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

第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 边际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先驱者 李嘉图的价值体系无法解决两大难题 传统的效用价值论无法解决“价值之谜”(胡, 188 ). 边际主义的主要先驱者. 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 · 巴尔本( 1640-1698 )在 《 贸易概论 》 ( 1690 年)一书中讲到,一切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效用,而商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    瑞士数学家丹尼尔 · 伯努里( 1700-1782 )在 1738 年发表的 《 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 》 文章中提出了边际效用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边际效用学派 • 边际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先驱者 • 李嘉图的价值体系无法解决两大难题 • 传统的效用价值论无法解决“价值之谜”(胡,188)

  2. 边际主义的主要先驱者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在《贸易概论》(1690年)一书中讲到,一切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它们的效用,而商品的效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或欲望。    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00-1782)在1738年发表的《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文章中提出了边际效用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    意大利经济学家费迪南多·加里安尼(1728-1787)于1751年在其名著《货币论》中,提出了效用和稀少性共同决定价值的原理。    意大利的彼得罗·维里、法国哲学家埃蒂耶·孔狄亚克也论述了与加里安尼类似的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1795-1852)较早使用边际效用说明价值。    爱尔兰经济学家朗菲尔德(1802-1884)认为价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他用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来说明,是均衡价格论的先驱。

  3. 屠能 • 屠能(1783-1850),德国19世纪上半期的经济学家,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和边际学派先驱。《孤立国》第一卷1826年、第二卷1850年 • “屠能圈”理论 • 屠能运用抽象法,利用一系列假设条件,设计了一个孤立国。他认识到,农产品与农业耕作制度的关系,而农林田庄与城市距离的不断增加,其作用相当于距离不变而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所以屠能在孤立国实际考察其他条件不变,距离逐渐扩大(也即农产品价格逐渐下降)时,农业耕作制度的变化。 • 屠能的孤立国理论,研究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度和农业生产部门的位置,因而被看成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描绘的孤立国也被形象地称为“屠能圈”。 • 地租理论 • 屠能所研究的地租主要是级差地租。他主要从土地位置角度论述了级差地租理论。他认为,地租是由纯利润(实为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他强调地租是土地在位置上优越而产生的纯利润转化而来的,他也认识到,孤立国中他对地租的说明还不透彻,因而他意识到了绝对地租的存在。

  4. 劳动与资本最后生产力理论 • 屠能认为,工人收入中减去自己的‘资本’(家具、小工具等)的‘利息’之后,剩下的余额就是工资。在屠能看来,孤立国可耕平原边境存在大量无主土地,在那里,劳动产品本身就是劳动工资的尺度,也是自然工资形成之地和孤立国全境工资的标准。无主土地不存在时,劳动产品是劳动和资本的共同产物,应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分配。 • 屠能用劳动的最后生产力说明工资。工资等于在大规模经营中最后雇佣的工人所增加的产品。 • 利润或利息决定于最后投入的资本的生产力。他说:“全部资本在出借时提供的租金是由最后投入那部分资本的效益决定的。这是利息学说的意义之一。”

  5. 法国数学家古尔诺(A. A. Cournot,1801~1877) • 其所著《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年),被当做数理经济学的开端;只是由于使用当时经济理论权威们不熟悉的数学推理而无人问津,直到40年后受到W.S.杰文斯和L.瓦尔拉斯的高度推崇,才知名于世。

  6. 古尔诺认为 • 在财富理论中运用数学分析不是非导向数学计算不可;有些场合不需要精确数字,只要能更简明地陈述问题、开辟研究途径、避免脱离主题,数学也有其有用之处。仅仅因为部分读者不熟悉或怕用错而拒绝数学分析,是荒谬的。 • 他批评李嘉图在试图精确地解决抽象问题时,由于用算术计算代替无法避免的代数问题而陷于冗长迂赘。 • 他第一个提出需求方程式 • 最早表述需求弹性 • 最早提出垄断理论(书p.190-192)

  7. 法国工程师杜普伊(J. Dupuit,1804~1866) • 其《公共工程的效用计量》(1844年),被认为是最早提出成本-收益分析思想的文献。 • 他明确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 所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理论又被认为是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基础之一。

