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理解與揭示怎樣的環境設計是適合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研究日常生活的行為,人們與環境相互影響時所遇到的問題與機會,並探討可以發展與環境更為融洽之關係的各種態度與方式。. http://pca.nttu.edu.tw 首頁 / 課程資訊 / 課程資訊下載 / 蔡西銘 / 環境心理學. 蔡西銘 (H401-17) E-mail: shiming@nttu.edu.tw 089-517697. 環境心理學導論. 環境 (Environment) : 周圍之意 一切能量 、 物質或情況等對生物有影響的因子

dana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環境心理學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心理學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 理解與揭示怎樣的環境設計是適合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研究日常生活的行為,人們與環境相互影響時所遇到的問題與機會,並探討可以發展與環境更為融洽之關係的各種態度與方式。

  2. http://pca.nttu.edu.tw 首頁/課程資訊/課程資訊下載/蔡西銘/環境心理學

  3. 蔡西銘(H401-17) E-mail: shiming@nttu.edu.tw 089-517697

  4. 環境心理學導論 環境(Environment): • 周圍之意 • 一切能量、物質或情況等對生物有影響的因子 • 一動態平衡的連鎖系統,物質與能量循環生生不息,生命也因該適合之環境而綿延不絕

  5. 傳統目的:幫助人類適應所處之環境 • 現在:幫助人類去創造一個滿足他們需要的棲息之地 • 環境設計人員(建築師、規劃師) 、心理學家、地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 • 始於美國,而後歐洲(英國、法國、瑞典) ,亞洲(日本)

  6. 技術發展導致了工業化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雖然他是對人類有益的,但人們並沒有預見到其消極後果。(工業化生產線降低汽車價格,人人有車更自由舒適/塞車、停車及汙染問題。)技術發展導致了工業化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雖然他是對人類有益的,但人們並沒有預見到其消極後果。(工業化生產線降低汽車價格,人人有車更自由舒適/塞車、停車及汙染問題。) 城市化的優點並不能補償迅速膨脹的城市的缺點。擴大了的居住區毫無個性地聚集在一起,為破壞和犯罪行為提供了溫床,居民喪失了與自然的接觸,成為這種單一性的犧牲品。(大樓內住戶互不認識,城市/鄉村人情味)

  7. 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發、農業化肥的濫用,以及道路網、飛機場和鐵路線的建造,破壞了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同樣也危及人的健康。這種環境的劇變,並未注意到在技術成就與心理和社會需要之間的一種平衡要求。自然資源的無節制開發、農業化肥的濫用,以及道路網、飛機場和鐵路線的建造,破壞了生態平衡和自然景觀,同樣也危及人的健康。這種環境的劇變,並未注意到在技術成就與心理和社會需要之間的一種平衡要求。

  8. 環境心理學所關心的是人類行為和物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更關心如何解決人們在真實環境中遇到的問題。環境心理學所關心的是人類行為和物理環境之間的關係。更關心如何解決人們在真實環境中遇到的問題。 幫助人類適應所處之環境。(消極面) 幫助人類去創造一個滿足他們需要的棲息之地。(積極面)

  9. 城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Kevin Lynch 1960) 分析城市空間知覺 隱匿的維度(The Hidden Dimension:Hall 1966) 城市規劃中出現的心理問題 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Sommer 1969) 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環境與行為雜誌創刊(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1969)

  10. 期刊部分 環境心理學學報(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81) 建築與規劃學報(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 Planning Research, 1984) 前身為設計與環境(Design & Environment) 第一本環境心理學教科書(Ittelson 1974)

  11. 協會 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EDRA 1969) 建築師、規劃師、設施管理者、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等

  12. 1986年北美碩博士學位培養計畫分配在 心理學系(心理學家) 建築學系(建築師) 社會學系(社會學家) 地理學系 自然資源學系 社會生態學系

  13. 普羅夏斯基(Proshansky,1990):環境心理學是一門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的學科。普羅夏斯基(Proshansky,1990):環境心理學是一門關心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與關係的學科。 • 普羅夏斯基指出任何物理環境也都是社會環境。 • 環境心理學的獨特性在於其內容(包括建築、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對於個人(相對於較大的團體或社會而言)對環境之反應的重視。

  14.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這個相互作用中,個體改變了環境,反過來他們的行為和經驗也被環境所改變。 環境心理學是涉及人類行為和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科學。

