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CHAPTER 13

CHAPTER 13. 國民所得.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國民所得的概念. 統計整體經濟社會複雜之經濟活動成果時 ,須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統計模式與指標,才能正確地衡量其在一定期間內的生產成果,此項指標就是「國民所得」的衡量。. 國民所得會計的建立.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會計. GDP 與 GNP 的意義. GDP 與 GNP 的差異. GDP 與 GNP 的差異. GDP 與 GNP 的關係.

dilli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CHAPTER 13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3 國民所得

  2. 第一節 國民所得的概念 第二節 國民所得會計 第三節 國民所得在應用上的限制 第四節 經濟福利概念與社會福利指標

  3. 國民所得的概念 • 統計整體經濟社會複雜之經濟活動成果時,須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統計模式與指標,才能正確地衡量其在一定期間內的生產成果,此項指標就是「國民所得」的衡量。 國民所得會計的建立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會計

  4. GDP與GNP的意義

  5. GDP與GNP的差異

  6. GDP與GNP的差異

  7. GDP與GNP的關係 • 就GDP與GNP而言,GDP較能真實表現一國境內實際的生產活動成果,在統計資料運用上較有意義,故臺灣於1994年11月起以實質GDP成長率來衡量經濟成長率。

  8. GDP與GNP圖解

  9. GDP的內涵

  10. 以「一國境內」的常住居民為對象 • 在本國境內之居民,不論是本國國民或外國國民,在本國境內所生產的財貨或勞務之價值皆應計入。

  11. 在「一定期間」內 • 是「流量」的觀念,須於當期所生產的財貨或勞務才列入 。通常一定期間指一年或一季,僅計算該期間內所生產之財貨或勞務之價值。

  12. 流量與存量

  13. 須於「當期」所「生產」 • 非本期生產但於本期售出的財貨或勞務不列入GDP中。 • 不具生產之交易不列入GDP中。 • 「移轉性支付」不列入GDP中。 • 計算「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14. 以「市場價值」為計算基礎 • 計算GDP是以市場交易之經濟活動為主,以其市場買賣價格為計算基礎。故無市場交易的生產活動不列入GDP中。

  15. 國民所得的衡量方法 • GDP是指「生產」之最終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價值,而該產品與勞務亦須透過市場交易,因此吾人也可以由該經濟體系的「支出」金額來估算其價值,又生產交易的成果最終將分配給生產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做為報酬,故也可由「所得面」來估算。

  16. 經濟循環週流圖

  17. 生產面法 • 生產面法估算GDP,是將國內不同產業所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按市場價值加總計算,此即所謂之「最終產出法」,此法可統計出各產業對該國GDP的貢獻。

  18. 國內生產毛額產出比例

  19. 估算GDP

  20. 附加價值法 將生產各階段所增加的價值加以加總,其總合即與最終產值相等。 • 農民種植小麥,收成後賣給麵粉廠10,000元 • ,麵粉廠再將小麥製成麵粉給麵包廠得款 • 1,000元,麵包廠將麵粉製成最終產品麵包 • ,賣給消費者,市場銷售價格為40,000元。 • 最終產品為麵包,市場售價40,000元即所創 • 造的GDP,為各生產階段的附加價值加總, • 即:10,000+11,000+19,000=40,000(元)。

  21. 支出面法 • 支出面法估算GDP,是將國內四大部門(家計部門、企業部門、政府部門、國外部門)購買最終財貨與勞務所支出的金額加總,其值亦稱為「國內支出毛額」(簡稱GDE)。

  22. 民間消費支出(C) • 指家計部門購買財貨與勞務的支出。依其性質可分為耐久財、非耐久財、勞務三項支出。通常民間消費支出占一國的GDP比例最大。

  23. 國內投資毛額(Ig) • 即「國內資本形成毛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新建築物、新機器設備)及存貨增加。

  24. 政府支出(G) •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二項:(1)政府購買之最終財貨與勞務(2)僱用軍公教人員的薪資支出 • 上述支出包含國防、教育、行政、司法等生產及服務性支出,但不包括非生產性的「移轉性支付」,例如退休年金、失業救助、急難救助及金援外交支出等。

  25. 淨輸出(X-M) • 本國境內生產,銷往國外的商品為出口(X),視為本國生產的最終財貨,列入GDP,而進口(M)則非本國生產,已列在前述的C、I、G項目中,應予扣除。故統計GDP時,應以淨輸出(X-M)來計算。

  26. 所得面法 • 以所得面法估算GDP,是將國內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企業能力)參與生產活動,其要素所有者獲得的報酬加總,又稱「國內所得毛額」(簡稱GDI)。 • 要素所得法是由生產的成本面來計算GDP,而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合,即國民所得(NI)。

  27. 國民所得的組成

  28. 所得面法 • 而最終的產值,除了支付各種生產要素的報酬外,尚須包括下列二項成本: (1)生產過程中廠房、機器設備等資本財 的耗損(折舊)(2)上市前繳納的間接稅(如貨物稅、營業稅、關稅……等)。

  29. 間接稅 • 間接稅指雖由生產者支付給政府,但可轉嫁給消費者負擔之稅。 • 除繳納間接稅外,生產者亦可接受政府補貼,故間接稅淨額=間接稅-補貼。

  30. GNP、GDP公式

  31. 三面等價原理 生產面 支出面 所得面

  32. 國民生產淨額 • 國民生產淨額(簡稱NNP)又稱「國民淨生產」,乃一國常住居民在特定期間(通常為一年)所生產最終財貨與勞務扣除資本折舊的市價淨值。

  33. 國民所得 • 國民所得(簡稱NI)指一國國民在一年期間以其生產要素參與生產而得到的報酬總合,乃依「要素成本所計算的國民所得」。

  34. 個人所得 • 個人所得(簡稱PI)指個人或家計部門在一定期間可獲得的所得。 • 由國民所得(NI)計算個人所得(PI)時,應(1)扣除「勞而不獲」(2)加上「不勞而獲」

  35. 可支配所得 • 可支配所得(簡稱DI)指個人或家計部門獲取的所得中,實際可自行支配使用的所得。

  36. 國民所得會計帳

  37. 國民所得的結構

  38. 物價水準的變動 • 計算GNP或GDP時,乃以「當期市場價格」計算,然而,同一國家即使在不同年度產量相同,但因物價水準不同,同一產出水準計算出來的GNP或GDP會隨物價上漲而增加,但實質產出水準仍未改變,因此,用以判斷國民經濟福利時,應將物價變動的影響因素剔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