  8. 3、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H. Gossen,1810~1858) • 其《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提出了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论述了后来边际主义者所使用的全部重要概念。 • 也是用数学作表达工具,书刚出世几乎没有销路,后来才受到人们重视。

  9. “戈森定律”: • ①戈森第一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 • ②戈森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均等原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10. “边际革命” • 1871年,往往被称为“边际革命”年。 • 这一年,奥地利人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最小重要” 价值论;英国人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稍后的1874年,法国人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上述三人各自独立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 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11. 他们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他们从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估价引出价值,认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 • 1870’s初边际效用价值论体系的出现,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发生重大转向的路标,是现代微观经济学核心形成的基石。 • 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这三人虽然都未使用“边际效用”一词,但已各自独立表达了它的基本含义,因而同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 • “边际效用” (marginal utility)一词是后来由门格尔的学生F.维塞尔于1884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

  12. 两大支派 • 1、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分析,其主要代表是奥地利的C.门格尔、F.维塞尔和E.庞巴维克等人,又被称为奥地利学派; • 2、数理学派,侧重以数学为分析工具,以英国的 W.S.杰文斯、法国的 L.瓦尔拉斯及其学生V.帕累托为代表。 L.瓦尔拉斯及V.帕累托长期在瑞士洛桑大学执教,因而他们这一派又被称为洛桑学派。

  13. 奥地利学派 •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维也纳大学教授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 ,1840-1921),其著名代表人物还有欧根·逢·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m-Bawerk,1851-1914)和费里德利希·逢·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 • 门格尔,原学习法律,186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从事新闻事业,对价格理论产生了兴趣。曾任奥国皇太子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等。 • 维塞尔 ,曾就学于德国历史学派,后追随门格尔,1903年后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奥匈帝国最后两届内阁中任商务大臣。著有:《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1884)、《自然价值》(1889)、《社会经济理论》(1914)、《强权的法律》(1926)。 • 庞巴维克 ,早年学习法律,曾去德国学习经济学,后回维也纳大学任教, 1905年后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并曾三次任奥匈帝国财政大臣。1911年被选为维也纳科学院院长。著有《经济财货价值理论纲要》(1886);二卷本的《资本与资本利息》,第一卷为《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1884),第二卷为《资本实证论》(1889);《马克思体系的终结》(1896)。

  14. 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抽象演绎法 • 抽象演绎法就是把经济中的各种复杂现象还原为单纯又实在的各种简单要素,再从这些要素中演绎出一系列理性法则和经济学体系。 • 奥地利学派的抽象演绎法,具有以下特点: (1)把“人类经济”抽象或还原为两个基本要素:人的欲望的存在,满足欲望的物质的有限性。由于欲望无限而物质有限,因而产生了如何经济地使用物品的问题,并由此引导出一切经济问题。 (2)把“国民经济”抽象或还原为“个体经济”。他们把个人从社会和历史中抽象出来,个人是第一性的、本原的,社会是第二性的、派生的。认为社会是个人简单算术的总和,社会经济是个体经济简单机械的综合,或者说,孤立的个体经济是社会经济的缩影。因此,孤立的个体经济被当作分析的立足点。   (3)注重心理分析。把人类经济的出发点归结为从人的个人欲望出发,为满足个人享乐和避免痛苦而对有限的物品所作的评价和选择。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把政治经济学完全从属于心理学,公开宣称政治经济学是实用心理学。 • 评价:抽象掉社会生产关系,否认了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的历史性。

  15. 边际效用价值论 • 奥地利学派的价值理论由门格尔奠定,维塞尔最早提出“边际效用”术语,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庞巴维克的著作中论述得最全面、最系统。 • 奥地利学派认为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 “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 • 边际效用价值论,简而言之,即:一物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效用和稀少性相结合是边际效用,从而是价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 庞巴维克:一杯水,对涌泉旁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杯水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露,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

  16. 市场价格理论 • 庞巴维克在其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市场价格( 他称为“客观交换价值”)理论。 • 他认为,人们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通过在市场交换中的竞争而最后形成了市场价格,为了说明这一点,他分析了现实市场交换中的三种类型: • (1)孤立的交换。在在一对孤立的买这和卖者的双边竞争中,价格将以买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为上限,以卖者对商品的主观评价为下限,决定于两者之间的某一点上。 • (2)单方面竞争的交换(有许多买者,如拍卖)。此时价格必然确定在最能干(即支付最高价格)的竞争者的估价和最能干的竞争失败者的估价之间。 • (3)双方面竞争的交换。这是是最普遍的情形。他在此提出了有名的“边际对偶”(marginal pairs)理论。 • 市场上每个人对某商品都有自己的估价,且各不相同,竞争的结果,形成一个为数不多的“边际交换者”,它们称为“边际对偶”,市场价格是他们合成的结果。