  15. 環境心理學兩個目標 了解「人-環境」的相互作用。 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複雜和多樣的環境問題。

  16. 傳統上:環境心理學的重點在於人類的行為、感受和身為人類的感覺如何受到物理環境的影響。(擁擠感受決定於是否相互認識及身處環境如Bar)傳統上:環境心理學的重點在於人類的行為、感受和身為人類的感覺如何受到物理環境的影響。(擁擠感受決定於是否相互認識及身處環境如Bar) 最早的研究集中於建築物和城市等人為環境如何影響行為。

  17. 近年來,重視人類如何受自然環境所影響。 探討人類對物理環境的影響,以及人們對於人為與自然環境危害的反應。

  18. 社會心理學相當倚賴精確的人工實驗室研究,因此尚未準備好處理突然面臨的一連串複雜的現實問題。社會改變的強烈壓力要求心理學家放鬆嚴格的傳統實驗取向。社會心理學相當倚賴精確的人工實驗室研究,因此尚未準備好處理突然面臨的一連串複雜的現實問題。社會改變的強烈壓力要求心理學家放鬆嚴格的傳統實驗取向。 • 環境心理學這個新領域相對而言則是較為折衷、較不受限於理論,而且較偏向於科際整合的。

  19. 雖然理論在環境心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足以涵蓋所有的環境議題,因此許多研究都以實用為主,而沒有理論的基礎。雖然理論在環境心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足以涵蓋所有的環境議題,因此許多研究都以實用為主,而沒有理論的基礎。 • 環境心理學的主要缺點便在於,缺乏廣為接受的一般性理論。 • 環境心理學是一個範圍不斷擴展並取得新的成就的學科。

  20. 環境心理學理論模型 環境心理學是在應用中產生的,它不是先有理論研究,在建立了理論模型和系統方法後發展起來的,而是在現實環境中產生了問題,心理學家和建築師為了解決問題,採用傳統的心理學方法進行調查、實驗和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和解決的辦法。

  21. 環境心理學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各自的理論模型,以便指導往後的研究工作,但要找出或建立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是困難的,即使對同一問題,也會有所不同。環境心理學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各自的理論模型,以便指導往後的研究工作,但要找出或建立一個普遍適用的理論是困難的,即使對同一問題,也會有所不同。 邊緣上的主題 主要理論

  22. 邊緣上的主題 環境心理學研究的蹤跡可以在心理學的歷史中找到,但它始終處在邊緣位置。 環境心理學關注的日常環境,在心理學界卻很少獲得過重視。(Tolman認知地圖非在教室內完成) Brunswik重視知覺過程並說明認知表現的多樣性,因此每個人對外部世界都有不同的個人解釋,故相同的環境對不同人具有不同的意義。

  23. 不同層次探討 1.對基本的心理過程的研究,如知覺、認知以及影響和構成個人環境經驗的個性。 2.對空間的社會組織方面的考察,如領域性、擁擠、私密性和個人空間等方面。 3.探求與工作、學習和與城市中或社區中的日常生活相聯繫的更複雜的行為研究。 環境心理學關注的是如何更好地改建已建成的環境以及考察社會議題中的心理學組成,如資源管理(節能、再循環和回收廢棄物)等。

  24. 主要理論 刺激理論★ 控制理論★ 行為場合 交互作用理論 操作性取向 場所理論

  25. 刺激理論 認為現實環境是我們很重要的感覺訊息源。如光線、色彩、聲音、噪音、熱和冷、房屋、街道、室外環境和其他人等。 環境刺激可以有兩種變化,即數量和意義。數量上,它可以是強度、持續時間、頻率和發生源的數目等明顯的維度上的變化。意義是由我們對這些環境刺激的心理學評價得到的,譬如我們的想法、社會的交互作用、工作的效能、情感,甚至包括由於此刺激場和我們對它反應的方式所造成的健康問題等。

  26. 適應水平理論(Helson,1964),主張個體在環境中適應於某一水平的刺激。當刺激與其適應水平不同時,就會改變他的感覺和行為。適應水平理論(Helson,1964),主張個體在環境中適應於某一水平的刺激。當刺激與其適應水平不同時,就會改變他的感覺和行為。 喚醒理論(Mehrabian & Russell,1974),假設我們的許多行為和經驗的形式和內容與我們在生理上被如何激發有關。

