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 于俊林.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细胞 —— 组织 —— 器官 —— 植物体 组织:是由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彼此密切结合,相互联系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群。 §2-1 植物的组织类型 一、分生组织 持续地保持细胞分裂机能而不断产生新细胞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细胞特点是体积小,核大,壁薄,细胞质浓,排列紧密。. (一) 按来源分 1. 原生分生组织 :来源于胚( pēi) ,位于根尖、茎尖处。

chas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药用植物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药用植物学 制药与食品科学学院 于俊林

  2. 第二章 植物的组织 •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 组织:是由许多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似、机能相同而又彼此密切结合,相互联系的细胞所组成的细胞群。 §2-1 植物的组织类型 一、分生组织 持续地保持细胞分裂机能而不断产生新细胞的细胞群,称为分生组织。 细胞特点是体积小,核大,壁薄,细胞质浓,排列紧密。

  3. (一) 按来源分 1. 原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pēi),位于根尖、茎尖处。 2. 初生分生组织:由原生分生组织衍生出来,是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过度类型。 3. 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的。如形成层。 ( 二)按位置源分 1. 顶端分生组织:(属原生)长高 2. 侧生分生组织: (次生)长粗 3. 居间分生组织: (初生)长高, 玉米,韭菜。

  4. 二、薄壁组织(基本组织、营养组织) 1. 基本薄壁组织:体积大、分布广,起填充、 连接作用。 2. 同化薄壁组织:存在叶中,起光合作用。 3. 贮藏薄壁组织:存在根、果实、种子中。 4. 吸收薄壁组织:在根毛处。 5. 通气薄壁组织:水生植物中。

  5. 三、保护组织 (一)表皮:称初生保护组织。由一层细胞组成。少数为多层细胞,称复表皮。 1. 气孔:植物体内与体外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气孔的组成 气孔的轴式 气孔的类型是叶类药材鉴别的重要依据。

  6. 2. 毛茸:表皮细胞特化而形成的毛状突起物。 腺 毛: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有头柄 之分,能分泌化学物质。 • 毛茸非腺毛: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无头 柄之分,先端尖,不能分泌 化学物质。 • 毛茸的有无和形状是植物和中药鉴别的重要特征。

  7. (二) 周皮 • 为次生保护组织。 木栓层 • 周皮 木栓形成层 栓内层(绿皮层):常含有叶绿体。 • 皮孔:原来表皮上的气孔下薄壁细胞大量分裂,堆积而 成,不木栓化,起通气作用。

  8. 四、机械组织 1.厚角组织 • 细胞壁不全面加厚,只是在几个细胞相临的角隅处加厚。加厚成分为纤维素,细胞为生活细胞。多出现在茎的棱角处。 2. 厚壁组织 • 细胞壁全面加厚,成分为木质素,细胞成熟后为死细胞。按形状分为两种。

  9. 纤维:长梭形细胞,成束存在。 成分为 纤维素。 石细胞:类圆形或分支状,成群存在,细 胞壁强烈加厚,成分为木质素。 是中药鉴别的重要依据。 • 晶鞘纤维:纤维束外侧薄壁细胞中存在大量的方晶。

  10. 五、输导组织 1.输水组织 • 导管:被子植物的输水组织,上下壁穿孔。 • 管胞:裸子和蕨类植物输水,上下壁不穿孔。 导管长梭形,内壁木质化加厚,由于加厚不均匀,形成多种类型。 环纹、螺纹、梯纹、网纹、孔纹 切片中的导管 • 是中药鉴别的依据

  11. 2. 输营养组织 • 筛管:被子植物的输营养组织,壁不加厚,为活 细胞。 • 筛胞:裸子和蕨类植物的输营养组织。 • 伴胞:与筛管分子伴生的小型薄壁细胞,为筛管 的输导提供能量。 • 筛板:两个筛管分子上下壁不完全穿孔形成的类 似筛子底部的结构。 • 筛域:筛孔集中存在的区域。

  12. 六、分泌组织 1. 外部分泌组织:分泌物排除体外。 ① 腺毛 ② 蜜腺 ③ 泌盐腺 2. 内部分泌组织 ① 分泌细胞:具有分泌能力的细胞,多单个存在。姜的油细胞。 ② 分泌腔(分泌囊):盛装分泌物的较大的腔室。 溶生式分泌腔:由一群分泌细胞壁破裂形成的腔室。 室周围细胞壁不完整。桔皮 裂生式分泌腔:由细胞间隙扩大而形成的腔室。室 周围细胞壁完整。

  13. 分泌道:裂生式产生沿一个方向延长贮藏分泌物的管道。松。 ④ 乳汁管:能分泌贮藏乳汁的管状细胞。有有节和无节之分。蒲公英。 橡胶树。

  14. §2-2 维管束的类型 一、维管束的组成 木质部:起输导水分和起支持作用的复合组织,由导 管或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 韧皮部:起输导养分和起支持作用的复合组织,由筛 管或筛胞、韧皮纤维、韧皮薄壁细胞组成。 形成层:属于次生分生组织,为一至数层具有分裂能 力的细胞,向外分生韧皮部,向内分生木质部。 维管束:起输导和起支持作用的组织束,由木质部和 韧皮部组成,有的中间具有形成层。

  15. 二、 维管束的类型 • 根据木韧排列方式和形成层的有无分:

  16. §2-3 组织培养的意义和应用 一、原理 • 组织培养:利用植物某组织的一部分在无均条件下在培养基上产生愈伤组织继而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 • 原理:细胞具有全能性。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在生理上发育上具有潜在的全能性,即一个细胞包含了这个植物所有的遗传信息。只要条件满足,就能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17. 二、培养条件 1. 培养基 • 糖类:蔗糖、葡萄糖、果糖。 • 无机盐类:氮、磷、钾、硫、钙、钠、镁等。 • 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钼、硼等。 • 维生素:肌醇、烟酸等。 • 氨基酸:甘氨酸。 • 植物激素:吲哚乙酸、奈乙酸、激动素等。 • 固化物:琼脂。 2. 温度 20—28℃

  18. 3. pH:5—6.5 4. 渗透压 5. 空气 6. 光线 • 三、培养方法 • 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 ——接种— • 选材————取材————消毒———— • 愈伤组织培养—继代培养—分化培养——再生植物培养 • ——移植培养

  19. 四、 组织培养的意义 ① 快速繁殖。 ② 生产无毒苗。 ③ 生产中药有效成分(愈伤组织、液体发酵)。

  20. 五、关于克隆和转基因技术 • 克隆:无性繁殖(系) •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21.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22.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医药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转基因技术意义:引发绿色革命 生产转基因药物(胰岛素)

  23. 皮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