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墨子選

墨子選. 非攻. 出處. 《 墨子 》 書影. 出自 《 墨子˙非攻 》 。 〈 非攻 〉 分上中下三篇, 論述重點不一,本文選自上篇。 上篇: 譴責攻人之國不義 中篇: 陳說戰爭帶來的禍患 下篇:言戰爭分兩類:一是 懲惡伐暴的戰爭 ,稱之為「 誅 」;一是 攻伐無罪之國的侵略兼併戰爭 ,稱之為「 攻 」,墨子認為可誅不可攻。. 時代背景.  墨子處戰國初期戰爭頻仍時代。小國為強國併吞;各國紛爭殺戮,屢見不鮮,「 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 」(兼愛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der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墨子選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墨子選 非攻

  2. 出處 《墨子》書影 • 出自《墨子˙非攻》。 • 〈非攻〉分上中下三篇, 論述重點不一,本文選自上篇。 • 上篇:譴責攻人之國不義 • 中篇:陳說戰爭帶來的禍患 • 下篇:言戰爭分兩類:一是懲惡伐暴的戰爭,稱之為「誅」;一是攻伐無罪之國的侵略兼併戰爭,稱之為「攻」,墨子認為可誅不可攻。

  3. 時代背景  墨子處戰國初期戰爭頻仍時代。小國為強國併吞;各國紛爭殺戮,屢見不鮮,「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兼愛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  人民「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非樂),墨子認為天下的禍亂從「不相愛」而生,「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兼愛上),所以提出兼愛、非攻主張。「兼愛」要使人愛人如愛己;「非攻」旨在反對不義戰爭。

  4. 題解 • 〈非攻〉是「反對攻伐」。 • 墨子〈非攻〉,有三個特點:  一是反對侵略戰爭;  二是支持正義戰爭;  三是主張積極防禦,重視城守國防。 • 「攻無罪之國,殺無辜之民」是侵略行為;「弔民伐罪」是正義戰爭。

  5. 作者 •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及自然科學家。 • 活動於戰國初期,年代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 • 曾在宋國任大夫,又到過衛、齊、楚、越等國。楚惠王時,公輸般打算為楚攻宋,墨子聞訊,連夜到楚國阻止。楚惠王晚年,曾向惠王上書,他和楚貴族魯陽文君相友善。

  6. 墨子出身 • 墨子的生平事蹟,正史上沒有詳細的記載,反而散見於墨子書、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 • 墨子著作中沒有詳載自己的出身,但他自稱為「賤人」。出身於平民,曾經是造車工匠,長期生活在社會下層。 • 墨子年輕時曾學儒家,後來因反對儒家繁瑣禮儀和厚葬久喪,於是另創新說,收徒講學,成為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者。

  7. 墨子出身 • 墨子刻苦自勵,穿粗衣,住破屋,戒除休閒娛樂,生活力求簡樸。 • 積極為民除害,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工作認真,不畏艱苦。 • 墨子勤勞刻苦,奔走救世,認為只要是有利於天下之事,即使赴湯蹈火,都願意奉獻犧牲。

  8. 墨家著作 • 《墨子》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資料總集。 • 成書於戰國末,原七十一篇(《漢書‧藝文志》) ,現存五十三篇。 • 內容闡發墨子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主張。 •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墨子》殘簡,表明《墨子》曾盛行於西漢。現存注本有清畢沅校注《墨子》、孫詒讓《墨子閒詁》。 • 特色:文字樸實無華,論證邏輯性強。

  9. 《墨子》書影

  10. 先秦諸子學說 • 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學說繁多,學者歸為「十家」,其中重要的九家,稱之為「九流」,而最流行、最受尊崇的有四家,稱為「四大顯學」。 • 十家: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 雜、小說。 • 九流:儒、道、墨、法、名、陰陽、縱橫、農、 雜。 • 四大顯學:儒、道、墨、法。

