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早期療育概論期末報告 第十組─腦性麻痺

早期療育概論期末報告 第十組─腦性麻痺. 學校:南臺科技大學 系所 : 幼保二甲 組員 :4A0I0006 陳姿伊 4A0I0081 謝筑弘 4A0I0096 張容嫣 4A0I0098 方嫚筠 指導老師 : 黃光明. 腦性麻痺的定義. 腦性麻痺( CEREBRAL PALSY )簡稱 C.P ,是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性障礙,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故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有時傷害也會影響到控制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而合併成視覺、聽覺、語言溝通及智能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

cre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早期療育概論期末報告 第十組─腦性麻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早期療育概論期末報告第十組─腦性麻痺 學校:南臺科技大學 系所:幼保二甲 組員:4A0I0006陳姿伊 4A0I0081謝筑弘 4A0I0096張容嫣 4A0I0098方嫚筠 指導老師:黃光明

  2. 腦性麻痺的定義 腦性麻痺(CEREBRAL PALSY)簡稱C.P,是以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多重性障礙,為一種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是大腦在發育未成熟前,因故造成控制動作的某些腦細胞受到傷害或發生病變,所引起的運動機能障礙。有時傷害也會影響到控制動作以外的其他腦部區域,而合併成視覺、聽覺、語言溝通及智能與學習發展上的多重障礙。

  3. 腦性麻痺發生的原因 (一) 生產前:孕懷時期母體感染、放射線過度照射、藥物中毒、子宮或胎盤 功能不好、先天性異常,或母親疾病、代謝、內分泌異常、受傷等。(二) 生產時:早產、缺氧、產傷、(產鉗 或真空吸取)、多胞胎、胎兒窘迫、臍帶繞頸等。(三) 受傷、發燒、感染、腦炎、身體疾病、腦膜炎、身體疾病、代謝或內分泌異常、黃疸等。

  4. 可分為五類 痙攣型患者的某些肌肉會變得十分僵硬,影響活動,是因大腦負責自主運動的區域受損所致。 1.半身麻痺:身體單側受影響。 2.下肢麻痺:雙腿有明顯的影響,手部影響較輕。 3.三肢麻痺:通常雙腳及一隻手受影響。 4.四肢麻痺:四肢都受影響,嚴重可能無法行走及坐立。

  5. 二. 徐動型1.無法控制四肢與軀幹的慢速活動,肌肉張力大幅變化,緊張時更有增強的傾向,但睡覺時就會消失。2.由於控制動作統合協調,平衡及質素的地方受損。 三. 顫震型身體有顫抖的情況,缺乏平衡及協調身體的能力。

  6. 四. 低張型 1.與痙攣型相反,患者的肌肉張力較常人低,表現乏力。2.走路時容易跌倒。 五. 混合型1.痙攣型 + 徐動型2.痙攣型 + 顫震型3.低張型 + 顫震型

  7. 腦性麻痺的成因 任何在懷孕期間、生產過程以及產後一兩歲之前會引起腦傷的情形,都有可能造成腦性麻痺。最常見的原因有子宮內感染、早產、難產、缺氧、與新生兒黃疸等。因此要降低生出腦性麻痺兒機率的最好方法是孕婦避免感染、定期產檢、醫界提升產科與新生兒科的醫療水準。當然,產後嬰兒的照顧,避免感染、避免意外也都是重要的課題。

  8. 當今醫學對腦性麻痺病因已有深入的探討,但仍有40%的患者病因不明,一般來說腦性麻痺發生的原因,通常可以分成三個時期當今醫學對腦性麻痺病因已有深入的探討,但仍有40%的患者病因不明,一般來說腦性麻痺發生的原因,通常可以分成三個時期

  9. 產前 - 30% 懷孕時受到的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帶狀皰疹,以及孕婦本身有不可控制之糖尿病、高血壓、RH因子等。

  10. 產中 - 60%生產過程中因難產、缺氧、窒息、產鉗或真空吸取造成的傷害,或是早產、胎盤早期剝離、黃疸過高,侵犯了腦部組織,造成腦部神經受損。核黃疸--大腦皮質下的神經核因過高的膽紅素沈積而造成神經核組織的破壞

  11. 產後 - 10%腦部感染,如:腦炎、腦膜炎、或頭部外傷、高燒所引起的腦缺氧。 在出現率來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為千分之二至五,所以目前據估計台灣腦性麻痺人數約有十四萬三千人。

