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2

第四讲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引言:资产阶级登山历史政治舞台的条件. (一)阶级基础的形成 1 、民族企业产生: 2 、民族企业初步发展、原因: a :甲午战后,帝义侵略加深,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 :甲午战争宣告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打破了洋务派对近代工业的垄断。 c : 《 马关条约 》 中允许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对民间设厂的束缚不得不有所放松。 d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 新热潮。. ( 二 ) 社会条件的具备.

cooper-kirk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 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运动

  2. 引言:资产阶级登山历史政治舞台的条件 (一)阶级基础的形成 1、民族企业产生: 2、民族企业初步发展、原因: • a:甲午战后,帝义侵略加深,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扩大了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 b:甲午战争宣告了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打破了洋务派对近代工业的垄断。 • c:《马关条约》中允许外资在华投资设厂,对民间设厂的束缚不得不有所放松。 • d: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一些有识之士把发展民族工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出现了投资近代工业的新热潮。

  3. (二)社会条件的具备 (1)政治上:民族危机的加深 • 列强在华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俄、法、德的干涉还辽有功在中国强占港、湾、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俄国充当急先锋。 • 德国步其后尘。 • 法国接踵而至。 • 英国与清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俄国盘踞在长城以北,法国称霸山东,英国控制了长江流域,日本占据福建,法国据有两广和云南,中国正在瓦解中。

  4. 当时美国正与西班牙在太平洋进行战争,为插足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当时美国正与西班牙在太平洋进行战争,为插足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内容: (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势力范围、租借地、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2)他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多口岸的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现行关税率征税。 (3)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征收港口税和铁路费,不论何国一律平等。

  5. (2)经济上:列强侵略的加深 • A、向清提供政治货款。 • 3年内付给日本二亿三千万两的费用,在条约订后的四年间,对清贷款有7次,最大的有3次。 • (1)俄、法贷款。1895年6月,俄法与清订四亿法郎(合白银九千八百两)的贷款合同。年息四厘的中国海关收入担保,分36年还清,从此俄法插手中国海关管理。 • (2)英德贷款,诉诸武力相要挟。1896年3月14日,与英法订《英法两国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九千七百多万两),年息五厘,海关收入担保,36年还清,在借款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只能由英人担任。法国还有在汉口、天津设立租界,英国据此继续控制中国海关。 • (3)英法德借款。1898年2月19日与英德银行团签订续借款合同。规定借款一千六百万英镑(合白银一亿一千二百万两)年息四厘五,以海关厘金、盐厘收入为担保,45年还清。

  6. B、争取铁路投资权 • 1896年6月《中俄密约》俄国在共同的防御日本的旗号下取得了在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与战时俄舰出入“中国所有口岸”的权力。1892年春,俄国开始在东北修路、开矿,建立城镇。 • 1898——1899,掀起狂潮,对芦汉、津镇、奥权、京奉等四条争夺最激烈。俄法控制了芦汉路,津镇为英法控制,美取奥权,德取胶济。 • 甲午战后,列强共夺得一万多公里的铁路的借款,修筑与控制权。贷款总额达8967万元。

  7. C、投资工矿业 • 甲午战前外资工厂有80余家,投资额2800万元,甲午战后,帝义国家在中国设厂合法,数量猛增,1895年到1902年,外在华投资总额达5亿2千万美元。比1894年前的50年总和还多约30倍。 • 1895年——1900年新开办的工厂为933家,为战前几十年总和的9倍。 • 除投资传统工业,将老企业扩大改造外,中国丰富的地下矿藏为西人所垂涎,1898年美先插足直隶通兴煤矿,以后各国效仿,德在直隶和山东,俄在奉天、蒙古以及新疆金矿产地,英在四川、山西、河南、云南等省,美国在山西,法国在四川、云南都取得采矿权。

  8. (三)思想条件的具备 • 戊戌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是由戊戌思潮发展而来的,政治家也是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从主体到内容都与维新思潮分不开。 • 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康有为正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开始了自已的政治生涯,在维新思潮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勇敢地尝试了政治的实践。1888年首次上书,痛陈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严重,要求“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9. 第一章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段玉载 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驱: 1、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其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打破了二百多年来万马齐喑的沉寂局面,在思想启蒙方面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10.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一接触到外部世界,便逐步发现和承认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国人学习借鉴。他成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官属的“西书翻译小组”,成员有亚孟、袁德辉、亚林、梁进德等人。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定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

  11. 其思想特色是: 将传统思想与西方长技这两种不同的观念形态融合、揉合,将通时务与知夷务互相渗透,开始了解西方。这也反映“经世致用”在鸦片战争后的新趋向。

  12. 3、魏源和《海国图志》 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鸦片战争时期,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斗争。痛愤战争失败著《圣武记》;在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加上自己搜集的其他文献资料用10年时间编成《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并提出许多强国御辱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13. 二、早期维新思想 著名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马建忠、薛福成、陈炽、何启

