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心靈療癒 --- 自殺防治守門人

心靈療癒 --- 自殺防治守門人. 講師 :黃玉真諮商心理師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一個高二的學生在家裡, 燒炭自殺了. 人生的最後三天: 他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他怎麼跟父母、老師、同學互動? 他想到了什麼? 他的心情是什麼? 身為教師 ( 教官 ) 的我,如果事先知道,我會做些什麼? 如果意外已發生,學校那些人需要處理? 他的悲傷、痛苦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最後他選擇死亡 他的死亡不是偶然,是過去創傷的 累積;他的死亡帶給週遭相關人創傷. 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 — 天下雜誌 漢娜的遺言 — 春天出版社 割腕的誘惑 — 心靈工坊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靈療癒 --- 自殺防治守門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靈療癒---自殺防治守門人 講師:黃玉真諮商心理師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

  2. 一個高二的學生在家裡,燒炭自殺了 • 人生的最後三天: • 他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 他怎麼跟父母、老師、同學互動? • 他想到了什麼? • 他的心情是什麼? • 身為教師(教官)的我,如果事先知道,我會做些什麼? 如果意外已發生,學校那些人需要處理? • 他的悲傷、痛苦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最後他選擇死亡 • 他的死亡不是偶然,是過去創傷的累積;他的死亡帶給週遭相關人創傷

  3. 夜,驟然而降:了解自殺—天下雜誌 • 漢娜的遺言—春天出版社 • 割腕的誘惑—心靈工坊 • 青少年自殺—中文大學出版社 • 自殺防治關懷手冊—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 校園自我傷害防治手冊---中國輔導學會

  4. 自殺死亡分析1─2009年全球自殺死亡率 (自殺死亡率=自殺死亡人數/每十萬人口數)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http://www.who.int/mental_health/prevention/suicide/suicideprevent/en/

  5. 亞洲鄰近地區自殺粗死亡率比較

  6. 未來五都自殺死亡率趨勢比較 臺南縣市 高雄縣市 臺北縣 臺中縣市 臺北市

  7. 全國98年各縣市自殺死亡率

  8. 全國歷年自殺粗死亡率──依年齡分 每十萬人口死亡率 65歲以上 45-64歲 25-44歲 15-24歲 15歲以下 年 65歲以上呈現上升狀況

  9. 臺北市歷年自殺粗死亡率─依年齡分 每十萬人口死亡率 65歲以上 45-64歲 25-44歲 15-24歲 15歲以下 年 15-24歲與65歲以上顯著上升

  10. 臺北市、全國自殺粗死亡率─依性別分 臺北市:男性死亡人數:女性死亡人數=1.81:1;全國:男性死亡人數:女性死亡人數=2.11:1 臺北市:男性第9位下降至11位 、女性第13位上升至12位;全國:男性維持第9位 、女性維持第12位

  11. 臺北市與全國自殺死亡率比較 人 全國自殺死亡率 臺北市自殺死亡率 臺北市自殺 死亡人數 全國3933 全國4406 全國4128 全國4063 全國3889

  12. 臺北市歷年自殺死亡方式佔率 懸吊 氣體 高處跳下 溺水 年 懸吊與氣體中毒為主要致死方式 近年懸吊佔率較其它主要致死方式呈持續上升

  13. 臺北市97年自殺死亡方式佔率

  14. 助人者的準備~助人者基本態度 • 態度一: • 一致性(真誠、真實) • 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接納與關懷) • 正確同理心的理解(能夠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深入的了解他的感受) • 態度二: • 相信人可以自己選擇他的生命方式,而且會選擇一個他認為最好的方式。 • 助人者對個案的選擇尊重 • 助人者對個案努力生活的肯定 • 助人者的真誠對待 • 態度三:不評價當事人的想法或計畫

  15. 何謂「自我傷害」? • 「自我傷害」係指一個人「有意地」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傷害。 • 廣義的自我傷害包括自殺、企圖自殺、以及用任何方式傷害自己身心健康的行為 • 狹義的自我傷害僅指稱自殘行為;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身心健康,但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清楚意圖,例如重覆地拔自己的頭髮,以頭撞牆或割傷自己等行為

  16. 自殺的定義 • 自殺是一種自我毀滅,終止自己生命的行為。其相關的名詞,包括: • 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 • 自殺企圖(Attempted Suicide) • 自殺完成(Completed Suicide) • 自殺本身並非疾病,而是累積多重複雜的因素後,共同的悲劇性結局,也是世界上多數地區重要的死因之一。 Knox KL et al., Am J Public Health 2004;94:37–45. • 自殺的成因複雜而多樣,往往包含了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因素、家庭因素、人際關係問題、以及生物性體質因素等 • Hawton K., BMJ 1998;317:156-157.

