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 张卫其 http://ajzwq.cersp.net. 教材的基本结构. 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 :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 综合性学习:第六组 “ 难忘小学生活 ” -- “ 活动建议 ” 和 “ 阅读材料 ” 。 古诗词背诵 ” :提供了 10 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 综合复习 ” :为教师准备了 9 篇复习材料 。. 课文共 21 篇,其中精读课文 10 篇,略读课文 11 篇。

cre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六下语文备课建议 张卫其http://ajzwq.cersp.net

  2. 教材的基本结构 • 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 :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 • 综合性学习: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 • 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 “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 。

  3. 课文共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课文共21篇,其中精读课文10篇,略读课文11篇。 • 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4—5篇课文。 •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 “口语交际·习作”: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 “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 “成语故事”“趣味语文”“课外书屋”穿插安排,不再设“展示台”栏目。

  4. 第一单元 主题:“人生感悟” • 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专心致志;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 朱自清《匆匆》:时光飞逝,怎能虚度的无奈和惋惜。 林清玄《桃花心木》: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赵丽宏《顶碗少年》:失败乃成功之母。 丰子恺《手指》: “团结有力量”

  5. 教学建议: 在充分感受中感悟

  6. 一、单元目标、文本解析及注意问题 • 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7. (一)感悟的泛化 • 集中体现: 教学的重点不在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上,而是在对课文语言所表现的对象上“微言大义”、“旁敲侧击”。 (二)感悟的技术化 机械的程序性训练: 如:要理解课文的意义必须先找重点句;课文表达的道理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或对应;领悟课文的含义一定要经过固定的程序……

  8. 亲历阅读过程,联系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亲历阅读过程,联系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阅读”——“感悟”之间的桥梁:感受!

  9. 二、本单元的感悟及教学建议 • (一)利用信息的补充,在语境中感受。 1.结合上下文感受。 例:《顶碗少年》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这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

  10. 扣住“惊心动魄”,展开研读: (1)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 (2)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 (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 • 感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

  11. 写话练习: • 1.少年的顶碗表演终于成功了!在暴风雨般的掌声里,顶碗少年、白发老者、在座观众在想些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位人物,写写他(她)的心理活动。 • 2.文章最后这样写道:“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作者因什么而激动?这个省略号中包含着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写。

  12. 2.结合交际情境感受 •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还原情境中引导学生反思:孔子为什么不能决? 3.结合文化背景感受 需要进一步了解诗人在彷徨中不甘心沉沦,执着地追求的精神对课文字里行间弥漫的忧郁和愤怒找到了合理的注解。

  13. (二)注重表象的生成,在想象中感受 • 引导:要启发学生关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使学生明白依据哪些语言进行想象。 • 激发:用技术性的手段和语言支持学生的想象。

  14. (三)唤起生活的经验,在体察中感受 •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视野的融合”。 • 策略一:化生为熟 调动熟悉的类似的生活经验或利用其习惯的情感反应。 • 策略二:化远为近 利用就近的经验。

  15. 5*《手指》 •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 选编目的: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 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

  16. 教学建议:1.自学:五指的姿态与性格,各有什么特点呢?读读全文,找出相关词句填在下表中。教学建议:1.自学:五指的姿态与性格,各有什么特点呢?读读全文,找出相关词句填在下表中。

  17. 2.感悟方法:哪处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自主感悟交流。2.感悟方法:哪处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自主感悟交流。 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 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18. 3.仿写短文 其实不光手指、牙齿,我们身边有许多事物也是这样呢!也可以这样写一写呢!比如我们的五官——耳、眉、眼、鼻、口,他们也姿态各异,性格迥然,各有特点,各有作用,各有长短,说不定还各有喜忧呢!如果你也像丰子恺先生那样写一写,一定也非常好玩吧! 请选择五官之一,写一则小短文。 • 4.课外积累 有了五指的团结与配合,我们的手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于是就有了许多关于“手”的成语。请你搜集带“手”字的成语。

  19. 第二单元 主题:“中华民风民俗”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 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 • 注意问题: 1.拓展课程资源,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以扩展知识面。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 3.对于课文中涉及宗教、建筑艺术、戏剧艺术等知识,在语文课上不宜做过多过深的探究,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20. 一、教材的原生价值:学生阅读获得了什么 1.借助表格,感知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发掘教学价值的“点”

  21.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3.课文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认识的? • 4.课文描述春节风俗的画面,你觉得哪一个最有趣?

  22. 二、教材的教学价值:我们可教些什么 • 价值定位的依据: • (一)从课后思考练习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 1.默读课文,想一想…… • 2.朗读课文,想一想…… • 3.练笔…… • 4.对比阅读。(训练浏览能力;感受表达方法)

  23. (二)从单元导读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 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 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4. (三)从学段目标看教材有价值的教学信息 • 1.读懂课文的内容,找准课文的写作顺序(腊八——除夕——初一——元宵)。 • 2.朗读,透过语言感受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风俗。 • 3.重点读详写部分,思考风俗与表达特点。 • 4.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5.浏览课后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阅读。 • 6.运用表达方法(手段——读写结合)。

  25. 读写结合: • 1.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霄,不许间段,鞭炮声日夜不决。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夜。 学学这段话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 2.老舍在文中说,孩子们准备过年主要有三件“大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自己过年的事呢?你过年时有哪些“大事”呢?请你也学着老舍的写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6. 第三单元 • 深深的怀念 李大钊,郝副营长,周恩来,张思德。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的是“我的理想”,希望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回顾·拓展安排的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 • 编选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7. 注意以下几点: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 2.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3.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28. 12《为人民服务》 •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 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目标如何定位,如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议论文的特点,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 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受议论文文风:说理深入浅出、思维缜密、说服力强,体会到毛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怎样把几个方面的意思像层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讲得非常清楚。可以恰当地用用“讲解法”。

  29. 需要讲解些什么,怎么讲? • 1、讲这篇演讲辞发表的相关背景,张思德的事迹。(可由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并由学生讲解,教师补充。) •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引证法、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说理的条理性,句段的严密性、情感的渲染性(不必讲专业的学术语,重在字里行间的理解、感悟。)

  30. 以二、三自然段为例 (一)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析论证方法及其运用的巧妙。 1、初步认识“引证法”并吟诵有关生死的名句。 2、了解“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进行朗读指导,激发学生感情。 3、体会“例证法”意义,举了张思德的例子来证明观点,并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片断,使“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形象化。

  31. (二)第三自然段:体会说理的严密性 • 出示语段: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句与句之间的紧密联系,意思层层递进: • 不怕别人指出,欢迎批评 • 欢迎任何人批评 • 批评后知错就改 • 体会用上这些关联词,使表达更加完整、严密,进一步明确:衡量批评正确与否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批评的前提也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