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8

第1讲 园林昆虫基础知识 第三节 昆虫分类 吴晓云

第1讲 园林昆虫基础知识 第三节 昆虫分类 吴晓云. 一、本节知识点 1.昆虫分类的基本意义与方法; 2.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二、本节重点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三、本节难点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 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很多,人们要识别它们,首先必须逐一加以命名和描述,并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为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才便于正确地区分它们,并进而阐明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

clod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1讲 园林昆虫基础知识 第三节 昆虫分类 吴晓云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讲 园林昆虫基础知识 • 第三节 昆虫分类 • 吴晓云

  2. 一、本节知识点 • 1.昆虫分类的基本意义与方法; • 2.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 二、本节重点 •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 三、本节难点 •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3. 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 • 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很多,人们要识别它们,首先必须逐一加以命名和描述,并按其亲缘关系的远近,归纳成为一个有次序的分类系统,才便于正确地区分它们,并进而阐明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 • 同时昆虫分类在生产实践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益虫利用和害虫防治工作中,对某些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种类,由于形态习性等近似,常引起混淆,若忽视了正确的分类鉴别工作,就有可能弄错对象,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 在检疫方面,正确鉴定了害虫种类并查明其分布区后,有助于准确划分疫区和确定对外及对内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4. (二)分类阶元 category • 分类阶元的设立,是分类学有效进行的基础。 • 进化论的观点:所有生物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而且之间的关系有远近之分。 • 亲缘关系近的物种组成属(genus,复数Genera) • 特征相近的属组成一个科(family),科的特征一目了然。 • 相近的科组成目(order),目的特征更加明显。 • 目上又归为纲(class)

  5. 蔷薇白轮盾蚧 的分类地位是: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纲 : 昆虫纲  Lnsecta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目: 同翅目  Homoptera亚目: 胸喙亚目 总科: 蚧总科  Coccoidea科: 盾蚧科  Diaspididae属: 白轮盾蚧属  Aulacaspis种: 蔷薇白轮盾蚧  rosae 这7个阶元是分类的主要阶元。

  6. 次要阶元 • 在阶元下加亚(sub-),次(infra-)等 如: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亚种(subspecies) • 在阶元上加总(super-) 如:总科(superfamily),叶蝉总科 • 科与属之间还加上族(tribe) 如:犀猎蝽族 总科-oidea 科-idea 亚科-inae 族-ini

  7. 种下阶元 infraspecific category 变种(variety):以前,有些人认为凡不符合模式标本的标本都称为一个变种。1961年以后废弃不用。 生态型(ecotype):不同生态条件下表型不同,形态上有明显差异,但可随生态条件变化发生可逆性变化。如东亚蝗的散居型、群居型。现已不用。 亚种(subspecies),由于地理隔离,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形态上有较大差异,但未达到种的级别。可用。 物种(species):是分类学概念,又是生物学概念。 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核心问题。“物种” :是自然界能够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它种群存在生殖隔离的群体。

  8. 生态型

  9. 异色瓢虫的变形(共有100多种)

  10. 二、 分类特征 形态特征 外形、内部形态,及体内外器官的超微结构。 幼期特征 胚胎期、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各种特征。 行为特征 各种行为性状,如鸣声、气味信息物质等。 生态特征 生境性状如生态位、食性、取食、寄生物等。 地理分布特征 地理形态差异、生殖隔离,同域或异域分布等。 细胞学特征 组织生殖细胞结构、染色体组配特征等。 生物化学特征 各类初级、次级代谢,蛋白质,核酸等。 遗传特征 遗传特征在昆虫分类中的应用才开始起步。

  11. 三、 命名法 1.物种的命名 命名nominate:是按照一定的规则给予一个物种或分类阶元一定的名称,名称是构成一个分类阶元的科学指定的一个词或几个词。 为规范化、对生物的命名有一致性,使其名称有稳定性和通用性,保证每个生物名称都有唯一的和明确的意义,昆虫的命名以《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为准,现在昆虫分类学现在采用的是1999年修订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其基本原则如下。