  17. 哪些人是自殺的高危險群? • 有慢性疾病 • 有精神疾病,尤其憂鬱傾向 • 有家族精神病史 • 物質濫用 • 曾有自傷行為 • 曾經自殺未遂 • 曾受家暴或性侵 • 身體功能不佳,需他人照顧 • 教育程度低 • 離婚、喪偶、未婚 • 失業、退休 • 獨居 • 缺乏社會支持 • 低社會階級

  18. 自殺通報分析—自殺原因 • 家人間情感因素 20.8% • 憂鬱傾向 20.4% • 感情因素 18.8% • 憂鬱症 17.0% • 夫妻問題 14.1% • 其他

  19. Leenarrs(1992)根據遺書整理出八類自殺者的心態(引自許文耀,民87):Leenarrs(1992)根據遺書整理出八類自殺者的心態(引自許文耀,民87): • 1.無法忍受的心痛:自殺者希望免除心中無法忍受的痛苦與災難。 • 2.人際關係:自殺者在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上有困難。 • 3.適應困難:自殺者往往感到無法解決問題、自卑、憂鬱等。 • 4.拒絕—攻擊:自殺者往往因為創傷性的經驗或他人的拒絕而自殺,或利用自殺來報復或抵抗他人的拒絕。 • 5.不直接表達:自殺者的內心通常是複雜而矛盾的。 • 6.認同—消失:自殺者往往過度認同某個失落的或拒絕的對象,一旦此種需求無法滿足,會感到深度的痛苦而希望自己消失。 • 7.自我:自殺者往往在有建設性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較其他人弱。 • 8.認知束縛:自殺者的思考是僵直、短視、太過具體化,其思考焦點均放在生活的變化及創傷性事件上。

  20. 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15—24歲) • 生理疾患(憂鬱症、慢性疾病、腦部病變......) • 家庭因素(如:家庭解組、家庭溝通不良、家人的忽略與遺棄、家庭變故……) • 學習和就業壓力 • 情感挫折 • 經濟壓力 • 人際衝突與孤立 • 情緒困擾 • 自我中心的想法

  21. 關懷心情四步驟 自殺徵兆的覺察 1.表情/情緒/言語 /思想/行為… 2.從意念到行動 評估自殺危險性 1.自傷/傷人的可能性 2.量表使用 提供資源網絡 1.親友協助 2.專業協助:法律 /諮商/社政… 隱密所在 傾聽同理重視 不評斷不建議 提供支持/降低危險

  22. 行為觀察 2. 量表篩檢 致親愛的導師: 校園意外事件頻傳,為了落實校園安全的預防工作,輔導室懇請導師協助篩選出特別需要關懷的學生。若學生符合以下三項指標中任何一項,請導師儘速通知輔導室,謝謝! 自我傷害的行為。 有精神疾病的診斷,例如憂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等。 在言語或文字(例如日記、週記、部落格、FB)上透露厭世、悲觀的想法,或有同學反映類似情形。 幾種篩選方法 (黃龍杰製作)

  23. 找人商量 儘量不讓他獨處 通知他(她)家人、師長、朋友 必要時住院治療 (黃龍杰製作) 一旦,發現他(她)想自殺… 學生

  24. 對尚未採取行動的個案 • 對個案保持高度接納,專注地傾聽 • 鼓勵學生向輔導單位求助,說出心中的痛苦,尋求更多的支持及協助 • 與個案討論對於「死亡」的看法,瞭解其是否有「死亡計畫」

