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怎样分析试题的走势 --在比较中感受变化

怎样分析试题的走势 --在比较中感受变化. 浙大附中 顾建辛 Gjxhzzj@hotmail.com. 认真做好六项分析 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① 历年高考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② 近三年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 相同考点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 不同模式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 各地调研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 考纲例题样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近三年高考题 ---- 重点研究,找趋势. 有关 Ⅰ 卷试题的分析预测. 表 3.2009~2011 (新课程 I 卷). 1. 从选择题的比较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del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怎样分析试题的走势 --在比较中感受变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怎样分析试题的走势--在比较中感受变化 浙大附中 顾建辛 Gjxhzzj@hotmail.com

  2. 认真做好六项分析 在比较中寻找感觉

  3. ①历年高考试题;综合研究,找特征 ②近三年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考点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模式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各地调研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考纲例题样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4. 近三年高考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有关Ⅰ卷试题的分析预测

  5. 表3.2009~2011 (新课程I卷)

  6. 1.从选择题的比较分析中得到的启示 (1)关于选择题第7题的变化趋势分析 1.(2011浙江高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 律 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 可化合物官能团 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熔点、沸点有较 大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 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7. 2.(2009浙江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蛋白质、纤维素、蔗糖、PVC、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B. 氢键在形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和DNA双螺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 C.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的利用、玉米制乙醇都涉及到生物质 能的利用 D. 石油、煤、天然气、可燃冰、植物油都属于化石燃料 • 3.(2010浙江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光导纤维、棉花、油脂、ABS树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物 • 质 • B. 开发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推广基础甲醇汽油,使用无磷洗涤剂都可直接降低碳排放 • C. 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 • D. 阴极射线、a-粒子散射现象及布朗运动的发现都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8. a.试题特点:涉及面广、基础性强 b.试题来源:拓展视野、检索咨询、信息提示、交流讨论 c.案例展示: ①贮氢金属(化学2、化学与技术) 贮氢金属是合金表面催化和活化作用,使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进入金属内部,但仍然保持合金的晶体结构; ②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实验化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以测定芳香族化合物的含量; 传感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将化学量转变为可采集的电信信号,并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相应数据的分析过程; ③材料科学(有机化学、化学2、化学与技术) 人造纤维是利用自然界的纤维材料制成的,而合成纤维是利用自然界中非纤维材料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

  9. (2)有关实验基本操作的命题趋势 1.(2009年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仅用AgNO3溶液便可鉴别亚硝酸钠和食盐 B.重结晶时,溶液冷却速度越慢得到的晶体颗粒越大 C.乙酸与乙醇的混合溶液可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D.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待测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水洗后的酸式 滴定管未经标准润洗,则测定结果偏低 2.(2010年11)下列关于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从碘水中提取单质碘时,不能用无水乙醇代替CCl4 B. 可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检验牙膏中存在的甘油 C. 纸层析实验中,须将滤纸上的试样点浸入展开剂中 D. 实验室中提纯混有少量乙酸的乙醇,可采用先加生石灰,过滤 后再蒸馏的方法

  10. 3.(2011年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色硅胶干燥剂含有CoCl2,干燥剂呈蓝色时,表示不具有 吸水干燥功能 B.“硝基苯制备”实验中,将温度计插入水浴,但水银球不能与 烧杯底部和烧杯壁接触 C.“中和滴定”实验中,容量瓶和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即可使 用,滴定管和移液管用蒸馏水洗净后,必须干燥或润洗后方可 使用 D.除去干燥CO2中混有的少量SO2,可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盛 有酸性KMnO4溶液、浓硫酸的洗气瓶 a、命题特点 关注教材的细节与实验问题的延伸 《实验化学》教材中的某些问题或操作都可成为命题者的素材 b、问题来源

  11. c、几点启示 (1)关注实验细节: 做过又仔细观察过; (2)关注新增实验: 教材中的某些描述; (3)选项指向多元: 不同选项出现不同指向的内容; (4)新增实验原理: 关注实验的基本原理,如: 分离与提纯; 物质制备; 对比实验设计; 反应原理的探究 有效数字的处理…

  12. (2012年样卷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 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 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 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 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 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一旦金属汞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在水中保 存以防挥发;并将硫磺粉撒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 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13. ①人们可通过调整溶液pH值,使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形态存①人们可通过调整溶液pH值,使氨基酸以两性离子形态存 在并以晶体形式析出,从而达到分离氨基酸的目的,多 肽或蛋白质也可通过该方法进行分离或提纯; ②实验室为了对配制好的溶液进行精确测定其浓度,一般 选用高纯度、性质稳定、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做为 基准物进行标定; ③实验室测定市售食醋含量时,需要对食醋进行10倍稀 释,减少测定中的可能带来的误差; ④为了配制不含Na2CO3的NaOH溶液,一般先将NaOH配制成 饱和溶液。静置后取一定量上层清夜稀释至所需的浓 度,然后还需标定; ……

