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3

信息检索

信息检索. 王金英 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我们需要扫盲吗?. 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它。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缺乏检索能力的人 —— 赫伯特. 绪 论. 一、 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二、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三、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一、为什么学习这门课. 20 年相对 100 万年?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你的脑袋还够用吗? 你的 “ 照相机 ” 还管用吗 ? 知识减肥?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drew-clay
Download Presentation

信息检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信息检索 王金英 图书馆参考咨询部

  2. 我们需要扫盲吗? • 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它。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缺乏检索能力的人 ——赫伯特

  3. 绪 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二、学习文献检索课的意义 三、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4. 一、为什么学习这门课 • 20 年相对 100 万年? •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 你的脑袋还够用吗? • 你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 知识减肥? •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5. 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和弟子们在林荫道上散步。走到一颗树下,亚里士多德若有所思地发了一声感叹:“无书可读啊!”弟子们便问道:“难道图书馆里的书您都读完了?”亚里士多德回答说,早在自己收门徒之前,图书馆里的书就已经全部读完了,连可以搜集到的外国书籍也都已经倒背如流。 同一时期的中国汉代儒生,也是如此。虽然经历过黄帝、炎帝时代和夏、商、周三代,中国文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古籍也很多。但是,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的儒生们手头上却只有寥寥几种种树、占卜的书,以及有关秦人对秦王朝歌功颂德的碑文。于是,他们也只能自己写书,供后人阅读。 20 年相对 100 万年?

  6. 直到 500 多年前,人类“无书可读”的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实践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抱怨无书可读。他重复着前人的老路,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写下了许多科学论著。 然而,进入 20 世纪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海量的知识突然决堤一般向人们袭来,成为工业时代之后最宏伟的人文景观。最近 20 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已经超过自人类产生以来 100 万年生产的信息总和。 几乎在一夜之间,人类面临的就不再是如何拥有更多知识的问题,而是如何消化和利用海量知识的问题了。 20 年相对 100 万年?

  7.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 中国现存的第一张电影海报宣传的是哪部电影? • 劳力士手表齿轮的齿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 中国清朝皇帝头戴的皇冠有几颗 珍珠? • “人类穿的鞋什么时候开始分成左右脚?

  8. 你的脑袋能装多少? •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司的办公室秘书身上。这个秘书非常聪明,记忆力特好,在很多时候,老板都把她当作数据库来使用。有一次,老板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急忙把秘书叫来询问。“这个产品的那个部件,到底是什么花纹?”“某某某“从美国发货到达北京需要多久时间?”“告诉我准确的产品部件型号和规格”。秘书一时想不起,忙说:“不知道,等我查查”。老板一时心急,不禁大发雷霆:“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你的脑袋不是什么都知道吗?!”一向自信满满的秘书,顿时产生了一种严重的挫折感。

  9. 你的脑袋还够用吗? • 这些人真的是脑袋不够用了吗? • 我们人类的脑容量究竟有多大? • 我们的大脑到底能够储存多少信息? 人的脑袋,似乎真的不够用了!

  10.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著名学者钱钟书有着“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其实,不止钱钟书先生,中国自古以来,就从不缺少以博雅为高的文人学者。远者,如韦编三绝的孔子、《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著名宰相王安石、大文人苏轼等等。

  11.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据《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载,益州张松初见杨修,杨修出示《孟德新书》,以夸曹丞相大才。张松看了一遍,说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曹操“盗窃以为己能”,于是从头至尾背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说,“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 又据说,王安石在一次与下属官员闲聊时,听到其中一个官员话里的偏僻典故有些错误,于是脸色有点忿然,说:“尔辈坐不读书!”

  12.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近代以来,拥有“照相机”式记忆的大人物也不少,如林纾、梁启超、康有为等等,无不如此。

