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血管的作用 血小板因素 凝血机制 抗凝及纤溶系统. 血管在正常止血中的作用 血管壁的完整性是防止出血的重要条件 血管收缩 ← ← 血管损伤→出血→血管外血肿压迫 ↓ ↑ 胶原暴露→组织因子释放、 ⅫF 激活

chog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出凝血监测

  2. 止、凝血和抗凝血机制 • 血管的作用 • 血小板因素 • 凝血机制 • 抗凝及纤溶系统

  3. 血管在正常止血中的作用 血管壁的完整性是防止出血的重要条件 血管收缩 ← ← 血管损伤→出血→血管外血肿压迫 ↓ ↑ 胶原暴露→组织因子释放、ⅫF激活 ↑ ↓ ↓ 5-HT、TXA2←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 ↓ ↓ 凝血系统激活 ↓ 血流缓慢 → 血小板血栓形成 →止血血栓→止血

  4. 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具有如下功能: 1.粘附功能: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或带负电荷表面; 2.聚集功能(PAG):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 3.分泌(释放)功能: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的作用下将其颗粒中内容物释放的反应,是PAG的继发反应; 4.促凝活性:提供PF3、加速FⅫ的活化、直接活化FⅪ; 5.血块收缩功能:释放血栓收缩蛋白。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ADP、TXA2 →形成血小板血栓。

  5.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面接触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原 ↓ ↑高分子激肽原 Ⅻ → Ⅻ a ↓ [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 Ⅺ → Ⅺa Ⅶ. Ⅲ ↓ ↓ Ⅸ → Ⅸa [ Ⅶa. Ⅲ.Ca2+.PL] ↓ [ Ⅸa.Ca2+. Ⅷ.PF3] ↘ Ⅹ Ⅹa [共同途径] ↓ [Ⅹa. Ⅴ .Ca2+.PL] ↓ 凝血酶原→凝血酶

  6.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可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ⅩⅢ → ⅩⅢa → Ca2+ 肽A、肽B 不溶性纤维蛋白集合体

  7.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1. 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浆、组织、尿) ↓ 纤溶酶原 纤溶酶 ↓ 纤维蛋白(原) 碎片X → 碎片Y → 碎片E 小分子多肽A、B、C 碎片D 碎片D 2.抗凝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可直接抑制凝血酶及Ixa、Xa、XIa、XIIa等,肝素可增强其作用。

  8. 临床监测 • 出血原因的判断:病史、家族史、既往史 • 局部因素 • 出凝血机制异常 • 局部因素无法解释 • 出血不止 • 多部位出血 • 家族遗传史、自幼出血史 • 全身性疾病引起 肝病,尿毒症等

  9. 临床监测 • 出凝血机制异常的环节判断 • 血管因素:瘀斑、瘀点 • 血小板因素:瘀斑、瘀点、粘膜、月经过多 • 凝血因子减少或缺乏:关节、肌肉、内脏 • 纤溶过度:广泛性出血 • 病情动态监测

  10. 实验室监测 • 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 • 出血时间:血管壁受损、血小板质或量缺陷 • 毛细血管脆性实验 • 检查血小板 • 血小板计数:正常值 • 血块收缩时间 • 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反映血小板的激活情况 •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

  11. 实验室监测 • 检查血液凝固机制 1凝血时间C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90~130s,体外循环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内源性:32~42s,延长10s以上提示活性<25%,血友病、DIC 4凝血酶原时间PT:外源性,12s,Ⅱ、Ⅴ、Ⅶ、Ⅹ,DIC,阻塞性黄疸,抗凝剂过量 5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6纤维蛋白原定量Fg:2~4g/L,DIC、原发性纤溶

  12. 实验室监测 • 检查纤溶的试验 1凝血酶时间TT:16~18s,FDP↑、肝素↑、Fg↓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阳性见于DIC早期 3血清FDP和D-D测定:1~6mg/L,≥20mg/L有意义 • 抗凝血酶Ⅲ活性及抗原含量 • 降低多见于DIC、血栓形成、严重肝病

  13. 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 血小板评估 • 正常≥10万;5--10万创面渗血过多;2--5万可自发性出血手术禁忌;<1万自发出血。脾切除、输新鲜血,达到7~8万 • 功能异常:阿司匹林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尿毒症,停药7-10天、透析

  14. 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 凝血因子评估 • 先天性缺乏:血友病,替代疗法 • 后天性缺乏:VitK缺乏、肝脏疾病、DIC、大量输血输液

  15. 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 麻醉因素:增加渗血 • 手术因素:纤溶活性↑ • 大量输血输液:稀释、库存血、输异型血 • 体外循环:维持ACT500~600s,术毕<130s,肝素中和不足,血小板、凝血异常

  16. DIC • 病因: • 感染:最常见,败血症合并低血压时 • 手术及创伤 • 产科意外 • 癌肿与白血病 • 其他:心血管、消化系、免疫性疾病

  17. DIC • 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 多发性出血倾向 • 原发病难以解释的微循环衰竭和休克 • 多发性微循环衰竭 MODS • 抗凝治疗有效

  18. DIC诊断标准 • 实验室检查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1BPC<10万呈动态下降,肝病、白血病< 5万 2PT延长>3s呈动态变化 3Fg<1.5g或进行性↓ 肝病<1.0g/L)或>4g/L 43P试验或血清FDP>20mg/L或D-二聚体阳性 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6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 7 Ⅷ:C活性低于50%

  19. DIC监测 • 监测基础疾病的进展或消除 • 观察出血进展情况 • DIC分期判断 • 高凝期 • 消耗性低凝期 • 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20. DIC防治 • 去除和控制病因 • 抗凝剂的应用 • 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 溶栓剂的应用 • 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 抗纤溶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