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附院皮肤激光美容中心 万春雷. 概念: 真菌性皮肤病是由任何真菌引起皮肤感染 的疾病 。. 病因: 真菌感染 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和缺乏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营养,能进行有性和 或无性繁殖。 真菌的最基本结构是菌丝和孢子,二者的不同形态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菌丝为真菌的营养器官,孢子为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特性:.

Download Presentation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附院皮肤激光美容中心 万春雷

  2. 概念:真菌性皮肤病是由任何真菌引起皮肤感染 的疾病。 病因:真菌感染 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真正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和缺乏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吸收营养,能进行有性和\或无性繁殖。 真菌的最基本结构是菌丝和孢子,二者的不同形态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菌丝为真菌的营养器官,孢子为真菌的繁殖体。

  3. 真菌特性: 真菌喜温暖潮湿,最适生长温度22ºC-36ºC,相对湿度95%-100%,最适pH5.0-6.5。紫外线和X线均不能杀灭真菌,但在100ºC左右大部分真菌在较短时间内死亡。真菌在生长过程中有从中心向四周等距离生长成圆形菌落的倾向。

  4. 病源:人类的真菌感染源均来自外在环境。患病 的人 及动物可为传染源;条件致病性真 菌可使部分人致病。 感染途径:通过吸入、摄入或外伤植入而获得。 可通过动 物与人或人与人接触传播,亦可 通过 真菌污染的物品作为媒介而传播。 易感人群:卫生条件较差者、抵抗力低下者、儿 童及老人等。

  5. 头 癣 体、股癣 真 菌 性 皮 肤 病 浅部真菌病 (皮肤癣菌病) 手、足癣 甲 癣 花斑癣 念珠菌病 隐球菌病 深部真菌病 着色性真菌病 孢子丝菌病

  6. 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直接镜检 真菌学 检查 培养 病理学检查 (对深部真菌病的诊断有意义)

  7. 第一节 头 癣 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和头发感染。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和脓癣四种。儿童为易感人群,发病与接触患癣的动物有关,饲养和嬉戏患癣的猫、狗等易发病,患儿的病发、头屑、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及家庭中相互传播。理发工具如剃刀、梳子等可作为传播媒介。

  8. 临 床 表 现

  9. 临 床 表 现

  10.         脓癣 为白癣或黑点癣的一种特殊类型。多由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的真菌引起,如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可因接触动物或土壤而感染。由于机体瓜强烈,引起明显的炎症,初起为群集的毛囊炎性丘疹,迅速发展为由多数毛囊性脓疱组成的隆起性肿块,逐渐扩展,可至胡核大或更大,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有多数蜂窝状排脓小孔,从中可挤出脓液。发根松,易排除。可有轻微疼痛和压痛,局部红肿,耳后及枕后淋巴结常肿大,可引起癣菌疹。愈合后有瘢痕形成。

  11.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采用综合治疗,坚持五字方针“服、搽、剪、洗、消”,疗程2个月左右。 注意:脓癣的治疗不宜切开引流,外用药物要温和、杀菌。 预防:1、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或减少易感人群。

  12. 第二节 体癣和股癣 体癣(tinea corporis)是除头皮、毛发、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肤上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tinea cruris)是发生于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

  13. 临 床 表 现 体癣的各种变型:大疱性体癣、叠瓦癣、光滑皮肤脓癣、簇状毛囊炎、深癣、足菌肿、面癣、难辨认癣、疣状表皮癣菌病等。

  14. 治疗及注意事项 1、体癣及股癣治疗原则上以外用抗真菌剂为主,疗程在2周以上。 2、全身泛发性体癣外用药时可内服抗真菌药。 3、应积极治疗同时患的手足癣、甲癣等,避免和其他患者、包括患癣动物密切接触。贴身衣物应消毒。肥胖者应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滥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4、对疑似病人可先用复方制剂控制炎症,待真菌检查结果后,再调整用药。

  15. 第三节  手 足 癣 手癣( tinea manus)是指手指屈面、指间及手掌侧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又称鹅掌疯。 足癣(tinea pedis)是指足趾间、足底、足跟、足侧缘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俗称“脚气”“香港脚”。   手足癣的致病菌90%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等。

  16. 流行病学  手足癣流行于全世界,但发病率手癣低于足癣,可能同手的活动范围大、常保持干燥有关。   手癣好发于洗衣工、印刷工、矿工、鞋匠等,而足癣好发于运动员、军人、长时间穿不透气的胶鞋的矿工等。   手足癣热带地区夏季青壮年男性多见。手癣多由足癣、股癣等直接接触传染或指甲癣、手背的体癣蔓延而致。足癣多因在公用浴室洗澡、穿公用拖鞋、使用患病者和脚盘、拖鞋、袜子等感染。手癣多为单侧,而足癣多为双侧。

