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飼養裝備

樹蛙. 在眾多當寵物的樹蛙中,這種白氏樹蛙可說是個奇怪的傢伙,成體肥大圓厚,而且前額兩側那下垂的皮肉,但有個寬而闊微微向上的嘴巴,活像個傻笑的老爺子般,因而有“老爺蛙”之名稱,看上去很難相信牠們是行動 敏捷的攀爬及跳躍高手,另外其食相也是別樹一幟,而且強壯又照顧容易,因此一直是兩棲愛好者的心頭好,所以亦是很多樹蛙新手的入門之選. 簡介.

Download Presentation

飼養裝備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樹蛙 在眾多當寵物的樹蛙中,這種白氏樹蛙可說是個奇怪的傢伙,成體肥大圓厚,而且前額兩側那下垂的皮肉,但有個寬而闊微微向上的嘴巴,活像個傻笑的老爺子般,因而有“老爺蛙”之名稱,看上去很難相信牠們是行動 敏捷的攀爬及跳躍高手,另外其食相也是別樹一幟,而且強壯又照顧容易,因此一直是兩棲愛好者的心頭好,所以亦是很多樹蛙新手的入門之選

  2. 簡介 • 成體擁有趣怪的外形,肥胖的身軀,跟幼體時的纖巧外形相比,很難聯想得到。其體色大部分時間是如翡翠般的淡綠色,或透著淡淡的藍色,但在陰暗環境中活動 時,體色可能會轉成墨綠色,至於出現環境不適合,或情緒不安時,身上顏色會轉成褐色,部分白氏樹蛙其背上會長出些奶油色斑點,而腹部則一律奶白色。眼睛虹膜部份是金色,瞳孔呈水平型態。趾端有大型而且發達的吸盤,以便附於光滑表面。在成長後前額兩側有下垂的皮肉,而到繁殖季節時,牠們會爬到樹枝上高聲鳴叫。在這種樹蛙的皮膚中,已證實含有多種可抵抗過濾性 病毒及細菌的成分,其中一種成份是可用來治療人類的高血壓。

  3. 飼養裝備 • 最好挑個較高身而有蓋的飼養缸,缸內底部可以鋪設水苔,而且需要設置樹枝供其攀爬,最好也準備些大葉植物之類,另備一隻可以讓牠們自由泡水的水碟,在成長後可改用個較深的水盤,在入面加裝打氣裝置,令缸內濕度增加。底材選擇方面,只要可保持缸內潮溼,但是千萬別弄得飼養缸底部積水,令水生細菌滋生,這點可考慮使用園藝用陶粒墊底,再放水苔等底材上去。

  4. 溫濕度 • 在缸內之濕度保持在較高程度,但不用把整個飼養缸弄得濕漉漉,只要飼養缸底部可保持濕度就成了。其實在香港,飼養溫度保持在一般室溫已經可以了(據資料顯示,牠們的適溫在攝氏18-28度左右),冬天可以稍稍保溫。

  5. 青蛙也泡湯 • 泡溫泉是時下的熱門活動,當三五好友在一陣打拚之後,相偕到溫泉泡湯,放鬆身心,最是心曠神怡了。如果泡的是戶外溫泉,在夜幕低垂後,可能有來無影去無蹤的不速之客,加入泡湯行列。別急!我是指愛洗溫泉的日本樹蛙

  6. 白頷樹蛙 • 這一種樹蛙非常容易分辨出來,只要你到人煙稀少的山澗、果園中,聽到類似ㄤㄤ的叫聲,非常大聲,和小狗遇見陌生人的叫聲相同,不過要找到它可就不容易了;要找到牠其實不難,只要看到牠的氣泡巢就可以在巢的周圍樹上或草叢中看到牠了,幾乎所有季節都可以聽到牠在野外的叫聲。

  7. 白頷樹蛙的體型和變色能力 • 圖中的這一隻樹蛙約六公分長,野外可能大一點,屬於中型蛙類。 • 最明顯的特徵是牠的眼睛有一條縱帶經過,肛門地方有些白點,不過如果知道牠的變色能力後,可能從成蛙就不是那麼容易分別了,經過我們的飼養與野地觀察,得知牠可以變成綠、黃、橘這三種主要色系的顏色,而且除了和環境之間會有保護色的關係存在,更奇特的是牠遇到驚慌警張(我們抓牠)的時候,不管環境中的顏色,牠都會轉變成橘色。

