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地理小論文製作 — 以基隆河河道與河運變遷 原因之初探為例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地理小論文製作 — 以基隆河河道與河運變遷 原因之初探為例. 許維中 製作. 地理專題或小論文架構. 研究動機 研究方法:資料蒐集、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區環境介紹 研究區主題或問題探究 資料整理與地理資訊 (GIS) 分析 結論. 壹、研究動機. 基隆河,一條足以代表台灣北部早期運輸的河川,它發源於平溪鄉菁桐附近,由源頭到三貂嶺附近為上游,三貂嶺到南港附近為中游,而南港以下則為下游。由於奇特的流路,並集各種河川美景於一身,加上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性質等因素,而形成了它獨特的地形景觀,所以基隆河還有個美稱,叫做: 『 蛇美人 』 。.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地理小論文製作 — 以基隆河河道與河運變遷 原因之初探為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地理小論文製作—以基隆河河道與河運變遷原因之初探為例地理資訊系統應用與地理小論文製作—以基隆河河道與河運變遷原因之初探為例 許維中 製作

  2. 地理專題或小論文架構 • 研究動機 • 研究方法:資料蒐集、資料處理與分析 • 研究區環境介紹 • 研究區主題或問題探究 • 資料整理與地理資訊(GIS)分析 • 結論

  3. 壹、研究動機 • 基隆河,一條足以代表台灣北部早期運輸的河川,它發源於平溪鄉菁桐附近,由源頭到三貂嶺附近為上游,三貂嶺到南港附近為中游,而南港以下則為下游。由於奇特的流路,並集各種河川美景於一身,加上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性質等因素,而形成了它獨特的地形景觀,所以基隆河還有個美稱,叫做:『蛇美人』。

  4. 這位美人開始它的運輸工作並不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情,而是從荷蘭治臺時期就已經開始工作,歷經明鄭、清領,甚至於日據、光復時期它都還是堅守著它的崗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基隆河喪失它的運輸功能,而彎來繞去的流路,在天然或人為的因素下,漸漸的失去它原有的面貌,變成現在的這副模樣。這位美人開始它的運輸工作並不是最近五、六十年的事情,而是從荷蘭治臺時期就已經開始工作,歷經明鄭、清領,甚至於日據、光復時期它都還是堅守著它的崗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基隆河喪失它的運輸功能,而彎來繞去的流路,在天然或人為的因素下,漸漸的失去它原有的面貌,變成現在的這副模樣。

  5. 貳、研究方法

  6. 一、資料蒐集: (一)、河道變遷資料: 1.西元1905台灣堡圖影像:感謝台大地理資源系提供「1905台灣堡圖」校正完成之經緯度影像圖,但發現基隆河段內上游可能為軍事要塞因此無地圖資料,僅能利用北投、士林、臺北等三張影像進行基隆河河道數化成線資料。

  7. 1905台灣堡圖圖幅範圍

  8. 2.西元1992年經建一版地形圖數值資料:自水利署下載的北部地區水文資料為線資料庫。2.西元1992年經建一版地形圖數值資料:自水利署下載的北部地區水文資料為線資料庫。 3.西元2003年經建三版地形圖數值資料:本校社區化專案研究經費購置勤崴科技加值數值資料,基隆河水域為面資料庫。

  9. (二)、各時期河運的變化: 1.蒐集相關論文及研究報告: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王世慶著,民85)、淡水河流域變遷史(溫振華、戴寶村著,民87)。 2.蒐集相關官方文獻:汐止鎮志(民87)、瑞芳鎮志(民91)、台北巿志(民40)、台北廳誌(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民87)。

  10. 3.蒐集相關期刊與旅遊雜誌:大地地理雜誌、戶外生活大台北都會百科全圖、戶外生活北台灣汽車逍遙遊等。3.蒐集相關期刊與旅遊雜誌:大地地理雜誌、戶外生活大台北都會百科全圖、戶外生活北台灣汽車逍遙遊等。 4.網路資料:台北巿旅遊網http://www.taipeitravel.net/等網站。

  11. (三)、田野調查: • 影印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圖至瑞芳鎮公所、汐止巿公所、松山區公所、內湖區公所請村里幹事們協助指認劃記位置,感謝他們的熱心協助。再至現場與當地老里民訪談、GPS定位與及拍照、記錄。

  12.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利用ArcGis軟體為作業平台,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流程如下: (一)、史料分類與整理:首先利用相關文獻提及港口、渡船頭等史料依清末、日治、光復後至民國八十一年、民國九十四年至今日分類後整理後將文字及表格輸入電腦。 (二)、數化資料:取得的1905年台灣堡圖為經緯度網格式資料,先將基隆河河道數化儲存成向量式資料庫,再建立屬性資料,透過農航所提供的經緯度轉TM2(WGS84)工具程式,轉成Shapefile檔。

