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巴哈 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巴哈 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作曲家介紹: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巴洛克時期 的 德國 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 音樂之父 」 巴哈於 1685 年 3 月 23 日生於德國的 艾森納哈 ,這是一個和平寧靜的都市。他父親是一位宫廷演奏家,所以巴哈年幼時就隨父親學習小提琴, 7 歲時入學教會附屬拉丁語文學校,並加入該校合唱團, 10 歲時父親去世,就住在大哥家,並在那裡接受教育。

dia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巴哈 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巴哈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 Cello Suite No.1, BWV1007, Prelude

  2. 作曲家介紹: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 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音樂之父」 • 巴哈於1685年3月23日生於德國的艾森納哈,這是一個和平寧靜的都市。他父親是一位宫廷演奏家,所以巴哈年幼時就隨父親學習小提琴,7歲時入學教會附屬拉丁語文學校,並加入該校合唱團,10歲時父親去世,就住在大哥家,並在那裡接受教育。 • 巴哈15歲時在校中擔任歌手,又隨大哥克利斯多夫學習古鋼琴演奏及作曲,1703年巴哈成為威瑪宫廷的小提琴師,但在那裡只逗留幾個月,就改任安達斯特教堂的風琴師和合唱團團長,1708年又回到威瑪擔任宮廷風琴師,在這裏共待了9年,並創造了許多卓越的風琴曲。

  3. 1717年,巴哈躍任柯登宮庭樂長之職,並寫作了許多器樂曲。1723年轉任萊比錫的托瑪斯教堂擔任合唱團團長之職。1717年,巴哈躍任柯登宮庭樂長之職,並寫作了許多器樂曲。1723年轉任萊比錫的托瑪斯教堂擔任合唱團團長之職。 • 1748年巴哈雙目失明,並接受兩次的手術,但均告失敗。他雖日夜處於黑暗之中,但仍有作品源源而出,去世的前10天,他的眼睛又重見光明,但這只是迴光返照,1750年終於壽終正寢,享年65歲。 • 巴哈死後,音樂一直為世人所淡忘,直到100年後,由孟德爾頌指揮演出他的馬太受難曲,才受到世人的讚揚與稱頌。 • 巴哈的音樂有深遠的內涵和高雅的氣質,簡潔有力,生動自然,能引起世人的共鳴。

  4. 巴哈三大音樂貢獻: • 將複音音樂帶入最高峰 複音音樂:一種「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含有兩條以上(含)獨立旋律,通過技術性處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就叫做複音音樂。 • 確立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一種音樂律制,將一個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為今日最主要之調音法。 • 運用大姆指彈琴

  5. 作品背景: • 一生作品無數,在書集資料上,可把它分別區分威瑪時期(1708-1717) 、柯登時期(1717—1723)、萊比錫時期(1723-1750) ,而大提琴無伴奏為柯登時期所完成(此時期巴哈寫作最多的器樂曲),因為當時巴哈在柯登宮廷裡有兩位演奏能力相當出色的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貝爾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巴哈便為他們特別譜寫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共六組)。在當時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哈則發展出了一種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此引起他創作大提琴曲的興趣,而大提琴無伴奏也是為大提琴獨奏之首創,更成為現在習大提琴家們必拉不可之曲目,也被後人譽為卓越非凡的「大提琴聖經」。

  6. 為何會選擇這首曲子: • 麗云:我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悠揚、流暢,就像是柔和的輕風,感覺相當明亮,具有流動性的旋律色彩,令人身心放鬆,最後在燦爛色彩下結束,令人意猶未盡。夜深人靜的時候,特別喜歡聽這首曲子。 • 淳方:本來就喜歡巴哈的音樂,尤其是這一首,讓大提琴特有的濃厚展現出來,而且馬上就讓人放鬆下來,又加上老師的介紹,讓我們更加體會到這首曲子創作的精髓! • 曲風:古典..(抒情)

  7. 分工表: • 資料收集:彭麗云 (30號) • PPT:鄭淳方 (36號) 彭麗云 (30號) • 音樂:鄭淳方 (36號) • 報告:彭麗云 (30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