  25. 營造班級接納的氣氛,讓個案感受到他是團體裡的一份子營造班級接納的氣氛,讓個案感受到他是團體裡的一份子 • 通知家長,隨時注意個案的言行舉止 • 通知學校相關人員 • 對十分危急的個案,與相關人員形成一個支持的網絡,隨時有人陪伴個案

  26. 對已採取行動,但未成功之個案 • 立即聯絡相關人員協助將個案送醫急救 • 通知家長 • 聯絡輔導人員協助安撫其他同學情緒 • 接納個案的情緒、專注傾聽,並盡可能陪個案一段時間至其情緒平復

  27. 透過個案自述或其他資料,瞭解企圖自我傷害的動機 • 與個案討論除了自我傷害之外的問題解決策略 • 鼓勵同學對個案表達關懷,協助班級形成一個支持網路

  28. 不 自 殺 約 定 書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引自柯慧貞教授講稿

  29. 防治方法 Ⓐ教育及認知 基層醫師 一般民眾 社區或組織的守門人 Ⓑ高危險族群的篩檢治療 Ⓒ 藥物治療 抗憂鬱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 Ⓓ 心理治療 酒癮患者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對於企圖自殺者的後續 關懷照護 Ⓕ限制使用致命工具 Ⓖ給予媒體自殺報導的 指 導方針 Ⓑ 自殺意念 ⒸⒹ 衝動性格 ⒸⒹ 絕望且/或悲觀 Ⓕ 接近致命的工具 Ⓖ 模仿 自殺行為的發生過程與防治方法1(J.John Mann, et al. Suicide prevention strategies. JAMA. 2005; 294: 2064- 2075)(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製作) Ⓐ to Ⓔ 沉重的生活事件 情感性(或其他)精神疾患 與自殺行為相關的因素 自殺行動

  30. 支持系統 • 家庭親友 • 專業體系 • 民間社團 壓力事件 失落:學業工作健康愛情 婚姻理念自由經濟 喪親:配偶,至親 創傷:身體或性虐待 媒體傳播與模仿 • 家庭危險因子 • 家族史 • 父母的精神疾病 • 父母離婚 • 親子關係 • 獨居、移民 • 個人危險因子 • 自殺史 • 精神病理 • 物質濫用 • 認知、人格因子 • 生物因子 • 保護因子 • 家庭凝聚 • 宗教信仰 • 人格特質 • 壓力因應策略 參考自衛生署自殺防治資料

  31. 自殺危險性評估 • 自傷與傷人的可能性 • 意識狀態:情緒低落、藥物 • 傷害計畫的可行性 • 衝動性評估 • 過去歷史行為評估 • 客觀指標的考量:性別、年齡、診斷(精神疾病、物質濫用、能力缺損…) • 輔助的量表 • BSRS-5+自殺意念評估 • 自殺危險因子評估 • 自殺意圖評估(用於自殺未遂者)

  32. BSRS5-簡式健康量表

  33. 分數說明1 • 1至5題之總分: • 0-5分: 身心適應狀況良好。 • 6-9分: 輕度情緒困擾,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 談,抒發情緒。 • 10-14分:中度情緒困擾,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 接受專業諮詢。 • 15分以上:重度情緒困擾,需高關懷,建議尋求 專業輔導或精神科治療。

  34. 「自殺的迷思與事實」

  35. 迷思一那些經常說要自殺的人絕不會真的去自殺迷思一那些經常說要自殺的人絕不會真的去自殺 事實是 • 認真談到自殺的人真的會去做,老是說到自殺對未來沒有希望等都是需要嚴肅對待的預兆,研究顯示有60%自殺的人都曾先有口頭表示想死(Giovacchini,1981)。

  36. 迷思二想自殺的人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 事實是 • 想自殺的人只是壓力超過身心所能負荷的程度,不必然是精神疾病

  37. 迷思三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會提高他們自殺的危險性迷思三和想自殺的人談論自殺會提高他們自殺的危險性 事實是 • 談論自殺並不會促使自殺,反而有助於釐清他們自殺的想法

