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中 国 古 代 前 期 史 网络教学课件

中 国 古 代 前 期 史 网络教学课件.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主讲:孙立群教授.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 第二节 西晋 第三节 东晋与十六国 第四节 南北朝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魏晋南北朝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曲折发展。承上启下,是隋唐经济文化高潮的过渡期和准备期。 1 、区域经济发展。 2 、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eithne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 国 古 代 前 期 史 网络教学课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 国 古 代 前 期 史网络教学课件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主讲:孙立群教授

  2.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三国 第二节 西晋 第三节 东晋与十六国 第四节 南北朝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3. 魏晋南北朝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魏晋南北朝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曲折发展。承上启下,是隋唐经济文化高潮的过渡期和准备期。 1、区域经济发展。 2、民族融合扩大,五胡内迁,汉化与胡化共存。 3、门阀世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形成门阀制度。南朝以后,寒门抬头,士族衰落。 4、思想文化多样化。玄学流行,佛道教传播,文学艺术发展。

  4. 第一节 三国鼎立 一 曹操统一北方 二 曹魏的经济和政治 三 蜀汉的兴衰 四 孙吴对江南的开发

  5. 一 曹操统一北方 ●改刺史为州牧 公元188年,东汉政府接受太常卿刘焉的建议,把一些重要地区的刺史改为州牧,总掌一州军政大权,使地方力量进一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势力走向公开的割据混战便难以避免。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请选重臣以居其任。…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职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刘焉传》 东汉末年十四州

  6. ●割据形势 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祸,时人仲长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 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7.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买官至太尉。曹操曾跟随皇甫嵩镇压颍川黄巾军,后来又募兵参加讨伐董卓,以后,在济北(山东长清)打败了青州黄巾军,“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其势力壮大起来。 曹操

  8. ●挟天子而令诸侯 196年,汉献帝由长安逃回洛阳,曹操立即迎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同时,曹操又开始在许下募民屯田,初步解决了军粮问题。由于曹操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策略,曹操在中原站稳了脚跟,成了唯一能和袁绍抗衡的力量。 曹操…总是抓住汉献帝不放手,企图躲在汉献帝的背后完成作皇帝的一切准备。……他把皇袍当作衬衣穿在里面。——翦伯赞

  9.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曹双方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官渡(河南中牟东北)之战。 官渡之战中,曹袁力量对比 ●袁绍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的军队,大约只有二万人。 ●袁绍占有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曹操只占兖、豫二州。 ●从军队、物资的数量和后方力量上看,袁绍远过曹操。但曹操比袁绍得人心。 ●在治军上,袁绍法令不严,士气不振;曹操赏罚严明,上下齐心,军队战斗力强。 ●在用人上,袁绍任人唯亲,曹操唯才是举。

  10.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南下,攻占刘表之子刘琮所据的荆州。依托于荆州的刘备向南奔逃。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水师于赤壁(一般认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迫使曹军退回中原。这就是决定南北相持局面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 赤壁之战遗址

  11. 赤壁战后三国成定局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 221年,刘备在蜀称帝,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 ◆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都建业(江苏南京),国号吴。 三国形势图 马植杰著

  12. 二 曹魏的经济与政治 ●屯田制度 民屯 公元196年,曹操在许昌推行民屯成功后,第二年便下令把民屯制度推广到其他地区。 军屯 军屯出现的时间与民屯差不多,设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以及度支都尉等管理军屯生产。军屯中的生产者,主要是士兵和他们的家属(所谓“士家”)。 曹魏屯田管理 机构示意图 (中央)大司农 (郡)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 (县)典农都尉 屯司马(管理50名屯田客)

  13. ●田租户调令 204年,曹操颁布了对自耕农的田租户调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种按户征收绵绢的户调制,此时正式创立。对安定自耕农的生产都起了一些积极作用。 ●曹魏的士家制 曹魏政权为了控制军队,规定“士家”另立军籍,在政府指定的地区聚居。世代当兵,父死子继,兄死弟代。为了保证兵源,曹魏规定士女必须嫁给士,寡妇也要由官府作主再行配士。“士家”子弟一般不能做官,也不能免除士籍。 嘉峪关魏晋墓军屯画像砖

  14. 九品中正制 曹操死后数月,曹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时,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选择贤而有识鉴的官员,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负责察访与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评列为九品,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唐长孺论九品中正制 中正则由政府委任,这样就把私人的月旦评变作官家的品第,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政府控制了舆论,而当中正的既是大族名士,他们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了合法地位。 《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15. 沈约论九品中正制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 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凌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岁月迁讹,斯风渐笃,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宋书·恩幸传》

  16. 司马氏势力 的崛起 曹魏后期,司马氏势力的崛起。魏明帝临终时,他与曹爽共受遗命,辅佐曹芳。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曹爽等,一举独揽曹魏大权。 司马懿

  17. 三 蜀汉的 兴衰 ●刘备与诸葛亮 刘备是汉朝的远支宗室。东汉末,他组织了一支武装,袁绍失败后,他到荆州依附刘表。当时琅琊阳都(山东沂水)人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打天下。 刘备 刘备 明宣宗绘《武侯高卧图》

  18. ●隆中对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政治形势,他说: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诸葛亮的分析,为刘备图霸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诸葛亮

  19. 刘备、关羽、张飞(从左至右) 襄 樊 古 隆 中 遗 址

  20. 诸葛亮北伐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率十万大军出岐山,但因前锋马谡违反调度,失去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军。 ▲同年冬,诸葛亮又率众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兵。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占武都、阴平二郡。 ▲ 231年,诸葛亮再出岐山,蜀由于粮尽而退兵。 ▲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军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诸葛亮积劳成疾,卒于军中,蜀汉退军。 诸葛亮北伐虽取得一了些胜利,但就全局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蜀、魏两国的力量悬殊。 诸葛亮一、二次北伐图

  21. 陈寿评诸葛亮 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上诸葛氏集表》 蜀汉灭亡 诸葛亮死后,蜀国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年)以后,宦官擅权,政治腐败。大将军姜维北伐,劳而无功。景耀六年(263年),魏军三路攻蜀,姜维在剑阁抗拒魏钟会大军,而魏邓艾则轻军出阴平(今甘肃文县西)险道南下,于这年冬灭蜀。蜀国历二帝,共四十三年。

  22. 四 孙吴对江南 的开发 1、屯田:长江两岸地区都设有屯田区,其中毗陵屯田区最大。会稽郡农业生产比较发达。 2、水利: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发挥了通航效益。秦淮河和江南运河相联通,为三吴至建业的便捷水道。 3、青瓷业也在东汉釉陶制造基础上走向成熟。 4、造船业很兴盛,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通南海诸国。 孙策 孙权

  23. 世袭领兵制和复客制 东吴时,推行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来保障世家豪族的利益。 复客制,即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他们的佃客多由国家赐予,他们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世袭领兵制,东吴政权允许大族将领率领的兵可以世代相袭。东吴的兵需为将领种地,服各种杂役,实际上是将领的农奴。 卫温使夷洲 汉、魏时称今天的台湾为夷洲。三国时,台湾高山族还处在原始部落阶段,“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高山族人经常到吴国的会稽出售他们织的布,滨海的会稽人也多有到台湾去的。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统率甲士万人,航海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的记录。

  24. 三国吴银唾壶 陶院落(湖北鄂城吴国孙将军墓出土) 吴青釉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