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 西方经济学 》 专题三 生产成本理论

知识点详解. 《 西方经济学 》 专题三 生产成本理论. 一、生产理论中的基础知识 (一)生产 生产 是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 生产要素 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二) 生产要素 1、类型:劳动( L)、 土地( N)、 资本( K) 企业家才能( E) 2、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 在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被调整,称之为 可变要素投入 ;还有部分生产要素生产者无法对它们进行数量调整,称之为 不变要素投入 。 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的要素投入。

drago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西方经济学 》 专题三 生产成本理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知识点详解 《西方经济学》 专题三 生产成本理论

  2. 一、生产理论中的基础知识 (一)生产 生产是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生产要素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 (二)生产要素 1、类型:劳动(L)、土地(N)、资本(K) 企业家才能(E) 2、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 在短期内,部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可以被调整,称之为可变要素投入;还有部分生产要素生产者无法对它们进行数量调整,称之为不变要素投入。 在长期内,生产者可以调整所有的要素投入。 微观经济学中,通常用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L)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L,K)来考察长期生产理论。

  3. (三)生产函数 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产品)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L、K、E、N) 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 Q=f(L、K) 长期生产函数: Q=f(L、K) 短期生产函数: Q=f(L) (四)短期和长期 在微观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涉及到不同长度的调节产品供给量的时间周期。 1、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期间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4. 2、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 3、特短期: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任何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只能够通过调整存货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4、特长期:生产者在这一时期内不仅能够调整一切生产要素,而且生产技术也会发生变化。 (五)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TP: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TP = AP*L 2、平均产量AP: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AP = TP/L 3、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MP = TP/L = dTP/ dL

  5. P TPL O L TP=f(L、K)= f(L) 短期总产量曲线

  6. Q 总产量最大 D TPL C 平均产量最大 B 边际产量最大 L O 短期总产量曲线上的特殊点 问题:如何从 TP 曲线图解求出 AP、MP 曲线?

  7. P D C TPL B L AP MP APL L O MPL 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求取

  8. TP、AP和MP三者关系总和 MP、AP与TP三线均: 先递增、到一定程度后分别递减 MP与TP之间关系: MP>0 TP MP=0 TP最高 MP<0 TP  MP  OA向上 MP  AC向下 A为拐点 MP与AP之间关系: MP>AP AP MP=AP AP最高 MP<AP AP 

  9. APMP MP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追加一种生产要素,该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最初可能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就必出现递减的趋势 如图:

  10. AP MP D C A TPL B APL O L MPL Ⅱ Ⅲ Ⅰ 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特征: Ⅰ:MP>AP>0 Ⅱ:AP>MP>0 Ⅲ:AP>0>MP 讨论: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

  11.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Ⅰ:OC,AP  、TP  A点达AP最大 Ⅱ:CD, AP  、TP  D点达TP最大 Ⅲ:D后, TP  故生产合理区域为Ⅱ

  12. 四、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一)边际产量分析法: 将所有的投资都用在的生产要素上;并使每一块钱用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上的边际产出相等。 其数学公式为: PK * QK + PL * QL = M (1) MPK MPL ----- = ----- = MPm (2) PK PL 注:与消费者均衡中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 Px * Qx+ Py* Qy = M (1) MUx MUy ----- = ----- = MUm (2) Px Py

  13. K K Y商品 (I) Q Q L L x商品 (二)等产量分析法 1、等产量线Q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线上任何一点,L、K组合不同, 但产量却相同。 • 减少K,增加L;或减少L,增加K。产量保持不变。 • 注:与无差异曲线的比较

  14. K Q4 Q1 Q2 Q3 L 等产量线的特征: a)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b)等产量线凸向原点。斜率是负的,因为边际替代率递减。 c)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产量水平,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 产量线代表的产量水平越 高,因为高位的等产量线 的生产要素组合量大。 d)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否则等产量线的定义会和 它的上一特征发生矛盾。

  15. K K Y商品 L L X商品 2、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 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K,L)的最大组合的线。 M=PL· QL+ PK· QK 上式也可写为: QK=M/PK-(PL/PK)· QK • 成本增加, • 向右上方移动; • 成本减少, 向左下方移动。 注:与消费预算线比较。

