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十一章 南极洲

第十一章 南极洲.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重点内容. 介绍南极洲的自然条件情况 阐明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意义 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探索历程、保护及其中国对南极洲的 科学考察. 关键词. 南极洲( Antarctica)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生态系统( Ecosystem ) 科学探索 (Science research).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内容结构. 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和气候. 第一节南极洲的 自然条件.

cono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一章 南极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一章 南极洲

  2.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重点内容 介绍南极洲的自然条件情况 阐明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意义 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探索历程、保护及其中国对南极洲的 科学考察 关键词 南极洲(Antarctica)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生态系统(Ecosystem) 科学探索(Science research)

  3.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内容结构 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和气候 第一节南极洲的 自然条件 水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 第二节南极洲的 自然资源 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节南极洲的 生态系统 南极洲的探索历程,保护 及科学研究 第四节南极洲的 发现与保护

  4.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第一节 南极洲的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和面积 南极洲系指60ºS以南地区,四周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 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南极区 ——60°S以南的区域(包括海洋,冰架,岛屿和大陆)面积约 5 200×104 km2。 南大洋 ——60°S以南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总称,面积 3 800 ×104 km2,被称为世界第五大洋。 南极洲 ——60°S以南的岛屿与大陆,面积约1 400×104 km2。 南极大陆——60°S以南的陆地,面积约1 200×104 km2。 南极点 ——地球上南半球地理纬度90°的地方。

  5. 南极洲地理位置图

  6.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二、地形 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 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 地盾的边缘;东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度2 500 m,最大高度4 800 m。 在东南极洲有南极大陆最大的活火山,即位于罗斯岛上 的埃里伯斯火山,海拔高度3 795 m,有四个喷火口。 东南极洲 南 极 大 陆 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 威德尔海。 面积较小,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 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南极洲的 最高处——文森山地(5 140 m)位于西南极洲。 西南极洲 南极洲平均海拔2 350 m,是地球上最高的洲 。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全州仅2% 的土地无常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

  7.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三、气候 世界寒极——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25℃,最低气温-89.6℃, 堪称“地球冷源” 地球冰库——南极大陆冰盖平均厚度2 500 m,最大厚度4 800 m。 冰的总体积2 544×104 km2,占全球总冰盖95%, 被寓为“地球冰库”,“冰雪王国” · 白色沙漠——南极大陆年平均降水量55 mm,大陆中部地区仅 3~5 mm,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 世界风极——南极洲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全 州平均风速17.8 m/s,最大风速100 m/s,素有“暴 风故乡”之称。

  8.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第二节 南极洲的自然资源 一、水资源 • 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隆起的、四周缓缓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层倒扣在南极大地上面,因此又称南极冰盖。平均厚度2 000~2 500 m,最大厚度为4 800 m。 • 南极大陆一般没有河流,仅在冰川下部有些流入海洋的水流。沿大陆边缘在暖季可以见到一些静水体。在大陆的“绿洲”上有一些咸水或淡水湖,一般为内陆湖泊。 • 南极冰盖的总冰量约为3 000×104km³,全球近70%的淡水资源和世界冰总量的90%是贮存在南极的。

  9.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二、矿藏资源 南极洲矿物共达220余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铬、镍、铂、铅、锡、铝土矿、钛、钼、锰、钴、锌、锑、钚、钍、铀等金属和石墨、石英、金刚石、煤、石油及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 沿海岛屿地区和大陆坡地区。然而,由于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开采这些矿藏资 源的难度相当大,致使它们长期得以保存并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潜在的矿藏资源 宝库。 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含铁品位高,有 “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 藏量约达5000×108 t。 石油,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南极地区的石油储存量约500亿~1 000亿桶, 天然气储量约为(30 000~50 000)×108 m3。南极的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以及南极大陆架均是油田和天然气的主要产地。

  10. 南极洲矿产分布图

  11. 三、生物资源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一)陆地植物 南极洲与世界其他大陆隔离,再加上气候严寒、干燥、风大、日照少、营养 缺乏和生长季节短等因素,严重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故植物稀少,没 有树木,没有花卉,也没有多少高等植物。现已发现,南极洲有850 多种植 物,多数为低等植物,仅有3种开花植物属于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中, 有370多种苔藓, 350多种地衣,130多种藻类。 (二)陆地动物 (二)陆地动物 严酷的环境,恶劣的天气,极大地限制了动植物在南极的生存繁殖。和全球有100多万种动物相比,南极陆地上的动物种类极其有限,能够在这里生存的必须具有高超的耐寒能力和特殊的求生本领。 南极洲的陆地动物虽有150余种,但其中多为海鸟与海兽身上的寄生虫,并真正的陆地动物。真正的南极陆地动物主要有昆虫和蜘蛛类,他们是在南极大陆土生土长的“土著居民”,例如蠓、螨等。此外,南极洲的淡水塘,溪流和湖泊中生长着种类稀少的扁虫、原生动物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如水蚤等。