  13. (三)GPS田野調查之座標 1.利用衛星定位儀(GPS)儲存各河港碼頭、渡船頭的座標位置,加以記錄,拍下四週之照片數張,並將居民之訪談資料記錄在記錄紙上。 2.點資料建立與加入X,Y及屬性資料。格式如下:X,Y,Name,City,Town,Managent, go_stop,Length,Others 例:333768,2777611,苧仔潭渡,台北縣,瑞芳鎮,渡船頭,柑坪里-新峰里,渡四○公尺基隆河,同治9年(1870年)淡水廳志廳北二百零八里為官渡(瑞芳鎮志)

  14. 格式:點資料建立資料檔 1.開啟 Microsoft Excel 建構一個資料檔: ■ 資料表的結構 X、Y : 放置TM2(台灣二度分帶)或經緯度資料 NAME: 放地名

  15. 2. 選擇資料後,調整欄寬至「適當寬度」

  16. 3.調整格式 格式 > 儲存格格式 類別選數值,小數點建議設定4位以上

  17. 4. 儲存檔案 檔類類型請選擇請 DBF4(dBASEIV)

  18. 5. 按確定 選擇「是」 6. 關掉EXCEL,不再存檔

  19. 開啟 ArcMap • 選擇 Tools -> Add XY Data…

  20. Add XY Data 把剛剛存檔的data.dbf加進去 若檔案正常的話會自動加進去field內 選定坐標系統

  21. (四)疊合分析:Add各時期河道及港口碼頭、渡船頭等資料加以比對分析。(四)疊合分析:Add各時期河道及港口碼頭、渡船頭等資料加以比對分析。 (五)製作成圖。

  22. 參、基隆河的基本環境介紹

  23. 一、基隆河的發源: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平溪鄉境之基隆河,本身發源於臺北縣平溪鄉的分水崙,幹流河長86.4公里。水系最遠源流則為芊蓁林溪,發源於火燒寮山東側標高約560公尺處,水系河長約96公里,流域面積約493平方公里【楊萬全,2000】。主流流經瑞芳鎮、基隆市、汐止市、再進入臺北市,最後於關渡匯入淡水河。一、基隆河的發源: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平溪鄉境之基隆河,本身發源於臺北縣平溪鄉的分水崙,幹流河長86.4公里。水系最遠源流則為芊蓁林溪,發源於火燒寮山東側標高約560公尺處,水系河長約96公里,流域面積約493平方公里【楊萬全,2000】。主流流經瑞芳鎮、基隆市、汐止市、再進入臺北市,最後於關渡匯入淡水河。

  24. 二、基隆河的流向:根據林朝棨之研究指出,往昔在「河川襲奪沉積期」,古基隆河上游係向東北流,由瑞芳附近流入焿子寮灣(即深澳灣)注入太平洋,但是在六萬年前之為更新世末期台北盆地陷落及三萬年前八堵與基隆間部分地區隆起,使得基隆改道西流,且基隆河又因關渡決口而發生逆流現象,引發基隆河支流(八堵至瑞芳段)向源侵蝕,並襲奪了三貂嶺以上之基隆河上游西流【林朝棨,1957】。如圖1-1所示基隆河自源頭下流呈東北東流向,至三貂嶺忽轉九十度折向北北東之侯硐,至瑞芳則再轉行西南西流向暖暖、八堵。二、基隆河的流向:根據林朝棨之研究指出,往昔在「河川襲奪沉積期」,古基隆河上游係向東北流,由瑞芳附近流入焿子寮灣(即深澳灣)注入太平洋,但是在六萬年前之為更新世末期台北盆地陷落及三萬年前八堵與基隆間部分地區隆起,使得基隆改道西流,且基隆河又因關渡決口而發生逆流現象,引發基隆河支流(八堵至瑞芳段)向源侵蝕,並襲奪了三貂嶺以上之基隆河上游西流【林朝棨,1957】。如圖1-1所示基隆河自源頭下流呈東北東流向,至三貂嶺忽轉九十度折向北北東之侯硐,至瑞芳則再轉行西南西流向暖暖、八堵。

  25. 圖1-1 基隆河被襲奪圖

  26. 肆、基隆河的水運

  27. 一、首先利用相關文獻提及港口、渡船頭等史料依清末、日治、光復後至民國81年、民國94年至今日分類後整理後將文字及表格輸入電腦。相關地理資訊屬性資料及呈現的空間資料整理如下:一、首先利用相關文獻提及港口、渡船頭等史料依清末、日治、光復後至民國81年、民國94年至今日分類後整理後將文字及表格輸入電腦。相關地理資訊屬性資料及呈現的空間資料整理如下: (一)、清末開通之河港與渡船頭 (二)、日治時期 (三)、光復後至民國四十年止 (四)、92年員山子分洪道完工 (五) 、現今