  11. 四大顯學及代表人物

  12. 墨家主張 • 根本觀念:天下之利「兼愛」可至 • 政治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 • 經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強本節用 • 思想主張:尊天、明鬼、非命,非宿命論

  13.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墨子為第一代「鉅子」。★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墨子為第一代「鉅子」。 • ★墨者紀律嚴明, 《呂氏春秋‧去私》): 「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14. 學說思想細說 ★兼愛 • 天下混亂人民困苦的根源「起不相愛」、 「別相惡、交相賊」、「虧人而自利」, 因此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只要人人 相愛,愛人如己,把別人國家視同自己 國家,天下就會安定。「兼」有互相的 意思,「兼愛」指普遍、平等的愛、 不分親疏厚薄,與儒家的「親親有術, 尊賢有等」有差等的愛不同。

  15. ★非攻 • 戰爭對人民的禍害最大最不義,所以主張「非攻」,痛責「攻無罪之國,殺無辜之民」,禹征有苗、湯伐桀、武王伐紂的正義戰爭,則是合天心、利人鬼的正義行為。他知兵善守,屈公輸、挫齊楚,成功抑制戰爭的爆發。其弟子亦勇敢知戰,其書〈備城門〉以下十一篇,就是墨派守禦的經典之作。

  16. ★尚賢 • 尚賢是「尊尚賢人」之意。認為各級官職都應由賢者、能人來擔任,以賢德為先,不問貴賤親疏,提倡「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下),只要有才幹、有賢德,即使「農與工肆之人」也可在政治上取得一席之地。

  17. ★尚同 • 尚同的「尚」,是「上」的意思,意謂「下同於上、取法於上」。以尚同主義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大一統政府,統一思想,統一政令,把賢人政治推擴到全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漸上同,最後「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尚同上),而天子又必須上同於「天志」。

  18. ★節用 • 節用就是「節省財用」,其基本要求,是要「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做到「用財不費,民德不勞」(節用上),國家要根據固有財力,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節用之外,更主張重視勞動,發展人口,鼓勵生產。

  19. ★節葬 • 墨子認為厚葬耗財靡物,窮民貧國,誤事害政。故提倡薄葬,主張節哀。 ★非樂 • 非樂在節用的原則下提出。墨子所謂的「樂」包括「鐘鼓琴瑟竽笙之樂」、「刻鏤文章之色」、「芻豢煎炙之味」、「高臺厚榭邃野之居」,都屬於奢侈品,毫無實用的浪費,「不中百姓之利」,不合乎為民興利之事,所以反對。

  20. ★天志 • 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天欲人相愛相利,不欲人相惡相賊;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天,至高至貴至智;是天下的主宰、政治的最高權源;天是義之所從出,是人類言行標準;天是造物主,能賞善罰暴。「天德」是以義治人,順天意而行,如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天賊」是以力治人,違反天意,如三代暴王桀紂幽厲。順天意者賞,違天意者罰。天志是最後的審判,藉著天威宣揚自己的學說。

  21. ★明鬼 • 鬼神存在的證明稱為「明鬼」,「明鬼」是為了明善惡。明鬼言鬼不可欺罔,鬼神是天的輔佐,鬼神無不明察,無不知曉。墨子所言的鬼神有三類:天鬼、山川鬼神、人鬼,都是善的代表,幫助人類的,即使人死為鬼,都是秉持正義,賞善罰惡的。他認為信鬼神能使天下治,藉其制裁力量以防止人們相惡相賊。

  22. ★非命 • 墨子認為天命無有,命運不可靠。如果一切皆命中註定,便會廢棄人事努力,不盡人間義務,所以墨子主張非命,拋棄幻想,拋棄依賴,人為的努力,才是成功的保證。

  23. 以上十論乃針對當時政治社會積弊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各有所用。以上十論乃針對當時政治社會積弊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各有所用。 • 其中「兼愛」為學說核心,實用與功利乃支點,「兼愛」是方法,「相利」是目的,主張「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一切以利始,以利終。凡有利者皆為義、為善,無利者皆為不善、為惡,因此後人視墨子為「功利主義者」。

