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9

摸 底

摸 底. 烟台市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0 年 7 月. 1. 摸 底. 为什么要摸底 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 怎样进行摸底. 为什么要摸底. (一)摸底工作是 普查登记前的必要的准备阶段 ,是人口普查诸多环节中的重要环节。 (二)是普查员 熟悉普查小区环境、明确工作范围 的重要步骤。. (三)是保证普查登记能够顺利进行 , 并按时完成普查登记任务的 基础 。 (四)是有效地减少 现场登记误差 , 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 (五)是进行 长表抽样 的基础. (六)是建立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 的基础 (七)是进行 质量控制 的依据 (八)是上级机关 检查工作 的依据.

dent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摸 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摸 底 烟台市人口普查办公室 2010年7月 1

  2. 摸 底 • 为什么要摸底 • 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 • 怎样进行摸底

  3. 为什么要摸底 (一)摸底工作是普查登记前的必要的准备阶段,是人口普查诸多环节中的重要环节。 (二)是普查员熟悉普查小区环境、明确工作范围的重要步骤。

  4. (三)是保证普查登记能够顺利进行,并按时完成普查登记任务的基础。(三)是保证普查登记能够顺利进行,并按时完成普查登记任务的基础。 (四)是有效地减少现场登记误差,提高数据质量的保证 (五)是进行长表抽样的基础

  5. (六)是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七)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 (八)是上级机关检查工作的依据

  6. 摸底工作的组织实施 • 摸底工作在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由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组织村级人口普查小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在当地派出所、基层组织的协助下进行。

  7. 怎样进行摸底 一、摸底工作的时间安排 二、摸底工作的任务 三、摸底工作前的准备 四、摸底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8. 一、摸底工作的时间安排 • 摸底工作时间: 2010年9月15日开始, 10月25日以前结束。

  9. 摸底工作时间: • 9月15日至10月14日,普查员要严格按摸底工作的细则要求,走遍分管小区,访查每一座房屋,进行全面细致地普查摸底,绘制调查小区图,编制《户主姓名底册》,发放《致调查户的一封信》。

  10. 10月15日,普查员进行普查小区摸底数据过录汇总,审核无误后上报普查区。10月17日,普查指导员检查、审核普查小区摸底过录汇总数据。10月15日,普查员进行普查小区摸底数据过录汇总,审核无误后上报普查区。10月17日,普查指导员检查、审核普查小区摸底过录汇总数据。

  11. 10月18日,各普查区将摸底汇总数据上报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乡级进行汇总,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10月20日,乡级将摸底汇总数据上报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进行汇总,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10月18日,各普查区将摸底汇总数据上报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乡级进行汇总,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10月20日,乡级将摸底汇总数据上报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县级进行汇总,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

  12. 10月25日前,各县市区将摸底汇总数据及评估报告报烟台市人普办。 • 此段时间,各级人普办继续组织对摸底内容进行复核 。

  13. 二、摸底工作的主要任务 通过实地勘察和入户访查: 1、明确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绘制《普查小区图》 2、入户摸清每幢房屋内的人口和居住情况,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14. 三、摸底工作前的准备(4项) 准备工作(一) 资料收集与整理 • 摸底工作开始前,乡级人口普查办公室要组织村级人口普查小组和普查指导员要对各种资料按普查区进行收集和整理。

  15. 公安部门提供的本普查区经户口整顿的: 户籍人口资料 流动(暂住)人口资料 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资料; 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一

  16.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需人口资料清单(参考样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所需人口资料清单(参考样式) 分三部分提供: • 户籍人员资料清单 • 暂住人口资料清单 • 港澳台和外籍人口资料清单

  17. 计生、民政和卫生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 出生人口资料 死亡人口资料 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二

  18. 房管、物业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 住房建成年代资料 住房单元数 入住率情况 出租房屋资料 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三

  19. 村(居)委会掌握并提供的: 各种台账 住户资料 出租房屋户情况的资料 需要整理的资料之四

  20. 卫生、社(劳)保等部门掌握并提供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资料 就业登记台账 需要整理的资料之五

  21. 准备工作(二) 对普查区所有建筑物进行摸查 • 根据普查区地图对普查区内所有的建筑物,特别是有人居住的建筑物进行摸查。 • 摸清每一居住用建筑物内的住房单元数和大体现居住户数,为划分普查小区做准备。 (此操作不需入户,按区域划分细则要求进行,可通过对住房单元数和物业资料部门入住率资料,估算小区规模,)