  14.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1、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思想。 2、必须发展独立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强调重工商并阐释了工商之间的关系。 3、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4、在正面提出自己主张的同时,对顽固守旧思想做了较严厉的批判,批判他们的闭关自守,泥古不化,排斥一切新鲜事物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 王韬纪念馆 郑观应故居 薛福成故居

  15. 如何评价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呢?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一种新的政治思潮,在社会上发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后来的戊戌维新运动,起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局限性:体现了其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早期维新派反对外国资本主义 ,但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是模糊的,幻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取消外国在华享有种种特权;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不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对封建顽固思想进行批判,但是不深刻,没有击中要害;思想主张也还比较零散,未成体系,处于分散呼吁宣传阶段,并且从总体上说,尚基本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樊篱。

  16. 三、维新运动 1、维新派 主要是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要求革新改良的阶层,是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中的一批人物,是正在形成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比旧式地主知识分子多学了些西学;比后来从洋学堂、留学生中培养出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多学了些旧学。他们大多是旧式儒学、科举道路上培养出来的一批小有功名的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17. 2、维新派领导人物的思想及其政治活动 (1)康有为 (183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封建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1879年,结交来广东游历的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了解了当时京师和全国思想界的动态,接触了早期维新思想。之后游历香港,始知“西人有所长,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观之。”1882年赴京应试失败后南归,途经上海时目睹外国租界里的“繁盛”景象,认定西人的“治国法度” ,于是“大购西方以归讲求焉”。经过几年研读,获得了较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和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形成了仿照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的思想主张。其变法理论,主要受今文经学的影响。

  18. 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主要是发挥了“三统说”和“三世说”。康有为的今文经学,主要是发挥了“三统说”和“三世说”。 “三统说”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指每个朝代都有一个受之于天的统。朝代的更替即为“黑统”、“白统”和“赤统”三个统的轮换,如夏、商、周三代 。康有为利用其中含有变法改革思想,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根据。 “三世说”来源于《春秋公羊传》;西汉董仲舒把春秋历史分为“所见”、“所闻”和“所传闻”三种;东汉何休认为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若以古代为衰乱,近代为升平,现代为太平,则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乱世之后是升平,升平之后是太平。三世说的实质,是一种庸俗的历史进化论。

  19. 康有为把三世说和三统说相结合,作为他的变法理论,就是说要救国,要太平,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步,才能达到太平的愿望。康有为把三世说和三统说相结合,作为他的变法理论,就是说要救国,要太平,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进步,才能达到太平的愿望。 康有为还提出大同思想。较早提出大同思想的著作是《人类公理》,在后来完成的《大同书》中得到系统的阐述。 设想:太平世即大同时代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全世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高的中央统治机构是“公政府”,要实现这个理想,可通过召开消除战争的会议来解决。 同时,又将大同学说和三世学说混合在一起,认为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是小康,即升平世,实行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进入大同社会。

  20. 康有为的主要宣传变法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动摇了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21. 从1888年开始到1927年死去,康有为从未脱离过政治活动:1、1888-1898七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法要求;2、在北京、上海设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和组织;3、1898年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4、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5、逃亡日本后坚持改良道路,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反动资产阶级革命;6、1913年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尊崇孔教言论,为复辟制造舆论;7、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8、中共成立后,仇视共产党及其工农革命运动。从1888年开始到1927年死去,康有为从未脱离过政治活动:1、1888-1898七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法要求;2、在北京、上海设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进行维新变法的宣传和组织;3、1898年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4、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5、逃亡日本后坚持改良道路,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反动资产阶级革命;6、1913年在上海创办《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尊崇孔教言论,为复辟制造舆论;7、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8、中共成立后,仇视共产党及其工农革命运动。

  22. 维新运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活动家。 1、1895年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继而编辑《中外纪闻》; 2、1896年主编《时务报》,发表系列宣传维新变法的论文; 3、1897受聘为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4、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 5、逃亡日本后坚持改良道路,与革命派论战,鼓吹立宪保皇;6、辛亥革命后,以立宪派为基础组织进步党,反对孙中山的“二次革命”,拥护袁世凯统一,出任袁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其学生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7、后联合立宪党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段政府的财政总长;8、“五四运动”时反对新文化运动;9、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晚年在清华学堂讲学。著作辑为《饮冰室合集》。 (2)梁启超 1873-1929,康有为的得意门生,并一起从事维新变法的宣传,时称“康梁”。

  23.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24. (3)谭嗣同:1865-1898,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的代表。 1、在长沙协助巡抚陈宝箴创设时务学堂;2、倡设南学会,与唐才常创办《湘报》,宣传维新变法,推进湖南新政;3、“百日维新”时期是“军机四卿”之一,参与新政;4、戊戌变法失败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25. 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终前绝命语: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26. (4)严复:1854-1921,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之一,翻译家。 1895-1898翻译出版赫胥黎的《天演论》;戊戌变法失败后从事翻译工作,10年翻译出:亚当.史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甄克斯的《社会通铨》,加上《天演论》被称为严复的“八大译著”。

