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 十 ) 人文与社会学院. 第十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演变. 一、饮食 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西餐、汽水、啤酒、葡萄酒、面包、咖啡、纸烟 二、服饰 清末民初,学生装、西服开始流行 “ 旗袍 ” 也开始在汉族妇女中流行. 旗 袍. 三、居室 西洋建筑传入 :花园式住宅 、高楼大厦 、教堂多哥特式建筑 四、行止 近代化的马路 、铁路、轮船 1877 年,上海引进日本的人力车 1903 年,上海开始引进汽车 1904 年,天津引进电车 邮政、电报和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津浦路(济南)火车站.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 (十) 人文与社会学院

  2. 第十章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演变 一、饮食 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 :西餐、汽水、啤酒、葡萄酒、面包、咖啡、纸烟 二、服饰 清末民初,学生装、西服开始流行 “旗袍”也开始在汉族妇女中流行

  4. 旗 袍

  5. 三、居室 西洋建筑传入 :花园式住宅 、高楼大厦 、教堂多哥特式建筑 四、行止 近代化的马路 、铁路、轮船 1877年,上海引进日本的人力车 1903年,上海开始引进汽车 1904年,天津引进电车 邮政、电报和电话传入中国

  6. 民国初年津浦路(济南)火车站

  7. 人力车

  8. 第二节 精神生活的嬗替 一、日益西化的公众娱乐活动 1、传统娱乐的形式与特点 (1)传统的娱乐形式 游戏型:“斗蟋蟀” 游艺:“七巧板”、“益智图”等 节日型:“武会”、“过会”、“竞龙舟”、“赛神会”等 康健型:“冰嬉”、“武术”、“空钟”等 文化型:戏曲 、“对诗”、“填词”、“灯谜”等 (2)传统娱乐的特点 “重文轻艺” 、重教化轻娱乐 、风格上主静

  9. 端午节赛神会

  10. 花样滑冰图

  11. 2、近代新式娱乐的发展 (1)科学文化的娱乐形式 话剧、电影 (2)新式体育运动娱乐 1902年,第一个“足球会”在上海成立 1898年 ,篮球运动传入中国

  12. 二、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1、神祇信仰 由人创造并制约人的“鬼神”有三大类层: 自然神、社会神、人鬼神 2、鬼神观念与生活 祭祀鬼神、敬奉神灵

  13. 三、礼俗与节日 1、新旧共存的礼俗 (1)稍有变化的诞生礼俗 诞生礼是人生的开端礼,它包括接生、洗三、满月、百日、周岁等一系列仪礼 。 (2)新旧并举的婚姻习俗 我国古代汉族人民的结婚礼俗,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 辛亥革命前夕,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一些通商口岸出现一种以“文明结婚”为特点的新式婚制 。

  14. (3)新旧相争的丧葬习俗 传统:厚葬久丧、礼仪繁琐 在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一些变革丧葬礼俗的现象 2、千姿百态的节日 节日活动,有从繁到简的趋势。

  15. 第三节 社会交往 一、西方社交方式的传播 二、民间社交种类 打招呼、拜亲访友、宴会、茶会、舞会

  16. 第四节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机构 二、灾荒与荒政 1、持续不绝的灾荒 近代灾荒种类繁多,包括水、旱、风、虫、雹、霜、潮、碱等,但尤以水旱灾为甚。 2、荒政 (1)灾前预防措施:重农事、治河政、建仓储 (2)临灾救治措施蠲缓、放赈、养恤

  17. 三、社会救济 清朝时期,国家举办的恤贫事项有: 在京师设立棲流所,收养孤老,安置贫病流民, 各省都设立养济院,并规定有常设名额及经费。 地方:社仓、义学、清节堂、埋葬局、平糶局、 施粥厂等 北洋政府时期,社会救济除救灾外,主要为游民习艺所和慈善团体机关所举办的救贫工作。

  18. 四、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 1、社会保险 1805年,英国保险商在广州成立了经营水火保险的广州保险会社(亦称“谏当保安行”)——外国在中国运输的第一家保险机构。 1865年5月25日,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上海华商义和保险行成立,经营船货业务。 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传统的社会救助型向现代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混合型过渡。 2、社会福利 育婴堂和养济院

  19. 五、清末社会福利观念的变化 清末以前:“重养轻教”的救济方式 近代:“教养并重”的救济方式

  20. 第五节 妇女地位的变化 一、妇女的社会地位 1、妇女法律地位 封建社会中,妇女在法律上往往只被视为家长私有财产的特殊部分,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清代法律有限认定女性独立行为能力 太平天国提倡男女平等。

  21. 2、妇女经济地位 封建时代,妇女没有财产权,没有继承权,更无财产支配权。 随着近代都市社会的形成,女性群体作为一种可观的劳动力资源被纳入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参与劳动交换。

  22. 3、妇女政治地位 封建时代妇女没有发言权,没有参政权,更谈不上什么政治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以各种形式参加了反清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后,妇女却被排除在参议院之外 ,女性实际上被剥夺了参政权

  23. 4、妇女教育地位 封建时代,妇女则被排斥于受教育之外 太平天国政权,女子享有与男子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堂章程》颁布后,女学在各地纷纷出现。 民初学制改革,对女子教育原有的两等小学、师范之外,增设了女子中学。

  24. 二、妇女家庭地位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动,妇女的家庭地位不断提高。 1、妇女的婚姻地位 (1)片面的贞操观受到猛烈冲击,离婚再嫁现象日益增多。 (2)婚姻自主及择偶标准的变化。 (3)妇女大胆走出家庭,走上社会。 2、妇女的生育地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