  13. 在青年时代,陈寅恪就感叹中国“无书可读”。于是,陈氏负笈西渡,遍游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几年后归国,又再一次感叹世界“无书可读”。在陈氏的大作《柳如是别传》中,他引用了经、史、子、集以及散落于各处的野史传说书籍多种,又结合了政治史、经济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论据,对明末清初的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记忆力之惊人,恐怕也只有钱钟书等极少数人可以媲美。在青年时代,陈寅恪就感叹中国“无书可读”。于是,陈氏负笈西渡,遍游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几年后归国,又再一次感叹世界“无书可读”。在陈氏的大作《柳如是别传》中,他引用了经、史、子、集以及散落于各处的野史传说书籍多种,又结合了政治史、经济史、世界史、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论据,对明末清初的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记忆力之惊人,恐怕也只有钱钟书等极少数人可以媲美。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14. 在惊叹这些著名文人、学者难以企及的“照相机”记忆力之余,我们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尽管拥有着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和这样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却更多地产生于文学、史学、考据、经学、伦理学等领域,而不是在思想领域,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领域了。在惊叹这些著名文人、学者难以企及的“照相机”记忆力之余,我们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尽管拥有着这样惊人的记忆力和这样渊博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学术成果却更多地产生于文学、史学、考据、经学、伦理学等领域,而不是在思想领域,更不用说自然科学领域了。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15. 钱钟书的“照相机”还管用吗? • 中国之所以长期停留在中世纪,而没有产生“文艺复兴”,没有催生出“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一直得不到飞速的发展,与这样一种读书方式和文化风气不能说是没有一点关联的。就像宋代文人,读书极多,文化极高,议论起来口沫横飞,排山倒海,但是到敌人兴兵犯境的时候,却拿不出一点应对之策,最终国家不免亡于异族之手。我们承认,他们这些人在文学、史学、考据等方面,以及文化创建等等方面是一流的,不可取代的。

  16. 脑袋不够用了怎么办 ? • 也许更大的问题并不在于人类的脑袋能不能够储存人类生产的全部知识。最大的问题是——就算能够全部储存,又有这个必要吗? 历史不需要“两脚书橱”!

  17. 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想找一个助手,却总是找不着。爱因斯坦问他判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迪生把一张写满问题的纸条递了过来。“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完一个问题,便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依然自问自答,“这得翻一翻金属学手册”。读完之后,爱因斯坦幽默地对爱迪生说道:“看来,我也不能做你的助手。我落选了!”据说,大发明家爱迪生想找一个助手,却总是找不着。爱因斯坦问他判定应征者合格或不合格的标准是什么,爱迪生把一张写满问题的纸条递了过来。“从纽约到芝加哥有多少英里?”爱因斯坦读完一个问题,便说:“这需要查一下铁路指南”。“不锈钢是用什么做成的?”爱因斯坦依然自问自答,“这得翻一翻金属学手册”。读完之后,爱因斯坦幽默地对爱迪生说道:“看来,我也不能做你的助手。我落选了!”

  18. 有一次,爱因斯坦出外散步,一边思考问题,不小心走迷了路。于是,他在公路旁用公用电话给电话局打了一个电话:“喂,我是爱因斯坦。我迷了路,不知道怎么走回家,也不记得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您能告诉我吗?”有一次,爱因斯坦出外散步,一边思考问题,不小心走迷了路。于是,他在公路旁用公用电话给电话局打了一个电话:“喂,我是爱因斯坦。我迷了路,不知道怎么走回家,也不记得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您能告诉我吗?” • 另一次,朋友向爱因斯坦要他家的电话号码。爱因斯坦说了一声“可以”,便开始翻出电话黄页查找。朋友大吃一惊,说:“难道你连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都不记得?”爱因斯坦却回答道:“我为什么要费脑筋去记这么容易就可以在黄页上找到的东西呢?”

  19. 有一天,爱因斯坦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突然忘记了一个数学公式。他非常自然地对同学们说:“等我到图书馆查到这个数学公式之后,我会在下一堂课告诉你们”。然后,爱因斯坦跳过这一段,继续讲课。有一天,爱因斯坦在给学生们上课时突然忘记了一个数学公式。他非常自然地对同学们说:“等我到图书馆查到这个数学公式之后,我会在下一堂课告诉你们”。然后,爱因斯坦跳过这一段,继续讲课。

  20. 据说,钱钟书先生在一次访问美国时,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他对记者说,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据说,钱钟书先生在一次访问美国时,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他对记者说,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21. 中国秦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之所以得到保存,据说是因为一位名叫伏生的老人能够把那些书全部背下来。中国秦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之所以得到保存,据说是因为一位名叫伏生的老人能够把那些书全部背下来。 • 当人类进入 21 世纪的信息社会,已经掌握了比印刷术更方便、更快捷、储存量更大的信息储存与传播的技术——电脑和网络,利用人脑储存知识的“伏生”们已经圆满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可以彻底地告别历史了。

  22. 如何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我需要的知识? 脑袋不够用了怎么办 ? 我们被信息的海洋包围着, 但是却被知识饿死了! 帮助学生应对信息超载 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 帮助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23.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 • 在中国,“万事通”和“包打听”谁比谁强的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争议。我们在这里的讨论,并不是说“万事通”真的不如“包打听”,而只是想要说明一个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包打听”比“万事通”更能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变化,并相应地做出策略上的调整。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包打听”完全有可能比“万事通”更容易、更快捷地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4.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 • 人积累了很多知识当然好,但是知识并不意味着智慧!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要看他是否能够通过无限的探索和发现创造价值,而不是先期拥有多少知识。

