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石窟之美回顧

石窟之美回顧.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 阿育王石柱有 10 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阿育王獅子柱頭 前三世紀 高 213 公分. 法輪 象徵說法. 菩提樹 象徵成道. 佛塔 象徵涅槃. 足印 象徵遊化. 佛像的誕生 : 當時佛弟子思惟 佛法理想 ,以恭敬心融合 藝術方法 ,創造出佛陀的 崇高法相 ,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 公元 1 世紀,印度 貴 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 於是在 犍陀羅 和 秣菟羅 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

dann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石窟之美回顧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石窟之美回顧 鹿野苑藝文學會吳文成會長編輯

  2. 阿育王石柱有10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阿育王石柱有10多公尺高,蓮花上坐著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 阿育王獅子柱頭 前三世紀 高213公分

  3. 法輪象徵說法 菩提樹象徵成道 佛塔象徵涅槃 足印象徵遊化

  4. 佛像的誕生:當時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藝術方法,創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佛像的誕生:當時佛弟子思惟佛法理想,以恭敬心融合藝術方法,創造出佛陀的崇高法相,以做為弘法、修行、禮敬和膜拜的對象。大乘佛經中並且鼓勵信徒製造佛像,宣揚佛像的功德,於是佛像開始大量出現

  5. 公元1世紀,印度貴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於是在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公元1世紀,印度貴霜王朝國王信奉佛教,於是在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分別產生兩種不同風格的造像。 巴基斯坦 佛像 (二-三世紀) 佛陀像 秣菟羅 2~3世紀

  6. 釋迦牟尼佛坐像 鹿野苑 5世紀高185公分 佛面容圓潤端祥,不刻畫衣紋,手作轉法輪手印,結跏趺坐。座前有法輪、雙鹿、五比丘和供養人。流露出年青愉悅,寧靜典雅,神聖莊嚴的神情。

  7. 佛像東傳 一、北傳佛教:從犍陀羅(巴基斯坦、阿富汗北境)經由中亞、新彊、河西走廊抵達中土,古稱「絲綢之路」。二、南傳佛教:從南印度經斯里蘭卡海路傳至印尼、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地,部份支派登陸華南進入中國地方,此路即為「海上絲路」。 三、藏傳佛教:從東印度越過喜馬拉雅山進入西藏,成為密宗佛教的主要傳播路線,此為較晚出現的傳播路線。

  8. 彌勒菩薩交腳像北凉(397~439) 高335公分 彌勒菩薩像造型簡練古樸雄偉,衣褶用貼條與陰刻線,是典型早期受印度及西域佛教藝術影響的作品。

  9. 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西魏大統四~五年(公元538~539年)的墨書題記。面貌清瘦,眉目疏朗,神釆俊朗而瀟灑,屬於南朝秀骨清像名士風度。

  10. 西魏 432窟 中心柱東向龕 像高125公分

  11. 佛五尊像 隋代(581~618)高450公分塑像面相渾圓飽滿,身軀端莊豐潤的形象

  12. 唐代佛教藝術鼎盛,佛像面容圓潤,身軀飽滿,神情親切端祥,造像寫實精美,展現出無盡富麗莊嚴的世界。

  13. 欣賞菩薩之美, 成就一顆真善美的心 唐代 菩薩像

  14. 敦煌 涅槃像

  15. 雲岡石窟第一時期 北魏文成帝主政約460--465年 ,主要從16~20洞窟,稱為曇曜五窟。 (一)為皇室祈福:造五窟的功德迴向北魏歷來五個皇帝(二)為弘揚佛教:安定民心是北魏的國教。

  16. 北魏佛坐像 第20窟 高13.7 公尺 佛面相豐圓,寬肩挺胸,身軀壯碩。外穿偏袒右肩式袈裟,手作禪定印,結跏趺坐於窟中央。莊嚴雄偉之姿,令人肅然崇敬。

  17. 中區石窟群有 7、8,9、10,5、6,11、12、13,等窟

  18. 第十八窟東壁菩薩弟子像

  19. 佛像以「秀骨清像」為典型,神情溫和慈祥。魏碑體書法的“龍門二十品”有十九品在此洞

  20. 龍門石窟深受南朝秀骨清像影響。佛菩薩面相長圓清秀,著褒衣博帶式袈裟,神情慈祥溫和。主尊釋迦牟尼佛高 8.42米,北壁為過去佛,南壁為未來佛。

  21. 奉先寺的大佛像由唐皇室出資,延請善導、惠暕大師等主持;以及無數意匠們誠心恭造,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反映出大唐佛教興盛及傑出藝術,令古今中外人士嘆為觀止。奉先寺的大佛像由唐皇室出資,延請善導、惠暕大師等主持;以及無數意匠們誠心恭造,氣勢磅礡,雄偉壯觀反映出大唐佛教興盛及傑出藝術,令古今中外人士嘆為觀止。

  22. 大盧舍那佛既有男性的莊嚴自信,又有女性的溫和慈祥,成為圓滿的神聖之美,流露出和諧的悲憫之情大盧舍那佛既有男性的莊嚴自信,又有女性的溫和慈祥,成為圓滿的神聖之美,流露出和諧的悲憫之情

