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評論題

評論題. 建議答題格式. 範例. 範例. 範例. 很大程度上同意. 全球化 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模式,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模式,令環境污染增加。因此, 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 「全球化令環境污染惡化」這說法, 下文將詳細解釋。

Download Presentation

評論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評論題

  2. 建議答題格式

  3. 範例

  4. 範例

  5. 範例

  6. 很大程度上同意 全球化改變了企業的生產模式,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消費模式,令環境污染增加。因此,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全球化令環境污染惡化」這說法,下文將詳細解釋。 首先,全球化下的生產模式令工業污染加劇。全球經濟一體化,跨國企業利用資訊和運輸科技等便利,建立全球生產鏈,以價低者得的原則將生產工序分配到世界各地,其中不少高污染的生產工序會由發展中國家的代工廠進行。這些國家防治工業污染的法規不足,執法不嚴,加上處理污染需要專門的技術、設備和資金,代工廠為了爭取跨國企業的訂單和賺取更大利潤,會盡量減省成本,因此不會付出額外資源處理生產所帶來的污染,令工業污染問題惡化。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城市化,增加能源消耗帶來的污染。全球化加速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採取城市的現代化生活模式,令能源消耗量大幅增加,例如交通工具的使用增加燃料消耗、家居和商業用電量增加等。而很多國家目前仍然倚賴化石燃料提供能源,在能源的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會釋出大量污染物,造成空氣污染及其他連帶的問題,如酸雨,令環境污染惡化。

  7. 再者,商品全球傾銷引發過度消費,帶來廢棄物增加的問題。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政策,令跨國企業可向世界各地廣泛宣傳和傾銷其產品,導致市場上產品的選擇增加、款式不斷推陳出新、產品價格因競爭而下調等,種種因素都刺激了各地人民的消費。在一些人民經濟能力較高的地區,甚至有過度消費和浪費物資的現象,連帶出現廢棄物增加的問題。廢物棄置會對環境構成負擔,一旦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嚴重環境污染,如隨便棄置的電子廢物會釋出有毒物質污染土壤和水源。由此可見,全球化所催生的消費模式會加劇環境污染。再者,商品全球傾銷引發過度消費,帶來廢棄物增加的問題。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政策,令跨國企業可向世界各地廣泛宣傳和傾銷其產品,導致市場上產品的選擇增加、款式不斷推陳出新、產品價格因競爭而下調等,種種因素都刺激了各地人民的消費。在一些人民經濟能力較高的地區,甚至有過度消費和浪費物資的現象,連帶出現廢棄物增加的問題。廢物棄置會對環境構成負擔,一旦處理不當更會導致嚴重環境污染,如隨便棄置的電子廢物會釋出有毒物質污染土壤和水源。由此可見,全球化所催生的消費模式會加劇環境污染。 有人認為全球化下,環境污染問題能透過國際協作得到有效解決。但事實上,世界各國之間存在複雜的利害關係,在處理環境污染問題上難以同心一致,甚至互相推卸責任,令協商過程緩慢,削弱國際協作的成效。例如各國經過多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的談判,才制訂出控制碳排放的《京都議定書》,但條約的約束力不大,一些大國如美國,就拒絕加入條約;一些締約國在條約期滿時仍未達到所承諾的減排目標;一些國家如加拿大、日本、俄羅斯等,更選擇在期滿後退出條約。由此可見,國際協作對改善環境問題的實質作用很小。 當然,全球化下,資訊流通度提高,加上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宣傳和推動,的確令不少世界公民的環保意識提高,更願意參與環保運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監察政府和跨國企業的作用,改善環境污染問題。但綜合以上各點,全球化下的經濟活動和人民生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絶對大於正面影響,因此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同意「全球化令環境污染惡化」這說法。

