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1

高等学校 制定战略规划的几个问题

高等学校 制定战略规划的几个问题. 蔡克勇 2006.12. 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至关重要 --- “ 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 ” 二、高等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三、前高等学校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制定战略规划至关重要 -- 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 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一句名言: “ 不知道自己发展方向的人借不来东风。 ”. 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 使华中工学院实现超常规发展.

ed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高等学校 制定战略规划的几个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等学校制定战略规划的几个问题 蔡克勇 2006.12.

  2. 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至关重要 ---“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 • 二、高等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 三、前高等学校制定战略规划需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3. 一、制定战略规划至关重要--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一、制定战略规划至关重要--不知道发展方向借不来东风 • 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有一句名言: “不知道自己发展方向的人借不来东风。”

  4. 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使华中工学院实现超常规发展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使华中工学院实现超常规发展 周济: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事例充分说明,校长的远见卓识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解放前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解放后的蒋南翊、匡亚明、朱九思等。几年前,我向朱九思老先生请教当校长的经验,九思同志认为,他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头”;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情是植树造林。正好对应着我们现在要做的三个规划。正是由于朱九思同志的深谋远虑和他所领导的全校师生员工的大讨论,使华中科技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抢抓机遇,实现了一次超常规的发展,对学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一)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二)实践的启示 (三)教育战略和规划的重要性 与日俱增 (四)怎样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

  6. (一)管理科学化的要求

  7. 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是科学管理的首要职能 • 管理工作的关键是要回答三个问题 • “我是谁?” • “我从哪里来?” • “要到哪里去?” • 管理效能=发展目标X工作效率

  8. 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目的 • 使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 使学校适应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 提高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之道。

  9. 大学校长的管理之道 • 在外国,不论是实施中央集权管理模式的法、德等国,还是实施分散管理模式的美国,大学校长们都认为: ——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非常重要。 ——动员、吸收大学每一分子思考并落实战略规划是校长的重要任务。

  10. 第一、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聚焦大学发展战略第一、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聚焦大学发展战略 第二届论坛两大主题: •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 大学科研与科研成果转化 六个研究专题: • 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发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术组织及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 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聘任与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 大学的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的关系及其协调) • 不同类型大学发展战略及与社会的契合 • 科学研究的组织与促进 • 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及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11. 陈至立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 • 时代要求大学校长要具有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国际视野和前沿意识,善于进行科学的定位和制定长远的 发展战略,善于协调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善于动员和配置各种资源。

  12. 周济论高等学校发展战略和规划 两大问题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 怎样建设这样的学校 三个规划 • 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 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 • 校园建设规划

  13. (二)实践的启示 • 世界上那些发展成为一流的学校,都得益于有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4. “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战略思想使洪堡成为大学的楷模“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战略思想使洪堡成为大学的楷模 • 近代大学产生以后人们认为:“大学即是传授知识的场所。” • 洪堡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又称洪堡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以及强调大学追求发展科学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是因为大学的目的是追求科学,而其他一般学校只是学习既成知识。”柏林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哲学家费希特根据洪堡的办学理念,首批聘请的教师大多数为学有专长者,如哲学家黑格尔、谢林,自然科学家A.洪堡,数学家雅科比等世界级大师,并鼓励不同学派自由争鸣。于是在诺贝尔奖设立的最初40多年间,出现了普朗克、劳厄、哈恩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5. 办学模式的转变,改变哈佛大学的命运 • 在2004年8月举行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第一天,原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W.埃利奥特的经历成为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C.莱温在演讲中的主角. • 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在最初的二百多年期间,始终是一所培养牧师的不起眼的小学校。 • 埃利奥特于1869年35岁时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是化学家,学术成就不高,但高瞻远瞩,行政能力极强。 • 他观察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急需高级专门人才。 • 他以德国大学为模式:将重心由宗教性学科转移到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从本科转移到研究院。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雄心,他冒着很大的风险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这个目标。 • 埃利奥特认为,一所大学必须是自己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英国、德国照搬来的,应是在美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美国大学,是在世界上找不到的独特的大学。 • 40年后(1909年)埃氏退休时,哈佛成为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他也成为教育界之领袖。

  16. 三个发展战略使MIT挤身于世界一流 • 20世纪20年代末,康普顿任校长,决定创办理科,开设理论物理、技术物理、实验物理等。 • 40年代末,吉里安任校长,提出要培养人们能从“两个焦点”看事物,创办人文社会科学分院. • 80年代末,提出大工程教育的概念,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和工程实践的人才。

