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钟 强.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血清免疫球蛋白 ( immunglobulin , Ig ) 测定 血清补体测定 细胞免疫检测 感染免疫检测 自身免疫检查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类. Ig 通常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应用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 Ig 分 5 类: IgG 、 IgA 、 IgM 、 IgD 、 IgE 。

dyr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院诊断学教研室 钟 强

  2.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 血清免疫球蛋白(immunglobulin,Ig)测定 • 血清补体测定 • 细胞免疫检测 • 感染免疫检测 • 自身免疫检查 •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 肿瘤标志物检测

  3. 血清免疫球蛋白分类 • Ig通常是指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 应用免疫电泳与超速离心分析可将Ig分5类: IgG、IgA、IgM、 IgD、 IgE。 • IgG:含量最多或最主要的Ig(75%),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I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与分泌。 • IgA:约占10%,SIgA在局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由肠系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

  4. 血清免疫球蛋白 • IgM:分子量最大,由5个IgM单体通过J链连接。是最早出现的Ig,是抗原刺激后最早出现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促吞噬以及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 • 测定方法:单向免疫扩散法(RID)或免疫比浊法。

  5.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参考值 • 参考值:IgG:7.6~16.6g/L (RID法) IgA:710~3350mg/L IgM :0.48~2.12 g/L

  6. . • 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增高 多克隆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肝硬化、淋巴瘤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关节炎等。 单克隆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隋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7. 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各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 • 血清IgD测定 免疫扩散法:0~62mg/L 已发现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抗体和抗“O”抗体等均属IgD,但活性甚低。

  8. 血清IgE: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分泌,为亲细胞抗体,能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eR结合,产生I型变态反应。血清IgE:主要由鼻咽部、支气管、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分泌,为亲细胞抗体,能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eR结合,产生I型变态反应。 ELASA:0.1~0.9mg/L 临床意义: 1. I型变态反应 2. IgE型骨髓瘤、寄生虫感染等 3. 慢性肝炎、SLE、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9. 血清M蛋白测定(M protein,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s) • 是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时产生的IgG分子或片段,一般不具有抗体活性。 • 参考值:蛋白电泳法,免疫电泳法:阴性 • 意义:1.多发性骨髓瘤(MM),占35%~65%,其中IgG型占60%左右; IgA型占20%左右; 轻链型占15%左右; IgD、 IgE型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3.重链病(HCDs)。4.半分子病。5.恶性淋巴瘤。6.良性M蛋白血症。

  10. 血清补体测定 • 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种不耐热球蛋白,分3组:9种补体成分(C1~C9);B、D、P、H、I 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促衰变因子等。 •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 参考值 试管法:50000~100000U/L 意义:增高 见于急性炎症、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及妊娠。降低 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肝病、肝硬化、AIDS、严重烧伤等。

  11. 血清补体测定 • 血清C3:主要由巨噬细胞和肝脏合成,在经典激活途径与旁路激活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值:免疫比浊法0.85~1.70g/L 增高 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急性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抑制物排斥反应时增高。降低 补体合成能力降低;合成原料不足;消耗或丢失太多;先天性补体缺乏。

  12. 血清补体测定 • 血清C4测定:由肝脏、吞噬细胞合成,参与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 • 参考值:单向免疫扩散法:0.197+/-0.109/L。 • 临床意义基本与C3相似,降低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IgA肾病、遗传性C4缺乏症等。

  13. 血清补体测定 • 补体C1q测定 • 参考值:0.179±0.04g/L • 临床意义:与C3相似,降低还见于活动性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重度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 B因子测定-C3激活剂前体

  14. 细胞免疫检查 •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㈠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E玫瑰花形成试验、免疫荧光法(IFA)、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法(FACS)、免疫金银法以及免疫酶染色法等。 • E玫瑰花形成试验 SRBC+CD2 • 参考值 Et 64.4%±6.7% • 免疫荧光法