  25.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 • 归根结底,人们所能掌握的信息终归是有限的,但是与此相对,人们取得知识的途径却是多样的。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几乎无限制地增加了获取知识的可能性。 “包打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从历史舞台的配角、小丑一跃成为主角之一,可以与“万事通”同台竞技了。

  26. “万事通”不如“包打听” ? •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说,知识的积累往往是在探索中完成的,如果以前积累的知识成为你创造价值的累赘,就应该抛弃 。

  27. 知 识 减 肥 • 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出现了永远消化不完的知识,读不完的信息,我们的知识不是不够用,而是太多了。臃肿的知识储存使我们的脑袋“内存”不能够灵活调用,致使人脑这台天生的“计算机”运行起来变得异常缓慢和迟钝。人们需要只记忆最有用的知识来解放大脑,只有我们暂时遗忘掉无用的知识,把它们抛到无意识的最深处,才可以接受新的有用知识,扩充我们的认知能力。

  28. 在国际影星、武术大师李小龙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练习空手道和泰拳的学生问李小龙,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领悟到截拳道的武学真谛,练习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李小龙拿出两个水杯,全部倒满了水,然后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样才能把左边杯里的水,注入右边的杯子里”。学生想了半天,说:“这是不可能的”。李小龙微微一笑,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然后再将左边杯子里的水注入右边杯子里,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一种新的武术,就必须把你脑子里的武学知识全部抛弃掉”。在国际影星、武术大师李小龙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原本练习空手道和泰拳的学生问李小龙,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领悟到截拳道的武学真谛,练习的时候总感觉不对劲。李小龙拿出两个水杯,全部倒满了水,然后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样才能把左边杯里的水,注入右边的杯子里”。学生想了半天,说:“这是不可能的”。李小龙微微一笑,把右边杯子里的水全部倒掉,然后再将左边杯子里的水注入右边杯子里,说:“很简单,我们只需要把左边杯子里的水倒掉就可以了。你要学习、理解和运用一种新的武术,就必须把你脑子里的武学知识全部抛弃掉”。

  29. 研究机构在对世界 10 家跨国公司进行调查后发现,人们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远远超过他们的分析能力,大大妨碍了决策效率,甚至导致决策失误,或者难以作出最佳决策。有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美国公司在收集信息方面花费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

  30. “知识减肥”概念,还涉及到一个知识运用的效率问题。宋朝有一个学禅的人,向大禅师和尚宗杲请教“禅”的真义。宗杲答了一句:“弄一车兵器,不是杀人手段。我有寸铁,便可杀人”。这句名言说得很漂亮,甚至连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欣赏。在后世人编的《朱子语类》里,就曾记载朱熹引用这句名言,并对之加以发挥,以教导学生抛弃无用的知识,直达有用知识的彼岸,掌握最有效的学识能力,成就真正的学问。

  31.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 这就意味着,“知识减肥”已经不仅是一种时代的风尚,抑或是一种人们寻找、容纳和获取有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演变成了时代发展对人类能力的强烈要求。

  32. 文献检索课 是一门培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方法课。 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减肥利器 • 什么是信息素养? •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很多实用、经典的文献资料查找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遍应用,传统文献检索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如何在现代信息环境下,适时、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素养---信息素养。

  33. 一、为什么学习这门课: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意识: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吸收能力以及对开发利用信息知识的主动性。 信息道德: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包括: 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尊重知识产权;抵制违法信息及信息行为;学会在信息活动中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 • 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 能够有效地去获取信息 • 能够正确地评价和利用所需的信息

  34. 在希腊神话中,准备杀死迷宫中吃人牛怪的英雄忒修斯,在面对迷宫时也不知所措。他曾经以为,自己在杀死牛怪之后,必定也被困死在牛怪藏身的迷宫之中。但是幸好,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了一种走出迷宫的方法,那就是拿着一个线团,在进入迷宫时放出长长的线,待杀死牛怪之后,再循着这根长长的线走出迷宫。通过这个方法,忒修斯终于在杀死牛怪之后没有被困死,而是英姿勃发地走出了被牛怪精心设计的迷宫。在希腊神话中,准备杀死迷宫中吃人牛怪的英雄忒修斯,在面对迷宫时也不知所措。他曾经以为,自己在杀死牛怪之后,必定也被困死在牛怪藏身的迷宫之中。但是幸好,在一位公主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了一种走出迷宫的方法,那就是拿着一个线团,在进入迷宫时放出长长的线,待杀死牛怪之后,再循着这根长长的线走出迷宫。通过这个方法,忒修斯终于在杀死牛怪之后没有被困死,而是英姿勃发地走出了被牛怪精心设计的迷宫。 走出知识迷宫