  12. 所有昆虫的学名名称——必须由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构成,并以第一个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的符合动物命名法规的可用学名为有效名、即优先原则或优先律,一个分类单元只能有一个有效名。所有昆虫的学名名称——必须由拉丁或拉丁化的词构成,并以第一个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的符合动物命名法规的可用学名为有效名、即优先原则或优先律,一个分类单元只能有一个有效名。 种级以上分类单元的名称由一个词构成,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此即单名法nomen,新建有效属时必须指定模式种。 种名的学名由两个词构成,即属名+种本名、定名人置于种名之后,属名和定名人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刊印时用斜体字,书写时在这属名和种名的词下划横线,此即双名法binomen。

  13. 2.模式标本 要使一个种有明确的意义,仅靠文字描述是不够的,将文字描述与代表该种的实物即模式标本联系起来,才能固定地表达一个学名所代表的种,使模式标本所代表的种有一个固定的名称,这种方法即模式方法。  第一次发表新种时所根据的标本为模式标本type。  原始发表时所用的单一标本为正模标本holotype。同时所用的另一个异性标本为配模标本allotype,所参考的其余同种标本称副模标本paratype。 模式标本的标签应注明产地、采集日期、寄主、采集者等。正模、配模、副模等模式标本分别用便区别的红、蓝、黄色标签标注。

  14. 为方便国际间科学资料,科学知识的交换及免除错误混乱起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去组成动物名称和分类单位,这种名称称之为学名。为方便国际间科学资料,科学知识的交换及免除错误混乱起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去组成动物名称和分类单位,这种名称称之为学名。 • “双名法”和“三名法”:每一种昆虫的学名均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这种由双名构成学名的方法称为“双名法”。在学名后面附有命名者的姓,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 学名中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者第一个字母大写。若是亚种,则采用“三名法”,将亚种名排在种名之后,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是由属名、种名、亚种名组成,命名者的姓置于亚种名之后。

  15. 四、 昆虫纲的分目 (一)昆虫纲分目的历史及变化 昆虫纲分目的数量与分类学的发展阶段、当时技术水平和手段对分类性状与特征的运用、各学者的认识和观点均有很大关系。 在昆虫纲分目的特征运用上,除注重形态学、生态学等特征外,在生物学特征中应以变态特征为主,原因在于昆虫由卵发育到成虫的整个过程实质是其进化历程的缩影,如以尚未研究清楚或争议较大的起源关系替代这一主要特征,争议将更大。各家对昆虫纲的分目如下。

  16. 不同时期各学者对昆虫纲的分目数 学 者 分目数Linnaeus 1758 7 Richard & 1977 29 Börner 1925 22 Comstock 1925 25 Handlirsch 1925 33 Tillyard 1926 24 Brues—Melander 1932 34 Crampton 1935 28 周尧(Chou) 1940 33 学 者 分目数 Essig 1942 33 Imms 1944 24 江岐悌三 1954 33 陈世骧 1954 33 蔡邦华 1955 33 Davies Gillott 1980 30 Borror 1981 28 Ross 1988 30 袁锋 1991 33

  17. (二)昆虫纲ClassInsecta的分目 原尾目 Protura 弹尾目 Collembola 双尾目 Diplura 缨尾目 Thysanura 蜉蝣目 Ephemeroptera 蜻蜓目 Odonata 蜚蠊目 Blattodea 螳螂目 Mantodea 等翅目 Isoptera 直翅目 Orthoptera 竹节虫目 Phasmatoptera 螳修目Mantophasmatodea 革翅目 Dermaptera 蛩蠊目 Grylloblattodea 纺足目 Embioptera 襀翅目 Plecoptera 缺翅目 Zoraptera 啮虫目 Psocoptera 食毛目 Mallophaga 虱目 Anoplura 缨翅目 Thysanoptera 同翅目 Homoptera 半翅目 Hemiptera (一) 无翅亚纲Apterygota 4目 外翅部Exopterygata 19目 (二)有翅亚纲Pterygota 内翅部Endopterygata 11目

  18. 广翅目 Megaloptera 蛇蛉目 Raphidioptera 脉翅目 Neuroptera 鞘翅目 Coleoptera 捻翅目 Strepsiptera 长翅目 Mecoptera 双翅目 Diptera 蚤 目 Siphonaptera 毛翅目 Trichoptera 鳞翅目 Lepidoptera 膜翅目 Hymenoptera 内翅部Endopterygata