  14. 典题1.下列实验设计能完成或实验结论合理的是()典题1.下列实验设计能完成或实验结论合理的是() A.证明一瓶红棕色气体是溴蒸气还是二氧化氮,可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B.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说明该溶液中有Ca2+ C.测氯水的pH,可用玻璃棒蘸取氯水点在pH试纸上,待其变色后和标准比色卡比较 D.用核磁共振氢谱图可鉴别区分乙醇和乙酸

  15. (2011年10)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Cu-2e-==Cu2+ (3)电化学知识的考查

  16. (2010年9)Li-Al/FeS电池是一种正在开发的车载电池,该电池中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Li++FeS+2e-=Li2S+Fe 有关该电池的下列中,正确的是 A. Li-Al在电池中作为负极材料,该材料中Li的化合价为+1价 B. 该电池的电池反应式为:2Li+FeS=Li2S+Fe C.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 D. 充电时,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Li2S+Fe-2e-=2Li++FeS (2009年12)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标记为Li-ion的电池称为“锂离子电池”。它的负极材料是金属锂和碳的复合材料(碳作为金属锂的载体),电解质为一种能传导Li+的高分子材料。这种锂离子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Li+2Li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Li-e-=Li+ B.充电时,Li0.85NiO2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 C.该电池不能用水溶液作为电解质 D.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

  17. (2012年测试样卷 10)已知电极上每通过96 500 C的电量就会有1 mol电子发生转移。精确测量金属离子在惰性电极上以镀层形式沉积的金属质量,可以确定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实际测量中,常用银电量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量计中的银棒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铂坩埚上发生的电极 反应是:Ag+ + e- = Ag B.称量电解前后铂坩埚的质量变化,得金属银的沉积量为108.0 mg,则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96.5 C C.实验中,为了避免银溶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属颗粒掉进铂 坩埚而导致测量误差,常在银电极附近增加一个收集网袋。若 没有收集网袋,测量结果会偏高。 D.若要测定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的电量,可将该银电量计中 的银棒与待测电解池的阳极相连,铂坩埚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法拉第电解定律: 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每通过96500C的电量就会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

  18. a、命题特点 一定是以新情境为材料 CH3OH+H2O=== CO2+6H++6e- 3/2O2+6H++6e-===3H2O CH3OH(l)+3/2O2(g)=CO2(g)+2H2O(l) ΔH=-726.5 kJ·mol-1 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702.1/726.5 ×100%= 96.6% ①关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②离子隔膜的工作原理; ③有关电量与电极产物的计算; ④放电量与热效能的关系 ⑤实现某需要设计电解池(功能电解池) b、关注问题 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 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 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 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

  19. c.案例展示 (典例1)下图装置是一种可充电电池示意图,装置的离子交换膜只允许Na+通过。已知充、放电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S2+NaBr3 Na2S4+3NaBr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Na+从右到左通过离子交换膜 B.放电时,负极反应为3NaBr-2e-===NaBr3+2Na+ C.充电时,A极应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接 D.放电时,当有0.1 mol Na+通过离子交换膜时,B极上有0.15 mol NaBr产生 (典例2)MnO2的生产方法之一是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酸化的Mn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若电解电路中通过2mol电子,MnO2的理论产量为。

  20. (4)化学用语 (2010年1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 程式可表示为: CH4(g)+2O2(g)=CO2(g)+2H2O(g) △H=-890.3kJ·mol-1 B. 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 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 2NH3(g) △H=-38.6kJ·mol-1 C. 氯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Mg2++2OH-=Mg(OH)2↓ D. 氧化铝溶于NaOH溶液:Al2O3+2OH-+3H2O==2Al(OH)4-

  21.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 =2Fe(s)+3CO(g)△H=+489.0kJ/mol CO(g)+1/2O2(g)= 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 =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 2Fe2O3(s),△H=-1641.0 kJ/mol (2011年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 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 则CH3COOH 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a变小

  22. (2012样卷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100 ℃、101 kPa条件下,液态水的气化热为40.69 kJ·mol-1,则H2O(g) H2O(l) ΔH = 40.69 kJ·mol-1 B.已知MgCO3的Ksp=6.82 × 10-6,则所有含有固体MgCO3的溶液中,都有c(Mg2+)=c(CO32-),且c(Mg2+) ×c(CO32-) = 6.82 × 10-6 C.已知 则反应 的焓变为 ΔH = (4×348+3×610+8×413)+3×436-(7×348+14×413) = -384 kJ·mol-1 D.常温下,在0.10 mol·L-1的NH3·H2O溶液中加入少量NH4Cl晶 体,能使NH3·H2O的电离度降低,溶液的pH减小