  17. “为州服务”的发展战略,使威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旗帜“为州服务”的发展战略,使威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旗帜 • 20世纪初正是威斯康辛州的农业由小麦转向畜牧业和以乳制品为主的转型期,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 • 范海斯校长顺应这一需求,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范海斯校长有一句名言:“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威斯康辛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象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成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之开放。 • 威斯康辛大学开创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被后人称之为“威斯康辛思想”。

  18. 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耶鲁成为世界的著名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耶鲁成为世界的著名大学 • 斯密特德校长,在1987年的迎新典礼上说:“我非常自豪地对你们说:你们就是大学!”。 • 正是在这一发展战略的引导下,他们强调:“教育必须为不可预测的未来培养学生。” 与此相适应,他们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好环境。 • 使这所在1701年创建时仅有一名校长、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青年们向往的学府 。

  19. 创建硅谷的发展战略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 • 1885年创办的斯坦福大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是一所默默无闻的乡村学院。 • 土库曼就任副校长后,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大学应是研究与发展的中心;现代工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是人不是物,应紧靠大学建立科技园区。 • 正是在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他于1951年领导创办科技园区——即人们所赞不绝口的硅谷。 • 正如评论家们所说:斯坦福带动了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而硅谷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

  20.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使卡内基-梅隆大学异峰突起“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使卡内基-梅隆大学异峰突起 • “卡内基发展战略”:年轻的大学应重点发展一些历史不长、但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学科,走集约式、异峰突起的发展道路。 • 计算机学院是其重点建设之一。学校加大投入,在全世界招聘最好的教师和辅助人员;设立各种奖学金从全球招收优秀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科研设备、设施;每年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计算机学术会议。计算机学院在2002年排名第一,学校排名21。 • “卡内基培养人才计划”:学生必修1/4的人文课程,并允许学生到一流大学获取本校不能提供的课程学分;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必须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活动。 • “卡内基科研方式”:强调高水平和实用性。提供整合相关院系、以及联合企业共同申请大型攻关项目,成立联合研究中心,强调及时转化科研成果。

  21. 打造世界最顶尖商学院的发展战略:跟踪CEO想法打造世界最顶尖商学院的发展战略:跟踪CEO想法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原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唐纳德•杰克布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任院长后,一直进行改革创新: • “及时了解CEO的想法,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 • “合作学习”:最早倡导不同学科的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共同学习。 • 把学生当顾客来服务,用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新最有用的知识。 • 营造科研教学氛围,吸引刚毕业优秀博士生让他们承担最重要的课程,给他们发展空间,形成良好的群体。

  22. 学术与企业结合的战略:使华威大学成为领引者学术与企业结合的战略:使华威大学成为领引者 • 华威大学如何以39年成就了一流?范得莱德传授给中国校长的经验是,对大学的塑造要具备富有远见和创造性的想法: • 1、学科建设,华威大学既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很多重要学科,但又不是完全的综合性,他甚至把学科越少越好称作第一原则。将重点放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专业,强势发展。我们选的可能都不时髦,但从长远看却很有前途,始终很重要。 • 2、在英国高校大多遵循以本科为主的模式的时代,华威大学开创性地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融合,而现在英国许多大学都开始以类似模式调整研究生人数。 • 3、将学术与企业结合的先行者,致力于开发和提供不同社会需求的项目服务。 • 4、成功地在世界范围内招聘优秀教授并赋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自由。

  23. “兼容并包”的发展战略,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发展战略,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 • 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发展战略,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气氛,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的功绩:“蔡先生的一生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西良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事实确实如此,蔡元培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通过改造旧北大使之成为一所著名的大学。

  24. 吸引大师的发展战略,奠定清华大学的显赫地位吸引大师的发展战略,奠定清华大学的显赫地位 • 清华大学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才设立大学部招收本科生。 • 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阐述了他的发展战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 正是这种发展战略,使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群星灿烂。正如有人所形容的:“一时清华大学出现有识之士闻风景从之景象。”清华也随之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 。

  25. 李嘉诚成功之道:“思考未来”把握商机 • 2003年李嘉诚接受《财富》采访,谈其成功之道: “肯用心思考未来”, “看清方向”, “把握商机”。 “若眼光短浅,急功近利,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捞一把,是一把’,缺少信用和品牌意识,企业就不可能获得长远发展。 ”