  24. 墨子論攻守之別 • 重視防衛  墨子主張「非攻」,並不是反對一切戰爭。他反對進攻的「非正義戰爭」,但不反對防守的「正義戰爭」。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下,墨子認為國家必須具備一定的防禦工事能力。《七患》中提到國家倉庫沒有武器,城牆沒有完善修築和保養,四周沒有鄰國支援,一旦戰事發生,國家將面臨極大危險。 • 防禦戰術  為防止國家受到侵略,墨子告誡各國君主不可疏於守備,而且專門研究各種防守城池的技巧。《備城門》詳細記述墨子及他的弟子在軍事防守方面的研究成果。對編組軍隊、構築工事、裝備武器、進行戰鬥等,均有詳細論述。

  25. 墨家學說影響 【政治方面】 • 「尚賢」主張開放政權,使平民有入仕機會,影響後世「布衣卿相」、「唯才是用」的局面。 • 墨家學說受貧苦大眾擁戴,亦影響日後民間宗教的發展。 墨子

  26. 墨家學說影響 【思想方面】 • 「兼愛」、「非攻」的和平主義,代表下層人民的願望,其學說曾風行戰國時代,為當代的「顯學」,其博愛精神與反戰思想孕育後世熱愛和平的民族性。

  27. 墨家學說影響 【社會方面】 • 墨家熱心救世,以利人為己任,「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的精神,促進任俠風氣的形成,使戰國時期俠義之風興盛,培育出無數視死如歸的忠烈之士。

  28. 墨子聖跡圖

  29. 墨子文章特色 《文心雕龍˙諸子》說其文章「意顯而語質」,但對先秦散文發展,卻有承先啟後作用。 從語錄體到專論體的橋樑 • 比之論語的語錄體、孟子的問答體,有明顯進步。 • 各篇都有鮮明標題以概括中心思想。 • 漢以後,論說文中成為通用方式。 • 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提出論旨,分析論證,正反對比,先分後合,先總後分,有起有結,前後呼應,在墨子中已初具雛型。

  30. 從簡單對話到曲折完整的故事 • 其反唇相譏,犀利對辯,風格頗似孟子,但公輸篇情節複雜,刻劃入微,有曲折完整故事,在先秦諸子散文中極為罕見。 

  31. 重視義法,開名學之先導   墨子文章講實際效用,重客觀事理分析,求論說充分周延,反覆申述觀點,然不注意修飾,使人有質木無文,淡乎寡味之感,被韓非子評為「言多不辯」。

  32. 雲梯 衝車

  33. 墨家軍事裝備 • 《墨子》書中有專門研究軍事戰術與軍事裝備的篇章。 • 轆轤:利用滑輪原理製造用來守城 • 兵士用轆轤牽引木製的艙,木艙可上下升降,內藏手持長矛的戰士,以刺殺攀爬城牆的敵人。

  34. 守城的轆轤

  35. 飛天木鳶 • 《韓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據說他用三年時間製作的木鳶,能夠在天空飛翔一天。雖然這隻木鳶最後掉了下來,但其成果還是相當驚人的。

  36. 墨學黃金時代 • 戰國之世,孔墨並稱,其學說與儒學並稱為「顯學」。 • 韓非子顯學謂:「世之顯學,儒、墨也。」 • 呂氏春秋有度篇云:「孔、墨之弟子徒屬滿天下」 • 呂氏春秋當染篇云:「孔、墨之後學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 • 可見墨家當時還能與儒家分庭抗禮,平分秋色。