  23. 典题分析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Na218O2 + 2H2O = 4Nal8OH + O2↑ B、1 L、0.5 mol/L稀硫酸与1 L、1 mol/LNaOH溶液反应放出 57.3kJ的热,则其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H2SO4(aq)+2NaOH(aq)=Na2SO4(aq)+2H2O(l);△H= -114.6 kJ/mol C、向含有硫酸钙的水垢中加入 碳酸钠溶液,沉淀的转化可 表示为 D、氢氧化铁沉淀可被氢溴酸溶解: 2Fe(OH)3+6H++2Br-=2Fe2++Br2+6H2O

  24. 试题特点: 综合性大大增强,指向更趋于多元。 1)分析新课程实验区和全国的高考试题,这类考题是常出的试题,已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高考试题会延续加强“化学用语考查”的特点; 2)从浙江省题型情况分析,直接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结构简式等出现的概率较小; 3)浙江省试题的变化趋势:指向多元,可包括:考察电极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盖斯定律应用)、结构判断、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应用等综合分析(包括相关计算、推理、平衡运用等);

  25. (5)离子反应(共存、检验、反应…) (2010年13)某钠盐溶液中可能含有NO2-、SO42-、SO32-、CO32-、Cl-、I-等阴离子。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pH计测得溶液pH大于7 ②加入盐酸,产生有色刺激性气体 ③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放出有色刺激性气体 ④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溶于稀硝酸且放出气体,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不褪色。 ⑤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在滤液中加入酸化的(NH4)2Fe(SO4)2溶液,再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 该同学最终确定在上述六种离子中公含NO2-、CO32-、Cl-三种阴离子。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A. ①②④⑤ B. 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26. (2011年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2011年13)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已知: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 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淀物X为CaCO3 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 C.滤液N中存在Mg2+、Ca2+ 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

  27. 试题趋势: 与实验现象分析、物质分离提纯、数据分析计算等综合 1)有关离子浓度或离子共存等问题仍然是热点之一。但是单纯考查离子共存以及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可能将有所改变; 2)特别关注新教材中出现的某些离子,尤其是《实验化学》的离子的检验,结合实验化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考查是趋势之一; 3)结合电离平衡或溶解平衡,尤其是KSP的相关知识,进行沉淀计算,判断离子共存这是综合考查的又一个趋势;关注离子的定量分析; 4)关注各种相近离子检验现象的区别,命题中出现相互干扰的因素会增多。

  28. 典题1: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并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典题1:有一无色溶液,可能含有K+、Al3+、Mg2+、NH4+、Cl-、SO42-、HCO3-、Mn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做如下实验:①取部分溶液,加入适量Na2O2固体,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并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②另取部分溶液,加入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肯定没有MnO4-、HCO3- B.肯定没有K+、MnO4-、HCO3- C.肯定有Al3+、Mg2+、SO42- 、K+ D.肯定有Al3+、Mg2+、NH4+、Cl-

  29. 典题2:某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典题2:某混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NH4+、Cl-、Mg2+、Ba2+、CO32-、SO42-,现取三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 (2)第二份加足量NaOH溶液加热后,收集到气体0.04mol; (3)第三份加足量BaCl2溶液后,得干燥沉淀6.27g,经足量盐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为2.33g。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100mL溶液中含0.01molCO32—B.K+一定存在 C.Ba2+一定不存在,Mg2+可能存在 D.Cl-一定不存在

  30. (6)09年出现NA的考查后,有连续两年未再出现(6)09年出现NA的考查后,有连续两年未再出现 2012会有再现吗?将以什么形式再现? 1.(2009浙江 8)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L一氧化氮和5.6L氧气混合后的分子 总数为0.5NA B.1mol乙烷分子含有8NA个共价键 C.58.5g NaCl固体中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 D. 在1L0.1mol/L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NA

  31. 1.(广东高考)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广东高考)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23g NO2含有NA个氧原子 B、1L0.1mol•L-1的氨水含有0.1 NA个OH― C、常温常压下,22.4LCCl4含有个NA个CCl4分子 D、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转移2 NA个电子 2.(全国新课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00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 1.00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 欲配置1.00L ,1.00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g NaCl溶于 1.00L水中 D.电解58.5g 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L氯气(标准状况)、 23.0g金属钠

  32. 3.(海南)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3.(海南)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Al3+离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3NA B.1mol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10L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10L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4. (全国II卷)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18gH2O中含的质子数为10NA B.12g 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4NA C.46g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NA D.1 mol Na 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 失去NA个电子 5.(江苏高考)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mol甲醇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4NA B.25℃,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A C.标准状况下,2.24L已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D.常温常压下,Na2O2与足量H2O反应,共生成0.2molO2,转移电 子的数目为0.4NA