  26. (三)教育战略和规划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战略规划始于1923年苏联实行五年经济建设计划 • 二次大战后,西欧一些国家在废墟上进行建设,也开始制订和实施各类教育规划 • 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世界性教育战略和规划的发展 • 现代社会更要求加强制订教育战略和规划

  27. “教育发展战略”概念的提出 •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一份报告中第一次使用“教育发展战略”的概念,用以概括和指称对国家教育发展起强大作用的整体性、长远性的决策行为。

  28. 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杰美尔萨尔米战略计划:唯一一条生存之路世界银行教育局局长杰美尔萨尔米战略计划:唯一一条生存之路 •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院长阿瑟列文曾预言以“砖头建筑”为特色的传统大学的消亡,取而带之的将是”按键大学” 。 • 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将目睹传统大学的消亡,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将引起巨大的变化。大学面临新形势的唯一一条生存之路是通过系统努力,开放并执行一个新的战略计划。通过了解所处的环境的优劣条件,并将其与学校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联系起来,高校能够更加明确自身使命,了解自身位置,确定中期发展目标,具体规划,实现设定目标。

  29. 大学环境变化的五大趋势 • 第一,高等教育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大学学生人数年平均增长4%,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增长会给学校带来影响。 • 第二,高等教育竞争性增强。部分原因是新院校在逐渐增多,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研究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的趋势更加明显了。 • 第三,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全球化影响着高等教育,但这并不意味全世界的大学变得越来越趋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整体增长为各个学院在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差别化提供了空间。 • 第四,多元化集资渠道。大学直接从政府得到的资金在递减,但大学其他的收入渠道增多了。10年前,伦敦经济学院收入中的35%是英国政府的直接津贴,如今这项比例只有18%,并且在逐渐下降。筹资来源多样性的逐年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资助多样化意味着要考虑更多不同的利益集团。 • 第五,大学处在更广泛的经济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大学是地方经济的重要贡献者,社会对大学抱有极高的期望。因此,如今大学必须在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中工作。 • 这五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大学要在竞争更强、更有活力的环境中运作。

  30. 清华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 • “三个九年,分三步走”。 • 第一个九年,1994——2002年:这个九年是清华大学调整结构、奠定基础的阶段,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过渡。 • 第二个九年,2003——2011年:我们提出的任务是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目标是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跻身就是参加到一流大学是俱乐部,能够和一流大学的学者们有同水平的交流。 • 第三个九年,2012——2020年:2020年我们国家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要在第三个九年中实现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 2020年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发展,继续努力缩小与世界顶尖一流大学的差距。比如说到2050年,再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希望那时清华大学能够和哈佛、MIT、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有大致相当的实力。

  31. 清华: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 • 目前清华大学正处在第二个九年的战略发展阶段,要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重点突破体制上的障碍并实现若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意味着: ___在保持特色、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建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体制; ___形成良好的运行与激励机制; ___营造学术自由与文化创新的氛围,从而吸引、造就出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的著名学者; ___培养出在国际竞争中出类拔萃的高层次人才; ___力求在基础研究方面产生出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 ___在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高层次决策咨询方面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价值的贡献。

  32. (四)怎样制订发展战略和规划

  33. 制订发展战略要充分分析七个方面: • 现状分析、预测分析、战略愿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规划和保障措施。 • 其中现状分析包括问题分析、优势分析、原因分析与背景分析; • 预测分析包括未来困难分析、挑战分析、发展目标与变化分析等。

  34. 发展战略要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统一性、灵活性发展战略要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统一性、灵活性 • 制定一个好的发展战略,既要把握好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时代背景,又要立足于本校实际;既要眼光长远,具有前瞻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既要具有统一性又要具有灵活性;既要具有配合性又要具有博弈性。

  35. 确定科学、简明、一致和长期的战略目标 • 战略目标是指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要在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定发展的措施,这就是质量的前瞻性原则。 • 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说战略目标要能够在现有的或可能的条件下付诸实施。为此,发展战略必须要有相应的指标要求,有可以获得和测量的可比性数据,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36. 制定发展战略要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制定发展战略要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 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基础之一是战略诊断。战略诊断的重点是要认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先对学校的现状作出分析。现状分析要求学校找准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现状分析还要求对高校自身的优劣有清醒的判断,现状分析一般从学校教学、课程设计和学生管理等领域入手,分类统计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的招生质量、教学研究水平、人才市场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特色进行纵向与横向分析,从而获得对学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水平、阶段和发展要素的准确认知,获得对学校竞争优势的准确认知。 • 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出奇制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37. 发展战略要能够主动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 • 制定的发展战略,要具备灵活性和博弈特征。因为我们对高校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的认识不可能是确定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我们制定的发展战略,应该体现一种主动灵活的精神与拨弈功能,能够帮助高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主动地迎接和灵活地适应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对于各种突变因素,战略系统中应该有相应的方法对策。

