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第五章 犯罪现象的原因

第五章 犯罪现象的原因. 教学目的: 1 .了解犯罪现象原因结构; 2 .认识影响犯罪现象的经济因素; 3 .认识影响犯罪现象的社会结构; 课时安排: 第一节、第二节 2 课时;第三节 2 课时. 第一节 犯罪现象原因结构诸因素. 一、犯罪现象原因研究的对象 二、影响犯罪现象原因的诸因素 (一)经济因素 具体包括:城市化率、人均 GDP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城市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等。 (二)社会因素 具体包括:人口流动、失业率等。 (三)文化因素 具体包括:社区文化、邻里关系等。.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犯罪现象的原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犯罪现象的原因

  2. 教学目的: • 1.了解犯罪现象原因结构; • 2.认识影响犯罪现象的经济因素; • 3.认识影响犯罪现象的社会结构; • 课时安排: • 第一节、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3. 第一节犯罪现象原因结构诸因素 • 一、犯罪现象原因研究的对象 • 二、影响犯罪现象原因的诸因素 • (一)经济因素 • 具体包括:城市化率、人均GDP、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收入比、城市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等。 • (二)社会因素 • 具体包括:人口流动、失业率等。 • (三)文化因素 • 具体包括:社区文化、邻里关系等。

  4. 三、影响犯罪现象原因的社会结构 • (一)经济结构 • 具体包括:经济制度的变迁、经济体制的变迁、分配制度的变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等; • (二)政治结构 • 具体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的变迁与转型。 • (三)文化结构 • 具体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东方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主体文化与亚文化等。

  5. 第二节如何发现影响犯罪现象原因诸因素 • 一、多元回归分析:以浙江省犯罪现象为例 犯罪率(y)与城市化率(x)等变量的相关分析(1981-2007)

  6. ※***p<0.001 **p<0.01 *p<0.05

  7. 浙江省犯罪现象原因之多元回方程

  8. 农村居民纯收入与犯罪率的偏相关分析 客运量与犯罪率的偏相关分析

  9. 二、浙江省犯罪现象原因的实证分析 • 1.犯罪率与城市化 • 城市容纳了犯罪的绝大部分,这与城市的内在特征有直接关系,一如路易斯·沃思在关于城市的经典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某一区域的居民的数量超过某一限度时将会影响居民与城市特性之间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扩大了个体差异的范围。此外,参加互动过程的人数越多,他们之间潜在的区别就越大。因此,相对农村居民而言,城市居民成员的个性、职业、文化生活和社区观念则可能有更大的差异。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ume 44,Issue 1 July 1938.

  10. 2.城市基尼系数与犯罪 • (1)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相应的文化和制度并没有跟上这种快速的变化。 • (2)社会总财富的分配日益失衡。 “外省籍流动人口”与“外省籍押犯人数”的相关分析 ※Spearman's rho=1.000,P=.01(2-tailed)

  11. 3.城乡差距、农村贫富悬殊、失业率等与犯罪率无关因素的尝试性解释3.城乡差距、农村贫富悬殊、失业率等与犯罪率无关因素的尝试性解释 • 城乡差距导致了农民流入城市。而城乡差距对犯罪的影响可能已通过流动人口和城市化反映出来;也可能,城乡差距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地理阻隔其效应弥散而难以体现(城乡结合部犯罪率高是个有力的反证),另外,中国农民很“认命”,可能这种差距对他们并不构成现实的影响;农村贫富悬殊的影响之所以没有城市贫富悬殊那样显著,可能因为农民宿命论式的人生观和农村这个有机团结社会(熟人社会)对社区成员比较有力的监督与控制;失业率与犯罪率关系不显著似乎可以这样解释。

  12. 三、结论 • 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更容易陷入“失范”状态:多种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争斗和博弈过程中,人们无所适从;人们依旧遵循原有规范的要求,而原有规范与新取得统治地位的新规范相矛盾;旧规范遭到破坏,新规范权威尚未建立。权势者利用和操纵规范维护其既得利益或谋求更大的好处,规范制约着社会底层者向上流动,加剧着他们遵守规范的成本,也增加了这一阶层的“紧张”程度。城市是一个失范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贫富差距日益加剧,而流入此地的农民和城市的底层民众目睹城市的奢侈放纵,体验自身的拮据屈辱。对他们来说,层层递进的如同一道道刚性防线的外部规范被逐步地闯入、破坏了;内在的一贯的自我要求或信念渐渐溶解、消散了。

