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ld.nbcom 电子邮件: ldyuwen@nbip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 (浙江版). 专题内容: 古 代 诗 歌 鉴赏.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 ldyuwen@nbip.net 联系电话: 13505740242 ( 0574 ) 81076047. 2006 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 (浙江版). 考试说明 (古代诗歌) : 1 、文学作品 形象 、 语言 和 表达技巧 的鉴赏。 2 、文章 思想内容 和 作者观点态度 的评价。.

dac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 ld.nbcom 电子邮件: ldyuwen@nbip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06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专题内容:古 代 诗 歌 鉴赏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ldyuwen@nbip.net 联系电话:13505740242 (0574)81076047

  2. 2006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考试说明(古代诗歌):1、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2、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3. 2006年高考复习专题讲座(浙江版) 细分考点(五个方面):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4.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归类: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 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 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或物象。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5.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A、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例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6题)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6.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B、偏重抒情的诗歌主要指抒情主人公形象; 例如:(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15题)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7.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C、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中可见多种景物)。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C、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中可见多种景物)。例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999年全国卷第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8.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C、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的标题一般就是所吟咏之物)。例如:(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C、偏重写景的诗歌主要指意象(诗的标题一般就是所吟咏之物)。例如:(2000年春季北京、安徽卷)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994年全国卷第10题) 菊花 元缜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9.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1、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题目:这两首诗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0.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1、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例如:(2006年高考浙江样卷) 真州绝句五首(其四) 王士禛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题目: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意境创造上的特点。

  11. 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意境:诗人通过组合的意象营造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

  12.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1、触景生情 春城洛阳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写寄居洛阳的诗人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听到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即触“笛声”而生“故园情”。李白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诗的意境所在。

  13.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2、寓情于景 清平乐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14.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3、以景托情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15.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4、情景分列 蜀相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16.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5、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17.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二、揣摩意象中隐含的作者情感。分析诗歌标题。 抓关键词、关键句。 借用选文后的注解。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8.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三、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1、运用什么手法,2、抓住什么意象, (形成和谐画面,)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4、表达什么情感。四、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恬淡、空灵等

  19.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例:(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例:(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目:本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无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与作品的风格联系在一起。 【复习方略】要对学过的诗人、词人的艺术风格进行大致的归类,并结合具体的作品来理解:如自然、质朴、平淡、工丽、委婉、流转、直率、奔放、雄奇、雄浑、沉郁、清幽、风趣等。

  20.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例:(2005年高考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题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1.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谋篇布局 本诗中“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005年高考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参考答案】本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后一句离情入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使诗情得到升华。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整首诗歌的谋篇布局,谋篇布局主要考虑的是形式。 【复习方略】考生要了解诗歌常见的谋篇布局:开头的不同形式、层次和层次间的连接、结尾的不同形式。本题的实质考查结尾的方式之一——“以写景作结”。

  22.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2.营造意境解释本诗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2004年高考湖北卷)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2.营造意境解释本诗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复习方略】写作诗词要注意创造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领会意境,意境是诗词必不可少的,但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诗词中有不同的形式。考生要了解下面的这些形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分列、景略情在、借事明理、托物言志等。

  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3.运用修辞 对本诗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005年高考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参考答案】本诗第三联运用夸张(衬托)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考查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其实质涉及诗歌的修辞手段。诗歌往往借助一些修辞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略】考生要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段:省略、倒装、互文、借代、双关、比喻、夸张、对偶、衬托、重叠和反复、连珠和连环等。

  24.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4.化用典故 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全国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的笛声中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复习方略】用典,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应用。对用典的考查,一般不会超过考生学习的内容,考生只要熟悉自己学过的文学、历史知识,一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考生要了解诗词中用典的不同形式: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明用历史故事、暗用历史故事。

  25.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例:(2004年高考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题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6. 诗歌的思想内容针对作品表现生活的不同方面而言,一般可分为抒情、说理、言志三类;无论抒情、说理、言志,这情、这理、这志到底是什么。 目前,高考诗歌试题选材的思想内容基本以“抒情”为主,2005年春夏季高考共18道试题,全部为抒情诗。虽同为抒情诗,“情”有性质上的不同,不同诗歌抒发的不同感情,应该是具体的,应该是属于“这一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一种感情(亲情);“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马致远《汉宫秋》),是一种感情(恋情);“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是一种感情(友情);“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一种感情(爱国情);“飞流直下三千尽,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是一种感情(热爱自然之情)……我们正面对的这首诗歌,抒发的情感属于哪一种?考生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27.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1.写人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此诗中的“征人”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一、二句),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三、四句)。即: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可见,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28.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2.叙事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2.叙事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29.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3.绘景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3.绘景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作为一首“绘景”诗,此诗属于最为基本的范式,重在描绘实景。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30.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4.状物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004年高考北京卷)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设置不恰当的选项是A。这是一首言志诗,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

  31. 诗歌可以抒情,可以说理,可以言志;无论抒情、说理、言志,作者要借助“凭借”来表达思想内容。作者借助的“凭借”,有以下五种情况。 5.咏史 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讽刺了;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2003年春季上海卷) 甲 乙 过华清宫(唐)杜牧 题华清宫(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甲诗是通过描述送荔枝一事,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兴废、更替)的感慨。

  32.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4年高考北京卷)红 梅苏 轼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4年高考北京卷)红 梅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题目:请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33.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4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34. 考点与高考试题(2002年及以后):5、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例:(2005年高考上海卷)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题目: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35. 复习方略:1、逐一落实考点 五个考点,细分为14个知识点。2、多做高考真题2000年以来,各省市共有48道试题。3、归纳知识体系 如创造意境的方法——触景生情、寓情于 景、以景托情、情景分列、景略情在。 4、构建答题模式 如运用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36. 答题方法:1.读“题”读“文”,抓住意象,整体感知,确定思想内容。答题方法:1.读“题”读“文”,抓住意象,整体感知,确定思想内容。 2.读“题”读“文”,瞻前顾后,抓住设问,明确考查方向。 3.把握“要点”,慎重答题,默读“答案”,做到简洁规范。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13505740242资料下载:http://www.ld.nbcom.net/gaokaoyuwen.doc

  37. 谢谢各位同学的参与合作!谢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谢谢各位同学的参与合作!谢谢各位老师的莅临指导! 主 讲:浙江省宁波中学 李克刚 个人主页:http://www.ld.nbcom.net 电子邮件:ldyuwen@nbip.net 联系电话:13505740242 (0574)81076047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