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台灣文學導論

台灣文學導論. 台灣文學導論. .前言 . 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等社會 變遷,關係密切;欲瞭解台灣文學之內容 特質,須先瞭解台灣之歷史發展。. 一、台灣歷史分期: 台灣四面環海,自航海發達以後,即為海權國家必爭之地,在 1543~1554 年之間,葡萄牙人船隻曾駛經台灣西海岸,彼等望見台灣之景色,驚其秀麗,乃呼「福爾摩莎」( Formosa ),即「美麗之島」。.

Download Presentation

台灣文學導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灣文學導論

  2. 台灣文學導論 .前言. 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等社會 變遷,關係密切;欲瞭解台灣文學之內容 特質,須先瞭解台灣之歷史發展。

  3. 一、台灣歷史分期: 台灣四面環海,自航海發達以後,即為海權國家必爭之地,在1543~1554年之間,葡萄牙人船隻曾駛經台灣西海岸,彼等望見台灣之景色,驚其秀麗,乃呼「福爾摩莎」(Formosa),即「美麗之島」。

  4. 然葡萄牙人並未登陸台灣;首先登陸台灣(南部)的是荷蘭人(1624年),兩年後(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與荷蘭人分治台灣,至1642年荷蘭人始將西班牙人逐出台灣北部(西班牙人於1629年在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即今「紅毛城」;1867年英國與清朝政府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曾為英領事館。1950年台英斷交,紅毛城仍為英所有,1980年始歸我國)。然葡萄牙人並未登陸台灣;首先登陸台灣(南部)的是荷蘭人(1624年),兩年後(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與荷蘭人分治台灣,至1642年荷蘭人始將西班牙人逐出台灣北部(西班牙人於1629年在淡水建造聖多明哥城,即今「紅毛城」;1867年英國與清朝政府訂立紅毛城永久租約,曾為英領事館。1950年台英斷交,紅毛城仍為英所有,1980年始歸我國)。 然葡萄牙人並未登陸台灣;首先登陸台灣(

  5. 荷蘭時代:1624—1661年(共計38年) • 鄭氏時代:1661—1683年(共計22年) • 清領時代:1683—1895年(共計212年) • 日據時代:1895—1945年(共計50年) • 中華民國時代:1945年—………

  6. 二、日本紀年與西元紀年對照表: • 1、明治紀年+1867年=西元紀年 • 2、大正紀年(民國)+1911年=西元紀年 • 3、昭和紀年 +1925年=西元紀年 (明治45年即大正元年,亦即民國元年;大正15年即昭和元年)

  7. 三、重要年代對照表: • 1.日清簽訂「馬關條約」:1895年。即明治28年,清光緒21年 • 2.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即昭和16年,民國30年 • 3.二次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即昭和20年,民國34年

  8. 台灣文學史之範圍: • 一、台灣文學因台灣特殊之歷史背景,既不能單獨以作家之國籍,也不能以作品所使用之語言為認定之依據。

  9. 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3:3;1943.07.)(1996年,葉石濤中譯):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3:3;1943.07.)(1996年,葉石濤中譯): 不用說,臺灣是個遙遠的孤島,自古以來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除去鄭氏時代僅有的二十二年間之外,或作為荷蘭或作為清朝的屬地,直到明治二十八年(一八九五年)才收入日本的版圖之故,臺灣文學史自然受到這些政治性影響,其範圍極其廣大,而所要提的對象也是涉及到多方面。因此,簡單地說到臺灣文學,在某種情況下,跟本國有特別的關聯。把這些事項一併予以思考,臺灣文學史的範圍以及所要提的對象,大體上有下面的五個情形:

  10. 1、作者為出身臺灣,他的文學活動(在此說的是作品的發表以及其影響力,以下雷同)在臺灣做的情形。1、作者為出身臺灣,他的文學活動(在此說的是作品的發表以及其影響力,以下雷同)在臺灣做的情形。 2、作者出身於臺灣之外,但在臺灣久居,他的文學活動也在臺灣做的情形。 3、作者出身於臺灣之外,只有一定期間,在臺灣做文學活動,此後,再度離開臺灣的情形。 4、作者雖然出身於臺灣,但他的文學活動在臺灣之外的地方做的情形。 5、作者出身於臺灣之外,而且從沒有到過臺灣,只是寫了有關臺灣的作品,在臺灣之外的地方做了文學活動的情形。

  11. 二、 凡台灣文學作品之作者,皆為台灣作家。然因為複雜之歷史發展,其中存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現象,例如 :

  12. 日據時代日本之「外地文學」作家,如:西川滿《西川滿小說集1》(葉石濤 譯 春暉)《西川滿小說集2》(陳千武 譯 春暉);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邱若山 譯 草根)濱田隼雄等。 • 民國時代寫作「流亡文學」、「懷鄉文學」、「留學生文學」之大陸來台作家,如:白先勇、朱西寧司、馬中原、於梨華等。 • 國族認同之歧異,如:陳映真。 • 「張愛玲現象」。

  13. 貳、台灣文學之兩大表現形式: • 一 ˙口傳文學 • (一)原住民之神話、傳說:九族、平埔族神話、傳說 • (二)漢人之民間故事:蛇郎君(台灣之「美女與野獸」)、邱罔舍、白賊七、廖添丁、虎姑婆(福建傳入之故事)、林投姐(融匯台灣歷史、自然、人文)

  14. 二、書面文學: • (一)舊文學: 根據黃得時〈台灣文學史序說〉(《台灣文學》3:3;1943.07葉石濤譯),可分以下幾個時期: 1.鄭氏時代  2.康熙、雍正年代 3.乾隆、嘉慶時代 4.道光、咸豐時代 5.同治、光緒時代 6.改隸以後

