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邊界」省思 ──從日治時期的族群政治與熟番身分變遷談起

「邊界」省思 ──從日治時期的族群政治與熟番身分變遷談起. 詹素娟. 「族群化」與「去族群化」共構的統治情境 ( 1-1 ). 「族群化」與「去族群化」共構的統治情境 ( 1-2 ). 「 族群化 」 ──以戶口制度的「種族」登錄,使族群分類產生「類 身分認定」的單一性、排他性 ──身分產生強制性,需有條件的流動 「 去族群化 」 ──以普通行政區的全面保甲化,進行深入地方社會的 控制 ──無族群差異的措施(農業組合、國語教育、土地改 革、地方稅收).

dan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邊界」省思 ──從日治時期的族群政治與熟番身分變遷談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邊界」省思──從日治時期的族群政治與熟番身分變遷談起「邊界」省思──從日治時期的族群政治與熟番身分變遷談起 詹素娟

  2. 「族群化」與「去族群化」共構的統治情境( 1-1)

  3. 「族群化」與「去族群化」共構的統治情境( 1-2) 「族群化」 ──以戶口制度的「種族」登錄,使族群分類產生「類 身分認定」的單一性、排他性 ──身分產生強制性,需有條件的流動 「去族群化」 ──以普通行政區的全面保甲化,進行深入地方社會的 控制 ──無族群差異的措施(農業組合、國語教育、土地改 革、地方稅收)

  4. 日治時代的身分界定: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的實施日治時代的身分界定:第一次臨時戶口調查的實施 1.1905年10月實施,為日後所謂「國勢調查」(population census)的濫觴。 2.此一調查,使總督府首次全面掌握了普通行政區的靜態人口(現住人口、常住人口)。 3.同年12月26日發布「戶口規則」、「戶口調查規程」,次年1月15日施行,此即為戶口制度,掌握的是人口動態資料。

  5. 殖民地人口調查與母國的主要差異 1.種族 2.鴉片吸食特許者 3.是否纏足 4.常用語及其他語 5.讀寫假名的程度等

  6. 種族分類的層級與判定基準 第一層級: 內地人、本島人、生番人、外國人 第二層級(本島人): 福建人、廣東人、其他漢人、熟番人 ■ 依父系的種族記入

  7. 有身分差異的種族劃分與登錄││戶口調查、戶口制度有身分差異的種族劃分與登錄││戶口調查、戶口制度

  8. 1905年全臺普通行政區的熟番分布與人口 * 指熟番人數偏多的廳。 資料來源: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編,《明治三十八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集計原表(地方之部)》,頁2-25。

  9. 1935年的全臺熟番分布與人口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表》,頁158-307。

  10. 二十世紀初熟番的分佈實況

  11. 1956年9月16日國民政府進行「戶口普查」 • 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戶口普查 • 明確繼承日治時期國勢調查資料、項目與經驗 • 種族籍別

  12. 調查項目之變遷:第一層級

  13. 調查項目之變遷:第二層級

  14. 在「族系」分類時,屬「山地同胞」卻不屬於「九族」中之任一族時,即被劃入「未詳」項目。因此,他們可以視同「山胞」之一種,只是「族系不明」而已。 • 「未詳」人口較多的南五縣市──即臺南縣白河鎮、新化鎮、大內鄉、左鎮鄉,高雄縣六龜鄉、甲仙鄉、杉林鄉、內門鄉,屏東縣萬巒鄉、溪州鄉、滿州鄉,臺東縣長濱鄉、成功鎮、太麻里鄉,花蓮縣玉里鎮、富里鄉等,都是今人熟悉的西拉雅族裔分布地。

  15. 1956年戶口普查中之「族系未詳」人口

  16. 一九五六年戶口普查族系未詳人口

  17. 身分登錄反映的兩種「熟番」性質 • 身分登錄無法反映的人群:隱性「熟番」 • 身分登錄可以反映的人群:邊界存在的顯性「熟番」

  18. 身分登錄無法反映的人群:隱性「熟番」 • 藉由制度,明確排除了部份認同處於曖昧狀態的熟番。 • 案例:竹塹社、中港社

  19. 竹塹社

  20. 身分登錄可以反映的人群:邊界存在的顯性「熟番」 • 分布主要集中在埔里,臺南、高雄、屏東近山地區,東臺灣。 • 反映兩個歷史脈絡 (1)十八世紀以來西部地區族群重配置及屯番制 (2)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熟番在島內的移動尤其是對東部的擴散 • 共同特徵:聚居,通婚圈以同村同族或不同村同族為主,而與福佬、客家、生番維持明確的族群界線。