  19. 昆虫纲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4目 •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2.弹尾目Cinura 3.双尾目Diplura 4. 石蛃目Microcoryphia 5.缨尾目Thysanura • 有翅亚纲PTERYGOTA 6.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7.蜚蠊目Blattodea 8.等翅目Isoptera 9.螳螂目Mantodea 10.竹节虫目Phasmida 11.直翅目Orthoptera 12.纺足目Embiodea

  20. 13.革翅目Dermaptera 14.缺翅目Zoraptera 15.啮虫目Corrodentia 16.食毛目Mallophaga 17.虱目Anoplura 18.襀翅目Plecoptera 19.蜉蝣目Ephemerida 20.蜻蜓目Odonata 21.缨翅目Thysamoptera 22.半翅目Hemiptera 23.同翅目Homoptera

  21. 24.蛇岭目Raphidodea 25.广翅目Megaloptera 26.脉翅目Neuroptera 27.长翅目Mecoptera 28.毛翅目Trichoptera 29.鳞翅目Lepidoptera 30.鞘翅目Coleoptera 31.拈翅目Streps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33.双翅目Diptera 34.蚤目Siphonaptera

  22. 五、 分类检索表 • 检索表(Key)是鉴定昆虫种类 的工具,是为了便于分类鉴定而编制的引导式特征区别表。它广泛用于各分类单元的鉴定。 • 检索表的编制是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从不同分类单元的特征中选出比较重要、明显而稳定的特征,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绝对性状,做成简短的条文,按一定的格式排列而成。 • 检索表常用格式有双项式、单项式和包孕式三种,每种格式各有特点。其中,以双项式最常见。

  23. 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现以弹尾目、缨尾目、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6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 • 双项式检索表格式如下: 1.无翅……………………………………………………………2有翅………………………………………………………………32.腹末有跳器………………………………………………弹尾目   腹未有1条中尾丝和1对尾须……………………………缨尾目3.口器刺吸式……………………………………………………4口器咀嚼式………………………………………………………54.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喙着生于头部前端…………半翅目   前后翅均膜质,或前翅略加厚;喙着生于头部腹面后端……同翅目5.前翅皮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直翅目   前翅鞘质,后翅膜质………………………………………鞘翅目

  24. 现以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根据下列所给出的昆虫类群及特征,分别制作双项式、单项式和包孕式检索表:现以直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同翅目等目昆虫为例,说明检索表的制作方法。根据下列所给出的昆虫类群及特征,分别制作双项式、单项式和包孕式检索表: 螳螂目 口器咀嚼式,前翅复翅,前足捕捉足。 鞘翅目 口器咀嚼式,前翅鞘质。 鳞翅目 口器虹吸式,前后翅均膜质。 半翅目 口器刺吸式,前翅半鞘质,多具臭腺。 同翅目 口器刺吸式,前翅质地相同,多具蜡腺。 双翅目 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后翅为棒翅。 膜翅目 口器咀嚼式,前后翅均膜质。

  25. 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包含两项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直至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减1。双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包含两项对应的特征,所鉴定的对象符合哪一项,就按哪一项所指示的条数继续向下检索,直至检索到其名称为止,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减1。 将上述7目昆虫制作成双项式检索表: 1.口器咀嚼式………………………………………………………..2 口器吸收式………………………………………………………..4 2.前、后翅均为膜质………………………………………….膜翅目 前翅加厚,后翅膜质……………………………………………..3 3.前翅鞘质,翅脉不可见;前足非捕捉足………………….鞘翅目 前翅半透明(复翅),翅脉隐约可见;前足捕捉足…….螳螂目 4.前翅膜质,正常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双翅目 前、后翅均正常发达(后翅无退化现象)………………………5 5.前、后翅均鳞质,口器虹吸式…………………………….鳞翅目 翅面上无鳞质覆盖物,口器刺吸式………………………………6 6.前翅为半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多具臭腺….半翅目 前翅质地相同,多为膜质,部分种类具蜡腺…………….同翅目