  37. 儒墨思想比較

  38. 諸子戰爭觀 • 孔子:以消弭戰爭為目標,反對侵略戰爭與不義之戰爭。 • 孟子:反侵伐戰爭,但稱讚弔民伐罪的湯武革命戰爭。 • 老子:反對戰爭,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之之器。」 • 墨子:反對侵略戰爭,主張「兼愛非攻」,幫助被侵略國家守城退敵,非攻而不非守。 • 韓非:為「尚戰論」者,認為國家存亡皆在力量。 • 管子:「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又云:「兵者,外以誅暴,內以禁邪。」肯定了戰爭的價值。

  39. 墨學衰微原因 • 思想根源與宗法制度不容 • 其學說精華為儒者吸收 • 其道太苦,理想太高 • 後學淪於空疏,缺乏力行精神 • 談辯任俠,不利社會的安定 • 遭受秦始皇焚書坑儒打擊 • 漢代禁游俠

  40. 對墨子的批評 ★孟子 •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 ★莊子 • 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 (莊子天下篇)

  41. ★司馬談 •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循;然其彊本、節用,不可廢也。(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

  42. ★班固 •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43. 課文:虧人自利 墨子表明「虧人自利」為不義 虧人自利: 竊桃李→攘人犬豕雞豚→取人馬牛→殺不辜人→ 虧人愈多罪益厚→君子謂之不義 結論:天下君子應辨義與不義之亂。

  44. 寫作分析:類比推理 • 本文主要在譴責戰爭侵略行為。 • 墨子行文邏輯周延,說理清楚。 • 先確立「凡損人利己」的行為皆不義。 • 透過層層「類比推理」,指出侵略國家、攻取土地是最大不義。 • 進而對侵略或發動戰爭的行為加以譴責。

  45. 層遞修辭 • 類比推理透過「層遞」修辭完成,運用的是「複式層遞遞對式」 「複式層遞遞對式」 • 第一段所舉之例,從「入人園圃,竊其桃李」開始,依次敘述不義行為,而文中所謂「不義」,由輕至重,不義之舉又各因其輕重而其罪有不同等級,各自形成「層遞」狀態。 • 第二段所舉之例,從「殺一人」到「殺百人」,依次遞進,殺人者之罪又因殺人多寡而有不同等級,自成「層遞」狀態。

  46. 文章特色 詞意淺顯,文字質樸 • 本文沒有絢麗文句,鋪陳三段,核心只有一個:「虧人自利不義」,所舉事例,非常淺顯,容易明白,顯現其質樸的文章特質。 列舉事實,類比推理 • 主要的論述方式是類比推理。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邏輯周延,使人難以辯駁。 善用設問,引人深思 • 用反詰的語氣啟發思考、凸顯論點,增添餘韻。「此何故也」、「此何也」、「是何故也」的提問,引人深思。再用激問法,譴責當今君子不能分辨義與不義,表達心中不平。

  47. 成語 • 墨守成規:稱善守者為「墨守」。成規,指現成的 或陳舊的規章、方法。 (今義:保守而不知變通。) • 突不得黔:喻沒有時間長久休息。(席不暇暖) • 摩頂放踵:形容不畏勞苦,捨己為人。 • 墨子回車:因墨子主張非樂,至朝歌惡其樂而回 車。 • 岐道而哭:悲嘆人陷於惡。

  48. 成語 • 墨子泣絲:悲人之善惡易為外物所移。(墨子 悲染) • 墨名儒行:貌似墨者而行為合於儒道。 • 裘褐跂蹻:穿著粗陋的衣服、草編的鞋子。 • 繩墨自矯:以法度來策勵自己。 • 死不旋踵:死也不畏避退縮。

  49. 問題與討論 一、何謂非攻?墨子主張非攻的理由何在? 二、本文中,墨子應用何種技巧來申論非攻的道 理? 三、「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 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對這種大錯不是 錯的悖論,你有何感想?

  50. 牛刀小試 Q:在<非攻>一文中,墨子云:「今小為非,則知 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 之義。」對於這種觀點的矛盾性,下列何語亦近 似之? (A)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B)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C)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 之相賊  (D)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解答:(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