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4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讲 赵菁. 甘肃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认识何以可能. Y. Y. Y. Y. 发展具有规律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第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学习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 3. 2. 4.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agmar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讲 赵菁 甘肃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2. 认识何以可能 Y Y Y Y 发展具有规律性 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第一章在全书的地位与作用 ?

  3. 第一讲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4. 学习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 1 3 2 4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6. 一、认识的实践基础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7. 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认识是认识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 因此,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性质的看法。 二、认识的本质

  8.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理论认识论的区别

  9. 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认识形式,也叫认识框架、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另一部分是认识内容,就是认识形式、框架中所包含的东西。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是人头脑中的认识形式把外部材料进行加工包含于自己之中,形成认识。就是说认识是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的结合。在研究认识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比较关注认识的内容,由此容易走向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比较关注认识的形式,由此容易走向先验论。人的认识和别的事物一样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认识形式,也叫认识框架、认识图式、认识结构。另一部分是认识内容,就是认识形式、框架中所包含的东西。人的认识的实际过程是人头脑中的认识形式把外部材料进行加工包含于自己之中,形成认识。就是说认识是认识形式和认识内容的结合。在研究认识的过程中,唯物主义者比较关注认识的内容,由此容易走向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比较关注认识的形式,由此容易走向先验论。

  10. 何为先验论? 所谓先验论:就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作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或头脑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孟子 柏拉图

  11. 何为反映论? 所谓反映论就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脑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理论。

  12. 3 2 1 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承认在意识之外且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 反映论作为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人能够认识世界

  13.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其实表现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对立其实表现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 感觉和思想 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14.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可知论,反对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理论认识论的区别

  15. 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认识理论。不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的本质,特别是整个世界的本质不可能认识的认识理论。 可知论就是主张世界,特别是整个世界及其本质是可以认识的,肯定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表象和概念能正确地反映世界的认识理论。 何为可知论?何为不可知论?

  16.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理论认识论的区别

  17. 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何为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何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何为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18. 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19.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0. 回答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感性认识是什么? 感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什么?

  21.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 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2. 回答问题: 理性认识怎样才能实现向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为什么要实现向实践的飞跃?

  23. (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

  24.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5.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再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再一次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

  26. 第二讲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

  27. 学习主要内容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8.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谬误

  29.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30.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伽利略的胜利

  31. B c a b A C 真理的绝对性 •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a2+b2=c2 毕达哥拉斯

  32. 真理的绝对性 •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33.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近似性、有条件性。

  34. 真理的相对性 •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35. B B c a c a b b A A C C 真理的相对性 •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a2+b2=c2 a2+b2≠c2

  36.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 真理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37.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四)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38.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亚里斯多德 孔子

  39.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众人意见标准

  40.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胡适

  41.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2. 相符 不符 谬误 真理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二)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 客观效果 实践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4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44.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 UFO 茫茫宇宙 外星人

  45.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性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价值性,这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有意识人必然赋予自己的实践以价值。

  46.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能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

  47. 人只须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何去估价这种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人只须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何去估价这种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的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 ——《马恩全集》第1卷,第651页

  48. 真理尺度 合规律性 实践活动 价值尺度 合目的性

  49.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及其特性 何为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50.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现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