  8. 佈置臺北樹蛙的家-中強公園 • 中強公園是臺北市唯一可發現樹蛙蹤跡的地點,根據多年來居住於中強公園附近的蕭媽媽表示,原先只因附近民舍之水管漏水而造就這個「美麗的錯誤」,新生的水源誘使樹蛙由固有的棲息地︱象山移至中強公園產卵,關心生態保育的錫?環境綠化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及保育人士在驚見樹蛙芳蹤後,將積水處挖大,並種植溼地植物,使成為樹蛙產卵區;可惜後來民宅水管修復,水源消失了,產卵區只好聽天由命,靜待天降甘霖才能重獲生機了。

  9. 褐樹蛙 Buergeria robustus • 特徵 •   褐樹蛙為中形蛙類。成熟之雌、雄個體差別大。雌大雄小,雌蛙體長約60㎜,雄蛙約40到50㎜。特別發達的膨大吸盤,體背中央和二眼之間的三角地帶為一深色的區域。體色易隨環境而多變。體色斑紋的分布,也是一種分辦雄、雌褐樹蛙的方法。通常雌蛙的斑紋較多分布在體背而使得整隻蛙顏色較為深褐。體背皮膚一般有小顆粒狀突起。腹面淡灰色、淡黃色、素色或具淡黑色斑駁狀花紋。

  10. 生態 • 棲習於溪流邊之闊葉林、森林底層。白天經常棲息於樹上、溪邊的石頭縫等處。生殖活動大都在溪邊的水潭進行,通常有一群雄蛙在一起鳴叫,這群又分為許多小群,每一小群停棲在同一石塊上。雌蛙從水潭外圍慢慢向鳴叫最大聲的一群移動,最後再完成交配。本省於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附近,數量多,為台灣特有種。

  11. 小雨蛙Microhyla ornata • 小雨蛙為小型蛙類,長約20到25㎜。頭小腹大近乎扁平三角形。外表有淡褐色,黃綠色或深赤褐色,背部的條紋黑色,左右對稱,整個背部的條紋看似兩個人字上下相疊。吻端開始至後腳股部也有一黑色寬縱帶。頭部有黑褐色倒三角形斑紋。因為其花紋美麗所以又叫「飾紋姬蛙」。身體腹面白色。背側褶明顯,斷斷續續。前肢細小,指細長,先端膨大。後肢趾細長,先端不膨大,此點可與黑蒙西氏小雨蛙及巴氏小雨蛙互相區分。

  12. 生態 • 棲息於稻田或草原。白天都躲在石頭或泥土縫隙之中,在溼度較高的夜晚則會出現在臨時水域或雨後的夜晚都可以聽到牠們響亮的叫聲。卵在交配後被產於淺水塘長出的草間中,黑色卵浮在水面上成片狀。蝌蚪剛孵出時體色暗,不透明,至一定長度後,才變成透明。在台灣分布於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地區。高海拔地區偶有發現,平地常見。

  13. 拉都希氏蛙 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 拉都希氏蛙為中小型蛙類,身體較其他赤蛙扁平,一般體長約為40到60㎜。最大特徵為具有兩條粗大的背側褶,又叫做「闊褶蛙」,背側褶前段粗大,向後漸細,拉杜希氏蛙為本省產蛙類中背側褶最為粗大且明顯的蛙類。背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顆粒狀突起,體側有大形黃色瘤狀突起。前、後肢具有黑色橫帶。身體背面為黃褐色,兩側為灰褐色,其上有大小不一黑色斑點,腹面黃白色,於胸部有淡黑色之雲紋。

  14. 生態 • 棲息於水田、池塘、沼澤、溪流、山澗、耕地或排水不良的低窪地區。白天躲在石頭底下。在生殖季節常成群鳴叫,其鳴叫聲低沈而細小,但極為特殊,為類似「嗯」的聲音。台灣常見於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山區或平地。數量尚多且整年都可見。

  15. 台北樹蛙 • 台北樹蛙」是台灣特有種的蛙類之一,於民國六十八年經由 台大動物系梁潤身及王清讓教授,根據牠們特殊的築巢行為及 鳴叫聲音而鑑定為新種,當初發現牠時認為主要是分佈在台北 盆地附近,故被定名為「台北樹蛙」。