  16. K E K Q K B B C C L E E N N Q3 Q2 Q2 D D Q1 L L A A M M 3、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 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 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 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 条相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 就实现了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注:与消费者均衡比较。 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17. 4、生产扩张线 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 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 素最适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 起,就得出生产扩张线。 五、两种生产要素L、K的连续同比例增加投入 1、规模经济 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按同样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起初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 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18. Q a b c O L、K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a.规模收益递增 : • 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 小于产出扩大规模。 b.规模收益不变---- 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等于产出扩大规模。 c.规模收益递减---- 生产要素扩大规模 大于产出扩大规模。

  19.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内在不经济是指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或者收益的减少。 外在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时,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外在不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时,使得个别厂商的产量与收益减少。 3、适度规模 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确定适度规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本行业的技术特点;(2)市场条件; (3)自然资源状况。

  20. 原因:工厂规模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会因管理复杂,效率下降;因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困难,使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原因:工厂规模扩大到了一定程度,会因管理复杂,效率下降;因增加生产要素供给和产品销售困难,使生产要素价格与销售费用增加; 原因:可以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 备、可以实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 高管理效率、可以对副产品进行综 合加工、在生产要素购买、产 品销售方面更加有利。 原因:行业规模过大:1.厂商 之间互相争购原料和劳动力,从 而导致要素价格上升,成本的增 加。2.会加重环境污染,交通 紧张。 原因:行业规模的扩大可以 设立专业技术学校;建立共同的服务组织;建立较便利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在行业内部实行更好的专业化协作。

  21. 六、经济学的成本概念 (一)成本的概念 1、机会成本(生产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的价值,它是衡量成本的最佳方法。是经理人员必须考虑的。 机会成本既包括显性成本,又包括隐性成本。在做决策时,既要考虑显性成本,又要考虑隐性成本。 2、显性成本:厂商会计帐上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费用,包括支付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和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以及借入资本支付的利息。 3、隐含成本:指厂商自己提供的资源所必须支付的费用,包括(a)作为成本项目记入帐上的厂房、机器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b)厂商的所有主自己投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薪金。

  22. 从会计的计算方法看,后一项被作为正常利润。从经济学分析来看,应该是成本,因为它是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家才能的报酬。从会计的计算方法看,后一项被作为正常利润。从经济学分析来看,应该是成本,因为它是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4、会计成本:企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 (二)成本、利润和收益的关系 生产成本(机会成本)= 显性成本 + 隐性成本 成本(经济成本)+利润=收益 成本(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收益-会计成本=会计利润 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利润 管理经济学关心的是机会成本和经济利润。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正常利润的最大化。如果正常利润为正,但经济利润为负,也不值得经营下去。

  23. 总 成 本 总不变成本(SFC) (STC) 总可变成本(SVC) 短 期成 本(SC) 平均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SAFC) (SAC) 平均可变成本(SAVC) 边际成本(SMC) 总 成 本(LTC) 长 期成 本(LC) 平均成本(LAC) 边际成本(LMC) 七、短期成本分析

  24. TC C VC FC Q (一) TC、 FC和VC的关系 总成本TC是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和,其形状与可变成本曲线一样,它只不过是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平行移动一段相当于FC大小的距离,即总成本曲线与可变成本曲线在任一产量上的垂直距离等于固定成本FC,但FC不影响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因此固定成本的大小与总成本曲线的形状无关,而只与总成本曲线的位置有关。 总成本曲线也是产量的函数,其形状也取决于可变投入要素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也即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一点与可变成本曲线是一致的,总成本的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相同。

  25. (二)AC、AVC和AFC的关系 由于平均成本(AC)由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而形成。因而AC的变动规律也是由AFC与AVC决定的。AC曲线开头的决定因素与AVC曲线相同。AC曲线的位置在AVC曲线之上,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为AFC。 由于AFC随产量增大而递减,因此,AC曲线与AVC曲线垂直距离也随产量增大而渐趋缩小。 AC曲线的最低点与AVC曲线的最低点不在同一条垂 C AC AVC AFC Q 直线上,前者在后者之后,这是因为AC=AVC+AFC,AFC是单调递减的,AVC从最低点转而上升,当其增量少于AFC的减少量时,AC仍是呈下降趋势,只有当产量等于某一水平时,AVC的增量正好等于AFC的减少量,这时AC才达到最低点。

