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月称论师 造

月称论师 造.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入中论 》 以甚深、广大入于中论,学完了第一品、第二品,进入第三品之前,结合经论说明大乘的广大与甚深。. 【 大乘伽耶山顶经 】. 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 。 方便 道者摄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简择 。 方便 道者不舍众生。般若道者能舍诸法 。

Download Presentation

月称论师 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月称论师 造

  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3. 《入中论》以甚深、广大入于中论,学完了第一品、第二品,进入第三品之前,结合经论说明大乘的广大与甚深。《入中论》以甚深、广大入于中论,学完了第一品、第二品,进入第三品之前,结合经论说明大乘的广大与甚深。

  4. 【大乘伽耶山顶经】 文殊师利菩萨言。天子。菩萨摩诃萨速疾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 方便道者摄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简择。 方便道者不舍众生。般若道者能舍诸法。 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 方便道者能为因缘。般若道者能至寂灭。 方便道者能知诸法差别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无差别理。方便道者能具庄严诸佛国土。般若道者能知诸佛国土平等。 方便道者能知众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无所有。 方便道者令诸菩萨诣于道场。般若道者能令菩萨逮无所觉。 天子。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速疾道。云何为二。一者资粮道。二者决择道。资粮道者谓施等五波罗蜜。决择道者谓般若波罗蜜。

  5. 【辨中边论】 菩萨 凡夫和小乘行人 依处最胜 唯一志在无上的佛果 求一点人天福报, 或者得一个小乘的果位 只是为了一个家庭的利益,或者为了一个公司的利益 有穷尽 长时最胜 做了五六次布施之后,心里就非常满足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 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依处 回向无上的菩提 广大最胜 无尽最胜

  6. 【辨中边论】 菩萨 凡夫和小乘行人 有无分别智的摄受不执著任何相 具有三摩地、神通等的自在力 无间最胜 对待众生没有自他间隔,周遍广大法界 人我的分别心很严重,只是为了自己及自己所爱 自在力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脱开二取三轮的耽著 不具有广大随喜的善巧方便 时时、处处随喜、赞叹 自在最胜 摄受最胜 无难最胜

  7. 我们翻开经书或者听闻圣教,要像诸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好像佛菩萨正在教授大乘的修行方法以及证果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要以无比恭敬、殷重的心来作听闻。我们翻开经书或者听闻圣教,要像诸佛菩萨就在我们身边一样,好像佛菩萨正在教授大乘的修行方法以及证果的境界,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要以无比恭敬、殷重的心来作听闻。 现在我们要从一个薄地凡夫,证入到和诸佛菩萨同等的境界,唯一的道路就是以闻思修三慧恒时思维大乘如所施设法。

  8. 名义 论义 末义 译礼 造论分支 宣说暂时地 究竟佛地 远行等四地 造论究竟 诸地功德 分别说十地 所造论体 极喜地等五地 难胜地 现前地 极喜地 离垢地 发光地 焰慧地 所讲真论

  9. 真实 发光地 结尾本品 差别体地之释词 地之差别法 结说此地功德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指增上修集的差别

  10. 辛一、差别体地之释词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入定境界

  11. 辛一、差别体地之释词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出定境界

  12. 辛一、差别体地之释词 火光尽焚所知薪 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 放赤金光如日出 入定位 出定位 为什么三地名“发光地”?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 “放赤金光如日出”故 是说三地菩萨入根本慧定时,发智慧光焰烧尽一切所知的薪柴。 是说三地菩萨入三地时,生智慧光明,就像日轮快要出来时,首先显现赤金色光明,在第三地的后得位时,现见赤色或黄色光周遍一切处,这是三地菩萨的证相。

  13. 另一种讲法: 是说三地由无量等持力获得无量法,而且为人普照正法光明,因此称为发光地。 • 求法持法力, • 作明故名明。 • ——《大乘庄严经论》 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 ——《解深密经》

  14. 此光从何处所发呢? 诸多佛经中说由戒、定、慧三学功德相依而生,彼菩萨依无垢地之净戒功德,生起了一心不乱、稳固如山王的三摩地,故于出定的境界中发出智慧光芒。 与此同时彼菩萨又获得一种不共殊胜的闻持陀罗尼,凡是已闻法义皆能永持不忘,于此不忘陀罗尼中,亦放出智慧之光,此光是通过闻思成就之禅定所发。