  21. 十八世紀中葉的西部番界

  22. 十九世紀中葉展開的島內大遷徙

  23. 清代與日治身分認定的比較 • 清代:集體身分:維繫機制 「以社納餉」:以社為單位的集體身分(義務) 「收取番租口糧」:以身分為基準的權益保障(權利) • 日治時期:以個人及家戶為登錄單位:帝國臣民的義務、 沒有相應的族群福利或保障 • 熟番身分的維繫機制:族群意識與認同的結合

  24. 作為異例的後壠、新港、貓閣三社 • 留居原地,未流離失所。 • 維繫身分,不曾放棄。

  25. 後壠、新港、貓閣三社

  26. Melissa Brown對平埔認同的研究(5-1) 1.以西拉雅族的頭社、吉貝耍、番仔田為個案,藉由田野訪談及戶籍資料,討論族群意識、族群認同與文化實踐之間的關係。 2.以平埔三村的兩性通婚(同村、不同村,同族、異族)、收養及我族意識等事例,及十七世紀以來平埔族的歷史變遷等,討論平埔族「認同」的本質。 ──既不是來自文化模式,也不是基於血統、祖 源,而是 「社會經驗」的產物。

  27. 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 (5-2) • 平埔族雖然已經說福佬話,進行水田稻作,祭祖拜公媽,但他們一直維持著「熟番」(或「gun hoan-a」)認同,在通婚關係上始終沒有跨越漢、番界線 • 由於平埔族的異族通婚必須仰賴婦女,但在「纏足」這項形諸身體的可見差異,使平埔婦女無論如何過著漢人生活、衣飾容貌如何與漢人類似,仍可以被輕易辨識出來,而影響其與外人的通婚。

  28. 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 (5-3) • 大正4年(1915)發布禁纏令後,平埔女性不再容易以外顯特徵與漢人分別,加上政治、經濟環境的總體變遷,才開始與漢人頻繁通婚,並藉由婚姻的互動逐漸改變認同,而至1930年代大致轉變為漢人。 • 大正4年到昭和5年(1915-1930)的十五年間,是平埔認同全面轉化的關鍵期。

  29. 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 (5-4) • 一種「族群邊界與認同」的宣稱。 • 風俗習慣的變遷、文化的接觸、血統的混合等,都不必然導致認同的轉變,也不是認同轉變的必要條件。 • 以纏足為核心引發轉變的切身「社會經驗」(social experiences),才是促成認同轉變的機制。

  30. 阮番仔無綁腳(Gun hoan-a bo pak kha) (5-5) • 在客家人分布區或福、客兼有的地方,未纏族客家婦女的存在。 • 藉以區別福佬與平埔的纏足行為,也是區別福佬、客家的主要差異,如此則平埔與客家之間,是否另有一種不同於福佬的區別標誌? • 纏足與否,反映的是族群差異還是階級差異? • 「自覺不同」與「認同差異」,兩者之間並不是等號。

  31. 另一章 • 問:元來廣東ノ種族ナリシモ福建種族ト雜婚シ年所ノ久シ キ言語風俗慣息等全然福建化シタルモノアリ此ノ種族 ハ如何記入スヘキヤ • 答:廣東人タル歷史ヲ有スルモ其ノ特徵存セス既ニ福建化 シタルモノハ之ヲ福建人トシテ調查スヘシ • 問:本來為廣東種族,然因與福建種族通婚,經年累月後, 其語言風俗習慣等完全福建化者,此類種族應如何記 載。 • 答:即使有為廣東人的歷史,然其特徵不存,已福建化者, 應將其視為福建人調查。

  32. 日治末期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33. 日治末期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34. 日治末期粵籍人口分布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