  26. 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仅含一项,与其后所指示的特征向对应,所鉴定的对象若符合,就继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2倍减。单项式检索表的特点是,每一条仅含一项,与其后所指示的特征向对应,所鉴定的对象若符合,就继续向下检索,若不符合,就检索其后号中的序号.总条数为所含种类数2倍减。 • 将上述7目昆虫制作成单项式检索表: • 1(6)口器咀嚼式 • 2(3)前、后翅均为膜质………………………………………膜翅目 • 3(2)前翅加厚,后翅膜质 • 4(5)前翅鞘质,翅脉不可见;前足非捕捉足………………鞘翅目 • 5(4)前翅为复翅,翅脉隐约可见;前足捕捉足……………螳螂目 • 6(1)口器吸收式 • 7(8)前翅膜质,正常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双翅目 • 8(7)前、后翅均正常发达(后翅无退化现象) • 9(10)前、后翅均鳞质,口器虹吸式……………………….鳞翅目 • 10(9)翅面上无鳞质覆盖物,口器刺吸式 • 11(12)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多具臭腺………..半翅目 • 12(11)前翅质地相同,多为膜质,部分种类具蜡腺………同翅目

  27. 将上述7目昆虫著作成包孕式检索表: • A.口器咀嚼式 • B.前、后翅均为膜质…………………………………………膜翅目 • BB.前翅加厚,后翅膜质 • C.前翅鞘质;前足非捕捉足………………………………鞘翅目 • CC.前翅半透明,翅脉隐约可见;前足捕捉足………….螳螂目 • AA.口器吸收式 • B.前翅膜质,正常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双翅目 • BB.前、后翅均正常发达(后翅无退化现象) • C.前、后翅均鳞质,口器虹吸式……………………….鳞翅目 • CC.翅面上无鳞质覆盖物,口器刺吸式 • D.前翅为半翅,多具臭腺….半翅目 • DD.前翅质地相同,多为膜质,部分种类具蜡腺……同翅目

  28. 六、各目主要特征介绍 (一)无翅亚纲 • 原尾目 Protura—原尾纲 (Prot-原始,ura-尾)。体长在2mm以下;口器内藏式,适于刺吸;无触角、复眼,无尾须。生活土壤中,以菌根菌为食。全世界已知649种。我国目前已发现164种。

  29. 2. 弹尾目 Colembola—弹尾纲 (Coll-胶,embola-粘管)。体长1~3mm,少数可达10mm。口器内颚式,适于咀嚼或刺吸;触角4节,少数5~6节;无真正的复眼;腹部第l节的腹管,第3节的握弹器,第4或5节的弹器。 生活在潮湿场所,以腐殖质和菌类为主要食物全世界已知约6 000种;我国已知193种。

  30. 3. 双尾目 Diplura-双尾纲 (Dipl-双,ura-尾)。体约2~5mm,少数种可达50mm。口器咀嚼式,内口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缺单眼和复眼;腹部10节,第1~7节或第2~7节上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尾须或细长多节,或呈铗状不分节。 生活在阴湿的土表腐殖质层的枯枝落叶、腐木中或石缝内。全世界已知800余种,我国已知约40种,其中伟铗趴Atlasjapyx atlas Chou et Huang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1. 4. 缨尾目 Thysanura • 石蛃目 Archaeogmatha • 衣鱼目 Zygentoma 体长10-20mm,触角细长,体被鳞片,触角丝状, 口器外生式,咀嚼式,腹部有刺突,尾部有三个尾丝。 大部分生活在湿地、石块下,少数在室内发现。

  32. 5. 蜉蝣目 Ephemerptera • (Ephemer-短命,ptera-翅)。体中型,纤细柔弱。口器退化;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翅膜质,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有一对细长多节的尾须,有一条中尾丝。 • 稚虫水生,主要取食小型水生动物和藻类。成虫陆生,有趋光和婚飞习性,寿命很短,不取食。全世界已知2 250多种,我国已知约250种。

  33. 6.蜻蜓目 Odonata (Odon-具齿的)。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中、后胸紧密结合向前倾斜;膜翅,有翅痣;腹部细长;尾须短小不分节。稚虫口器咀嚼式,下唇很长,能伸缩捕食,可折叠罩在头部腹面,称"面罩";以直肠或尾鳃呼吸。蜻蜓稚虫又叫水虿(Chai)。