  15. 真实 宣说此地生其他功德 差别体地之释词 地之差别法 宣说此地增胜忍度 发光地 结说此地功德 结尾本品 此地增胜忍辱 忍辱之修法 忍辱之分类 首先依《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安忍的自性以及安忍波罗蜜多圆满的量来介绍。

  16. 就是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产生的众苦以及善安住法思胜解。就是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产生的众苦以及善安住法思胜解。 一、安忍的自性: 二、安忍波罗蜜多圆满的量: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入行论》 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 ——《菩提道次第广论》

  17. 真实 宣说此地生其他功德 差别体地之释词 地之差别法 宣说此地增胜忍度 发光地 结说此地功德 结尾本品 此地增胜忍辱 忍辱之修法 忍辱之分类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18. 癸一、此地增胜忍辱 假设句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 就是非可嗔恚之处。 • 如果对某人或某人的亲属,以身体、语言、心念作过损害、正在做损害、或将做损害,此损害者是某人的可嗔之处。 • 但是对任何人,三地菩萨身口意的损害都不会现行,所以不是可嗔之处,称为“非处”。

  19. 癸一、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由大悲心激发 一、前三句是以“非处起嗔、分分割截、经久时”来描述难忍至极的伤害。 第四句是讲: 对此难忍事,内心的安忍还要更加增上,这样显示出三地菩萨安忍度增胜的境界。

  20. 癸一、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假设有人对于不应该嗔恨的三地菩萨竟然无故生起嗔恚后 • 恰在此时,她们看见行持寂静行止之忍言尊者,众人立刻对其生起信心,纷纷上前顶礼,并在绕转后坐于尊者面前听法,尊者亦开始为众人宣讲佛法。 国王与王妃在园中游走观春时,国王因疲倦就先行睡去,素喜赏鲜花、树果之众女眷便开始在园中自行游历,她们自由自在尽享春日大好时光。 ……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怒吼道:“你既说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就生起嗔恨心,他开始仗剑在园中四处找寻,并最终在尊者前发现自家眷属。 • 忍辱仙人的故事

  21. 癸一、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 用尖刀来割截菩萨的身体, • 不仅是割截皮肉,而且还要割截骨节, • 不是大块割而是分分割截, • 不是一次割而是数数割,不是短时割而是长时割。 听罢此话,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怒吼道:“你既说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说完即以利剑砍下尊者两手。 • 气急败坏之国王马上就又砍断尊者双足,……国王执剑又将尊者鼻子等五官及其余肢节全部砍掉。 • 忍辱仙人的故事

  22. 癸一、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在这样无端损害的情况下,三地菩萨对割截者不但不生嗔恚心,反而由大悲心推动下更加生起极大的安忍。 尊者同时又发愿道:“国王为女人故,手执宝剑以烦恼心断我肢体,而我愿以修持安忍善根,于摧毁烦恼、获无上菩提时,凭智慧宝剑初再三‘伤害’、终断除他一切烦恼。” 忍言尊者还是用平静语气回答说:“我躯体即便被切割成芝麻粒许之成千上万块散落于地,我也绝不舍弃安忍行持。 • 为何如此?因行持悲心善法原本就应如母亲待儿一般善待每一众生,怎能轻易放弃安忍?” • 忍辱仙人的故事

  23. 为何菩萨被辱不起嗔恚,反而增上悲忍之力呢?为何菩萨被辱不起嗔恚,反而增上悲忍之力呢? 菩萨如此安忍,对方岂不是更加造业? 因为三地菩萨观因察果,深深体会到众生的愚痴和苦难,所以情不自禁地增胜悲忍。 • 菩萨见众生被烦恼所缚,身心毫无自在,就象被鬼魅所执的病人一样,成天所作的都是疯狂行为,所以菩萨不仅不嗔作害者,反而生起难忍的悲心。 • 同时又见众生由此罪恶因缘必堕恶趣而感受长劫剧苦,因而更生极大安忍,油然增上悲忍之力,并将自己的功德回向彼诸众生。

  24. 一到二地的菩萨也应该会生起如是安忍,都已达到出世间圣者的境界、现见大平性故,何故说唯三地才是忍辱波罗蜜呢?一到二地的菩萨也应该会生起如是安忍,都已达到出世间圣者的境界、现见大平性故,何故说唯三地才是忍辱波罗蜜呢?