  38. 迷思四自殺會遺傳 事實是 • 自殺並無先天或遺傳的特質,家族中多人自殺可能與其他如社會學習因素有關,表示此家族中的人學習到此種解決問題的模式

  39. 迷思五大部分自殺的發生先前沒有徵兆 事實是 • 45%在自殺前清楚地表達了自殺的意圖 • 有80﹪自殺的人會留下警訊,一些線索是明顯的,一些是難以捉摸的。所以,去學習及認識這些警訊及如何應對是很重要的。 資源來源:鄭泰安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594-603

  40. 自殺的徵兆 在表情及情緒上: 焦慮、失神、愁苦、眉頭深鎖,憂鬱、低落、煩躁易怒 在言語及思想上: 負向思考(我沒有用、都是我的錯、我這輩子完蛋了)、死亡意念(活下去已不再有意義、死了是解脫)、自殺意念(不如自己了結生命)、自殺計劃(吃安眠藥死得比較自然);言談、信件、文章、日記中表現。 無故與人道別、說道歉或交代事情 在行為上: 行為遲緩、退縮或人際衝突、活動量下降、提不起勁,異常行為(寫遺書、事先分配財產、將心愛的東西分送他人、還債、買藥等)、物質濫用

  41. 迷思六自殺只會發生在某一類型的人身上 事實是 • 自殺並無一定的範疇,或設定哪一類的人才會做;自殺是一種因應行為模式

  42. 迷思七自殺的人都是真的想死 事實是 • 大部份自殺者並沒有很堅持想死(非死不可),他們是透過自殺的方式,來逃避痛苦,表示抗議,或傳達求助的訊息。

  43. 自殺者的心態 • 停止目前的痛苦 • 感到無望、絕望與孤獨感 • 感到不被關愛與瞭解 • 存在著「理想我」與「現實我」落差的失落感 • 有著「結束」與「期待被拯救」的矛盾 • 重新獲得控制感 • 試圖溝通的方式 • 報復型:要讓對方傷心/後悔/… • 長期感受到挫折者 • 因應挫折的方式:人格特質(邊緣性人格)、憂鬱症患者、媒體效應 • 精神狀態的影響:幻聽、幻覺、藥物濫用、意識不清 • 死亡概念不清:13歲左右較成熟,會視為選擇的一部份 • 倖存者的內疚

  44. 迷思八自殺者很少尋求醫療協助 事實是 • 50%在自殺前一個月內曾看過醫師 • 30%在自殺前一周內看過醫師 • 13%曾看精神科 資源來源:鄭泰安 Arch Gen Psychiatry, 1995, 52, 594-603

  45. 迷思九能力好的人比較沒有自殺的危險 事實是 • 能力好不代表挫折忍受力高,所以若他們原本就承受太高的期望的話,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反而容易想逃離挫折感而選擇以自殺來解決目前困境。

  46. 迷思十一旦企圖自殺者表現出較改善的跡象就表示危機已經過了迷思十一旦企圖自殺者表現出較改善的跡象就表示危機已經過了 事實是 • 當一個人的情緒或行為稍有起色時,可能意味著已經度過自殺的猶豫期,已經結束的自殺的焦慮,其實下一個決定就是去自殺

  47. 迷思十一只有專業人員才可以預防自殺 事實是 • 所有具愛心、有基本自殺防治概念的工作者都可以預防自殺;且這應是全民運動

  48. 自殺溝通的「不」原則 • 不要說「你不能自殺」(you can’t do it.)。 • 不要說「你不敢自殺」(you wouldn’t dare!)。 • 不要說「這只是一種階段,它會在一夕間消失殆盡」。 • 不要陷入與自殺者討價還價的困境。 • 不要對自殺者所言之事表示震驚 。 • 不要答應你做不到的事 。 • 不要陷入自殺價值(或意義)的爭辯 。 • 不要使自殺者落單 。 • 不要對過去自殺的企圖使用「成功」或「不成功」的字眼。 • 不要為自殺者尋找活下去的各種理由。

  49. 自殺溝通的「三要」介入原則 • 要傾聽:這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 要建立關係。 • 要針對自殺當事人尋找自殺的各種可能性。 • Who:有無其他的人牽涉其中? • What:什麼事件引發使他們有此決定? • When:計劃何時自殺? • Where:計劃在哪裡自殺? • How:他們打算用何種手段或方法尋死?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