  38. 美英大学制订战略规划的程序与内容 美英高校规划工作一般包括: • 环境评估; • 战略规划; • 操作性行动计划; • 规划的实施; • 规划的监控等。

  39. 美英大学战略规划的经验 1、规划思想的纲领:美英高校的战略规划是学校领导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规划目标的可考核性。 3、规划的分解落实。 4、规划实施监控的制度化。 5、规划的特色和多样性。 美英高校由于其办学自主权很大,各校规划的特色非常鲜明,规划方法和过程呈现多样性。

  40. 二、我国高等学校面临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历史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期 (二)21世纪的特征 (三) 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1. (一)历史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期 • 世界范围的技术转移,为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可能。 •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结构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市场的相对饱和与技术的相对过剩。美国等IT业和网络技术急需寻找市场和大规模转移。 • 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为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加速发展自己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 • 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瓶颈已不是资本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源。

  42. 历史经验值得借鉴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利用电气化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出现和欧洲技术大规模转移的机遇,一跃而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 20世纪中叶,日本抓住美国的汽车技术、半导体技术和家电技术大规模转移的机遇,迅速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出口基地。 • 21世纪初叶这次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移,比以往两次更深刻、更广泛:高新技术、金融创新和全球市场一体化三者合一的转移过程。

  43. 抓住机遇的基础:开发人力资源 • 从1950___1992年,日本人均GDP由相当于美国的19.6%提高到90.1%;1950年日本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相当美国的88.8%. • 从1870——1913年,美国人均GDP由相当英国的73.3%,提高到105.5%;1870年美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英国的88.3%.

  44. (二)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主要力量 • 格林斯潘论影响21世纪教育的三大力量: • 知识爆炸、 • 技术革命、 • 全球化市场 • 概念经济的出现,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由国民的智力强弱、读写能力、创造力和设计创新能力所决定;而自然资源和生产能力所占的比重已经变少

  45. 人力资源充足,质量偏低 • 2000年,适龄劳动人口已达8.7亿人。 • 预测,21世纪前20年,我国劳动力供应问题仍将持续上升,未来50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及各种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 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2000年,15岁以上文盲8700万;25至64岁人口受教育平均年限7.9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

  46. 转变“传统资源”的思想 树立人力第一资源的观念 • 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的概念,优先开发,才能使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本优势。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 转变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土地、厂房、资金、自然资源为主要资源的观念,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47. 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 美国1980年有高等教育学历者的收入比无高等教育学历者高50%,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该差异上扬了111%。追踪教育投资的美洲银行证卷认为,教育引致的高收入表明受教育的知识劳动力的缺乏。据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在2000年,25岁及以上持有高中文凭者的年收入是24267美元,持有两年制大学文凭者是30774美元,持有本科文凭者是40314美元。2000年65% 的工作是技术性的,而1950年只有20%是技术性的。这种变化显然反映了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刺激了人们对教育投资的兴趣。知识经济时代四大产业的雇员中约50%的是所谓的知识劳动力;而旧经济时代以石油为基础的四大产业雇员中只有约18%的是知识劳动力。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将帐期存在。

  48. 美国受教育者的特征发生根本的改变 • 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注册学生中有近50%是25岁及以上的成人,而在1970年只有28%。 • 仅仅20年,大学生是主体就由18——22岁的青年人变为这些年轻人与2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平分秋色了。

  49. 美国教委主席论21世纪美国高教面临的挑战和选择美国教委主席论21世纪美国高教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 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正在加速度前进 • 社会成员日益理解高教的价值、加速了对学习的要求 • 重新定义知识的界限 • 促使学术界与商业界联系更紧密 • 在选择学科专业方向、研究与教学、合伙人的过程中、寻求与当地经济利益结合

  50. 教育收益 私人收益 社会收益 私人经济收益 非市场化(经济)收益 社会经济收益 外部非市场化收益(外部性) 教育投资的私人及社会收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