  28. 伍、基隆河的河道變遷

  29. 一、截彎取直 (一)、西元1912年截彎取直:王世慶(1996):「日治年間後,將士林福德洋、舊街、下樹林、洲尾頭、社子後港墘間之舊基隆河道填為陸地。新基隆河道遷移於後港墘和社子葫蘆島之間,也將貫通基隆河和淡水河之葫蘆島和大龍峒番子溝莊間之番子溝填為陸地。從此後港墘成為士林河港,和士林對葫蘆島、大龍峒的主要渡船頭」。由圖5-1可以發現基隆河下游處士林、社子一帶截彎取直前後的河川流路變化。

  30. (二)、西元1992年截彎取直:六年國建基隆河整治工程於民國81年底起開始,民國82年10月金泰段新河道正式通水,總工程至民國85年大致完成河道截彎取直及填土工程。由圖5-2中可發基隆河在大直、松山、南港、成功附近河道的改變。截彎取直後遺留之舊河道有如牛軛湖一樣。(二)、西元1992年截彎取直:六年國建基隆河整治工程於民國81年底起開始,民國82年10月金泰段新河道正式通水,總工程至民國85年大致完成河道截彎取直及填土工程。由圖5-2中可發基隆河在大直、松山、南港、成功附近河道的改變。截彎取直後遺留之舊河道有如牛軛湖一樣。

  31. 5-2基隆河的河道截彎取直段示意圖

  32. 二、分洪工程 (一)、員山仔分洪道:根據曹華平、林益生、莊曜成,2003年報告提及員山子分洪計畫,乃於瑞芳鎮員山子瑞柑新村上游基隆河主流上,興建一高8公尺、長30公尺之攔河堰,並於攔河堰上游右側設一長160公尺溢流堤導洪至直徑12公尺隧道,經基隆山西麓,於台二線里程84K+500處流入東海,工程全長約2.91公里,同時於攔河堰上泸游設置三座梳子型攔砂壩,阻攔大型流木及巨石。

  33. 陸、河運消失的原因分析

  34. 一、明朝末至康熙年間:根據相關史料記可知,基隆河水運,自淡水可通到八堵暖暖而換陸路到基隆。一、明朝末至康熙年間:根據相關史料記可知,基隆河水運,自淡水可通到八堵暖暖而換陸路到基隆。 二、清朝末年:基隆河為雞籠至錫口、雞籠至大稻埕間貨物及人員運輸的主要航線。 三、日治之初:日治四十二年(1910年)台灣北部大颱風之關係,淡水、基隆、新店等河溪,豪雨連朝,上游沖刷過甚,順流帶下大量泥砂,淡水河淤塞過半,於是機動帆船、小火輪等之航行乃告完全杜絕。基隆河尚可行二十石木船、帆船及竹筏等,航運之盛況不衰。

  35. 四、日治末期:基隆河因上游瑞芳礦區金礦、煤礦之挖掘,林地面積日減,水源未能涵蓄,以致山洪時起泛濫,砂石順流而下,河床因之淤淺。汐止至南港沿河之茶葉、農產山產及內湖之磚瓦均賴轉運至台北等地,尚可行木船及竹筏,汐止、內湖、南港、松山等地之居民來往內湖-松山,內湖-南港之交通常利用小船往返。台北與基隆間鐵路開通後,河運日衰。四、日治末期:基隆河因上游瑞芳礦區金礦、煤礦之挖掘,林地面積日減,水源未能涵蓄,以致山洪時起泛濫,砂石順流而下,河床因之淤淺。汐止至南港沿河之茶葉、農產山產及內湖之磚瓦均賴轉運至台北等地,尚可行木船及竹筏,汐止、內湖、南港、松山等地之居民來往內湖-松山,內湖-南港之交通常利用小船往返。台北與基隆間鐵路開通後,河運日衰。

  36. 五、光復至民國八十一年:鐵路火車及公路卡車開通後,河運乃告結束。唯下塔悠與北勢湖間有基隆河渡船來往,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渡頭,直到81年年底仍有引擎推動的木船接渡,一次15元,是往來內湖方便交通工具。河道填平後,已不見蹤跡。五、光復至民國八十一年:鐵路火車及公路卡車開通後,河運乃告結束。唯下塔悠與北勢湖間有基隆河渡船來往,是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古渡頭,直到81年年底仍有引擎推動的木船接渡,一次15元,是往來內湖方便交通工具。河道填平後,已不見蹤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