  26. C MC AC AVC Q (三)MC与AC、AVC的关系 由于边际成本递增规律的作用,MC曲线和AVC曲线、AC曲线都是U型的。开始,AVC随着MC的下降而下降, AVC在MC之上,AVC>MC,且相距越来越远。而后MC的由下降转而上升,但仍未到平均成本,AVC仍在MC之上,仍然是AVC>MC,只是相距开始缩小。随着AVC的继续下降和MC的继续上升,AVC和MC相交, MC=AVC。在此点之后,AVC也由下降转而上升,同时,AVC转而在MC之下, AVC一直递增,AVC<MC。 既然MC曲线与AVC曲线的交点在AVC曲线的最低点上,那么十分明显,MC曲线与AC曲线的交点也必定位于AC曲线的最低点上。因为AC曲线形状的决定因素与AVC曲线相同,AC曲线只是在AVC曲线上加上AFC。

  27. (四)“收支相抵”点与“停止营业”点 SMC与AVC相交于AVC的最低点N。在N点上,SMC=AVC。在N点之左, AVC在SMC之上, AVC一直递减, AVC>SMC。在N点之右, AVC在SMC之下, AVC一直递增AVC<SMC。 同样,SMC与SAC相交于SAC的最低点M。在M点上,SMC=SAC。在M点之左, SAC在SMC之上, SAC一直递减SAC>SMC。在M点之右, SAC在SMC之下, SAC一直递增, SAC<SMC。 SMC与SAC相交的M点,称为收支相抵点。这时价格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即:P = SMC = SAC,生产者的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在内)与收益相等。 SMC与AVC相交的N点,称为停止营业点。即在这一点上,价格

  28. 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平均固定成本。如低于这一点,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则生产者无论如何也不生产了。只能弥补平均可变成本,这时所损失的是不生产也要支付的平均固定成本。如低于这一点,不能弥补可变成本,则生产者无论如何也不生产了。 八、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LTC 在长期中也就没有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以调整的,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 长期总成本曲线LTC与可变成本曲线VC的形状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VC曲线形状是由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率 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而在长期,由于所有投入要素都是可变的,因此,这里面对应的不是要素边际收益率问题而是要素的规模报酬问题,LTS曲线是由规模报酬先递增后递减决定的。

  29.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由无数条短期成本曲线的切线相连而成的。这是因为,若厂商可任意选择生产规模,那么,对于某个事先确定的产量水平,厂商是要计算各种可供选择的工厂规模上的生产总成本,并选择总成本最小的那个规模。 厂商可用三种不同规模来生产同一产量OQ1,但选择规模STC1时总成本最低,S点位于LTC曲线上,是STC和LTC的切点。从图形可见,若产量为Q2,则应选择 STC2的生产规模,若产量为Q3,则应选择STC3的生产规模,所以,LTC是一系列最低成本点的轨迹,它是由无数条STC的切线连结而成的,正因为如此,LTC又被称为是STC的包络线。

  30. C SAC1 SAC2 SAC3 Q1 Q2 Q3 Q C SAC1 SAC2 SAC5 SAC3 SAC4 LAC Q (二)长期平均成本LAC 1、构成:LAC反映了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成本水平的变化趋势。在每一个规模上,都有一个SAC。所以,LAC可以看作是由与每一个规模对应的SAC连接形成的。 例如,某企业面临3种可能的规模,短期与长期成本曲线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从理论上讲,企业可以有无数个规模可供选择,LAC曲线是SAC曲线的外包络线。即LAC与每一条SAC相切,全部SAC位于LAC的上方。

  31. 2、LAC与SAC的关系 LAC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与SAC相同。 但LAC与SAC也有区别,这就在于LAC无论在下降时还是上升时都比较平坦,这说明在长期中平均成本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都变动较慢。这是由于在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可以随时调整,从规模收益递增到规模收益递减有一个较长的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而在短期中,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很短,甚至没有。 应用:LAC是一种“规划线”,用来指导企业的长期 决策,即规模决策。一旦规模确定,企业在短期内只能在既定的规模上组织生产。因此要特别慎重。

  32. (三)长期边际成本LMC 1、LMC也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但它也比SMC要平坦。 2、LMC与LAC的关系: 和SMC与SAC的关系一样,即在LAC下降时,LMC小于LAC,在LAC上升时,LMC大于LAC,在LAC的最低点,LMC等于LAC。 3、LMC与SMC的关系: LMC不是SMC的包络线,这两条曲线相交而不是相切。如图中,在产量为Q1时,LMC和SMC1在A‘点相交,在交点的垂直上方,正好是LAC和SAC1的切点A点。因为,LMC是LTC上每一点的斜率的轨迹,LTC和STC在产量为Q1时相切,在切点,两条曲线的斜率相等,因而在垂直下方,LMC和SMC1相交。