  8. 很小程度上同意 全球化下,全球公民社會、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都致力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我在很小程度上同意「全球化令環境污染惡化」這說法,下文將詳細解釋。 • 首先,全球公民社會和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增強,有助改善環境污染問題。全球化下,國際電子媒體發展迅速,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令環保資訊廣泛地傳播,逐漸形成關注環保的全球公民社會,他們會就區域性及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討論及發表意見,並組織行動向政府組織和企業表達改善環境污染的訴求。此外,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亦更容易在世界各地動員和籌集資金,舉辦大規模的環保活動,向有關方面施壓。例如資料所示,綠色和平調查多家國際時裝品牌的生產活動,揭示其污染環境的惡行,再以行動抗議,終迫使品牌作出不再排放有毒物質的承諾。由此可見,全球化環境下孕育出來的全球公民社會和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會令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改善。 • 其次,國際性政府組織促進國際協作,有助改善環境污染。全球化衍生全球管治模式,各國政府可在國際性政府組織的協調下達成合作,共同應對環境污染這個全球議題。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幫助收集、研究和發布全球環境資訊,評估世界的環境問題現狀,並提供討論平台,推動國際社會達成環境協定和環境方面的國際性法規,如制定有關保護海洋免受污染、規管有毒廢棄物越境轉移和處置等具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對監察和改善世界的環境污染問題有幫助。 • 再者,環保知識、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國際交流增加,有助改善環境污染。全球化之下,各國合作推展的科研活動增加,加速了環保科技的發展,更多國家能透過國際交流和合作掌握如何妥善處理污染物、在生產過程中減低污染和使用環保新能源等,並更容易從世界各地引入相關的技術專才,令本地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改善。 • 有人認為,全球化下,跨國企業及其代工廠的生產活動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但事實上,任何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進程都可能導致環境污染,如人口膨脹、生活模式現代化、工業發展、政策缺失等,都是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的因素,但這些因素與全球化沒有必然關係。此外,全球化令污染問題由一些國家轉移到另一些國家,但污染問題未必惡化,只是時下的環保意識和公民力量增強,才令現今及過住累積下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變得更顯然而見,讓人產生全球化加劇環境污染的錯覺。 • 當然,全球化促使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傾銷其商品,增加消費選擇,某程度上刺激了人民過度消費,令廢物問題增加,對環境構成負擔。但綜合以上各點,全球化有助團結全球公民的力量和促進國際合作,令人類社會能更有效地應對環境污染問題,因此我只在很小程度上同意「全球化令環境污染惡化」這說法。

  9. 議題: 延伸題 • 繼早前深圳發生一連串的工人工作過勞猝死,甚至跳樓自尋短見的事件後,近日蘋果公司在中國一家代工廠又傳出強迫員工加班的事件。據中國勞工觀察組織(CLW)指出,該代工廠要求員工每天工作近12小時,以趕工生產即將投入市面的新型號手機,結果員工每個月加班時間都超過100小時,是中國法律規定加班上限的三倍。同時,該公司亦被指限制工人交談和私人生活時間,員工的住宿環境亦甚為惡劣。 • 事件引起勞工組織關注,紛紛質疑公司壓榨工人權益和福利,目前蘋果公司已承認員工超時工作情況嚴重,並承諾會改善。 • 事實上,全球經濟一體化無疑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惟隨之而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亦顯而易見。中國政府雖已訂立相關的勞工法例,但基於各種原因,廠家繞過勞工法規、剝削勞工權益的伎倆依舊層出不窮。 • 資料來源:取材自2013年某外地網站的報道

  10. 問題: 「發展中國家在回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時,應優先注重跨國企業的利益而非勞工的權益」,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個說法?試加以解釋。(10 分)

  11. 立場:很大程度上同意 論點一:發展中國家應把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機遇,採取有利跨國企業進入市場的措施,吸引企業在當地設廠,增加就業機會,令人民有較穩定的收入。相比之下,改善勞工權益並不是迫切的問題,待國民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先解決了人民的基本溫飽問題,再逐步改善勞工待遇亦未遲。 論點二: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刺激經濟發展,可增加國庫收入,令國家有更多公共資源推行各項社會建設,如教育、醫療等,以提升國家的發展水平,當國家經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整體工資上升,最終也會帶動勞工獲得更好的福利。 論點三:發展中國家憑藉低勞動力成本才能成功吸引跨國企業的投資,若現時收緊勞工法例或訂立最低工資等方式來保障勞工權益,將會減低國家的競爭力,令跨國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打擊經濟之餘亦會導致失業等社會問題,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反過來損害了工人的權益。 總結: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