  25. 与前二地的菩萨相比,极喜地和离垢地的菩萨对于无端作损害者虽然也不起嗔怒心,但没有更增上的安忍,唯有三地菩萨才能生起更加增上的安忍,所以安忍增胜是从第三地才开始的。与前二地的菩萨相比,极喜地和离垢地的菩萨对于无端作损害者虽然也不起嗔怒心,但没有更增上的安忍,唯有三地菩萨才能生起更加增上的安忍,所以安忍增胜是从第三地才开始的。 当知,三地菩萨圆满增胜忍辱波罗蜜,虽然在出定时也修其余诸度,但都不能如本地一样到量。

  26. 宣说此地生其他功德 地之差别法 宣说此地增胜忍度 此地增胜忍辱 忍辱之修法 忍辱之分类 依胜义修法 依世俗修法 已见无我诸菩萨 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这一偈颂是讲依胜义空性法于三地时也能增上安忍之功德。

  27. 子一、依胜义修法 已见无我诸菩萨 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二无我 已经现量见到 在后得位有二取的显现, 但是现而无实有,就象幻化一样。 三轮等 一切万法 于能割者、所割的身肉、何时割和何种方式割等三轮 这里的“亦”字,是表明由智慧亦能善修安忍的意思。 • 如果认为实有二取,那就堕在实有边; • 如果认为没有显现,那就堕在断无边。

  28. 子一、依胜义修法 已见无我诸菩萨 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 由此亦能善安忍 已经现见二无我的三地菩萨,于能割者、所割的身肉、何时割和何种方式割等三轮诸法都了达如同影像般毫无实质,由此亦能善修安忍。 略释 设有非处起嗔恚 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 于彼割者忍更增 上一颂讲了以大悲心推动下更加增胜安忍 这一颂中讲了以智慧也能增胜安忍

  29. 菩萨以智慧如何善能安忍? 真胜义 假胜义 入定位四边八戏之究竟修法 智慧 出定位单空如梦如幻的修法

  30. 《金刚经》开示录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十地经》云:“若彼三轮无所得,并毫无执著,以无漏的智慧摄持忍辱度回向之善根,即是出世间无漏的波罗蜜多。” 当然,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安忍度圆满的三地菩萨将身肉割下来,布施给众生,可以说是一种安忍度,所以佛陀在名言中有安忍,但在胜义中没有安忍,这是最殊胜的安忍之法。

  31. 《金刚经》开示录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32. 《金刚经》开示录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作为一个菩萨应当远离一切相,发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当产生一个无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即非真正的所住。(非忍辱波罗蜜) 名言中利益如梦如幻的无边众生,众生怎么损害自己,也不产生嗔恨心(是名忍辱波罗蜜);

  3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譬如有人以毒恶言种种毁骂。菩萨闻之不应卒暴而起嗔心。 当观察之如是骂者为是谁耶。受毁骂者复是谁耶。彼此二身各十二处。 眼处见色耳处闻声。鼻处嗅香舌处尝味。身处觉触意处知法。而是眼处实非是我。若非我者自他眼处谁过失耶。若有过者应须治罚。如是观察俱无过失。 既无过失谁受谁骂而嗔恚耶。如是观察乃至法处亦复如是。十二处外更无一物。骂者受者二俱是空。以此思惟嗔心顿息。

  34.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 刹那生灭各不相待。二字尚无况多毁骂。以是观察百千劫中。作是粗言不成骂辱。 若闻粗语应谛观察。如是语言何者是粗。粗语二字生不同时。粗时非语语时非粗。 将一段话分解成单字,句子的意义便会消失;再将单字分解成音节,更只有声波在振动;最后分至每一刹那,则唯有一刹那的音声显现,如此则无法成立任何毁骂,即使有人百千万劫中不断地毁骂,也只是风气在鼓动,毫无实义。 由于凡夫对名言的串习极其坚固,所以一听到声音,就会不自觉地执取相应的所诠义,而且误以为真,认为这是在骂我或赞叹我,随之便心生嗔恚或骄慢。其实,这都是被自己的分别心骗了,自作多情而已。 比如:别人骂你“木瓜”时,若将“木瓜”二字分解成“木”和“瓜”,单是“木”或“瓜”则没有一字在骂你。因为他说“木”时没有“瓜”,说“瓜”时没有“木”,只是在一个时间点上,现起了一个孤零零的音声,只要第六意识不将前后的音声联在一起,不将音声和所诠义结合,则任何语言音声皆如水流风动、鸡鸣犬吠。“木瓜”二字不过是声波在空气中振动而已,问题就出在第六分别意识上。