  33. 九、利润最大化 1、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TR:是指生产者销售产品所带来的总的收入,它是利润和成本之和。 AR:是指厂商销售单位产品所获的收入。 MR:是指当生产者产品销售数量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 三者的计算公式为: TR=PQ=AR*Q; AR=TR/Q MRn=TRn-TRn-1 或 MR=ΔTR/ΔQ 或 MR=dTR/dQ 2、利润 (1)定义:厂商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π=TR-TC (2)区分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正常利润:是总成本中“隐成本”的一部分。

  34. 经济利润:即“超额利润”,也可叫“垄断利润”。 3、利润最大化原则 只有当生产者的产量使MC=MR时,生产者便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原因:当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时,如果出现MR>MC,说明企业最后一单位产品赚取了超额利润,那么企业如果增加产出,会进一步增加超额利润,因此在MR>MC 时,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应当增加产出; 当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时,如果MR<MC,说明企业最后一单位产品带来了亏损,通俗一点讲,企业生产最后一单位产品是亏本的,企业如果减少产出,亏损将下降,利润将增加,因此在MR<MC时,企业为了增加利润会减少产出; 当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时,如果MC=MR,说明生产者在最后一单位产品上无超额利润,也没有亏损。在这

  35. 时,企业即没有出现亏损,又把该赚取的超额利润均赚到了,这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时,企业即没有出现亏损,又把该赚取的超额利润均赚到了,这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十、计算 1、已知某厂商总成本函数为TC=3000+5Q-Q2,试求: (1)写出TFC、TVC、AFC、AVC、AC和MC的方程式; (2)Q=3时,试求: TFC、TVC、AFC、AVC、AC和MC; (3)Q=50,P=20时,试求:TR、TC和利润或亏损额。 解:已知: TC=3000+5Q-Q2 , 求得:(1)因为TC=TFC+TVC;所以TFC=3000,TVC=5Q-Q2 因为AFC=TFC/Q;所以AFC=3000/Q 因为AVC=TVC/Q;所以AVC=(5Q-Q2)/Q=5-Q 因为AC=TC/Q;所以AC=(3000+5Q-Q2)/Q =3000/Q+5-Q 因为MC=dTC/dQ,所以MC=5-2Q

  36.   (2)又知:Q=3时,   求得:因为 TC=TFC+TVC,所以TFC=3000 所以 TVC=5Q-Q2 =5×3-3×3=6 因为 AFC=TFC/Q;所以AFC=3000/Q=3000/3=1000 因为 AVC=TVC/Q;所以TVC=(5Q-Q2)/Q =5-Q=2   因为 AC=TC/Q;所以AC=(3000+5Q-Q2)/Q =3000/Q+5-Q=1002   因为 MC=dTC/dQ,所以MC=5-2Q=-1   (3)又知Q=50,P=20 求得: TR=Q×P=50×20=1000   TC=3000+5Q-Q2 =750 利润π=TR-TC=1000-750=250 答:(略)

  37. 2、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品种Q,FC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TP=-0.1L3+6L2+12L,试求: (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3)平均可变成本AVC最小(平均产量APL最大)时的产量; (4)假定每人工资为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解:   (1)已知:总产量TP=-0.1L3+6L2+12L 因为:APL=TP/L;所以AP=(-0.1L3+6L2+12L)/L =-0.1L2+6L+12 求平均产量APL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38. dAPL/dL=-0.2L+6=0      L=30 答: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30。   (2)因为:MPL=ΔTP/ΔL=d(-0.1L3+6L2+12L)/dL =-0.3L2+12L+12 求MP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dMPL/dL=-0.6L+12=0      L=20 答: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最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20。   (3)又知:平均变动成本AVC最小,即平均产量APL最大;由(1)问得知平均产量APL最大时雇佣劳动人数为30,则:平均变动成本AVC最小时的产量为:

  39. TP=-0.1L3+6L2+12L    =3060 答:平均变动成本 AVC最小时的产量为3060。   (4)又知工资W=360,价格P=30 根据利润π=TR-TC=P×Q-W×L       =30(-0.1L3+6L2+12L)-360L       =-3L3 +180L2 +360L-360L       =-3L3 +180L2 求利润最大,以L为自变量对上式进行求导,同时令其为零,即: dπ/dL=-9L2+360L=0     9L2=360L     L=40 答:利润最大化时雇佣的劳动人数为4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