  12.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三) 海洋动物 • 南极地区海洋飞鸟较多,有 3 大类 45 种,且数量却相当可观,约6500万 只,如果加上企鹅,海鸟总数更是多得惊人,约1.78亿只。其中代表性的是企鹅,它是南极地区的“主人”。据世界著名海鸟学家估算,全世界的海鸟约10亿只之多,南极地区的海鸟约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8%。回此,南极地区堪称为飞鸟天地。 • 南极洲除了鸟类之外,主要的高等动物还有海象、海 豹、鲸鸟 类 和 鱼 类 等。目 前,南极周围海域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鲸区,但是近些年由于人们滥捕滥杀,南极地区鲸资源已陷入危机之中。 • 磷虾是南极附近海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浮游动物,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磷虾密群区域分布较广。其蕴藏量约为(4~6)×108 t,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 000×108 t,它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南极磷虾是高蛋白质的食物营养价值非常高。被誉为“世界蛋白仓库”。

  13. 一、陆地生态系统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第三节 南极洲的生态系统 60°S以南地区的陆生植物仅限于苔藓、地衣、地钱和两种开花的植物。副 南极地区岛屿上的植物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寒温带岛屿上的灌木丛和树木。 而冷气候岛屿上的植物物种比较多,某些岛屿上生存着150多种植物。 南极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陆生动物有螨、弹尾目、两种蚋及一些微小的土 壤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节肢动物、线虫和轮虫)等。与植物群相似, 副南极地区和冷气候岛屿上的动物群也具有更大的多样性。 二、海洋生态系统 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比较低,人们对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仅限于大陆架和大 陆斜坡,对南极洲附近的深海动物的了解几乎为零。 历史上,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捕猎海洋高级食肉动物,人类活动已经对南 极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危害是可能的。

  14.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第四节 南极洲的发现与保护 一、人类对南极洲的探索与考察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遥远和最孤独的大洲,也是地球上最 后一个被发现而且唯一无原住居民的大陆。它严酷的奇 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 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 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前仆后继,表现出不畏惧艰险和百 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15.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1772—l775年间,英国库克船长领导的探险队在南极海域进行了多次探 险,但并未发现任何陆地。 直到1819年,英国的威廉﹒史密斯船长才发 现南设得兰群岛。 1820年11月18日,美国的帕默乘“英雄”号单桅纵帆船,发现了奥尔良海 峡和后来证实的南极半岛的西北岸。此后美国地图绘制者一直将这个半岛 称为帕默半岛。 1821年俄国别林斯高晋等率领的探险队,乘“东方”号和“和平”号船只环南 极大陆一周,发现了亚历山大一世岛,别林斯高晋当时把它命名为亚历山 大一世海岸。 1821年2月7日戴维斯乘“西西利亚”号纵帆船第一次登上南极半岛。 1823年,英国航海家威德尔率两艘小船发现了威德尔海。 1831年,英国捕鲸队船长比斯科发现了恩德比地。 1839年,英国巴勒尼船长,带领两艘航船,发现了巴勒尼群岛, 1840年,法国探险家迪维尔率领两艘桅舰,发现了阿黛利海岸。 1838~1842年,美国海军上尉威尔克斯对南极洲的探险,足以证实南极 洲为一块大陆,而不是一个群岛,而他在印度洋海岸所发现的陆地被称为 威尔克斯地。

  16.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1841年罗斯发现了一个不结冰的水域,即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海。在 他继续向南航行期间, 发现了一陡峭且多岩石的海岸线浮现于70°41′S、 172°30′E的地平线上,即后来所称的阿代尔角,还发现了高达十几米的罗 斯冰障,而且还看到了一座3 794m高的活火山,他称之为埃里伯斯峰。 1911年,挪威的阿蒙森等一行五人到达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 极点的人。 1928年11月26日,英国的威尔金斯爵士成为驾机从事南极洲探险的第一人。 1929年11月18–19日,伯德等人首次飞入南极内陆,抵达南极高原,完成了 首次飞越南极点的空中探险。 1935年2月,克尔森夫人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位女性。 1935年,美国的埃尔斯沃思完成了横越南极大陆的飞行。他共飞行22天,航 程长达3 700 km,先后着陆四次。埃尔斯沃思的探险,证实了飞机可以在南 极大陆进行多种项目的考察作业,并可代替长距离的雪橇旅行考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南极洲的探险计划陷于停顿。 1950年1月,法国维克托领导的探险队,在阿黛利海岸建立了马丁港基地,从 事气象学或其他学科的研究,1952年关闭。1956年又被启用,成为国际地球 物理年计划的一部分。