  16. 盧 文 氏 樹 蛙 • 香 港 共 錄 得 22 種 蛙 類 及 蟾 蜍 , 以 盧 文 氏 樹 蛙 的 體 積 最 細 小 。 雌 性 較 雄 性 略 大 , 由 嘴 部 至 尾 部 可 長 至 兩 厘 米 。 身 體 棕 色 , 背 部 有 一 道 深 色 的 交 叉 斑 紋 , 與 四 周 景 物 的 顏 色 十 分 相 似 , 可 發 揮 保 護 色 的 作 用 。 • 已 故 業 餘 爬 行 動 物 學 家 盧 文 先 生 (J. D. Romer) 於 1952 年 在 南 丫 島 一 個 山 洞 最 先 發 現 這 種 樹 蛙 , 因 此 以 盧 文 氏 命 名 。 可 惜 , 種 群 在 1953 年 山 洞 倒 塌 後 銷 聲 匿 跡 , 更 有 人 認 為 這 物 種 已 經 絕 種 。 然 而 在 1984 年 , 盧 文 氏 樹 蛙 再 度 在 南 丫 島 出 現 。 其 後 , 更 有 人 在 大 嶼 山 、 赤 角 及 蒲 台 島 等 地 找 到 牠 們 。

  17. 生態特趣 • 盧氏小樹蛙是香港特有的,並只在大嶼山、南丫島、蒲台島及以前的赤角發現。 • 牠們的生境通常是一些附近有小河或其他水源的林地。 • 因為牠們多數棲於地面或枯葉堆裏,所以牠們背部顏色及其斑紋,便會與其週遭環境的顏色相近,從而產生保護作用。

  18. 護理計劃 • 超過200隻原生於赤角的盧氏小樹蛙,在興建新機場前已被遷移。 • 經過悉心繁殖,有二千多隻的樹蛙和蝌蚪被放生在本多處地方。 • 根據監察顯示,在大部份放生的地點,都發現有樹蛙繁殖,放生行動可謂成功。

  19. 生境保護 • 監於此種樹蛙的獨特性,大嶼山昂平一處有最多盧氏小樹蛙生長的地方,已於一九九九年五月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的地點。 • 此地點已被劃入發展審批地區圖之內,在該地點的發展將受到法定的管制,從而保護當地盧氏小樹蛙的生境。 • 其他某些盧氏小樹蛙生長的地方,也都(或者將會)位於自然保育區內,牠們在本的種群也因此得到額外的保護。

  20. 覓食 • 覓食是牠們平常晚上的最重要的活動。由於牠們只看得見會動的東西,所以牠們的食物種類多半是一些小虫子。蟾蜍很喜歡守在路燈底下,等著那些撲向亮光的小虫自投羅網,成為牠們的晚餐。

  21. 樹蛙觀察 • 蛙蛙們對我來看實在不太容易分辨,可能是因為牠們在白晝時大部份都藏身在土堆中、落葉下、或岩縫內,並且此時牠們都變得十分敏感,有個風吹草動就隱匿起來,因此要看到牠們的行蹤實在有夠困難。但牠們到了晚上就會群起而出,為了繁殖下一代忙碌,此時要看到牠們就非常容易了。 •   可惜夜遊對我這日行性動物而言安排上並不容易,所以要累積辨識的經驗就變得比較困難。再加上牠們之間的歧異度相當小,且同類間的膚色或斑紋還會隨著環境之不同而有所改變,因此每當看到蹲坐在地上、掛著一雙大大凸出的眼睛,一臉睡眼惺忪無辜狀卻隱隱約約露著笑意可愛的蛙蛙們,總是讓我枯腸苦索不知其所屬,只怪自己腦袋的CPU不夠快Memory不夠大!而拍回去再翻圖鑑,又常常比了半天還不敢肯定誰是誰呢!

  22. 資料 • http://www.froghome.idv.tw/html/class_2/story_f019.html http://parklight.tcg.gov.tw/frog.htm http://wagner.zo.ntu.edu.tw/multi-database/amph/a0032.htm http://e-info.org.tw/topic/fspecies/2001/fs01090401.htm

  23. 資料2 • http://e-info.org.tw/topic/frog/Rhacophorus-arvalis/Rhacophorus-arvalis.htm http://edu.ocac.gov.tw/local/nature/c/se/se2c01.htm http://content.edu.tw/primary/nature/ks_ck/japanfrog.htm

  24. 資料3 • http://www.taroko.gov.tw/RESEAR/02data/118.html http://www.taroko.gov.tw/RESEAR/02data/118.html http://lotus.tacomall.com.tw/C1.htm http://www.bio.ncue.edu.tw/native/frog/frogh.htm

  25. 資料4 • http://www.taroko.gov.tw/RESEAR/02data/118.html

  26. 結束圖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