  15.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意义 可用于T淋巴细胞计数, 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以及判断T淋巴细胞的活化程度。 • CD3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T淋巴细胞的表面,是总T淋巴细胞的重要标志,CD3+ 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 CD3+ 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病,如AIDS、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以及联合免疫缺陷病等。亦可见于恶性肿瘤、SLE、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16. 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 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differentiation,CD) • CD3代表总T淋巴细胞,CD4是辅助、诱导T细胞的标志,CD8是抑制、杀伤性T细胞的标志。应用单抗和荧光标记二抗反应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中计数CD的百分率。 • 参考值 :免疫荧光法(IFA): CD3为63.1%±10.8%; CD4为42.8%±9.5%;CD8 19.6%±5.9%;CD4 /CD8为(2.2±0.7)/1。流式细胞术:CD361%~85%;CD4 28%~58%;CD8 19%~48%;CD4 /CD80.9~2.0/1。

  17. 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 临床意义 • CD3 • CD4+T细胞下降 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AIDS、MCV、严重创伤、全身麻醉、大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升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 CD8+ T细胞下降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DM(II型)以及膜型肾小球肾炎等; 升高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MCV以及慢性乙肝。 • CD4 +/CD8+比值下降,常见于AIDS、瘤型麻风病、恶性肿瘤进行期和复发时。也见于部分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MCV、血吸虫病等;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SLE、Sjogren综合征、重症肌无力、膜型肾小球肾炎以及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18. 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 T细胞转化试验 • 形态学法: T细胞转化率60.1%±7.6% • 3H-TdR掺入法:培养淋巴细胞用液体闪乐烁仪测量,记录每分钟脉冲数(cpm)。 • SI(刺激指数)=PHA刺激管cpm均值/对照管cpm均值 • SI>2为有意义,<2为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

  19. T细胞转化试验 • 临床意义 • 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水平,降低常见于细胞免疫缺陷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肿瘤、淋巴瘤、重症结核、肝硬化等。增高常见于Down综合征。 • 估计疾病的疗效与预后

  20. 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表面抗原:CD19、CD20、CD21、CD22和CD40等 • 表面受体:B细胞抗原受体(BCR)、细胞因子受体(CKR)、补体受体(CR)与Fc受体等。 • B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BCR,S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将荧光标记的抗不同类型Ig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可将B细胞分为SmIgG、SmIgM、 SmIgA、 SmIgD、 SmIgE。

  21. 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参考值:免疫荧光法(羊抗人)(以携带该标志的细胞百分数表示) • SmIg+细胞总数:均值21%(16%~28%) • SmIgG+ 细胞:均值7.1%(4%~13%) • SmIgM+细胞:均值8.9%(7%~13%) • SmIgA+细胞: 均值2.2%(1%~4%) • SmIgD+细胞: 均值6.2%(5%~8%) • SmIgE+细胞: 均值0.9%(0%~1.5%)

  22. 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临床意义 • SmIg+细胞增高 :常与B细胞恶性增殖有关,主要见于慢淋、毛细胞白血病以及巨球蛋白血症等。 • SmIg+细胞减低:主要与体液免疫缺陷有关,常见于性联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等。

  23. 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 • B细胞分化抗原CD19、CD20、CD21、CD22测定 • 参考值:FACS:CD19+细胞 11.74%±3.73% • 临床意义 CD19为全部B细胞共有的表面标志,增高见于B细胞系统的恶性种瘤,减低见于体液免疫缺陷病。

  24. NK细胞活性测定 • NK细胞能直接杀伤效应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和免疫调节等功能,亦参与移植物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 • LDH释放法 • 参考值细胞毒指数:27.5%~52.5% • 51Cr释放法 • 参考值 NK细胞活性(自然杀伤率):47.6%~76.8%

  25. NK细胞活性测定 • 临床意义 • 活性升高 常见于病毒感染的早期,Down综合征,接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的患者等及免疫增强剂治疗患者。 • 活性降低 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IDS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 • 肿瘤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 • 免疫调节功能NK细胞可释放INF-γ、INF-β和GM-CSF等细胞因子。

  26.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 • HBsAg,Anti-HBs或抗HBs • HBeAg,Anti-HBe或抗Hbe • HBeAg,Anti-HBc或抗Hbc 测定方法:ELASA,RIA