  23. 佛立像 石雕第135窟高225.5公分 高肉髻,漩渦髮紋,面容端嚴,着褒衣博帶式袈裟,靜立於蓮台上。表情沉靜莊重。

  24. 菩薩像 石雕127窟 高155公分 菩薩容貌清俊秀麗,其華麗的服飾瓔珞與溫婉秀美的典雅氣質,體現出一種崇高華貴之美。雕刻手法精湛細緻。

  25. 佛弟子和菩薩第121窟 高122公分 似乎在聆聽佛陀的說法後若有領悟,互相貼近依偎,在分享彼此的心得而會心微笑。

  26. 佛坐像第44窟佛高163.5公分 佛像臉型長圓清秀,慈眉善目,嘴角微揚,和藹微笑,神情俊秀而慈祥。佛身穿垂領褒衣式袈裟,衣褶旋轉流暢。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作與願印姿態優雅沈靜端坐在須彌座上。

  27. 觀世音菩薩坐像北宋 410公分安岳石窟 菩薩容貌端雅秀麗在慈眉善目中,流露出親切慈祥的神韻。

  28. 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 宋代 資中東岩

  29. 普賢菩薩 南宋 北山 136號 通高215公分

  30. 宋代 觀世音菩薩 波士頓博物館

  31. 隋代 觀世音菩薩 波士頓博物館

  32. 浮雕飛天,神情愉悅,身姿輕盈曼妙,演奏各式樂器來供佛浮雕飛天,神情愉悅,身姿輕盈曼妙,演奏各式樂器來供佛

  33. 鞏縣石窟寺 位於河南省鞏縣東北9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宣武帝常在此禮佛,並令工匠鑿窟刻佛,以後的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宋各代也都在此相繼鑿佛造像,逐漸形成了巍然壯觀的石窟群。

  34. 寺內現存有5窟、256龕,大小佛像共計達7743尊,其中摩崖大型造像3尊,題記碑刻220多處。石窟多呈方形,洞的正中心有中心柱,柱的四周雕鑿造像寺內現存有5窟、256龕,大小佛像共計達7743尊,其中摩崖大型造像3尊,題記碑刻220多處。石窟多呈方形,洞的正中心有中心柱,柱的四周雕鑿造像 鞏縣石窟 第一窟外觀

  35. 第一窟 中心方柱佛像

  36. 佛坐像 北魏晚期 河南鞏縣石窟

  37. 皇帝禮佛圖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以比丘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皇帝禮佛圖以皇帝為首的男供養人行列,以比丘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

  38. 皇后禮佛圖 以皇后為首的女供養人行列和比丘尼為前導。儀仗隊中有的為帝后攜提衣裙,有的執扇撐傘,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蕩蕩地簇擁帝后進香禮佛。構圖簡練生動,是中國石窟浮雕藝術中罕見的傑作。 皇后禮佛 北魏晚期 鞏縣石窟

  39. 帝后禮佛圖以帝后為首的供養人行列,以比丘、比丘尼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帝后禮佛圖以帝后為首的供養人行列,以比丘、比丘尼為前導。畫面以儀態雍雅的貴族和身材矮小的侍從形象,形成尊貴與卑賤的鮮明對照,表現了皇室宗教活動的盛大場面。

  40. 第三窟 中心方柱佛像

  41. 第三窟 中心方柱上方飛天

  42. 第3、4窟外觀

  43. 第5窟窟頂蓮花飛天

  44. 第一窟外壁大佛像

  45. 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原名方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海拔1700米,山色秀麗,氣候溫和。這裡曾是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宮。從東魏(534-~550年)高歡時,天龍山石窟開始開鑿。北齊隋朝 時,石窟的規模繼續擴大。至唐代 時,建寺造窟達到最高峰。天龍山石窟分佈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共24個洞窟。

  46. 天龍山雕像在早期時,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雕像姿儀清秀柔美。唐代時造像藝術更精美傑出,具寫實成熟風格,五官端好,身姿優雅,豐腴端麗,衣紋流暢,神情恬靜安祥。天龍山石窟,因位於山中躲過歷代法難破壞,於二十世紀初先受到外國學者的肯定讚美而報導,於三十年代受到盜取大批流落國外。最後於文革期間再次受到徹底的摧毀。所以天龍山是我國石窟中破壞最慘的石窟。天龍山雕像在早期時,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雕像姿儀清秀柔美。唐代時造像藝術更精美傑出,具寫實成熟風格,五官端好,身姿優雅,豐腴端麗,衣紋流暢,神情恬靜安祥。天龍山石窟,因位於山中躲過歷代法難破壞,於二十世紀初先受到外國學者的肯定讚美而報導,於三十年代受到盜取大批流落國外。最後於文革期間再次受到徹底的摧毀。所以天龍山是我國石窟中破壞最慘的石窟。

  47. 天龍山最早開鑿之一。佛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雕刻流暢 ,佛倚坐高方座,雙足垂下踏覆蓮圓台。菩薩脅侍兩旁,端莊秀麗, 立於覆蓮圓台上。有延續北魏漢化風格,神態清秀柔美。

  48. 唐代 佛坐像 砂岩 高108公分 佛面部圓潤,體態豐盈,神情莊嚴。僧衣貼體,衣褶具流動感,以示衣服柔軟的質地。人體結構、比例合理正確,微隆的胸部,顯露肌肉彈性。

  49. 菩薩半跏像 唐代 砂岩 高115公分 東京國立博物館

  50. 一佛二菩薩坐像 唐代 天龍山西峰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