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0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尹笑非. 一、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 —— 吃的社会学意义 . 政治:治大国若烹小鲜 食为政首 礼仪:餐桌规矩 座位 筷子 人际:吃了吗 熟人 开口 吃得开. 语言: 啃、咬、吐、吮、叼、吸、啜、唾、咂 爆炒、清炒、煸炒、小炒、溜炒、生炒、熟炒、干炒、软炒、托炒、老炒、熬炒 Fry 煎 , 炒 , 炸 , 烤 丢了饭碗 吃醋 吃苦 吃亏 吃惊 吃官司 吃黄牌 软硬不吃 吃不了兜着走 酒囊饭袋 小傻瓜 小笨蛋 小辣椒 滋味、消化. 美.

duer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 尹笑非

  2. 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3. 民以食为天——吃的社会学意义 政治:治大国若烹小鲜 食为政首 礼仪:餐桌规矩 座位 筷子 人际:吃了吗 熟人 开口 吃得开

  4. 语言: • 啃、咬、吐、吮、叼、吸、啜、唾、咂 • 爆炒、清炒、煸炒、小炒、溜炒、生炒、熟炒、干炒、软炒、托炒、老炒、熬炒 • Fry 煎, 炒, 炸, 烤 • 丢了饭碗 吃醋 吃苦 吃亏 吃惊 吃官司 吃黄牌 软硬不吃 吃不了兜着走 • 酒囊饭袋 小傻瓜 小笨蛋 小辣椒 • 滋味、消化

  5. • 《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6. •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审美范畴,然其最初亦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调和鼎鼐”是饮食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后被用作治理国家的代称。《说文》:“鼎,调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和”最初源于饮食的调配,所以“和”表现在饮食中,主要便是“调”。饮食通常也称“烹调”,所谓“烹”,只是做熟了,而要想使饮食口味好,则全要靠“调”了。“调”,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方法。

  7. 鱿鱼炒鸡片---游龙戏凤, 鸡蛇同烧---龙凤呈祥, 虾仁炒鸡蛋---花好月圆, 黄瓜炒鸡肝鸭肉---苦凤怜鸾, 菠菜炒番茄---翠柳啼红, 鸡汤炖雀肉---鸠集凤池, 黄花菜焖全菇---美女簪花, 公鸡与母鸡同盘---鸾凤和鸣, 鹅掌炖白蘑菇---雪泥鸿爪,

  8. 中国民俗饮食的一个特点是可食的东西多,用料极其广泛,杂食性强,凡是可食的动植物以及少量无生物都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口腹之物,这在世界上是颇少见的。中国民俗饮食的一个特点是可食的东西多,用料极其广泛,杂食性强,凡是可食的动植物以及少量无生物都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口腹之物,这在世界上是颇少见的。

  9. 中国民俗饮食第二个特点是选料操作上功夫独到,这主要表现在艺术化的烹调方式上。中国民俗饮食第二个特点是选料操作上功夫独到,这主要表现在艺术化的烹调方式上。 中国饮食的制作,传统习惯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在品味时调动人体多方面的感官剌激:视觉、嗅觉、味觉以及第六感官“直觉”。

  10. 煎炸烧煲蒸煮炖烩糖醋凉拌干煸宫保炒

  11. 中国民俗饮食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艺术烹饪的基点上,根据不同的味觉习惯,选料方式,操作方法,色泽搭配,逐渐构成了区域性的食谱程式一一菜系,以及由此而衍化的各种风味饮食、食用惯制。中国民俗饮食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在艺术烹饪的基点上,根据不同的味觉习惯,选料方式,操作方法,色泽搭配,逐渐构成了区域性的食谱程式一一菜系,以及由此而衍化的各种风味饮食、食用惯制。

  12. 区域性菜系 中国大体可分为八大菜系:鲁菜、闽菜、川菜、粤菜、浙菜、苏菜、湘菜、徽菜。 其中又以鲁、川、苏、粤四大菜系最为有名。

  13. 鲁菜 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 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14. 八仙过海闹罗汉 “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15. 苏菜 • 苏菜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 • 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蟹粉狮子头、香菇炖鸡、咕咾肉、松鼠鳜鱼、糖醋排骨、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盐水鸭等。

  16. 川菜 • 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 • 川菜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 • 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宫爆鸡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代表菜肴还有灯影牛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水煮鱼、辣子鸡、担担面等 。

  17. 灯影牛肉 将牛后腿上的犍子肉切成薄片,撒上炒干水分的盐,裹成圆筒形晾干,平铺在钢丝架上,进烘炉烘干,再上蒸笼蒸后取出,切成小片复蒸透。最后下炒锅炒透,加入调料,起锅晾凉,淋上麻油才成。此菜呈半透明状,薄如纸,红艳艳,油光滑,放在灯下可将牛肉片的红影子映在纸上或墙上,好似演灯影戏。

  18. 夫妻肺片 相传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大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

  19. 粤菜 • 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地位仅次于川菜。 •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 • 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龙虎斗、白灼虾 、烤乳猪、盐焗鸡等。

  20. 莲心羹、地黄粥、红豆汤、枸杞子粥、枣粥、莲子粥等等具有食物和药物双重作用的一类民间地方饮食。 “医食同源”、“医食同用”

  21. 冬令进补 • 冬天气温低, 人体代谢相应下降,服用补药补品有利吸收。冬令进补最好先作引补, 即“底补”,通俗地说就是打基础,先可选用黄芪、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在此基础上,再服补药可增加滋补效力。

  22. 二、中国人的服饰文化

  23. 旗袍 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表现出东方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24.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25. 清代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装饰非常繁琐。

  26. 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7. 三四十年代——黄金时代 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28.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是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  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29.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建国之初

  30.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31. 旗袍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时装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女装更加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被冷落的传统旗袍,几乎成为特定环境下的特殊装束。表现在:用作礼仪着装;戏剧、电影中用作回顾服装;饭店中用作礼宾招待服装。因此,这时的旗袍对市场已经起不到影响作用。偶尔能见到一些锦缎、丝绒、盘红扣,甚至精致的镶、滚传统工艺制作的旗袍,很受中、老年人喜爱。

  32. 上海龙凤旗袍制作工艺

  33. 月份牌

  34. 三、中国人的居住文化

  35. 仰韶文化陶屋模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