  17. 庞巴维克的“边际对偶”(marginal pairs)理论 • 他举了马市的例子。假定市场上有一些人各急于买进一匹马,又有一些人各急于卖出一匹马。各人对马有不同的估价,见表。如果市场只有A1 B1两人,则成交价在10-30镑之内,由于买卖双方有众多的竞争者,故成交价区间变小。 • 从表中可见, A5、 B5是达成交易的边际一对,成交价不会高于22或低于20。另一方面, A6、 B6是达不成交易的边际一对,成交价不会高于21.5或低于21(否则A6、 B6会加入竞争)。成交价决定于这两对边际对偶的主观估价所设定的界限内,上限由A5、 B6的估价(22, 21.5)组成;下限由B5、A6的估价(21, 20)组成。

  18. 这一理论还只是设定了一个供求双方成交价的上下限区间,究竟在哪一点上,庞氏未给出答案,要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予以解决。尽管如此,这种“边际对偶”论毕竟从主观价值论角度为供求均衡的价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这一理论还只是设定了一个供求双方成交价的上下限区间,究竟在哪一点上,庞氏未给出答案,要到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予以解决。尽管如此,这种“边际对偶”论毕竟从主观价值论角度为供求均衡的价格论提供了一种解释。 • 分配理论 • 维塞尔把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解释分配,提出“归属论”,认为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由它们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这价值应按各个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或“贡献”大小,以一定份额“归属”于各有关生产要素,从而构成各生产要素的收益,工资、利息、地租就是劳动、资本、土地各生产要素的收益,这些收益归根结柢都是主观评价的结果。

  19. 时差利息论 • 庞巴维克把物品分为两类:直接满足现在欲望的商品是现在财货或现在物品;满足将来欲望的商品是将来财货或将来物品。将来物品中包括生产性物品和耐用消费品。 • 他认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之间存在价值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一切资本利息的来源。他说:“一笔借贷无非是现在物品对未来物品的一个实际而真正的交换”,利息就是在这种交换中给予现在物品的贴水。 • 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物品和将来物品价值之间有差别是由于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更高一些。

  20. 第一,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一般其未来情况会更好一些,故现在物品比同量的未来物品的边际价值要高一些。第一,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在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着差别。人们一般其未来情况会更好一些,故现在物品比同量的未来物品的边际价值要高一些。 • 第二,对现在和未来的估价有差别,即低估未来。人们一般对未来缺乏想像力和意志力,考虑到人的生命短促和境遇多变,因此,常常低估未来物品而高估现在物品。 • 第三,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也会引起对现在物品的高估。现在物品有利于使取得迂回生产方法的好处,到未来可获得较大的利得。 • 运用生产要素,先制造中间物品(生产工具),再以之生产消费品,这种生产方法可称为迂回的生产方法,也可称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但要作迂回生产,必须先有现在物品(生活资料)。这就是现在物品的技术上的优越性。如徒手捕鱼的鲁滨逊,如果有人借给他一些鱼,他就可以腾出时间制造生产工具(船和网),再用其进行效率高得多的生产。

  21. 他把时差利息分为三种形态: 第一是借贷利息。借贷是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交换,因前者评价高于后者,债务者在偿还时须在本金外加一差价“贴水”,这个贴水就是利息。 第二是企业利润。这是时差利息的基本形态。他认为资本家在进行生产时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物质上是现在物品,但在经济上又是未来物品。作为现在物品,它们不能满足人们当前的消费需要,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在生产中转化为消费品。二者时间上的差额,形成了增加的价值,产生了利润。 第三种利息形态是耐久物品(如建筑物、土地等)的利息,即租金。他认为,耐久物品的特点是在技术上能提供多次连续的服务,故其价值是由一连串多次服务的各个价值所组成。根据现在物品在评价上要高于未来物品的原理,当前服务的价值总要高于将来服务的价值,这一差额即耐久物品的利息。

