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7

钢铁企业生产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案例分析

钢铁企业生产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案例分析.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与其生产工艺密切相关。钢铁生产过程包括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制氧、焙烧、等环节,工艺流程长。操作复杂、连续作业等特点。 冶金生产即具有生产工艺条件所决定的高动能、高势能、高热能所带来的重大危险因素,又有化工生产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还要一般机械行业常见的机械伤害事故。特点是危险源点多、危害大、高温作业和煤气作业多、作业环境差。 ( 第一类危险源 ). 冶金企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如下:.

Download Presentation

钢铁企业生产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案例分析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钢铁企业生产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案例分析

  2.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 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的特点与其生产工艺密切相关。钢铁生产过程包括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制氧、焙烧、等环节,工艺流程长。操作复杂、连续作业等特点。 • 冶金生产即具有生产工艺条件所决定的高动能、高势能、高热能所带来的重大危险因素,又有化工生产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还要一般机械行业常见的机械伤害事故。特点是危险源点多、危害大、高温作业和煤气作业多、作业环境差。 (第一类危险源)

  3. 冶金企业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如下: 1、生产高温冶炼过程中产出的铁水、钢水危险性极大(据计算,1kg水到400度时,最大气化膨胀功释出的能量,相当于0.35 kgTNT炸药) 。罐体倾翻、泼溅导致铁水、钢水遇水就会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辽宁铁岭市清河特钢 2007年4月18日7时45分左右,装有30吨钢水的钢包在吊运下落至就位处2-3米时,突然滑落,钢水撒出,冲进车间内5米远的一间房屋,造成在屋内正在交接班的32人全部死亡,6名操作工轻伤 )

  4. 2、各种工业气体使用量大,危险性较大。冶金工业大量使用煤气做燃料,煤气来源多,焦炉(焦炉煤气主要由氢气和甲烷构成,分别占56%和27%,并有少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氧气和其他烃类)、高炉(主要成份高炉煤气为炼铁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主要成分为:CO,C02,N2、H2、CH4等,其中可燃成分CO含量约占25%左右,H2、CH4的含量很少,CO2,N2的含量分别占15%,55% )、转炉(回收的顶吹氧转炉炉气含一氧化碳60~80%,二氧化碳15~20%,以及氮、氢和微量氧)煤气等,使用场所更多,炼铁、炼钢、轧钢、以及其他辅助生产都要用到煤气做燃料;煤气输送管网和设备复杂,对主体生产系统影响大,一旦失控,立即影响到主体生产系统;煤气还极易造成中毒窒息、爆炸事故,导致大量伤亡。

  5. 3、冶金企业大量使用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危险性的。起重机械负荷大,吊运高温物体,作业环境恶劣,可能发生起重事故,一旦发生铁水罐、钢水罐倾翻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内介质通常为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物质,运行线路长,检测、维护困难。3、冶金企业大量使用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危险性的。起重机械负荷大,吊运高温物体,作业环境恶劣,可能发生起重事故,一旦发生铁水罐、钢水罐倾翻事故,后果十分严重,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内介质通常为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物质,运行线路长,检测、维护困难。

  6. 4、冶金生产设备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高温作业、煤气作业岗位多。作业时经常涉及高空、高温、高速运动机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泄漏、腐蚀等危险状态,作业空间狭窄、立体交叉作业,容易发生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灼烫、高处坠落、触电、起重伤害和机械伤害等事故。4、冶金生产设备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高温作业、煤气作业岗位多。作业时经常涉及高空、高温、高速运动机械、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泄漏、腐蚀等危险状态,作业空间狭窄、立体交叉作业,容易发生中毒窒息、火灾爆炸、灼烫、高处坠落、触电、起重伤害和机械伤害等事故。

  7. 5、冶金企业粉尘、噪声、高温、有毒等职业危害严重,治理困难。在一些老企业,如焦化和炼铁厂,作业条件十分恶劣。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调作业引起的疲劳等问题,影响越来越大。5、冶金企业粉尘、噪声、高温、有毒等职业危害严重,治理困难。在一些老企业,如焦化和炼铁厂,作业条件十分恶劣。随着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单调作业引起的疲劳等问题,影响越来越大。 • 6、主体生产对辅助系统的依赖程度高。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处置不当极易引发重特大事故。(如:高炉大型化后,对铁水运输要求很高)

  8. 危险源管理 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是事故发生过程中能量与物质释放的主体,因此,有效控制危险源,对于确保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 危险源的分类 •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力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10. 危险源三要素 • 1、潜在的危险性(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能量的强度或危险物质的大小); • 2、存在条件(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等) • 3、触发因素(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就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触发因素) • 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11.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他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的,控制他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实际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即不安全因素种类繁多、非常复杂,他们在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很不相同,相应的,控制他们的原则、方法也不相同,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12. 第一类危险源 •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 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第一危险源。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13. 伤害事故类型与第一类危险源

