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5

第三讲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今年( 2010 )两会期间,新华网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 : 今年两会,您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 ). 主要把握的问题.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2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 3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 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是什么?. 3 、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哪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讲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 材料:今年(2010)两会期间,新华网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今年两会,您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材料:今年(2010)两会期间,新华网进行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今年两会,您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3. 主要把握的问题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原则 • 3、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内容

  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 配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是什么? 3、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哪些?

  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内容(P192) 按劳分配方式 主体 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6. 2、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 • 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 1、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 2、分配标准:劳动(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 • 3、分配原则:等量劳动领取等量 • 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 动者不得食。

  7.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P192) •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条件。 •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物质条件。 • 第三,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还存在差别—— 直接经济原因。

  8. 3、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分配原则。 •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 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9. 分配中平均主义的表现 • 1、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 2、职工吃企业大锅饭

  10.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 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 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 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 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牺牲 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11.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具体地说: • 除按劳分配以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第一,经济基础:生产要素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 第二,物质基础:各种生产要素与劳动一起,都是物质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12. 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 劳动力 技 术 信 息 房地产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

  13. 生产要素的构成 • 一般工人劳动 • 劳动要素 科技劳动 价值的源泉 生产要素 管理劳动 • 非劳动要素:资本、技术、知识本身 • ——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

  14. 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形式(非按劳分配方式)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形式(非按劳分配方式) • 1、个体劳动收入。 • 2、资金分配收入(股息、红利、利息)。 • 3、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 • 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 5、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15. 1、个体劳动收入 • 个体生产者和经营者(个体户) • 劳动收入≠按劳分配收入

  16. 2、资金分配收入 • 就是凭借对资金的所有权所获得的收益。 • 形式:股息、红利、银行存款利息等

  17. 3、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 • 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营企业中的企业主收入和职工工资收入。

  18. 4、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 • 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外商,以及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他们的收入中,就会有一部分属于风险收入或机会收入。其中的一部分还会经过企业内部分配转化为职工的个人收入

  19. 5、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 技术、信息、房地产的所有者

  20.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一)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及思路

  21. (一)新中国成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 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49——1978):这个阶段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 • 第二阶段(1979——2008):这个阶段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

  22. 第一阶段(1949—1978)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政策第一阶段(1949—1978)改革开放前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政策 • 特点:呈现低水平、单一化和平均化 • 1、城市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 •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铁饭碗——工资制度 • 1949—1952:“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 1952、8:《关于处理失业工人的办法》 • 1957、3:企业、事业、机关不得辞退编余人员的规定。

  23. 存在的问题: • 第一,分配形式过于单一化,除了按劳分配形式外,几乎没有其他分配形式; • 第二,分配结构固定化; • 第三,分配水平平均化。

  24. 2、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和收入水平(四次变化)2、农村居民的分配制度和收入水平(四次变化) • 第一次(1949——1952)土地改革时期。 • 特点:以农业个体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 第二次(1953~1956)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时期。 • 特点: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进行集体生产经营,实行按劳分配。 • 第三次(1958——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特点:不仅生产资料公有,甚至部分生活资料也实行了公有制。办“公共食堂”、“托儿所”。“组织军事化,劳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 第四次(1961~1962)人民公社体制调整。 • 特点: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25. 农村按劳分配的方式 • 采用“评工记分”的方式进行: • 工分积累 • 年终核算:工分值、人均口粮数 • 购买口粮 • 余款归已 • 问题:“出工不出力,生产大呼隆”

  26. 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区别 • 第一,国家基本上不对农民提供生活补贴、社会保障和福利。 • 第二,农民的收入分配以生产队为单位,与城市居民相比也更为平均。 • 第三,农民收入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收入

  27. 第二阶段(1979—2008)改革开放后的分配制度与政策第二阶段(1979—2008)改革开放后的分配制度与政策 • 1、1979—1991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 特点: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体制下,全体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城市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 2、1992—2008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 特点:在居民收入普遍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拉大,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内部平均主义严重,收入分配秩序混乱。

  28. 1978—1984年收入增幅较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1978—1984年收入增幅较大,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缩小

  29.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的原因 • 第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放开部分农副产品经营,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城镇货币收入过快增长; • 第二,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第三,国家采取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30. 1985—1991年居民收入增幅下降

  31. 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 • 第一,农产品价格下跌; • 第二,各种负担越来越多; • 第三,受国民经济宏观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效益降低,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且有回流,使农民收入下降。

  32. 2、1992—2008年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 特点: • 第一,居民收入普遍增加,各个阶层群体都获得了改革带来的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 第二,城乡、地区、行业之间及其内部几乎毫无例外地存在着收入差距; • 第三,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又普遍地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 • 第四,收入分配秩序混乱,非正当收入呈现增长趋势。

  33. (二)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

  34. 如何看待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 1、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 • 2、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及影响? • 3、如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35. 问题一: •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

  36.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 • 定义:指居民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全部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的标准。 • 食品支出总额 • 恩格尔系数=————————————×100% • 家庭或个人的消费总额

  37. 判断标准 • 大于60%:贫困 • 50%——59%:温饱 • 40%——50%:小康 • 30%——40%:富裕 • 30%以下:最富裕

  38. 2003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 • 农村:47.7%——小康 • 城镇:37.9%——富裕

  39. 2009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多元; 从省际差距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占比重高达94%。

  40.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

  41. 我国的基尼系数变化 • 定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 指数变化在1—0之间。如果系数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系数为0,则表示居民之间据点入分配绝对平均。 • 小于0.2表示绝对平均 • 0.2—0.3表示比较平均 • 0.3—0.4表示相对合理 •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过大

  42. 国际警戒限:0.4 • 1996年为:0.424 • 2000年为:0.458 • 2007年为:0.48 • 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在0.24到0.32之间,美国偏高,为0.408。

  43. 世界银行组织公布了一组数据: • 最高收入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的20%人口其平均收入的比值: • 中国为10.7倍; • 美国8.4倍; • 俄罗斯4.5倍; • 印度4.9倍; • 日本,只有3.4倍。

  44. 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后果 • 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西奥多·舒尔茨

  45. 财富的严重不平衡是一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财富的严重不平衡是一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 • ——沃尔芬森

  46. 国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 • ——吴敬链

  47. 问题二: • 非正当收入呈现增长趋势

  48. 人们常常会谈论三种收入: • 白色收入:指按规定获得的工资,津贴等劳动报酬,具有公开性。即合法的劳动收入(属合法的正当收入)。 • 黑色收入:指各种不合法的收入。 • 灰色收入:是介于白色收入与黑色收入之间的各种收入。如领导干部的礼金收入,导游人员的回扣,医药卫生行业的灰色收入(红包、回扣)等。

  49. 隐性收入 • 就是一些看不见的收入形式。它不是以货币形式存在,但又影响着收入总水平。 • 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住公房,医疗保险。领导干部配住房、汽车、司机、保姆、秘书、医疗保障。甚至包括无形资产:职务、名誉、学历以及各种机会。后者被称为隐性收入。

  50. 问题三: • 政府“二次分配”作用弱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