  34. 7. 蜚蠊目 Blattodea (Blatt-平板,蜚蠊)。体中至大型,宽扁。口器咀嚼式;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或无;前胸发达,盖住头部;前翅覆翅。

  35. 8. 等翅目Isoptera (Iso-等,ptera-翅),咀嚼式口器;常有复眼和单眼;触角念珠状;有翅种类的前后翅膜质,大小、形状及脉相都很相似,翅基有"肩缝",故称等翅目。

  36. 9.直翅目Orthoptera

  37. 10.螳虫脩目Mantophasmatodea (Manto-螳螂,phasmato-虫脩) 2002年发现的昆虫新目。其外形既象螳螂,又象竹节虫,极其珍罕。  体小型至中型,次生无翅,略具雌雄二型现象。头近三角形;1对复眼大小不一;无单眼;口器咀嚼式,下口式;触角丝状多节;跗节5节;尾丝短,不分节。 夜出捕食性,捕食蜘蛛和昆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目前该目仅知1科2属3种,且仅分布于南非。我国尚未发现。

  38. 11.竹节虫目Phasmaptera (Phasm-鬼怪,ptera-翅 ),体中型或大型,或极大型,拟态如植物的枝条或叶片。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念珠状,或长或短;复眼小;前胸短小;中胸细长;后胸与第l腹节愈合;足细长,易脱落,跗节多为5节;翅有或无,或退化成鳞状。

  39. 12. 革翅目Dermaptera (Derm-革或皮,ptera-翅)。体中等大小,体壁坚硬。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10~50节;复眼发达;前翅短覆翅,缺翅脉,端部平截;后翅膜质,扇形,翅脉呈放射状,平时折放在前翅下面;尾须铗状。

  40. 13.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Gryllo-蛩,blatt-蜚蠊)。体小型,1~3cm,无翅。口器咀嚼式,前口式;复眼退化;缺单眼;触角丝状,细长;第1~4节腹面端部两侧具1对膜质垫,尾丝长,雌虫产卵器刀剑状。

  41. 14. 纺足目Embioptera (Embio-活泼的,ptera-翅)。体小至中型,柔软。口器咀嚼式;复眼肾形;触角念珠状或丝状;胸、腹部等长;雌虫无翅;雄虫有翅;翅狭长,多毛,翅脉简单;前足基跗节膨大,有丝腺,能纺丝做巢;尾须2节。

  42. 15.襀翅目Plecoptera (Pleco-襀,ptera-翅)。体小型至中型,柔弱而略扁。头部宽阔;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前胸近方形;翅膜质;前翅狭长;后翅臀区发达;尾须线状。稚虫形似成虫,以气管鳃呼吸。

  43. 16.缺翅目 Zoraptera Zor-完全,aptera-无翅)。体长2~4mm,柔软。口器咀嚼式;有翅型个体的复眼发达;无翅型复眼和单眼均退化;触角念珠状;翅狭长,易脱落,脉序简单;跗节2节;尾须不分节。

  44. 17.啮虫目Psocoptera 体长1~10mm,柔软。口器咀嚼式;复眼突出;单眼3个或退化;触角丝状多节;翅膜质;前翅大,常有翅痣; 无尾须。

  45. 18.食毛目 Mallophaga (Mall-毛,phaga-食)。体小型,无翅。头宽扁,较前胸宽或等宽;口器咀嚼式,下口式;复眼小;触角3~5节;前胸明显;中后胸常愈合;足为攀握式。

  46. 19.虱目 Anoplura (Anopl-无武装的,ura-尾)。体小型,扁平,无翅。头小,窄于胸部;口器刺吸式,前口式;复眼退化;触角3~5节;前、中和后胸愈合;足为攀握式。

  47. 20. 缨翅目 Thysanoptera (Thysano-缨,ptera-翅),体0.5~7mm。口器锉吸式;触角线状,6~9节;缨翅;雌虫产卵器锯状或管状。由于该目一些种类常见于蓟花上,故俗称蓟马。

  48. 21.同翅目Homoptera (Homo-同,ptera-翅),体小型至大型。口器刺吸式;喙出自头部下后方;前翅质地均匀,膜翅或覆翅;常有蜡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