  22. 准备工作(三)划分普查小区 • 将“普查小区图底样”交给普查员,供绘制、核实《普查小区图》时使用。

  23. 准备工作(四) 拆分普查小区资料 • 普查小区划分完成后,村级人口普查小组要组织普查指导员对以上收集到的资料按普查小区进行拆分、整理和核实,以作为检查、评估摸底结果的参考依据。

  24. 四、摸底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明确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和界限 第二、摸清小区内的房屋数量和分布情况 第三、绘制《普查小区图》 第四、摸清普查小区内的人口居住状况 第五、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第六、上报摸底汇总结果 第七、做好人口调查的宣传工作 第八、做好普查登记前的物资准备工作

  25. 摸底工作的目标 锁定普查对象 保证总人口不遗漏

  26. 入户摸底的原则 查房子 数人头 工作思路 工作方法 工作结果 全面扫描 逐户访查 参考户口 掌握底数 区不漏房 房不漏户 户不漏人

  27. 第一、明确普查小区的地域范围和界限 普查员要随指导员沿小区边界走 一遍,明确自己的责任区域。 普查小区必须是一个封闭的、完整的地域。  相邻小区的边界线在地域上不能相交。

  28. 第二、摸清小区内的房屋数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实地勘察,普查员要掌握普查小区内的居民住房和其它建筑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不要漏掉可能有人居住的地方,如工棚、农贸市场、车站、码头、桥洞等。 28

  29. 第三、绘制《普查小区图》 1、普查员要通过实地勘察,熟悉普查小区内的环境,掌握本普查小区内各种建筑物的用途(居民住房、写字楼、商店)、数量和分布情况。 2、要通过对建筑物的摸查,掌握每个建筑物内住房单元的数量和住房单元内大致居住的户数。

  30. 3、在普查指导员的指导下,在“普查小区底样”图上绘制《普查小区图》, 填写“建筑物标注单” 。 4、核查完善《普查小区图》 (1)核查居住用建筑物的住房单元,将住房单元数量标在图中相应的建筑物上。 (2)核查非居住用建筑物,在图中标注建筑物的用途。(见附图)

  31. 绘制《普查小区图》应注意 1、《普查小区图》中应标出: (1)普查小区的地址和名称 (2)完整的普查小区边界 (3)每一幢房屋及建筑物以及建筑 物的编号 (4)每一幢房屋及建筑物的住房单元数

  32. 2、遥感影像图清楚的,直接在“普查小区图底样”(影像图)上完成《普查小区图》绘制,不再绘示意图。2、遥感影像图清楚的,直接在“普查小区图底样”(影像图)上完成《普查小区图》绘制,不再绘示意图。 3、如果“普查小区图底样”(影像图)不清楚,可按“普查小区图底样”(影像图)所标明的边界,手工绘制《普查小区图》。

  33. 友 谊 路 03 10户 04 车 棚 19 5户 18 幼 儿 园 02 医院 17 商 铺 01 4户 14 2户 05 仓库 红 旗 大 街 20会议中心 06 办 公 楼 15 市 场 16 康复 中心 13 2户 12 2户 27 20户 26 20户 11 4户 21 10户 22 超市 07 2户 北 街 23餐馆 24居委会 25 5户 新平胡同 08 宾馆 09 电话局 10 10户 西 小 街 青年中路

  34. 镇 半岛新村 普查区第 第1 普查小区示意图 北 长 江 西 路 井 岗 路 蜀山消防 甘 泉 路 未命名 工地 荷花路门面房及城建公司开发楼房、水站 (蜀山社居委) 沃野 花园 新桥公司兴建 蜀景园小区工棚 蜀建公司兴建 蜀景园小区工棚 垃圾房 田 埠 路 荷 花 西 路 珊 瑚 路 风彩 4S店 城建公司开发门面11间3层 公交三车队办公楼 第一普查小区 值 班 室 合粮三库小区 派出所住宅楼24户 值 班 室 井岗派出所 办公楼 井岗派出所办公楼 安徽奥祥汽车销售公司 开阔空地 绘图人:王永生 审核人: 村(居)委会普查区负责人:王学初 日期:2010年3月1日