  15. 1.鄭氏時代:沈光文、張煌言。 此時期的文人多明朝遺臣,流寓台灣後的 作品,燃燒著哀切痛心的懷鄉之念。

  16. 2.康熙、雍正年代:郁永河《稗海紀遊》、黃叔敬《台海使槎錄》2.康熙、雍正年代:郁永河《稗海紀遊》、黃叔敬《台海使槎錄》 此時期從對岸來了多數官吏和文人,文學作 品主要由這些人來創造,尚未有本土作家 出現。內容多讚美台灣的特殊風景,歌詠高 砂族的習俗等,所謂「異國情調」的作品佔 大部分,其風格大大不同於明鄭時代之充 滿民族悲憤與政治之不滿。

  17. 3.乾隆、嘉慶時代: 此時期承繼前一代從對岸來了許多官吏和文 人(張湄、趙翼),另一方面,本土出身的 文人也逐漸出現(王克捷、陳輝),作品 內容富政治色彩。

  18. 4.道光、咸豐時代: 此時期對岸來的官吏,傑出者少(姚 瑩、周凱),倒是本土出身者較優秀 (黃敬、林占梅)。 • 5.同治、光緒時代: 此時期對岸來的官吏兼長詩文的有:周凱泰、唐景崧等,本土詩人則有陳維英、丘逢甲等。

  19. 6.改隸以後: 從改隸當初到1913、1914之間,約20年之間,詩文仍為台灣文學界的主流,此乃受領台以前的影響,本土人士以詩文作為教養中心,除此而外,當時從日本內地來台灣的官吏和其幕賓之中多數人通曉詩文,這些人也給詩文的隆盛加快;此外,歷代總督和民政長官把漢詩用於治台的方策,因而漢詩文也就愈見隆盛。

  20. 然而,此傾向使得詩忘卻本來使命,招致徒然以雕琢為專事的結果,這就表現在詩然而,此傾向使得詩忘卻本來使命,招致徒然以雕琢為專事的結果,這就表現在詩  社或吟社結成,變成以詠物詩為主的擊缽吟體的出現;擊缽詩為詩的墮落,此時未染擊缽吟惡習的詩人有許南英、連雅堂、林幼春等;1918、19年左右,受中國文學  革命啟發,發生「新文學運動」,並引「台灣話文與中國話文」之辯。

  21. (二)新文學: • .前言. • .日據時期影響台灣文學發展之重要事件: • .武裝抗日終止:1915年「噍吧年事件」。 • .1920年代「白話文運動」(新文學運動):張 我軍、黃石輝、黃呈聰等。 • .1921年「文化協會」成立:(1927年分裂)。 • .1931年社會運動團體消解。 • .1937年禁止漢文、關閉私塾。 • .1941-1945年皇民化、戰爭時期。

  22. 1.台灣新文學興起始於日據時期之1920年代,其分期至少有二種說法:1.台灣新文學興起始於日據時期之1920年代,其分期至少有二種說法: • A.王詩琅之分法: (1).萌芽時期(1924~1930):新文化運動 之一翼。 (2).本格化時期(1931~1936) (3).戰時文學時期(1937~1945)

  23. B.葉石濤之分法:  (1).搖籃期(1920年代):屬於由資產階 級與知識份子領導的民族運動的一翼。  (2).成熟期(1930年代):亦稱「開花 期」  (3).戰爭期(1940年代):亦稱「皇民 化時期」

  24. 2、各期之作品特色、重要文學雜誌、重要作家2、各期之作品特色、重要文學雜誌、重要作家 (1).萌芽時期(搖籃期) • a.作品特色:作品內容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富批 判性,大多以漢文寫作。 • b.重要文學雜誌:《台灣青年》(1920年七月創 刊,1922年四月改稱《台灣》)、《台灣民 報》(1923年四月創刊)、《人人》(1925年創 刊,發行兩期) • c.重要作家:賴和、張我軍、王詩琅、陳虛谷、 楊華、朱點人、楊守愚、林越峰等。

  25. (2)、本格化時期(成熟期、開花期) a.作品特色:文學創作雖以寫實為主,但脫離社會運動之附庸,較注重文學之藝術性;作品或以漢文、或以日文發表。

  26. b.重要文學雜誌: • 《南音》(1932年) • 《福爾摩莎》(1933年,發行人:蘇維雄;臺灣藝術研究會) • 《先發部隊》【《第一線》】(1934年,發行 人:廖漢臣;臺灣文藝協會 • 《臺灣文藝》(1934年,發行人:張星 • 健;臺灣文藝聯盟) • 《臺灣新文學》(1935年,發行人:廖漢臣,第二期以後改為楊逵;臺灣新文學社)

  27. c.重要作家:張文環、呂赫若、翁 鬧、巫永福、楊逵、吳新榮、楊熾昌(風車詩社)、郭水潭(鹽分地帶詩人)等。

  28. (3)、戰時文學時期 (戰爭期、皇民化時期) a.作品特色:受日本當局「皇民化」政策限制,作家或不得不呼應政策、或以間接方式堅持台灣人立場;作品亦需以日文發表。 b.重要文學雜誌: • 《華麗島》(1939年,發行人:西川滿;臺灣詩人協會,祇發行一期)

  29. 《文藝臺灣》(1939年,發行人:西川滿;臺灣文藝家協會,1941年以後改為「文藝臺灣社」)《文藝臺灣》(1939年,發行人:西川滿;臺灣文藝家協會,1941年以後改為「文藝臺灣社」) • 《臺灣文學》(1941年,發行人:張文環;啟文社,1943年以後改為「臺灣文學社」 • 《臺灣文藝》(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發行人:長崎浩;臺灣文學奉公會) c.重要作家: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楊逵、王昶雄、周金波、陳火泉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