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病 例

病 例.

diat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病 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病 例 • 1.39岁男病人,因全身皮疹、瘙痒1个月,伴高热而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在两手指、足趾端出现诱因不明的红色斑疹、瘙痒,渐蔓延至四肢、躯干及面部。曾按“皮肤过敏”治疗10 d无效。体格检查:体温39.3℃,急性病容,一般情况尚佳,无消瘦。两颈侧、腋下及腹股沟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2cm,无明显触痛,部分固定。左口角群集性水疱,基底红。面部、躯干及四肢密集或散在水肿性红斑丘疹。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9×109/L,分类正常。血培养(一)。RPR(一),ASO正常,Ig及C3均正常。B超及CT均提示肝、脾肿大。入院诊断:多形红斑。予以磷霉素、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治疗,病情逐渐有所好转。于入院1周后患者诉口腔内灼痛不适,检查见上腭及两侧布满散在性绿豆大小白色假膜斑,不易擦去。真菌镜检及培养为白假丝酵母菌。ELISA HⅣ-Ab(+),蛋白质印迹试验(+),配偶HIV-Ab(一)。追问病史,口腔白假丝酵母菌病已反复发作1年余,2年前因急性胃出血在当地医院输过血。 • (1)HIV有哪些主要生物学性状? • (2)HIV如何进入人体? • (3)试述机会致病菌感染的免疫学基础。 • (4)从HIV的致病作用论述AIDS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2. (1)HIV有哪些主要生物学性状? • HIV为球形颗粒,内含圆锥状核心,核心由两条单股正链RNA、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组成;核心外层为病毒的核衣壳,由内膜蛋白和衣壳蛋白组成;最外层为包膜,为脂质双分子层和嵌于其上的包膜糖蛋白。包膜糖蛋白有gp120和gp41,易发生抗原性变异。 • HIV包膜糖蛋白gp120构成包膜表面的刺突,能与巨噬细胞或T细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在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的协同作用下,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进入细胞内;gp41与细胞膜融合有关。

  3. (2)HIV如何进入人体? • 1)性传播:即通过同性和异性间的性行为。 • 2)血液传播:输血、输血制品、针刺、注射、静脉毒瘾患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等途经。 • 3)母婴垂直传播: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感染。 (3)试述机会致病菌感染的免疫学基础。 • HIV侵入人体后,选择性地侵犯表达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CD4分子是gp120的受体,HIV感染后可引起以CD4细胞缺损和功能障碍为中心的严重免疫缺陷。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一些对免疫正常的机体无明显致病作用的致病因子如原虫、真菌、细菌、病毒等常可造成AIDS患者致死性感染,是AIDS患者首要的致死原因。

  4. (4)从HIV的致病作用论述AIDS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4)从HIV的致病作用论述AIDS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未经治疗的典型HIV感染,其临床表现分: (1)急性感染期/原发感染期:约50%-70%的HIV感染者在感染后3-6周出现急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末稍神经炎、粘膜溃疡等; (2)无症状期/临床潜伏期: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在体内增殖和扩散。 (3)AIDS相关综合症期:表现为发烧、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和持续性淋巴肿大等AIDS前驱症状 。 (4)艾滋病期:当HIV感染者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时,各种严重而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和少见的恶性肿瘤以及神经系统异常发生,如不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几乎100%的病人在两年内死亡。

  5. 实验室诊断 1.检测抗体 • ELISA是快速检测HIV抗体的标准方法。最早在感染后二周,最晚三个月会转阳性。 2.检测病毒抗原 • 常检测HIV的P24蛋白。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出现,潜伏期常为阴性,病情发展至艾滋病症状出现时又可检出。 3.检测病毒核酸

  6. 第29章 疱疹病毒 Herpesvirus

  7. 学习要求 • 1)熟悉人类疱疹病毒的一般特性。 • 2)掌握单纯疱疹病毒Ⅰ、Ⅱ型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 3)熟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的致病性。 • 4)了解其它内容。