  22. 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 杰文斯(W.S. Jevons, 1835~1882),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和逻辑学家,边际效用学派创始人之一。16岁时到伦敦大学学院学习化学和生物学,并对工业经济产生兴趣。曾任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逻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76年转任伦敦大学学院教授,1882年在一次游泳中溺死。主要著作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 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是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他认为,经济学是关于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23. 效用价值论: • (1)价值完全取决于效用,效用不是物品的固有属性,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 • (2) 随物品占有量增加,人的欲望会减低,效用也会随之减少。 • (3)效用应分为总效用和效用程度。总效用是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总量,效用程度则是物品某一单位所满足的欲望强度。 • (4)物品的各种效用程度中,“最后效用程度” 最重要,它表示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它决定物品的价值。 • 劳动常被认为决定价值,实则仅仅以一种非直接的方式通过增加或限制供给来影响效用程度。

  24. 杰文斯认为,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即交换比例)。杰文斯认为,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决定了商品的价值(即交换比例)。 • 他用市场上的交换来说明这种决定过程。他认为,在市场上的交换双方都想以对自己效用较小的商品交换对自己效用较大的商品时,“交换将进行到双方都获得一切可能的利益、继续交换将带来效用损失时为止“。这时,双方都处于满足和均衡之中。 • 这个均衡点可由这个标准求出,即商品的无限小量依照相同的比例继续交换,将既不会带来效用的增加,也不会带来效用的损失。

  25. 如甲拥有谷物量a,乙拥有牛肉量b,两者相交换,当x量谷物与y量牛肉相交换后,甲的谷物量=a-x,牛肉量=y;乙的谷物量=x,牛肉量=b-y。再令φ1(a-x)代表谷物对甲的最后效用程度,φ2(x)代表谷物对乙的最后效用程度,又令Ψ1 (y) 代表牛肉对甲的最后效用程度,Ψ2(b-y)代表牛肉对乙的最后效用程度。 • 要使交换达到均衡状态,谷物和牛肉的最后最小增量所提供的效用量必须相等。对于甲,用公式表示即为: φ1(a-x)dx=Ψ1 (y) dy 亦即:φ1(a-x)/ Ψ1 (y)=dy/dx • 由于同一时间内同一市场上同一商品不能有两种不同的价格,故无穷小量的交换比率等于总量交换比率,即dy/dx=y/x,故: φ1(a-x)/ Ψ1 (y)=y/x。 • 同理,对于乙,也有: φ2(x)/ Ψ2(b-y)=y/x • 所以:    φ1(a-x)/ Ψ1 (y)=y/x= φ2(x)/ Ψ2(b-y) • 这个公式也称为杰文斯交换方程式,也就是说,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所获商品与自有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例相等之点。

  26. 洛桑学派 • 瓦尔拉斯(L. Walras, 1834~1910),法国人, 洛桑学派始祖。早年进入巴黎的矿业学院学习,以后曾做过新闻记者、银行经理、杂志编辑等,1870年被聘任为瑞士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1877)、《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实用政治经济学研究》(1898)等。 • 帕累托 (V. Pareto,1848~1923), 意大利经济学家,1893年继承瓦尔拉斯在瑞士洛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的职位。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社会主义体系》(1902~1903),《政治经济学教程》(1906),《社会学通论》(1916)。

  27.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 瓦尔拉斯认为,纯粹经济学是在假定的绝对竞争(即完全竞争)制度下的价格决定理论。(价格与价值在他那里是一回事) • 稀少性(或稀缺)在瓦尔拉斯的理论中相当于边际效用。他的稀缺(价值)论实际上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 在利用稀缺原理分析商品的交换比例时,他得到了与杰文斯交易方程式相似的结论,当商品稀少性的比例恰好等于商品价格的比例时,交换达到最大的满足。

  28. 价格体系本身是如何决定的呢?瓦尔拉斯为此提出了著名的一般均衡理论。价格体系本身是如何决定的呢?瓦尔拉斯为此提出了著名的一般均衡理论。 • 他认为, • 各种商品和要素市场的供求数量和价格是相互关联的,一种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在考察经济问题时,不能仅仅研究一个市场上的供求情况,还必须同时研究其他一切市场上的供求情况。 • 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当一切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个别的市场才能处于均衡状态。因此,研究者不能满足于找出一个市场的数量和价格的均衡量,还必须找出能使一切市场供求相等的全部价格和数量系列。 • 这种一切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状态的均衡被西方学者称为一般均衡 。

