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觀光人類學 :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 Experience

觀光人類學 :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 Experience. 1. 選擇一處熟悉的景點,應用 MacCannell 的構成五階段 [rename / enframe / enshrine / mini-duplication / socio-reproduction] 為分析骨架申論之。 2. 試就一處熟悉的吃飯、出遊、消費景點,討論其「麥當勞」成分與「迪士尼」成分。(列舉地點、單價、現場氣氛). **due 11/2** 繳交研究專案之大綱.

Download Presentation

觀光人類學 :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 Experience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觀光人類學: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 Experience • 1.選擇一處熟悉的景點,應用MacCannell的構成五階段 [rename / enframe / enshrine / mini-duplication / socio-reproduction] 為分析骨架申論之。 • 2.試就一處熟悉的吃飯、出遊、消費景點,討論其「麥當勞」成分與「迪士尼」成分。(列舉地點、單價、現場氣氛)

  2. **due 11/2** 繳交研究專案之大綱 • 提綱應包含:問題意識、理論脈絡(框限三成分、打造五階段)、研究方法、地點之簡要歷史、初步分析3+5+2) • 分析主題舉凡能應用旅遊人類學理論的各種題材皆可,例如自己經歷或他人文獻的一次冒險、一趟旅遊,嘗試探討旅遊行程中所包裹的特定視野與觀賞意識 (框限三成分、打造五階段、麥當勞/迪士尼傾向) • style: Your 1-2 paged outline should be typewritten and double-spaced in 12 point type. No cover page please.

  3. **due 11/25** 回應討論區[博物館] 博物館脈絡之分析。(文=1500~2000字+5圖,上網post due 11 /25,不必署名,direct title) 分析寫作:選擇親身經歷的一處現地/典藏博物館、或相仿的展品陳列之布置,1. 論述其物之原生脈絡(contexture)與周圍氛圍(aura),如何被轉植、挪用、甚至異化(alienation)。2. 博物館在當代亦為文化、科技、與物展示的社會互動場所,是就博物館吃飯、出遊、消費景點,討論其「麥當勞」成分與「迪士尼」成分。(民族誌觀察中可列舉地點、單價、現場氣氛)

  4. 博覽會與台灣原住民 殖民時期的展示政治 與「他者」意象

  5. 博覽會與現代社會

  6. 博覽會 • 對博覽會的印象─熱鬧、豐富、充滿歡樂和驚奇 • 博覽會的成分─強烈的大眾消費、通俗娛樂特質、現代社會建築的場域 • 博覽會=現代性的殿堂(temples of modernity)=商品拜物教的朝聖地(sites of pilgrimages to the commodity fetish)=大眾文化博物館(museums of popular culture)

  7. 博覽會 • 緣起─十八世紀世紀末工業革命後,最先在法國開始舉辦 • 目的─刺激廣大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群眾的消費慾望 • 轉變─十九世紀中期後,博覽會蓬勃發展─經濟因素,與科技工業發展和國家控制力的增強有密切關係,成為世界列強對內、對外展現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優勢地位的有效機制

  8. 博覽會 • 現代社會發展過程衍生出的一種獨特公共場域 • 意涵─矛盾的意識型態和複雜的權力關係

  9. 社會文化現象 • 權力關係─博覽會在現代國家發展過程中對分類秩序和道德規範的建構,以及對社會控制和集體認同意識造成的影響 • 大眾消費和流行文化─隱含的階序、社會價值和生活品味差異,以及「異國情調」商品化等問題 • 博覽會為對象─探討文化展示、知識建構、以及跨文化接觸等相關議題

  10. 台灣原住民 • 再現─建築、器物、圖像和真人活動 • 動態對話─博覽會中不同人群的互動(展示建構者、殖民統治者、原住民、主要消費群眾)

  11. 殖民博覽會中的台灣與原住民 • 台灣登上大型博覽會舞台─1873 年的維也納萬國博覽會,目的:促銷台灣物產(展示陳列過於粗糙,未受關注) • 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 年,日本運用台灣原住民做為展現台灣特色的代表 • 此博覽會目的─促進工商發展和顯示國家現代化的程度