  14.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 • 1、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产生、供给人们生产、生活能量的装置、设备是典型的能量源,如变电站、供热锅炉等) •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场所、设备(相当能量源,如起重、提升机械、高度差较大场所,使得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 • 3、能量载体(拥有能量的人或物,如运动中车辆、机械的运动部件、带电体,本身具有较大能量) • 4、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正常按人的意图做功,意外,可能产生巨大能量,如充满爆炸性气体的空间) • 5、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释放(正常情况下多余能量被泄放而处于安全状态,一旦失控时发生的能量大量蓄积,其结果可能导致大量能量的意外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受压设备,容易发生静电蓄积的装置、场所)

  15.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 • 6、危险物质,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物质(煤气,CO与血红蛋白结合是氧气与之结合的300倍),具有化学能的危险物质(分为可燃烧爆炸危险物质和有毒有害危险物质两类,前者指能够引起火灾、爆炸的物质,按其物理化学性质分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易燃固体、可燃粉尘、易爆化合物、自然性物质、忌水性物质和混合危险物质八类,后者指直接加害于人体,造成人员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学物质) • 7、生产、加工、存储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可能引起其中的危险物质起火、爆炸、泄漏。如煤气加压场所,焦化化产区等) • 8、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物体的棱角、工件的毛刺、锋利的刀刃等,一旦运动的人体与之接触,人体的动能意外释放而遭受伤害。)

  16. 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 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危险性大小主要取决于如下情况: •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 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事故的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一般,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则发生事故的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越多。也有例外。 • 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量。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的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17. 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 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产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 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如: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可能影响到下风侧的很大范围。

  18. 第二类危险源分析 •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装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 措施进行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约束、控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的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释放。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9. 人: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人: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20. 物: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如缺乏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转动轴)、裸露的带电体等。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隐患”。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如电线绝缘破坏发生漏电;管路破损使其中的有害介质泄露等。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损。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的因素,实际情况比较复杂。物: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如缺乏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转动轴)、裸露的带电体等。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往往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隐患”。物的故障“或失效”是指机械设备、零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的现象。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物的故障(或失效)可能直接使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失效而发生事故。如电线绝缘破坏发生漏电;管路破损使其中的有害介质泄露等。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的故障,最终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如:压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损。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的因素,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2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分散人的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分散人的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

  22.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越频繁,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危险源主要表现形式和类型(16点) • (一)有火灾、爆炸危险的装置、容器或设备、设施及场所、岗位、空间; • (二)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窒息危险的物质、能量及装置、容器或设备、设施及场所、岗位、部位和空间; • (三)有触电危险的载体、设施、装置和岗位、场所;

  24. 危险源主要表现形式和类型 • (四)有灼烫和烧、烤危险物体、物质及其设备、设施、装置、容器、器具和岗位、场所; • (五)有坠落危险的设施或岗位、场所及空间; • (六)有坍塌危险的建(构)筑物或设施以及场所、岗位;

  25. 危险源主要表现形式和类型 • (七)有落物、滚石、滑坡、碎裂、崩块、喷溅危险的岗位、场所或空间; • (八)有绞、辗、碰、撞、砸、压、挤、夹、切、割、划、挂、摩、擦、拉、扯、刮危险的设备、设施、装置、物体、器具及其岗位、场所; • (九)有绊倒或滑倒危险的岗位、场所;

  26. 危险源主要表现形式和类型 • (十)有产生或供给能量危险的物质及其设备、设施、装置和岗位、场所; • (十一)能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施及其场所或空间; • (十二)能生产、加工、储存各类危险物质和能量的装置、容器、设备、设施或场所;

  27. 危险源主要表现形式和类型 • (十三)能产生或积聚、释放巨大能量的物质及其容器、装置或设备、设施和场所; • (十四)人体与之接触可导致人体释放能量的物体、物质或装置和设施; • (十五)能释放有毒有害气体或液体可致人中毒、窒息的物质及其装置、容器和场所; • (十六)除上述之外的其它各种容易致人受到伤害的相关物料、物质或能量及其设备、设施、装置或容器、器具和岗位、场所、空间。

  28. 危险源与事故发生的关联性 • 一起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没有第一类危险源就谈不上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就无所谓事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第二类危险源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也就不会发生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 在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两类危险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第一类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是释放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性。 • 第二类危险源的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与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相比,第二类危险源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对它们的控制更困难。

  29. 危险源的辨识 • 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辨识(分析界定) • 危险源辨识方法 •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触发因素等。以便有效地控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使危险源不致于转化为事故。利用科学方法对生产过程中那些具有能量、物质的性质、类型、构成要素、触发因素或条件,以及后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作出判断,为控制事故发生提供依据。 • 危险源辨识通过系统危险分析、危险评价等