  12. 腦性麻痺的鑑定 腦性麻痺的障礙程度:依照教育部公布「肢體殘障兒童鑑定方式」之規定:兒童如有四肢、軀幹、或項部畸型之情形,則視此等傷殘狀態是否妨礙其日常生活之適應以決定輕重的評定標準。 即兒童無需特別照顧可以從事一切日常活動,也不需肢架即可步行者,稱為輕度麻痺 (mildly);兒童有輕度的語言,但有步行障礙,需肢架等裝置才能從事日常活動者為中度麻痺(moderately);兒童有嚴重的神經肌肉系統之失調性,治療困難,很少能獨立生活,常常成為長期養護性者為重度麻痺 (sevrely)。

  13. 腦性麻痺兒在被通知入學後,常因學區內的學校沒有設置特殊班,所以被編排到普通班級與正常的兒童共同學習,但卻無法符合腦性麻痺兒童的特殊需求,所以可以透過家長或老師將其資料提報學校轉送教育局,並依循轉介管道,由各縣市政府之「特殊兒童鑑定就學輔導委員會」加以鑑定,依其主障礙及附帶障礙影響其發展及學習之程度等各方因素,選擇合適的教育安置型態。腦性麻痺兒在被通知入學後,常因學區內的學校沒有設置特殊班,所以被編排到普通班級與正常的兒童共同學習,但卻無法符合腦性麻痺兒童的特殊需求,所以可以透過家長或老師將其資料提報學校轉送教育局,並依循轉介管道,由各縣市政府之「特殊兒童鑑定就學輔導委員會」加以鑑定,依其主障礙及附帶障礙影響其發展及學習之程度等各方因素,選擇合適的教育安置型態。

  14. 腦性麻痺教育安置之型態 1.混合教育:如果腦性麻痺兒可以參與正常活動,則可安置於普通班級,與正常兒童有互動的機會,增加模仿及學習,促進社會化。 2.資源班:學校設有資源班,請受過特殊教育專對訓練的老師作為輔導老師,腦性麻痺兒童大部分時間在普通班接受教育,部份時間到資源班接受教育。適合輕度的腦性麻痺者。

  15. 3.特殊班:如果腦性麻痺兒童需要較多時間接受特殊矯治及訓練,則將其安置於特殊班級中,聘請專業的特殊教育者針對腦性麻痺兒的需求,設計相關教材及課程。3.特殊班:如果腦性麻痺兒童需要較多時間接受特殊矯治及訓練,則將其安置於特殊班級中,聘請專業的特殊教育者針對腦性麻痺兒的需求,設計相關教材及課程。 4.養護機構:對於極重度的腦性麻痺兒童,需要長期的看護醫療,則將其安置於養護機構,有醫療人員、復健人員、特殊教育老師及保育員等,以負責訓練其生活自理技能為主。 如果情況非常特殊,不適合以上各類教育安置的方式,則可向縣市政府申請在家自行教育,並申請教育代金補助,由縣市政府指派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定期前往輔導。

  16. 腦性麻痺兒就學後各類相關問題 1.無障礙的就學環境: 要讓腦性麻痺兒順利入學,環境條件應先配合駐好,包括:斜坡、電梯或輪椅昇降梯、扶手、無障礙廁所、復康校車……等。 2.輔助器具的完備: 腦性麻痺兒的坐、站、走、閱讀、書寫、溝通、飲食起居因神經受限而無法用一般方式完成,也因此限制了其與正常作息的機會;雖然國已結合科技,教育與復健設計了很多輔具,但是由於進口價格太昂貴,不是一般腦性麻痺家庭負擔得起,因此,相關主管單位應努力催化輔具的研究與開發,並提供多處輔具展示服務處及交換站,提供需要者適合的輔具。

  17. 3.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師資和復健人員: 腦性麻痺兒無論被安置在普通班、資源班、特殊班等,其功能是否能改善全有賴專業老師及復健人員,他們提供適當之教育課程和復健內容,訓練腦性麻痺兒生活自理、社交、遊戲、語文溝通、數學概念、常識、音樂美勞、職業等技能及手部功能、體能加強等復健課程。因此,相關單位應針對學校老師、機構保育員提供培訓課程及在職訓練,幫盼些專業人員在協助特殊孩子時能施以正確和適當的方法。 4.教育與復健結合: 目前除了彰化仁愛實驗學校外,在公立教育設施中皆未提供復健,由於教育課程可以提昇腦性麻痺兒的認知與社會適應能力,復健措施則有助於其獨立照顧自己及自我導向的技能,二者不可偏廢。教育部應規劃出學校中聘用專職或兼職的復健人員,讓治療方案能與學校課程活動結合,使得孩子的學習發展更好。