  27. 总之: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由一种思潮转变为社会运动。总之: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由一种思潮转变为社会运动。 3、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8. (1)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康有为七次上书 公车上书

  29. 中外纪闻 (2)办学会和报刊 ――强学会与保国会;北京的《中外纪闻》、上海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的《湘报》。 强学会 国闻报 保国会 时务报 南学会 时务学堂 万木草堂

  30. 强学会:清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创立的第一个政治团体。1895、8在北京成立。由康有为发起、帝党官僚文廷式出面组织、陈炽任会长、梁启超为书记员。参加者主要是帝党官僚和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还有少数清大官僚和英美籍传教士。每十日集会一次,发表演说,宣传维新变法。将《中外纪闻》该文机关报。后又在上海组织分会,出版《强学报》,提倡变法图强。不久,学会和发行的报纸遭到顽固派的攻击和查禁。

  31. (3)与顽固派(洋务派)的论战 (1)要不要维新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内容 (3)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性质 (1)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 传播开来。 (3)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 播。 作用

  32.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 荣禄训康有为:“你老是变 法呀,变法,你可知道祖宗 之法是不能变的!”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康有为回答说:“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 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 了,祖宗的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时代 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33.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过程 创报:《中外纪闻》 设会: 强学会 双方: 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 论战 内容 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意义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推动了维新运动的高涨

  34.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维新派思想: ①变法立场:必须变法;变法才能救亡 ②政治学说:民权思想;君主立宪(反专制);自由平等 ③文化观念:废科举(改革教育制度);倡导西学 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①变法立场:“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②政治学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③文化观念:坚持科举取士制度;反对西学

  35. (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政治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旗人寄生特权。 京师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政局。 经济 军事 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文化 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译书,准办报馆、学会;准出国留学、游历

  36. 戊戌变法的失败 诏定国是第四天,太后逼光绪下三道谕旨: • (1)将帝党首领翁同龢开缺回籍,使光绪“股肱顿失”。 • (2)规定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要具折到太后处谢恩,从而正式宣布她拥有最高项官员的调度权,使光绪无法任命维新派和产党。 • (3)任命她的心腹死党荣禄为署理直隶总督统率北详之军。从而控制了京津区的行政和军队。 • 此时,慈禧胜券已操,网罗已布,使对光绪表示“汝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我便不管”。实际上冷上眼旁观,伺机扼杀新政。

  37. 戊戌政变 慈禧和太妃们在一起

  38. 戊戌六君子

  39. 戊戌六君子

  40. 慈禧太后 废除新法

  41. 四、维新运动的性质、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地位: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走向政治舞台、试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3、败因 :根本原因是领导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上:经济基础薄弱,阶级力量单薄,资处于正在形成之中,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是在异常紧迫的救亡 任务召唤下提前走上政治午台的,思想上没有完全实现,从封建士大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

  42. 主观上:由于民族资上层及其政治代表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 。 表现在: (1)政治主张上的矛盾; (2)对待群众态度的错误; (3)对帝义认识上的模糊。 4、意义 历史地位: 是一次爱国运动; 是一场进步运动; 是一次资政治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了资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43. 复习思考题 名词: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严复、魏源、戊戌六君子、“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强学会与保国会、“公车上书” 1、列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活动。 2、略评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3、试评康有为。 4、评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方案。

  44. 第二章 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请愿活动P、275 一、立宪派: 立宪派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强烈要求参与政权,实行君主立宪;支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发动了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派系。海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国内以张謇、汤寿、汤化龙等为主要代表。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宣告立宪运动彻底破产。 张謇 汤化龙 湖北立宪派

  45. 基本主张: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 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46. 立宪派产生的原因: 一是思想家的鼓吹,表现为: 第一、甲午战争前后-主张设立“议院” A.早期改革派:王韬、郑观应 B.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 第二、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 A.创《清议报》:丑诋慈禧,颂扬光绪 B.又创《新民丛报》:言人之所欲言 C.为清末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与宣传家 王韬 郑观应 康有为 梁启超

  47. 清廷五大臣启程出洋考察 二是日俄战争的影响,表现为: 第一、 国内舆论-日本立宪战胜俄国专制 A.俄国因君主专制,君民不能合作而失败 B.日本因君主立宪,上下一心而成功 第二、 清廷预备立宪 A.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光绪三十一年) B.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二年)

  48. 二、主要活动: 背景:清廷的“立宪运动”: A.颁《宪法大纲》(光绪三十四年) B.成立民意机构(宣统元年) a.中央-资政院 (相当于立法院) b.各省-咨议局 (相当于省议会)

  49. 1、海外的立宪派: A.主张:温和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B.指导者:梁启超 C.组成:a.大多是曾通过科举之士绅 b.留学日本或受过新式教育 1907年康有为将保皇会(1899在加拿大成立)改为国民宪政会,后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并请求清政府立案,未被承认;1907年梁启超在日本东京成立具有资产阶级政党规模的“政闻社”,但却被清政府以“阴谋不轨”为由于1908、8加以查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