  27. 壓力:環境刺激超過個體的適應能力時,對行為和健康產生的影響。(醫院、辦公室、交通、空污、噪音和災害等)壓力:環境刺激超過個體的適應能力時,對行為和健康產生的影響。(醫院、辦公室、交通、空污、噪音和災害等) Camppell(1983)將它區分為:急性的壓力源(在感覺前沿的、消極的、強烈的和短促的影響)、周圍的壓力源(存在於感覺背景中的消極的、慢性的、整體的環境條件中,並且似乎很難改變)和日常的麻煩(消極的、不急迫的、重複發作的壓力源)等三類。 兩種壓力模型:生理反應(警戒、抗拒、耗竭),心理反應(盡力對情況的嚴重性作出評價,並與壓力源對抗)。

  28. 環境,我們從它那裡接受到刺激,形成了我們經驗的基礎。當我們熟悉了一個環境後,它就對我們產生意義。這種意義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弱的或強的,與別人賦予它的意義是相似的或不同的,有意義的場所對我們的影響不同於無意義的場所,我們對這兩種場所的處理也是不同的。環境,我們從它那裡接受到刺激,形成了我們經驗的基礎。當我們熟悉了一個環境後,它就對我們產生意義。這種意義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弱的或強的,與別人賦予它的意義是相似的或不同的,有意義的場所對我們的影響不同於無意義的場所,我們對這兩種場所的處理也是不同的。

  29. 控制理論 個人控制理論(Theory of Personal Control):說明人們能否影響刺激的模式。(缺少控制常導致心理上的對抗,而確信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法克服不愉快的、痛苦的處境) 邊界調節機制(Boundary Regulation Mechanism):在日常生活裡人們有時試圖透過幾種邊界調節機制以達到個人控制。(如擁擠、個人空間和領域性等,透過此機制,人們可獲得所需要的私密性)

  30. 行為場合 場所中的活動模式是固定的、規範的,且不隨時間的改變而改變。(如走入理髮店、籃球場或超市可見一些特定角色的人進行著重複發生的活動) 主要以場合的社會特徵來解釋人與環境的關係,諸如規則、習慣、典型活動以及其實際特徵等。 Wicker(1987):不是一個靜止的實體,而是一個從產生、努力、適應、成功直至最後消亡的過程。(中華職棒?)

  31. 交互作用理論 相互作用論:強調人和環境均是一個相互包含著的實體的一部分。我們影響環境,環境影響我們。 機體論(Organismic Theory):強調在一個共同的、複雜的系統當中,社會的、社交的和個體的因素動態的相互交互作用。 較符合理想的理論,但與目前研究方法,尚存在較難以克服的間隙。

  32. 操作性取向 改變個體的行為(他們的行為是對某些環境問題產生影響的),藉以鑑別出有特殊問題的環境行為。如果個體從事比較有益的行為時,就提出適當的積極的強化。(如亂丟垃圾、廢棄物回收和住宅中的能源浪費等)。

  33. 場所理論 「場所」的意義包括人們從直接的環境經驗和輔助訊息源獲得的個人的概念和情感,許多場所對個別人和人群具有他或他們的特殊意義,是表示在此場所中活動著人們的個體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各方面綜合起來的經驗系統,亦即場所就是人們實質環境的內在表象,是人們環境經驗的一個單元。是以環境評價為取向的理論。

  34. 環境心理學開始時採用 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方法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 社會心理學的問卷法。 臨床心理學投射技術。

  35. 研究方法 受試者的選擇 實驗現場的選擇 方法的選擇

  36. 受試者的選擇 全部參與者 隨機抽樣 分層抽樣 不經選擇的受試者

  37. 全部參與者:在現場進行研究,而樣本則包括了這個選好的現場上的全部參與者。如某教室內全體同學。全部參與者:在現場進行研究,而樣本則包括了這個選好的現場上的全部參與者。如某教室內全體同學。 隨機抽樣:樣本的選取是總體中其每個單元或單元的次集合,被抽選的可能性是均等的。如進入餐廳第2、第12、第22個人的每個人的行為。