  35. 第四、入户摸清普查小区内的人口居住状况 1、普查员入户,按照《普查小区图》,入户摸清普查小区内每幢建筑物和住房单元是否有人居住,住了多少户、多少人等;

  36. 要摸清本小区内所有现有人口和户籍人口 • 现有人口和户籍人口均要登记。 • 户籍资料是摸底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能有效的保证户籍外出人口的不被漏登。因此,我们要给普查员提供“本户地址”、“户主姓名”等主要户籍信息资料,携带入户摸底。 • 不要将户籍资料提供的太过详细。户籍资料中的其他信息只作为入户登记信息的对比和参考。

  37. 2、摸清每幢建筑物和住房单元上,是否有户口寄挂在上面的人口,以及集体户口人口。反复核查所谓“空房”。

  38. 注意:2点 (1)关于“空房” 普查员要有责任心,对难以见到的住户,需多次上门访问。 . 不要轻易就把某一住房单元定义为空房。 国家、省的试点,实际调查查出的空房与平时掌握的有较大差距, 有一些最初被认定为空房的,经反复入户、核查,70%以上有人居住。 38

  39. (2)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寄挂户口 在省的试点中发现,很多我们以为没有人居住的各类企事业单位中,有大量的寄挂户口,对这种情况,应该提前摸清情况,做好与这些单位的协调工作,安排人员和物资的配备,保证工作进度。 注意:2点 39

  40. 入户摸清每幢房屋内的人口居住情况 按照《普查小区图》,摸清普查小区内每幢建筑物和住房单元的下列情况: 集体户口? 有没有人住? 住了多少户? 住了多少人? 空房(寄挂户口)? 户籍? 国籍?

  41. 3. 摸清本小区内特殊人口的情况 (1)对居住在本普查小区,行政隶属关系属其他村(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的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等 , 根据地域原则一律应在本普查小区进行登记。

  42. (2)户籍外出人口:对户口在本普查小区,但由于拆迁、外出打工等原因全户外出的人和户,以及寄挂户口户等:(2)户籍外出人口:对户口在本普查小区,但由于拆迁、外出打工等原因全户外出的人和户,以及寄挂户口户等: 掌握其去向、原因和离开本普查小区的时间等。

  43. 注意:房屋拆迁 大面积连片拆迁,这部分人已离开但户口未迁走的住户,仍然是本次普查的登记对象,要通过访查邻居,借助拆迁、房管部门记录等方式进行摸底和登记。 对于房屋拆迁而户口仍在这一区域的户籍人口,在编制户主姓名底册时,要以户为单位,虚拟一个建筑物,并根据住户数量,给出相应的虚拟的房屋编号。 43

  44. (3)对户口不在本普查区,现在本普查小区滞留且没有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对住在本普查小区内的桥洞、广场、车站等居无定所的人,要进行认真访查,不要遗漏。(3)对户口不在本普查区,现在本普查小区滞留且没有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对住在本普查小区内的桥洞、广场、车站等居无定所的人,要进行认真访查,不要遗漏。

  45. 查看有关记录; 走访相关人员; 参考相关资料; 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掌握出生、死亡人口情况 (4)对本普查小区内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情况要认真访查。

  46.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等单位内的保安人员;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小区物业等单位内的保安人员; 医院里的护工; (5)对住在各类特殊场所中的人员要进行重点访查,不要漏掉。

  47. 饭馆、商店、加工作坊以及建筑工地的工人; • 住在洗浴中心、娱乐中心和发廊等特殊场所中的各类人员。

  48. (6)及时通知普查对象进行普查登记: 对户主或熟悉全户情况的人暂不在本普查小区; 全户都暂不在本普查小区的; 普查员应采取不同方式通知这些户和人,在规定时间内,回到本普查小区进行申报登记,或通过其他形式进行申报。

  49. 第五、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1.《户主姓名底册》的作用 2.《户主姓名底册》的编制原则 3.《户主姓名底册》的内容及指标解释 4. 编制《户主姓名底册》的方法和步骤 5.《户主姓名底册》报备

  50. 1.《户主姓名底册》的作用 • 普查登记工作:主要依据和工具,记录普查小区内的所有房屋及其他建筑物内居住着的人口状况(保证不重不漏)。 • 长表抽样工作:重要的抽样框。 • 质量控制工作:各级人普办指导工作、核查质量、验收数据的重要依据。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