  35. 我们从忒修斯的故事中想到,人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也许需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线索,而这个线索又往往是可以自己制造和发现的,就像忒修斯用线团放出长线一样。我们从忒修斯的故事中想到,人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也许需要的只是一条小小的线索,而这个线索又往往是可以自己制造和发现的,就像忒修斯用线团放出长线一样。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个道理就显得非常简单了。一个初次进入图书馆的人,总会对成千上万的图书望洋兴叹。但是,当他学会使用目录索引,一切知识就向他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目录索引,就是引导我们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的知识迷宫的忒修斯线团。 不独知识如此。人的生活和经历,也像是一个一个的迷宫,只要找到那个小小的线索,就可以找到出路,解决问题。但是,社会生活往往没有目录索引,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迷宫的。 走出知识迷宫

  36. 二. 学习信息检索的意义* • 1.促进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 信息检索就像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掌握并有效利用它,便能获得和利用人类的精神财富,并使其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并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7. 2.有利于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成功率2.有利于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成功率 • 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继承前人的知识后有所发明、有所创新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把前人认识事物的终点作为继承探索的起点。

  38. 2.有利于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成功率2.有利于减少课题的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成功率 • 任何人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学术活动,或开始做一项新的科研工作,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有关文献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摸清国内外是否有人做过或者正在做同样的工作,取得了一些什么成果,尚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借鉴、改进和部署自己的工作。只有这样方能做到胸中有数,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否则容易造成重复劳动,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9. 例如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检索和利用国外的情报资料,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的投资为40亿美元,仅为国外同类投资的50%。例如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由于检索和利用国外的情报资料,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的投资为40亿美元,仅为国外同类投资的50%。 • 又如,我国葛洲坝工程二江电站出线方案,由于情报人员及时搜集、查阅、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情报资料,提出高压架线路方案,该方案被采纳后,仅投资一项就节约了400万元。

  40. 3.有助于节约时间、提高科研效率 • 据美国和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统计,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中所花的时间为,试验研究占32.1%,计划、思考占7.7%,数据处理占9.3%,查找情报资料占50.9%,如果熟悉文献检索方法,就能大大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从而加快科研速度,早出科研成果。

  41. “汪克尔”转子发动机是德国人发明的,日本此项开展研究的时间比德国晚l0年,但由于日本政府和有关公司全力以赴搜集、检索德国这方面的情报,结果使得日本装有这种发动机的小汽车先于德国10年投入市场,前后共计为日本赢得了20年的时间。“汪克尔”转子发动机是德国人发明的,日本此项开展研究的时间比德国晚l0年,但由于日本政府和有关公司全力以赴搜集、检索德国这方面的情报,结果使得日本装有这种发动机的小汽车先于德国10年投入市场,前后共计为日本赢得了20年的时间。

  42. 4.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 在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者不仅要有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有善于收集、加工、处理和应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信息素养之一,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说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它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在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掌握了索取知识的门径,使自己在接受新教育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加顺利。

  43. 终身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 • 要学习,就要会学习,不会学习,等于没学习。这就是说,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知识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正如有人所说“知识是可以被遗忘的,但能力却不会被丢弃,它将伴随你的终生。”

  44. 三. 文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专业课给予了具体的专业知识,是授人以鱼,是从事科技工作的根本。而文检课则是传授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是授人以渔的方法课,教给我们受用一生的技能。

  45. 课程目录 • 第一章: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 • 第二章: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 第三章:网络信息检索 • 第四章:本馆信息资源的检索

  46. 第一章 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工具书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传统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

  47. 第一节: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知识与文献 三、信息的特征 四、信息源的分类

  48. 一、信息的涵义 I 经济学 信息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的有效数据。 心理学 信息是存在于意识以外的事物,它存在于自然界、印刷品、硬盘及空气之中。 新闻学 对事物运动状态的陈述,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特征传输。 哲学 能被其他事物感知的,表征该事物特征的信号内容即为该事物向其他事物所传递的信息。

  49. 信息的涵义 II 在信息论理论角度,将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Uncertainty)的东西,信宿未收到消息前并不明确信源将发出什么消息,只有在收到消息后才能消除信源的不确定性。 信息的定义多元化的成因 1、信息本身的复杂性,信息是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物。 2、信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许多分支学科仍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并不明确。 3、人们出于不同的研究和使用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对信息概念作出不同的解释。 本体论 认识论

  50. 二、信息、知识、文献* •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