/dt), • 其他不属于收入方面的因素(u)

  34. 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决定: • 弗氏把收入分为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 • 前者是人们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在长期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有规则的收入流量; • 后者是人们在短期中获得的非连续性的和偶然的收入。 • 货币需求主要受恒久性收入影响,那么: • 1、由于各种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故货币需求也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凯恩斯主义企图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产量和就业量的理论值得怀疑;不仅如此,这还会破坏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就应使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的一致。

  35. 2、从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概念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4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义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2、从恒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概念中引申出恒久性消费和暂时性消费概念。在这4个变量中只有恒久性收入与恒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恒久性消费也是稳定的。凯恩斯主义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规律值得怀疑,进而对凯恩斯主义的整个消费理论,以及建立在其消费理论基础上的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提出质疑。

  36. 2、结论 1)消费需求与恒久性收入有关,恒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不能用收入说明货币需求乃至消费需求。 2)消费需求既然与现期收入关联不大,则,凯恩斯关于经济波动来自于有效需求不足(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产生),无从解释,那么针对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无效。 3)货币不仅仅是凯恩斯所说的是债券的替代物,还是包括股票、不动产、资本品,耐用品等替代物,这样,货币与债券之间的替代程度就较低,从而对货币需求的弹性就低。所以,利率的影响作用很小,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

  37. 4)恒久性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它的稳定,使货币需求也相当稳定。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是错误的。4)恒久性收入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它的稳定,使货币需求也相当稳定。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是错误的。 5)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操纵的,不稳定的,因此,要使经济稳定,就应稳定货币供应增长率,使之与货币需求相适应。可见,货币存量变动的重要性。 三、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1、简单的共同模型 (1)C/P =f(Y/P,r) (2) I/P =g(r) (3) Y/P = C/P + I/P (4) MD=P·L(Y/P·r) (5) MS=h(r) (6) MD=MS

  38. 2、建立总量模型 1)给方程附加定值:令pº- gº=k, k是常量。 2)对利息率进行处理 最后得出:利息率 r =k+(1/Y•dY/dt) 3)假定货币需求MD对实际收入Y/P的弹性为1,使 MD=P·L(Y/P·r)改写成MD=Y/P•L(r) e

  39. 4)保留共同模型中的后两个方程,得到如下方程组:4)保留共同模型中的后两个方程,得到如下方程组: MD=Y•L(r) MS=h(r) MD=MS r=k+(1/Y•dY/dt) e 上述模型中只有4个未知数: MD, MS, Y, r 。可求解。 这就是新的总量模型。

  40. 5)进一步简化总量模型: Y(t)=V(r)•M(t),r=k+(1/Y•dY/dt) 模型说明:在任何时期,名义国民收入水平[Y(t)]都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V(r)]与货币供应量[M(t)]两个因素,而V是r的函数,r被视为对货币需求影响极小,因此,V(r)具有长期稳定性,于是货币供给将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从而刺激生产,同时也可能引起物价上涨。若要使物价稳定,就须使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实际产量变动率相适应。

  41. 四、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1、货币供应量增加产生影响的三个阶段 1)短期:负倾的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变动率 p' p 失业率 3% Un 由于存在货币幻觉,物价的变动使人们误以为没有变,从而产量增加。名义收入增加是物价和产量增加共同的结果。

  42. 2)长期: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变动率 p" p' p 失业率 3% Un 长期中,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名义收入的增加全部是由物价上涨带动的。

  43. 3)更长期:正倾的菲利普斯曲线 物价变动率 失业率 在长期的通胀中,人们将通胀预期计入将来的合同中,致使失业增加,物价同时上升。

  44. 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 由于自然失业率的存在,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增加产量、减少失业是不可能的。 长期中,只会使物价上涨,不会使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甚至使物价与失业同时上升。 因此,货币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用人为通胀办法刺激经济增长。

  45. 2、通胀的其他原因: 战争,政府支出增加过快,中央银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五、经济政策 1、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即由货币当局公开宣布一个与预期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并按这一要求稳定的增加货币供应量。 弗氏根据美国的统计数据认为,在过去100年中,美国年均产量增长速度为3%,劳动力增长在1-2%之间,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速度应确定在4-5%之间。

  46. 2、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干预政策。 3、提倡收入指数化 这一主张是指把工资、债券等收入与生活费用指数挂钩,使其随物价变化进行调整的反通胀政策。 4、实行负所得税制 这是弗氏提出的社会福利政策主张。 由于所得税是公民向政府交纳,而福利则是政府向居民提供,“负”因而得名。更重要的是,他借鉴所得税的“累进制”原则,拉开享受的福利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

  47. 在西方国家,贫困线是一条统一的收入水平线,凡收入低于这条线的居民都可以得到政府补贴。这样,收入高者得到较少的补助,收入低者得到更多的帮助,没有收入的人得到的援助最大。在西方国家,贫困线是一条统一的收入水平线,凡收入低于这条线的居民都可以得到政府补贴。这样,收入高者得到较少的补助,收入低者得到更多的帮助,没有收入的人得到的援助最大。 帮助穷人是政府的职责,但福利制度的设计应既有助于消除贫困,又有利于增进效率。原制度虽有助于公平实现,却不利于激发低收入者的进取心,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

  48. 为此他提出负所得税方案,其基本思路是: • 补贴与享受福利者的收入挂钩,使原收入高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更高,原收入较低者在获得补贴后的收入较低。拉开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差别,鼓励低收入者依靠自己努力增加收入。其具体方案是: • 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 实际收入 + 负所得税

  49. 式中:负所得税 = 收入保障额(无收入者的补贴)-(实际收入·负税率) 设:收入保障额:1500 负所得税率:50% 实际收入3000以下者可以得到负所得税 将各层次低收入者的收入代入上式: 个人实际收入 负所得税 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 0 1500 -(0·50%)= 1500 1500 1000 1500 -(1000·50%)= 1000 2000 3000 1500 -(3000·50%)= 0 3000

  50. 5、反对固定汇率制,提倡浮动汇率制 这是针对战后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而提出来的。 在《浮动汇率问题》( 1950)一文,他认为,1)浮动汇率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行维持,可避免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它对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发展多边国际贸易都极为有利。 2)认为浮动汇率不一定就是不稳定的汇率,不稳定的汇率不过是经济结构不稳定的表现,实行固定汇率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用行政办法强制固定汇率还会使汇率调整更加困难,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3)认为固定汇率会引起通胀在国际间的传递。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