  27.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 • HBsAg(+)表示肝中有HBV 见于:乙型肝炎潜伏期和急性期。 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慢性HBsAg携带者。 Anti-HBs或抗HBs:中和抗体

  28.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 • HBeAg:有乙型肝炎,是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的指标;持续阳性易转变为慢性肝炎; HBeAg+和 HBsAg+可垂直传播。 • Anti-HBe或抗Hbe: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意味着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29.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 • Anti-HBc或抗HBc:反映肝细胞受到HBV侵害的一种指标,主要包括IgM、IgG、IgA。 • 抗HBc IgM阳性是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并提示病人的血液有强传染性。也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 • 抗HBc IgG 其阳性滴度高,表明患有乙型肝炎,指正在感染;低滴度为既往感染指标,体内时间长。

  30.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 • HBV-DNA定性和定量测定:目前定量测定范围为102 ~108拷贝/ml。 • 与血清免疫学结果的综合评价 HBsAg和Anti-HBs HBeAg,Anti-HBe ,Anti-HBc 5项标志物的变化和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31.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 抗-HCV(ELISA) • 抗-HCV IgM阳性 常见于急性HCV感染,是诊断丙肝的早期敏感指标;是HCV活动的指标,是判断HCV传染性的指标。 • 抗-HCV IgG • HCV-RNA测定 • 测定方法 逆转录巢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 • (第三代试剂抗原包括C、NS3、NS4、NS5;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抗-HCV阳转时间差异较大)

  32. 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 参考值: 乳胶凝集法(LAT):<500U • 意义:增高 常见于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相关疾病,如扁桃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 • ASO 在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后1周开始升高,4~6周达高峰,可持续几个月或几年。 • 假阳性与假阴性

  33.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 • 肥达(Widal)反应 • 参考值 • O凝集价<1:80 • 伤寒H凝集价<1:160 • 副伤寒A、B、C凝集价<1:80 •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抗体IgM测定 • 参考值 ELASA法:阴性或滴度<1:20。

  34.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 • 临床意义 • O升高,H正常 • H正常,O升高 • O升高,H升高 • O升高,A、B、C任何一项升高

  35. 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 • C-反应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能与肺炎双球菌C多糖体起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和免疫调理作用。 • 参考值:<8.2mg/L(免疫比浊法) • 意义 组织损伤,如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心肌梗死等,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增高,病情好转后又迅速下降。又复升高提示继发感染或深部静脉血栓形成。 • 风湿热活动期,可达200mg/L以上。 • 细菌性感染常明显升高,病毒性感染升高不明显或轻度升高。 • 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等可见明显升高可在发病后数小时迅速增高,病情好转后又迅速下降至正常。

  36.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检测 • 参考值 • IFA,ELASA:阴性 • 特异性IgM-感染后2~3天检出,7~10天达高峰。特异性IgG感染后两周出现,可持续多年。

  37. 艾滋病血清学检查 • 检测抗HIV(I型或II型)是AIDS诊断的一个主要指标。抗原为HIV感染的T细胞株的病毒抗原(HLA-DR抗原污染可出现假阳性) 。 • 方法:初筛试验ELASA ,乳胶凝集法,免疫印迹法,斑点免疫渗透法。 确认试验 可选用蛋白印迹试验(WB), PCR法检查HIV病毒DNA。 • HIV抗原检测 P24抗原(病毒衣壳蛋白,具群特异性)。 HIV核酸检测 DNA-PCR;RNA-PCR

  38. 梅毒血清学检查 • 是由梅毒螺旋体梅毒亚种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和密螺旋体抗原试验,前者为筛选试验和治疗效果监测,后者为确诊诊断。 •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 梅毒螺旋体PCR检测

  39. 甲胎蛋白(AFP)测定 • 参考值CLIA,RIA,ELASA:血清<25μg/L • 临床意义 • 原发性肝癌明显升高,AFP>300 μg/L •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程度AFP升高但常< 300 μg/L。 • 生殖腺胚胎性肿瘤血清AFP升高 • 妊娠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型AFP≥25%提示原发性肝癌。