  8. 概 述 疱疹病毒(HPV)是一群中等大小的双链DNA病毒,现有114个成员,其中8个对人致病: 人类疱疹病毒1型: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 人类疱疹病毒2型: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 – 2) 人类疱疹病毒3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类疱疹病毒4型: EB 病毒(EBV) 人类疱疹病毒5型:巨细胞病毒(CMV)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 – 6) 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 – 7)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 – 8)

  9. 疱疹病毒分为三个亚群: 亚群(HSV–1,HSV– 2,VZV):病毒增殖快,复制周期短;迅速破坏宿主细胞,宿主细胞范围广。 亚群(CMV,HHV– 6):病毒增殖慢,复制周期长;宿主细胞范围局限。 亚群(EBV):宿主细胞范围极受局限。

  10. 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1. 形态结构:球形,直径为120~300nm。核衣壳的结构包括双股线形DNA和呈20面体对称排列的蛋白衣壳;核衣壳外有双层脂类糖蛋白包膜,包膜上有小刺突。

  11. 2.除EBV,HHV–6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2.除EBV,HHV–6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可通过细胞间桥直接扩散。感染细胞与邻近未感染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

  12. 3. 感染特点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主要表现为: 显性感染:病毒增殖,细胞破坏,出现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 :病毒不增殖,也不破坏细胞,病毒与 宿主细胞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的一部分可整合于宿主细胞的DNA中,导致细胞转化。 先天性感染: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胎儿畸形。

  13. 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部位: HSV–1三叉神经节,颈上和迷走神经节 HSV–2骶神经节 VZV 脑颈或腰神经节 CMV 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EBV B淋巴细胞 HHV–6 B和T淋巴细胞

  14. 疱疹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 分离病毒:敏感细胞系培养,观察细胞病变,适用于亚群。然后用免疫荧光抗体方法检测病毒。 检测病毒基因:PCR方法等。 血清学检测:急性期-IgM;恢复期-IgG。

  15.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 HSV) 一、生物学性状 •有两个血清型:HSV–1和HSV–2。两型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50%,有型间共同的抗原。 •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人HSV对动物的感染范围广。动物实验时接种途径不同,感染结果也不同。

  16. 单纯疱疹病毒颗粒 单纯疱疹病毒I型

  17.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 HSV的自然宿主是人,在人群中的感染比较广泛。 • 传播途径:直接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口腔、呼吸道、 生殖道粘膜,眼结膜,破损的皮肤及生殖道分娩时)。 • 初次感染恢复后通常转为潜伏感染。 • HSV–1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的感染; • 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 •患病后可获得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对潜伏病毒没有破坏作用。

  18. 新生儿疱疹 疱疹性齿龈炎 唇疱疹 生殖器疱疹

  19. HSV感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原发感染:HSV–1多见于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约90%为隐性感染,少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和器官的感染。HSV–2的原发性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 •潜伏与复发:HSV–1和 HSV–2的潜伏部位不同;HSV再次复发病变往往是在同一部位,最常见的是口角、唇或面疱疹。 • HSV–2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先天性感染:经胎盘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畸形和智力低下;经产道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疱疹。

  20. HSV感染的防治原则 •无特异性预防法,给新生儿注射丙种球蛋白可作为应急预防。 •无环鸟苷(ACV)对感染治疗有效,但不能防止潜伏病毒复发。

  21.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 •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 • 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22. 水痘(Chicken Pox) 病毒 经呼吸道、结膜、皮肤等处侵入人体 皮肤广泛发生丘疹,水疱疹和脓疱疹 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 进入血液散布到各个内脏继续大量增殖 2~3周潜伏期

  23. 带状疱疹(Shingles)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愈合 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的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 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染神经节中 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 机体免疫力下降等条件刺激 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

  24. 微生物检查及防治 • 水痘一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 • VZV减毒活疫苗预防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 • 治疗可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

  25.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 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 • 先天性感染 早产、流产、智力低下、耳聋和脉络视网膜炎等 • 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感染 • 细胞转化与致癌潜能:宫颈癌、前列腺癌、结肠癌

  26. 第四节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 • 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时发现形态结构与其它疱疹病毒相似 • 主要侵犯B细胞

  27. 所致疾病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 • 鼻咽癌:广东、广西、福建、湖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