  12. 台灣進入世界博覽會 • 顯現日本─東方文明的優越性和現代化的能力,藉此提升日本的國際地位,以及日本殖民的合法性與合理性。 • 巴黎萬國博覽會─1900 年,台灣首次被日本搬上國際博覽會的展示舞台 • 凸顯─雙重作用:一、對比日本統治臺灣後居民生活現代化和「進步」的成果,證明可以與歐美世界並列;二、將臺灣原住民奇特的風俗習慣,運用做為宣傳和吸引觀眾參觀消費的最佳賣點。 • 福爾摩沙土著村

  13. 福爾摩沙土著村(真人)

  14. 台灣在日本內地 • 日本內地博覽會─1903 年,首次在大阪舉行:第五次內國勸業博覽會 • 目的─誇耀他們在新領土的施政結果:激起日本國民的驕傲、尊嚴和榮譽,增強民眾對國家的向心力 • 藉此對殖民地人民產生柔性教化和同化的影響─安排了四百多位台灣菁英份子如商人、公學校教職員和街庄區長等到大阪參觀博覽會

  15. 台灣島內博覽會 • 目的─讓台灣民眾參觀近代的日本技術與文明,教之以反抗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 • 規模和影響較大的二次 • ─1916 年,「台灣勸業共進會」:慶祝施政二十週年、台灣總督府建築落成 • ─1935 年,「台灣博覽會」:慶祝日本統治台灣四十

  16. 1935 年始政四十週年台灣博覽會第二會場全景

  17. 脫離日本殖民統治 • 「臺灣省博覽會」─ 1948 年,慶祝台灣光復 • 強調展覽學術目的─「一方面希望普及民族學意識,另一方面希望讓觀眾瞭解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外還有其他生活方式」。 • 藉著異文化的展示再現,來激起民眾參觀的興趣

  18. 台灣原住民展示 • 社會文化產物─臺灣風土的一部份、吸引遊客的「奇風異俗」賣點、原始/文明、落後/進步的對比、人種學知識教育的具體材料 • 角色作用隨著博覽會情境脈絡的差異而有不同層次的轉化。

  19. 物質符號與「他者」意象 • (de-contextualization) 「去脈絡化」─博覽會中異文化展示運用的元素,都經過此過程,而脫離原有的社會文化情境 • 新的再現脈絡─形成觀看者動態建構「他者」意象的基礎 • 建築景觀─不但形塑參觀者的第一印象,也經常輾轉反映出當地社會對展示主題對象的基本想像

  20. 因地制宜 • 社會情境和主要觀眾性質的不同 • 台灣之外地區─建築:使用特殊中國式建築元素做為展示台灣的空間背景(中國和東方意象) • 台灣─很少採用具有明顯中國元素的建築(反映「異己」區辨想像的流動性和階序性)

  21. 中國和東方意象 1907 年東京博覽會的「台灣館」和不忍池 1910 年倫敦日英博覽會的「台灣館」入口

  22. 反映「異己」區辨想像的流動性和階序性 1916 年台灣勸業共進會第二會場的「番俗館」建築 1935 年始政四十週年台灣博覽會的「第二文化設施館」

  23. 原有脈絡的割離和呈現場域的轉換 • 原本社會生活中製作使用的各種物品,挪移到博覽會場之後,其角色和意義也開始產生不同的變化。 • 展示選擇和組合的差異─相同物品可為商品、科學實証的物質文化標本、或是工藝品與原始藝術品。

  24. 十九世紀後半期 • 異文化展示實務操作影響─「演化論」和人類學科的發展 • 實證科學知識的角度─人類生產製作的器物視為可以客觀地代表其製作使用者的物質文化標本 • 呈現種族文化特色的最佳媒介,也是具體對比區辨「他者」文明進化程度高低的實際證據 • 對比凸顯異己特徵的器物和圖像,越是成為受歡迎的「他者」意象再現元素

  25. 展示的背後 • 複雜的社會文化脈絡和意義 • 陳列擺放的組合運作─物質文化標本在展示空間內出現、呈現和再現的結果,傳遞出「奇異」和「原始」的訊息。 • 延伸─台灣社會未開化和等待被「教化」,成為殖民者表現統治管理效率以及宣揚「現代化」理想的對照基礎