  38. 分層抽樣:假設母體中的某一特性會影響你觀察的樣本,所以你將此特性反映到樣本中。(如對社區遊樂設施進行調查,多數訪問婦女,尤其是和孩子一起的母親,而不是男士)分層抽樣:假設母體中的某一特性會影響你觀察的樣本,所以你將此特性反映到樣本中。(如對社區遊樂設施進行調查,多數訪問婦女,尤其是和孩子一起的母親,而不是男士) 分層也意味著時間分段(一般車流:尖峰、非尖峰)。 環境與行為研究需要長時間的調查(河溪生態調查)。 研究人員想要減少由可知或不可知的原因所產生的誤差,可以同時使用隨機和分層抽樣。

  39. 不經選擇的受試者:受試者不經選擇,等他們來到實驗室或現場後調查他們對於特定環境的反應。(如環境評價和空間認知研究常利用心理系或建築系等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惟不同受試者結果可能不同,宜注意其結果之推廣)不經選擇的受試者:受試者不經選擇,等他們來到實驗室或現場後調查他們對於特定環境的反應。(如環境評價和空間認知研究常利用心理系或建築系等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惟不同受試者結果可能不同,宜注意其結果之推廣)

  40. 實驗現場的選擇 在環境心理學中現場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實質環境對環境心理學的研究來講是主要變項。 大現場與小現場 模擬環境

  41. 大現場與小現場 小現場(房間、建築物、辦公室或學校)就是所研究的對象,研究場地對受試者心理上的作用,但房間屬於一棟完整的房屋,建築物屬於一個地區,辦公室屬於一個組織,學校更是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大現場就是這個研究焦點現場周圍的全部。 此方法可以系統地觀察人們在不同噪音條件下的行為(此為實驗室研究之局限),及對研究空間或組員間之相互作用的影響。

  42. 模擬環境 通常是經過計畫的可有效控制的研究環境(實驗室)。 既能研究人為分開的環境的某一方面和行為之間的關係,也可預言一個環境在現實世界裡可能的評價。(飛行模擬機) 在實驗室裡的研究缺少了大現場,因而不可能研究環境的全部和真實的狀態,故此模擬環境有其侷限性。

  43. 方法的選擇

  44. 數據共分六類 對環境的看法,個體對於他的生活質量和環境能否有效地滿足需要的期望。 對環境的評價,個體對於環境不同方面的品質(美學、衛生和功能等)的判斷。 對環境的認知,個體把從外部世界獲得的訊息綜合起來的方式。

  45. 主試者與環境變化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對受試者來說並不是立刻能感覺到的。主試者與環境變化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對受試者來說並不是立刻能感覺到的。 能察覺到的環境對行為的影響,即個體能結合他對環境的體驗說出來的影響。 個體在環境中的動作,這可包括其個人空間的安排與參與公共空間的活動。

  46. 方法有七種 直接審慎的觀察 系統地觀察環境行為 效能觀察 直接提問 標準化問卷 間接法 遊戲

  47. 直接審慎的觀察 有系統地注意實質環境,找尋過去活動的痕跡,這些活動不能因為研究人員要測量而促使他出現。(如觀察上課前及下課後課桌椅之排列;觀察精神病院和病房走廊裡的座椅安排) 蒐集有關實質遺蹟的數據,應分類紀錄,或製成表,繪成圖。(特別適用於探測式研究)

  48. 系統地觀察環境行為 有系統地看人們如何使用他們的環境,他們在做什麼?各種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如何關聯起來?空間布置如何影響其中的參與者?等等。 系統觀察環境行為時要注意實驗人員參與的程度(遠距離秘密觀察或是大家知道的外來者、環境參與者(邊緣參與者如地鐵中的一位乘客、完全參與者如餐廳服務生或社區管理員))。目的都是在不惹人注目和不影響被觀察者的情況下蒐集數據。 適合記錄行為觀察的工具,包括口頭描述、繪圖、檢查計數表、平面圖、地圖、相片、電影或錄影帶等。

  49. 效能觀察 蒐集受試者在不同場所的工作效率或學習曲線,以及學校中的進步等資料。 主要是在實驗室中研究物理條件對工作的影響和空間布置對交流網絡的影響。 住房中噪音與兒童的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

  50. 直接提問 向研究對象系統地提出問題,來發現他們所想、所感和所行,知道、相信及期盼什麼。如質性研究中之深度訪談法(訪談對象、訪談大綱、訪談) 直接提問需要一些技巧,其宗旨是既要讓被採訪人暢所欲言,又要讓他們集中於研究課題,就是既要廣度(鼓勵式詢問、反應式詢問、轉移式詢問),又要深度和準確性(情景式詢問、個人性詢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