  17. 临 床 表 现 1、水疱鳞屑型 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皮损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水疱散在或群集,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的糜烂面。瘙痒明显。水疱经数天后干涸,呈现领圈状或片状脱屑,皮损不断向周围蔓延,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 2、角化过度型 好发于足跟及掌跖部。局部多干燥,皮损处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易发生皲裂、出血,皮损还可向足背蔓延。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

  18. 3、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尤以第3-4和4-5指(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并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3、浸渍糜烂型好发于指(趾)缝,尤以第3-4和4-5指(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并露出潮红糜烂面甚至裂隙。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恶臭味。   本病常以一种类型为主或几种类型同时存在,亦可从一型向另一型转化。   临床上分此三型主要是为便于治疗。而手癣临床分型没有足癣明显,主要表现为水疱鳞屑型和角化过度型。同一手足癣患者在不同时期可以某一型为主,如夏季表现为水疱型,冬季表现为角化过度型。

  19. 治  疗 本病以外用药为主,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用药,疗程需1-2个月。 1、外用药物治疗 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及总论提到的外用药的治疗原则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2、内用药物治疗 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用抗生素。引发癣菌疹时,应在积极治疗活动性病灶的同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20. 第 四 节 甲 真 菌 病  由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甲真菌病(onychomycosis),而甲癣(tinea unguium)特指皮肤癣菌所致的甲感染。俗称“灰指甲”。

  21. 病 因 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收起,其次为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皮肤癣菌主要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马拉色菌。其他霉菌包括柱顶孢霉、短帚霉。   甲真菌病多由手足癣直接传染,易感因素有遗传、系统性疾病、局部血液或淋巴液回流障碍、甲外伤或其他甲病等。

  22. 临 床 表 现 临床上根据甲板受损的部位与程度分四型: 1、白色浅表型  表现为甲板浅层有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白色浑浊,甲板表面失去光泽或稍有凹凸不平。 2、远端侧位甲下型 表现为甲的远端前缘及侧缘增厚、灰黄浑浊,甲板表面凹凸不平或破损。 3、近端甲下型 表现为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 4、全甲毁损型 表现为整个甲板被破坏、呈灰黄、灰褐色,甲板部分或全部脱落,甲床表面残留粗糙角化堆积物,甲床亦可增厚、脱屑。

  23. 预防与治疗 因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故治疗较为困难,其关键在于坚持用药。 1、外用药物治疗 常用于表浅和未累及甲根的损害。常用药物有3%-5%的碘酊、30%冰醋酸、8%环吡酮、5%阿莫洛芬等。手术拔甲痛苦及损伤大,目前较少采用。 2、内用药物治疗 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24. 第六节 花 斑 癣 花斑癣(tinea versicolor)又名汗斑,是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致的表浅真菌感染。   马拉色菌又称糠秕孢子菌,是人体常见的寄居嗜脂酵母菌。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孢子相转为菌丝相并引起花斑癣。发病与高温潮湿、多脂多汗、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应用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

  25. 临 床 表 现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的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皮损初起为以毛孔为中心、境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黄色或白色,渐增大至甲盖大小,圆形或类圆形,邻近皮损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表面覆以糠秕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痒。病程慢性,一般冬轻夏重,如不治疗常持续多年,传染性较弱。

  26. 预防与治疗 患者应勤洗澡、勤换衣物,内衣应煮沸消毒。   本病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可用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咪康唑霜、克霉唑霜、复方雷琐辛擦剂等,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2.5%硫化硒、2%酮康唑洗剂外用也有效。皮损面积大、单纯外用疗效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

  27. 第十节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局部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

  28.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申克孢子丝菌是腐生真菌,可污染土壤、竹木、芦苇、枯草、玉米秸、动物皮毛、污水等。人类常因外伤接种致病,如被树枝、生锈铁钉或其他金属刺伤;与泥土有关的挫伤;动物掻抓或昆虫刺伤。注射穿刺消毒不严可引起本病暴发流行。本病在全世界均有发生,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热带,农民、造纸厂及矿山工人、泥瓦工、园丁等为易感人群。已发现菌体可分泌两种蛋白酶,协同作用分解破坏皮肤结构,引起皮肤慢性肉芽肿和溃疡,具有很强的侵袭性。

  29. 临床表现

  30. 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 病灶组织液、脓液或坏死组织涂片,高倍镜下可见G+或PAS阳性的圆形或梭形小体,真菌培养可见初为乳白色酵母样菌落,以后成为咖啡色丝状菌落。   早期病变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肉芽肿,成熟皮损中央为化脓区,周围由组织细胞、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有结核样结构,外层呈梅毒树胶肿样,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可见圆形、雪茄形孢子和星状体。

  31. 治  疗 加强劳动保护,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发生皮肤外伤,应及时处理伤口。 1、内用药物 碘化钾对本病有特效,为首选药物。不能耐受或碘过敏者可选用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2、外用药物 对局部溃疡、有糜烂渗出者可用2%碘化钾或聚维酮碘溶液局部外敷,亦可结合温热疗法。 3、本病不宜切开引流或手术、电烙及X线治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