  26. 器物陳列 1903年大阪博覽會台灣館中「蕃族的食具」與「蕃族的武器」展示排列

  27. 異文化物質符號傳遞的訊息 • 一套隱含的意識型態和權力結構關係反射再現的異文化意象 • 配合強勢統治者價值觀和利益的「理性」和「秩序」 • 重複表達種族差異和優勢者控制「他者」的權力 • 強調殖民的正當性與合法性─透過建構「異己」和「他者」野蠻、殘忍、落後、原始等負面意象 • 忘卻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令人不快的一面─觀眾對於「原真」的嚮往和「異國情調」的浪漫想像 • 為階級化、進化或同化意識奠定根基─透過消費和休閒娛樂特質,潛移默化灌輸大眾對「他者」的想像

  28. 「真人」展示與「土著」活動 • 起源─觀眾對外來工作的人比對展示的建築物本身更有興趣 • 首次正式設立了「土著村」─1889 年巴黎再次舉辦萬國博覽會時 • 「職業性土著」─以「土著村」為家,並照表定時在觀眾面前演出他們的生活、儀式和示範工藝品製作 • 1903年大阪的『人類館事件』─採取進化論的概念展出不同種族─當時引起中國人、琉球人和朝鮮人等激烈的抗議

  29. 雙向影響 • 雙向互動─遊客和觀眾到會場觀看被展出的原住民,原住民也在參與活動的被看過程中,觀看和感受他們所處的「異己」社會 • 感知訊息和主動建構社會關係的主體展示─被觀看的原住民和觀眾(觀看的人)

  30. 真人展出─優缺點 • 優點─原住民接觸體驗外在世界的場域 • 缺點─觀看現代化技術與文明社會的壯觀場景,讓原住民改變觀念並放棄反抗;剝奪了被展出者的生活和行動空間,強烈烈反映展示者與被展示者之間的掌控和馴服關係

  31. 真人活動的轉變 強調娛樂性與非生活性的族群工藝示範和歌舞表演 1935 年台灣博覽會的原住民表演

  32. 結論 • 進步發展和歡樂的表象之下,夾雜著複雜矛盾的意識型態和不平衡的權力關係 • 台灣原住民的「原始」、「落後」意象,在不同的博覽會脈絡,可以變化為不同層次的對比聯想 • 區辨形成的「他者」意象,投射轉換為進化、現代化、教化、或同化(殖民) • 現代工業社會的休閒 • 和消費機制,可以滿足中產階級獵奇探異,變換日常生活經驗的慾望

  33. Foucault • 在Discipline and Punish(p29),傅柯說: • 如果說靈魂是一個錯覺或一個意識型態的效果,那就錯了。恰恰相反,靈魂存在,它有一個實體。藉著一種權力的運作,它永恆不斷地在人身上及內部中製造出來,在被懲罰者的身上,或者,更整體地說,在那些被監視、被訓練、被矯正的人、還有瘋人、家庭與學校中的小孩、被殖民者(the colonized)、以及那些卡在機器中一輩子要受人監督的人身上。(Foucault 1977: 29)

  34. Foucault • 在Ann Laura Stoler的Race and the Education of Desire第75頁,傅柯說: • 我認為,在十六世紀末,人們可以觀察到在西方的法律政治結構有著一個返歸效應(return effect),它是一個殖民實踐的返歸。我們不應該忘記,殖民(colonization)伴隨著它的技術與法律、政治的武器將歐洲的模式轉渡到其它大陸,然而,這個殖民對西方的權力機制、機構組織、與權力技術來說有一個返歸效應。一整套的殖民模式被人[從殖民地]帶回西方,這些模式使得西方得以在殖民中往來交通,一個內在的殖民(internal colonialism)。(Stoler 1995: 75)

  35. Mitchell • Mitchell說:全景敞視建築(panopticon)是一個殖民發明。它的原則是在歐洲與鄂圖曼帝國的殖民邊境中設計發展出來的。絕大多數全景敞視建築的具體例證並不是蓋在歐洲,而是蓋在像殖民地印度這樣的地方。」(Mitchell 1988: 35)如果Mitchell的說法是對的話,連全景敞視建築這麼一個最能代表傅柯心目中規訓是什麼的權力機制都是一種殖民產物,那麼,規訓與殖民這二者間的連結可能比目前人們所想像的都來得根深蒂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