  40. 自身抗体检查 •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 • AID-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抗原为细胞核或胞浆成分)及中间型。 • 抗核抗体(ANA):是以细胞的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四种荧光图谱:均质型(抗dsDNA抗体和抗组蛋白抗体);周边型(抗dsDNA抗体);斑点型或颗粒型(抗U1-RNP、抗Sm、抗Scl-70、抗SS-B/La、抗SS-A/Ro等);核仁型(核糖体、U3-RNP、RNA聚合酶)。

  41. 自身抗体检查 • 抗核抗体(ANA)检查:抗各种细胞核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 • 参考值:IFA法阴性,血清滴度>1:40为阳性 • 见于SLE(80%~100%)、MCTD(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DM (30%~50%)、RA等。

  42. 自身抗体检查 • 抗DNA抗体分为:抗ds-DNA、抗ss-DNA、抗z-DNA 抗z-DNA 对SLE有特异性,检出率在90%以上。 • 抗dsDNA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 见于SLE活动期,阳性率70%~90%。特异性教高(95%)敏感性较低-诊断与治疗监控。另外参与SLE发病机制。 • 抗Sm抗体测定:为SLE所特有,疾病特异度达99%,且能反应疾病活动的程度,灵敏度较低,平均为20%。与CNS、肾病、肺纤维化及心膜炎有一定关系。

  43. 自身抗体检查 • 抗组蛋白抗体(AHA)测定 • 临床意义:50%~70%的SLE及95%以上的药物诱导性狼疮可出现,主要靶抗原为H2A-H2B –DNA复合物,与SLE活动有关。 • 抗核糖核蛋白(RNP)抗体测定 • 临床意义:抗U1-RNP抗体主要与MCTD相关,在30%~40%的SLE病人中可检测到,并常与Sm抗体相伴出现。常与下列临床表现有关,肾脏较少累及、雷诺现象、手肿胀、食管运动不良等。

  44. 自身抗体检查 • 抗SS-A/Ro抗体测定 • 干燥综合征有三种不同的自身抗体:SSA、SSB、SSC(RANA),前两者仅见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见于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 SS-A/Ro抗体见于干燥综合征(SjS)(灵敏度88%~96%),RA(3%~10%),SLE(24%~60%)。其他疾病:亚急性皮肤性狼疮(70%~90%),新生儿狼疮(>90%),补体C2/C4缺乏症(90%)。

  45. 自身抗体检查 • 抗SSB抗体(抗 La抗体、抗Ha抗体)测定 • 多数情况下与SS-A/Ro抗体同时出现。干燥综合征(71%~87%),新生儿狼疮综合征(75%)伴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30%~40%)。 • 抗Scl-70抗体测定 抗Scl-70抗体识别的抗原是DNA拓扑异构酶I,该酶参与超螺旋DNA的解螺旋。 • 临床意义 特异性地出现于系统性硬化症(PPS)的病人,并提示预后不良。

  46. 自身抗体检查 ⒈自身抗体的检测 ⑴抗核抗体谱:ANA滴度达1:80或以上者需考虑CTD的可能,再进一步检查ds-DNA、抗组蛋白、抗ENA抗体谱的检查。 结缔组织病的抗核抗体谱 SLE: ANA、抗(ds-DNA)、 抗组蛋白、抗Sm 、抗SSA 。 pSS: 抗SSA、抗SSB。 DM/PM : 抗合成酶(jo-1,PL-7,PL-12)、抗SRP、抗Mi-2。 SSc:ACA(抗着丝点)、抗Scl-70、抗核仁抗体。 MCTD:ANA 、抗RNP。

  47. 自身抗体检查 • 类风湿因子(RF):靶抗原为变性IgG的Fc部分,有IgG、IgA、IgM、IgD、IgE五种类型。 • 测定方法:速率散射法或速率比浊法。 • RIA,ELISA法 • 90%RA患者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升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

  48. 自身抗体检查 • 抗线粒体抗体(AMA) • 抗心肌抗体(AHA) • 抗平滑肌抗体(ASMA)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抗磷脂抗体:有抗心脂抗体、狼疮抗凝物、假阳性梅毒反应等。主要出现在SLE和pSS,并与血小板减少、狼疮脑病、血管栓塞、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有关。 HLA-B27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