  17.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1954年,澳大利亚在62°55′E,67°36′S的麦克·罗伯逊地建立第一个 常设基地,并进行气象学或其他方面的研究。 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参与研究的国家共有66个,其中有6国在南极大陆 或附近岛屿上建立基地。 1957年1月,新西兰在罗斯岛建了斯科特站。此外,美国建立了12个基地, 智利建立了6个,阿根廷建立了8个,苏联在南极洲也建立了一些基地。 1958年2月,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计划完成后,国际科联成立了南极研究特 别委员会即现在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组织、协调南极科学考察 研究活动。

  18. 第十一章南极洲 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经被人们给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丰富的 资源与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 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没有常住居 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随着南极探险 考察活动的展开,特别是由于矿产资源的不断发现以及战略地位的日益重要等 原因,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对其占领的要求。 二、南极洲的保护 由于在对领土的占领上存在纷争,这就使解决南极洲土地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1955 年,美、苏联、法、英、日、澳、新、挪、比、阿(根廷)、智、南非等12个国家代 表在巴黎举行首次南极国际会议,强调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国际合作精神,协调各国的 考察计划并同意暂时搁置各国对南极提出的领土主张。1958年6月,12国在华盛顿召 开了南极国际会议,经过60多次会议,终于在1958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 该条约于1961年6月23日正式生效。暂定有效期30年。目前,该条约成员国已有41 个,其中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5个。这个条约对各缔约国开发南极洲和有关南极 洲领土提出一些规定。《南极条约》自签署以来,基本上起到了保卫人类最后一块洁 净科学基地的作用。然而,由于《南极条约》各协商国成员在某些基本观点上尚存在 着一些分歧,致使其活动进展缓慢,不尽如人意 。 (一)法律地位问题

  19.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二)生态环境问题 南极洲旖旎的风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南极洲丰富的 自然资源导致了各国探索、考察和开发活动的加强,由此 而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尤其引人注目。为确保南极洲作 为世界上的最后一方净土,南极条约体系除了1959年的 《南极条约》外还包括其他3个公约:1972年的《养护南 极海豹公约》、《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CCAMLR)、 1991年的《马德里议定书》。

  20.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三、南极洲的科学研究 目前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并使用着50 多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中国极地科学考察 活动始于8O年代初。 198O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 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 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

  21.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1985年2月20日在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上成功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 极科学考察基地一中国南极长城站,从而使中国南极考察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 阶段 1989年2月26日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这两个站,均是当年建站当年开始越冬的常年科学考察站。目前这两个站已成为中国开展南极多学科考察与研究的良好基地也成为中国对外开展科学研究合作与开放的窗口。 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中,我国以长城,中山两个常年考察站和极地科学考察团作为考察基地。广泛开展了极地气象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学,生物学,高空大气物理学,测绘学,环境科学和人类医学等多学考察,取得了令世人赞汉的科研成果。培育了一大堆基地科研人员和后勤技术队伍。通过他们的艰辛工作和拼搏奉献,在短短的20年内,使我国的南极事业与国际差距缩小为零. 从1991年起,中国在南大洋和南极洲实施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有不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2.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由于我国在极地(重点在南极)的科学考察中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突出科学成果,中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也相应地取得了应有的合法权益与地位。 1983年6月,成为《南极条约》缔约国 1985年10月 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ATCPS)正式成员国 1986年6月,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正式成员国 1990年8月,成为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成员国 1994年8月,中国政府批准《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 1994年4月,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正式成员国 1996年4月,中国同世界各有关国家共同开展极地科学考察 和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中国极地考察研究的国际地位。

  23.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教学活动建议 寻找有关人类探索南极历程的录像带。 主 题 选取世界探索南极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放映,再放映中国的南极探险历程。 方 法 了解人类在南极探险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南 极探险的意义,增强人们的全球意识。 能 力 训 练

  24. 世界地理第十一章 思 考 题 : • 谈谈你对南极洲自然条件的认识。 • 试述南极洲生态系统的特征,并说明建立合理的人 地关系的重要性。 • 试说明南极洲的考察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返回主目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