  30. 危险源调查(组织员工对岗位危险源的辨识 )2010年 第二十一次“春安杯”竞赛活动要求 • 1、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局,设备名称、容器、温度、压力,设备性能,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等。 • 2、作业环境情况: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 3、操作情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人员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 4、事故情况:过去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 5、安全防护:危险场所有无安全防护措施,有无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有无安全措施等

  31. 危险预知活动:通过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事故发生机理,从而总结出针对个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操作规程反推危险源)危险预知活动:通过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事故发生机理,从而总结出针对个人危险的预防措施。(操作规程反推危险源) • 发现本岗位的危险因素从以下几个方面 • 1、明确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 • 2、了解作业现场状况 • 3、分析可能出现哪类事故,以及产生事故的原因,包括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危险环境中人的思维活动等 • 4、分析可能的事故后果 • 5、提出解决这些危险因素的措施和目标 • 6、通过活动来加强对危险因素的确认,并明确行动目标。

  32. 作业前利用较短时间,在作业现场对作业人员、工具、对象、环境进行确认,并将危险预知—危险源提出预防措施落实到作业中。作业前利用较短时间,在作业现场对作业人员、工具、对象、环境进行确认,并将危险预知—危险源提出预防措施落实到作业中。

  33. 危险区域的界定 • 界定即:划定危险源点的范围。首先对系统进行划分(设备、生产装置等),分析各子系统所存在的危险源点,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以危险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这个危险区域就是危险源的区域

  34. 危险源区域界定: • 1、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界定如:运输车辆、车间内搬运设备为移动式,其危险区域应随设备的移动空间而定。而锅炉、压力容器、储油罐等是固定源,其区域范围也固定。 • 2、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 • 3、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定危险源区域,如发生爆炸、火灾危险的场所,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有高处坠落危险的场所,有腐蚀、放射、中毒和窒息危害的场所等 • 4、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等 • 5、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如锅炉房、油库、氧气站、变配电站等

  35. 危险源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 •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所显现的危险性也不同,被触发装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关键。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储存条件(堆放方式、通风等),物理状况(温度、压力),设备状况(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防护条件(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操作条件(操作技术水平,操作失误率等),管理条件等 • 触发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涉及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变化。如气候条件(气温、气压、湿度、大气风速变化,雷电、雨雪、振动、地震等。)

  36. 危险源潜在危险性分析 • 危险源转化为事故,表现为能量和危险物质的释放。 • 分析危险源可用能量的强度和危险物质的量来衡量。我们的动力厂的水库,汽运的两个油库,其存储的量越大,起危险性就越大。

  37. 危险源等级划分 • 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划分。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按事故出现可能性大小可分为非常容易发生、容易发生、较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难以发生、极难发生。根据危害程度可分为可忽略的、临近的、危险的、破坏性的等级别。也可按单项指标来划分,如高处作业根据高度差指标将坠落事故危险源划分为四级一级(2~5m)二级(5~15m)三级(15~30m)四级(30m以上),按压力指标将压力容器划分为低压容器、中压容器、高压容器、超高压容器四级。 • 从管理角度,通常根据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大小、控制难易程度、事故可能造成损失情况进行综合分级。ABCD四级 • A为可能造成多人死亡,设备系统造成重大损失的生产场所。集团公司将A类危险源作为主要监控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水库、煤气柜、煤气管道、焦化化产区、焦化油库区、高温液体、锅炉蒸汽、氧气空分塔、氧气充装站、汽油和柴油加油站、厂房坍塌 )

  38. (1)高温液体外泄:高炉、转炉、电炉及冶炼附属设施发生爆炸,高温液体外泄,构(建)筑物坍塌;温度为1300-1600℃的铁水、钢水包发生倾翻,触及水液或者密封容器(罐)等情形;(1)高温液体外泄:高炉、转炉、电炉及冶炼附属设施发生爆炸,高温液体外泄,构(建)筑物坍塌;温度为1300-1600℃的铁水、钢水包发生倾翻,触及水液或者密封容器(罐)等情形; • (2)煤气柜泄漏:煤气柜坍塌、破裂,煤气泄漏,发生爆炸、火灾及人员中毒事故等情形; • (3)能源介质管道泄漏:管道发生坍塌、破裂,能源介质大量泄漏,区域积聚量过大且波及范围广,出现人员中毒或火灾、爆炸事故等情形; • (4)焦化生产及油库事故:焦化厂原燃材料及附属产品铵、苯、萘等大量外泄,厂区烟尘大量释放,能源介质管道、储存容器(罐)坍塌、爆裂等情形; • (5)水库溃坝:水量超过警界水位(或蓄水量过大),坝体出现裂缝、管涌,坝体存在隐患,库堤崩溃,可能造成下游设备设施被淹、人员被溺等情形; • (6)厂房坍塌:厂房基础不牢固或受外力冲撞,或受厂房内火灾、爆炸事故后影响,厂房内设备设施、构(建)筑物纷纷下落,厂房内含有易发生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的危险物品等情形; • (7)加油站: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人员受到伤害,且易造成储油罐着火、爆炸,自身力量无法救治等情形; • (8)氧气空分塔:压力过大,塔体坍塌、破裂,内部物质外泄等情形; • (9)氧气充装:瓶体爆裂,引起区域内其余瓶体连锁爆裂,引燃其他易燃物质等情形。