  35.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又复观察能骂之人及所骂法。二俱无常刹那不住何有嗔耶。以是当知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 骂法既空我身亦尔。同彼无常生灭不住。以不住故一切皆空。作是观时无量怨贼一时消灭。若离此观取相分别。但名安忍不得名为波罗蜜多。 比如:先说“木”再说“瓜”,说“木”时,如果“木”的声音实有存在,那它必定安住在某处,当继续说“瓜”时,“瓜”的声音并不会影响到“木”的声音,但为何说“瓜”时不闻“木”声呢?这就说明,“木”声不曾安住过一刹那,既然没有安住,就绝不是实有。因此,不说很多毁骂,就连一个字的毁骂声也找不到,骂者、骂法等一切皆空,一时消尽无量怨敌。

  36. 我们以大悲心在安忍时,对损害起还债想,对损害者起善知识想、饶益想,能否叫安忍波罗蜜多?我们以大悲心在安忍时,对损害起还债想,对损害者起善知识想、饶益想,能否叫安忍波罗蜜多?

  37.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菩萨摩诃萨行安忍时。若见有人执持利刀断其手足。当于是人生欣慰心善知识想。犹如有人施已欢悦。我于今者得大福报。于彼受者常怀恩德。傍人见之皆生随喜。 菩萨亦尔见割截者生大庆慰。除我罪业施我法财。由为我故。受恶名称失于人天解脱之乐受三涂苦。以是因缘为我善友作我良伴。成我安忍波罗蜜多。我于彼人应生敬重。乃至菩提不忘恩德。况反生嗔。若起嗔恚是负恩德。由是缘故倍生敬心作善师想。 虽能如是难忍能忍。由于自他未亡分别。但名安忍不得名为波罗蜜多。

  38.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住闲寂处。而有人来谤菩萨言。汝不与取作淫欲行打骂治罚。菩萨摩诃萨而安忍之作是思惟。非他过失是我宿世。曾谤于他打骂治罚。以我余殃招彼治责。彼因害我当堕恶趣。应于是人生大悲愍。 复自思惟我今此心极为奸诈。畏堕地狱生安忍心。又欲自成忍波罗蜜。令割截者当堕三涂。如是思惟深生惭愧。菩萨是时见已过已。于割截者生愧恶心。善知识想深生尊重。 但名安忍非波罗蜜多。何以故由于自他有分别故。 菩萨了嗔恚法诸苦所因。知行安忍万行根本。以是因缘而行安忍。但名安忍非波罗蜜多。何以故由于善恶生分别故。

  39.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 复次慈氏云何名为安忍波罗蜜多。 若人恶骂当观此声犹如谷响。若被打时当观此身犹如镜像。若被嗔时当观此心犹如幻化。若见忿怒当观此心性无諠动 若得利养当观此心自性调伏不生欢喜。 若失利养当观此心善妙寂静不生嗔恚。 若遭毁谤当观此身犹如虚空不应加报。 若遇赞誉当观自身性无我慢而不高举。 若得称叹当观心性本来空寂不生忻慰。 若被讥嫌当观本心性离怖畏不生忧戚。 若遇苦时当观法性本无逼迫不见苦相。 若受乐时当观实性常住不变无苦乐相。 菩萨摩诃萨住安忍时。如是八风不能动转。何以故以菩提心住真实相。离于彼我见法身故。复次有不安事皆忍受之。为欲降伏诸魔怨故。当行一切难行苦行。为调外道诸邪见故。

  40. 凡夫未证悟空性是否就没有忍辱波罗蜜多? 在资粮道与加行道中缘法界总相而修时,也有相似安忍的修法,可称为相似的出世间波罗蜜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