  33. 典题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典题1.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标准状况下,将22.4LNO和11.2LO2混合后,含有的气体分子数 • 为NA • B. 含0.2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足量铜反应,生成SO2的分子数为 • 0.1NA • C.将1mol Cl2通入到水后所得的氯水中: • n(HClO)+ n(Cl-)+ n(ClO-)=2NA • D.12g石墨烯(厚度只有一个碳原子的单层石墨,结构如右图)中 • 含有3/2NA个碳碳单键 a.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考察可以涉及到原子结构、相互反应、元素化合物性质、简单计算等内容。 b.可以在问题的载体、对象上进行变换,但不会在细节上过于纠缠。 c.案例展示

  34. A.按系统命名法, 的名称为4,7-二甲基-3-乙基壬烷 的元素组成相同, 与葡萄糖 C.肌醇 化学式均为C6H12O6,满足Cm(H2O)n,因此,均属于糖类化合物 最多能与含5.0 mol D.1.0 mol的 NaOH的水溶液完全反应 (7)有机基础选择题应该关注的问题 (2012样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35. 有关Ⅱ卷试题的分析预测

  36. 表3.2009~2011 (新课程II卷)

  37. 1.元素化合物知识类试题背景材料和设问指向更为丰富1.元素化合物知识类试题背景材料和设问指向更为丰富 1)原高考:背景知识比较单一(以周期表、物质结构为背景,物质间转化框图为形式) 2)新高考:背景内容丰富多彩(以生产生活实际或实验现象分析为背景,多以文字描述为基本形式) 实施新课程之后的高考,关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推理试题,不但设问内容更为丰富(除以上设问指向之外,可以包括有机与无机之间的融合、实际应用问题的分析等等); 同时,所涉及元素及化合物的种类也更为丰富,在一个试题中所涉及到的往往不是局限于性质相似或同元素的推理

  38. 3) 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第一:无机化学试题作为卷II的第一题,命题趋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类试题的最大变化就是其综合性增强,往往突破了以往以框图推断,而是以实际生产或生活为背景,将无机理论(氧化还原\物质结构\电化学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等多个内容融为一体,纯而又纯的推断题已不再现. 第二: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除了一般意义上性质的复习之外,尤其是实验内容与试题的相互融合又是一个新的趋势,应该关注实验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探究和验证功能的指导、以及突出并加强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价值的分析。

  39. 2.化学反应原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由单一原理题逐步向综合原理题转变,2012年高考原理题仍将紧密联系实际,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等化学反应原理。 1)命题方向: 强调了数据阅读与分析处理; 凸现了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 减少了无厘头式的理论分析; 2)题型特点: 模块内的综合程度明显提高 模块间的联系结合方式多样

  40. 3)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第一:化学反应原理作为教学的一个模块之一,其意义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反应在高考命题中,连续三年都作为一个独立试题出现在理综卷II中,也反映了命题题者对该模块的重视 第二:其命题方向也呈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强调了数据的阅读和处理、图表信息的综合运用,减少了无厘头式的理论分析(如所谓的等效平衡的问题)。

  41. 3.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分析 1)命题特点: 第一:试题内容背景几乎均取之于生产实际,特别是物质制备 过程中的物质分离与提纯; 第二:试题问题指向几乎均取材于自教材《实验化学》中的内容,特别是实验操作的细节; 2)关注一个问题: 方案设计类、定量分析类的实验与无机物推理类试题相融合,未出现独立命题。 3)对教与学的两点启示: 第一:复习教学应尽量还原、复原课本实验,尽量将课本实验 综合化是重要的复习思路。 第二:改变习惯的复习方式,关注点应侧重《实验化学》教材中所体现的基本思想。 (设计、比较、选择、控制、探究等思想)

  42. 4.有机化学基础题: 以合成框图为主要呈现形式,问题设置梯度明显,有机反应类型、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确定和书写仍是命题重点,但要关注对波谱知识和有机定量计算的考查。 案例1(2012年样卷)化合物A(C12H16O3)经碱性水解、酸化后得到B和C(C8H8O2)。C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含有苯环,且苯环上有2种氢原子。B经过下列反应后得到G,G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72,元素分析表明,含碳55.8 %,含氢7.0 %,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只有一个峰。

  43. 关注几个变化点: 了解增加了电离度结合平衡常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初步化合物掌握升降法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新增了:纤维素的水解反应及其产物,了解纤维素酯的结构特点,了解橡胶的硫化。 删除了:橡胶的加工工艺和结构特点 删除了:整个专题4、5的内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