  39. 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 1、危险源控制途经 • 危险源的控制通过三各方面: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管理控制。 • 技术控制: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只有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40. 人的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培训教育,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人的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培训教育,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41. 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 • 危险点控制的各项措施能否贯彻执行,执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对危险源点控制的认识程度及有关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必须对涉及危险源控制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培训内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意义,本单位(岗位)的主要危险类型,产生危险的主要原因,控制事故发生的主要方法及日常的安全操作要求,应急措施和各种具体的管理要求,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提高实行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自觉性,掌握进行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 对作业人员的要求是,由于岗位危险源多,操作管理技术比较复杂,对作业人员要求高,要掌握:岗位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规程、典型事故案例和岗位生产工艺特点、岗位危险源和岗位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要领,以及岗位设备设施联动顺序,应急处置措施等安全知识

  42. 操作安全化 • 作业性质和操作的运作规律,制定和理的操作内容、形式、频次;合理操作力度及方法,以减少疲劳;利用形状、颜色、光线、声响、温度、压力等因素的特点,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安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操作的规范性比较高的要求)。

  43. 管理控制 • 1、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异常情况应急措施) • 2、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危险源定期检查,除了作业人员的每班自查外,各级人员定期要参加检查,有助于隐患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在的员工很辛苦,操检合一,既是操作工有时点检员,有时还是检修工) • 3、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搞好安全值班、交接班,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危险作业要审批 “四制五票”是指“安全确认制、安全联保制、安全监护制、安全挂牌制”和“检修工作票、动火票、抽(堵)盲板票、停(送)电工作票、爆破作业票” ) • 4、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 5、抓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有制度外,还应建立危险源的安全档案和设置安全标志牌) • 6、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评工作,(对发生改变的危险源点从新辨识、修订等)

  44. 危险源辨识中必须严重关注的常见问题 • 危险源,是不良后果的源头,切勿将相关分类标准中仅供参考的分类类别直接作为危险源——标准所列的这些都是后果,不是原因,请切记; • 管理方面的缺陷,涉及到许多方面,千万不可忽视了; • 只关注“重大风险”、“重大危险源”; • 异常、紧急情况下的危险源,包括设备安装调试、开关机、检修、多部门协同作业、非常规活动等过程,这些过程是最容易出事的,必须作为辨识的重点——而且在开展工作之前就必须充分辨识!

  45. 事故案例分析

  46. 2009年3月30日4时左右,热轧宽板厂丙作业班加热组上料工谭国仲(男,25岁,工龄6年)在指挥天车用12#夹钳进行转坯工作过程中,因天车放下夹钳时吊钩松脱,当其准备攀爬夹钳重新挂钩时,左手被下落的夹钳钳臂夹伤,造成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受损严重并截去。

  47. 2010年7月10日10时15分,炼铁部8号高炉在休风检修过程中炉内突然发生塌料,炉内热浪和碎焦从风口喷出,造成刚从21号风口路过的炼铁分厂点检站机械点检员胡伟贤(男,25岁,工龄2年)面部和呼吸道灼伤,致使胡伟贤窒息死亡。

  48. 2010年12月17日7时10分左右,物流部汽运公司一车队司机廖恒杨(男,25岁,工龄5年,劳务工)驾驶15t自卸车将废钢转运至三钢厂的工作过程中,在车辆未熄火情况下爬入车底检查车辆异常,冒险进入危险区域,被卷入高速旋转的传动轴与驾驶室底部之间,致使其肢体受损严重且失血过多而死亡

  49. 2011年4月7日16时15分左右,炼铁部烧结分厂直拨料工段丁班职工曾祥忠(男,20岁,堆取料机工,工龄六个月)在巡查岗位过程中,由于受副班长谭宜快违章指挥,并且未与中控室联系及实施停电挂牌,冒险进入危险区域,站在K4A皮带机尾部皮带上,处理K4A皮带机受料槽料咀档板事宜,被启动运行的皮带带入料咀与皮带之间,致使两肺挫伤并右侧胸腔少量积血、右侧胸廓轻度内陷、第五胸椎椎体骨折、脾包膜下血肿,内脏器官受损严重,经韶钢职工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18时45分左右死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