  18. 當孩子沒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時你該怎麼做? 1.向所屬的學區要求入學,享有特殊教育的權利。 2.向你居住地區的教育局單位要求安排入學。 3.參加家長團體爭取孩子的權益而共同努力。 4.先送孩子到合適的私立發展中心或機構受訓練。 5.不要讓孩子一直待在家中,無法與外界互動和接觸,如此不但錯過了他學習與發展的年齡,同時也會養成許多異常的習慣與行為。

  19. 腦性麻痺的科技輔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tDNOfIJh7c (研發餐具以利腦性麻痺患者進食)

  20. 腦性麻痺學生課程設計重點為何? 因腦性麻痺者腦部受傷的部位不同,認知學習的能力,個別差異很大,在教學上宜採個別教學或分組教學,而且因為學習速度比較慢,要選擇合適的教材,甚至降低課程內容的困難度,例如小一上幼稚園的課程,國一上國小的課程。

  21. 教材教法上應做哪些調整? 一、在國語文的教材與教法方面: 採用大字本的課本與大格子的練習本,方便做閱讀的練習與執筆訓練;國小學程是學習的重要階段,若經由職能治療師評估手功能,分析其執筆的能力確實有不足,可改由藉助電腦輔具如搖桿、洞洞板來進行文字的書寫,若是伴隨視覺障礙閱讀有困難,可使用數位錄音筆,將課文和老師授課內容錄音,方便課程複習,多聽有聲書,可彌補閱讀過少的缺憾增加知識與語文能力。

  22. 二、在數學的教材與教法方面: 1.需要操作的教具要大且容易抓握為原則。 教法上要由具體至抽象,且因為腦麻學生抽象思.考能力較弱,所以具體教具練習的時間要長。 3.與生活經驗有關,如分數就以蛋糕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來切入,容積就以大小杯子裝水來觀察,圓周長度就量輪椅的輪胎長度。

  23. 如何採取更積極的作法 如果他有機會外出工作,就應該鼓勵他去工作,不要為了擔心他在外受人欺侮,因為工作可以幫助他自立和培養責任感,是協助他成長最好的方法與機會。 如果不能外出就業,是因為孩子沒有具備工作的技能,那麼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適當的職業訓練機構讓他繼續學習,使他發揮個人的潛能;或者從事簡易代工,同時可以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與態度。 如果非得留在家中,對於每天的生活應要有妥善的安排,經常帶他出去與外界接觸、與外界來往,正常的社交活動也是一種學習。

  24. 我們應有的認知 1.腦性麻痺的腦傷會一直惡化下去? 不會,但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及復健,關節及各方面可能會硬化,這並不是由於腦的病變惡化而引起的。 2.腦性麻痺是會傳染的? 不是的。腦性麻痺者如果經過適當的治療及復健有可能會走路。

  25. 3.腦性麻痺就是小兒麻痺? 小兒麻痺是由濾過性病毒經由口或飛沬傳染,侵犯脊髓灰白質。而腦性麻痺是因中樞神經受損,所引起非進行性的運動障礙。 4.腦性麻痺是會遺傳的? 很少在同一個家庭有兩個腦性麻痺兒童,如果有那也只是個体本身基因的病變,所以腦性麻痺是不會遺傳的。

  26. 5.腦性麻痺就是智障? 不是的,腦性麻疳者中約有25%的比率是屬於智力正常,甚至高過一般正常的孩子。 6.是否有藥物可使腦性麻痺兒完全恢復正常? 事實上,已被損傷的腦組織是無法藉著人為的方法或藥物,使其恢復原有的功能。

  27. 7.腦性麻痺是屬於單一障礙類別,沒有伴隨其他障礙?7.腦性麻痺是屬於單一障礙類別,沒有伴隨其他障礙? 腦性麻痺是屬於多種障礙類別,其有可能伴隨著視障、語障、聽障、智障、癲癇、知覺異常、情緒障礙、學習困難、心理障礙……等。

  28. 科技輔具 溝通筆

  29. 矯正鞋

  30. 特製輪椅

  31. 資料來源 http://tw.myblog.yahoo.com/jw!8WVq9O.ZBRSMIwA5X8uPYN8-/article?mid=718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7111900489 http://disable.yam.org.tw/book/export/html/525 http://disable.yam.org.tw/life/537 http://www.khcp.org.tw/?Page=BulletinDetail&Guid=299a8e92-7760-850a-aa67-2f98f0b5a4fd http://disable.yam.org.tw/life/531 http://disable.yam.org.tw/life/54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