  1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 1.犯罪与城市的特性密切相关,而这些特性对城市来说是固有的,因此,城市化必然带来犯罪率的增长。除非,建立非典型的城市类型。 • 2.贫富悬殊,特别是城市的贫富悬殊对犯罪有重要影响,而贫富悬殊和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采用财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着力缩小贫富差距。 • 3.经济增长和犯罪率上升之间并无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犯罪率的增加,犯罪增长也不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 • 4.本文讨论部分证明了“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入地犯罪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客运量”并不能作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数量的替代指标。 • 5.城乡差距、农村贫富悬殊、失业率和犯罪率之间的确切关系和正确解释仍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14. 第三节如何解释犯罪现象原因:以乡村社会有组织犯罪为例第三节如何解释犯罪现象原因:以乡村社会有组织犯罪为例 • 一、结构变迁与乡村社会有组织犯罪 • 伴随着国家对农民的“松绑”和农民主体意识的增强,乡村社会结构在变迁中演进。 • 乡村有组织犯罪是结构性矛盾激化的产物和表征,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聚合起来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采用暴力、恐怖或其它手段在一定区域或人群中实施非法控制的行为。

  15. Y轴(乡村有组织犯罪) Y轴(静态结构) X轴(乡村社会结构) X轴(动态结构) 乡村社会结构与 有组织犯罪的关系 动态结构与静态结构的关系

  16. 认 同 支 配 合法化 理 解 资 源 规 范 沟 通 权 力 约 束 • 二、乡村社会之动态结构 • 乡村社会之动态结构包括两个面相,一个中介和多种维度 结构 (中介) 互动 乡村社会动态结构诸维度

  17. (一)乡村社会动态结构要素 • 乡村社会的互动包括三个要素:认同,权力和规范。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离异如认同危机,权力异化,规范功能的丧失都会导致社会互动的阻滞和社会联系的断裂,从而引发有组织犯罪。 • (二)乡村社会动态结构向度 • 乡村社会的结构层面包括三个向度:认同、支配和合法化。

  18. 三、乡村社会之静态结构 • 我们认为,家族、村落体、农民阶层是静态乡村社会结构的三要素。从静态的角度洞悉乡村社会,探讨有组织犯罪的成因,需要求助对上述三要素的解释 乡村社会静态结构

  19. (一)家族组织 • 家族组织是一种血缘或拟制的血缘群体,它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生息不灭,自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 • (二)村落体 • 从人和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来划分,村落体应该是一种地缘群体。但在我国的乡土社会里,它又是血缘的,是血缘关系的载体。 • (三)农民阶层 • 随着社会的转型,乡村社会日益分化,这种分化主要表现在结构分化及功能分化。

  20. 四、乡村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矛盾 • (一)基层政权的藤状寄生结构 • 以基层政权体系内某一级官员为绳头而组成的呈分散状上下延伸的纵向关系网及其横向关系网系结象一根根粗大的藤萝附在国家政权主干上,并从中吸收着私利的营养,因此我们把这样一种结构形象地称为藤状寄生结构。 • 1.国家通过上级组织的授权使基层政权合法化,因此,基层政权所关注的是上级的满意,而不是社会的满意。 • 2.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偏离了国家的初衷,未能达到整合乡村的目的。 • 3.尽管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言明三十年不变,但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归集体所有。

  21. (二)村落体的网状自生结构 • 家族组织犹如一张笼罩四野的网,家庭就象一颗闪烁的星辰点缀其间。网上有着无数个难解的结,结与结之 • 1.随着乡政村治模式的建构,市场经济的推行,农民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程度相对提高。间纵横交错,形成内生于乡村社会的另一权力结构。 • 2.在广泛分布的多样权力格局中,基层政权与村落体之间的矛盾变得突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