  29. 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模型)中,有四个经济主体:土地所有者(地主)、人力所有者(工人)、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和生产组织者(企业家)。他们在市场上相互联系。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的核心是三组代数方程式:在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模型)中,有四个经济主体:土地所有者(地主)、人力所有者(工人)、资本所有者(资本家)和生产组织者(企业家)。他们在市场上相互联系。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的核心是三组代数方程式: • 第一组方程式表示消费品市场供求一致,它通过购买者和售卖者之间的竞争达到。 • 方程式说明一种消费品的数量不仅受自身价格的影响,还受其他消费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继而影响对消费品的需求量)。 • 第二组方程式表示生产性劳务市场(即要素市场)供求一致,它通过生产性劳务所有者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达到。 • 第三组方程式表示产品出售价格与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性劳务(即要素)的成本相等,它通过企业家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实现。

  30. 由于方程式的个数等于未知数(各种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和供求量)的个数,所以在理论上可以得出唯一解。由于方程式的个数等于未知数(各种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和供求量)的个数,所以在理论上可以得出唯一解。 • 这就意味着:存在着一系列能使每个消费者、企业家和资源所有者都能达到目的的市场价格和交易数量。这些价格和数量即为均衡价格和数量。因而经济可以和谐而稳定地运行下去。 •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探讨了在竞争条件下,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下,商品价格的决定。 • 实际上只是用对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描述来取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另外,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也被用来赞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完美。

  31. 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 帕累托认为,效用的量是很难精确测定的。对某物的效用不可能说出它的绝对值,但可以不同物品效用的大小或等级的高低。因此他建立起了边际效用序数论。从而与以前的边际效用基数论相区别。 • 从序数效用概念出发,帕累托建立了无差异曲线。他认为,人们可以把商品按不同比例组合起来而取得相同的效用,从而可以得到许多可以无限扩展的等效用序列,即无差别序列,在图上表现为无差异曲线,它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 • 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而无差异曲线则成为经济学家中的重要分析工具,对福利经济最适度资源配置等问题探讨具有重要影响。 • “帕累托最优状态”:当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如此的状态,即如果没有任何方式能在不减少其他人的福利的条件下增加至少一个人的福利时,此时该社会即处于最优的资源分配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 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判别优劣的标准。

  32. 附: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 • 美国的J.B.克拉克进一步将“边际效用论”、“生产三要素论”和“土地收益递减律”结合起来,提出“边际生产力论” 。 • 在劳动不变而相继增加资本时,每一单位增量资本所提供的产量(产值)增量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单位资本所增加的产量(产值),就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样,在资本不变而相继增加劳动时,每一增量劳动所提供的增量产量(或产值)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产值),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或工资)即由资本(或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即: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33. 克拉克又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企业超额利润被视为暂时的过渡性的动态经济范畴,将会因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化为其他收入(主要是加到工资中)。克拉克又把土地归入资本,地租被视为土地投资的报酬,按资本边际生产力决定。企业超额利润被视为暂时的过渡性的动态经济范畴,将会因技术水平的普遍提高而化为其他收入(主要是加到工资中)。 • 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有深远影响。它将土地报酬递减律扩大为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要素报酬递减规律。边际生产力论的出现,完成了将边际分析推广到包括产品分配领域在内的整个经济生活领域的过程。它是边际效用学派的最具代表性的分配论。

  34. 威克斯蒂德的分配规律协调理论 威克斯蒂德主张建立一种统一的协调的分配理论。他认为如果每个要素所提供的服务的客观尺度能够在它的边际应用上发现再来,那么就有了协调各种主张的可能。    他把价值论和分配论联系起来,认为交换价值规律本身就是社会一般资源的分配规律。交换规律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规律。把萨伊生产要素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规律相结合与引申,威克斯蒂德宣称,一般分配规律即每个生产要素得到的报酬依据它的一个单位所提供的服务的边际比率(边际比率)。他自信能证明,按边际比率决定的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份额,正好等于全部产品的价值,或正好能把全部产品分光。(即各生产要素增量的价值之和等于产品总增量的价值,或各生产要素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