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功高震主 - 現象之初探

功高震主 - 現象之初探. 學生:潘涵筠 指導教授:鄭伯壎 教授 報告日期: 96 年 12 月 28 日. 前言. 主管角度 以權力、信任為分析主軸 資料來源:資治通鑑. 權力給予. 權力取回. 不信任. 信任. 二次取回韓信兵隊. 三次取回韓信兵隊. 進入組織契機. 取回韓信實權. 重用韓信. 重用韓信計謀. 第一次任用. 授權韓信. 誅殺韓信. 不聽話. 滕公推薦. 兵敗彭城 諸侯背叛. 蕭何推薦. 韓信主動要求授權. 測試能力. 密告謀反. 密告謀反. 自私. 臣子推薦. 叫不動. 歷程圖.

eme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功高震主 - 現象之初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功高震主-現象之初探 學生:潘涵筠 指導教授:鄭伯壎 教授 報告日期:96年12月28日

  2. 前言 • 主管角度 • 以權力、信任為分析主軸 • 資料來源:資治通鑑

  3. 權力給予 權力取回 不信任 信任 二次取回韓信兵隊 三次取回韓信兵隊 進入組織契機 取回韓信實權 重用韓信 重用韓信計謀 第一次任用 授權韓信 誅殺韓信 不聽話 滕公推薦 兵敗彭城 諸侯背叛 蕭何推薦 韓信主動要求授權 測試能力 密告謀反 密告謀反 自私 臣子推薦 叫不動 歷程圖 資料來源:司馬光原著,李國祥,顧志華,陳蔚松主編(2001)資治通鑑

  4. 進入組織契機 • 韓信-在楚不得志 及項梁渡淮,信仗劍從之;居麾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羽不用。 • 進入漢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知名。

  5. 滕公推薦、第一次任用 • 滕公推薦 • 情境 為連敖,坐當斬 • 韓信-勇於發言 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 受到賞識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王。 • 第一次任用 王拜以為治栗都尉。

  6. 蕭何推薦 • 韓信-受到蕭何賞識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 情境-離職潮 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謳思東歸,多道亡者。 • 韓信自覺不受重用,逃亡 信度何等已數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 • 蕭何私下挽留韓信 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 蕭何對劉邦的重要性 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

  7. 蕭何推薦 • 蕭何推薦 王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王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可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

  8. 重用韓信 • 重用韓信 • 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甚幸!」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9. 測試韓信能力 • 測試韓信能力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 • 韓信-分析楚劣勢、漢優勢 • 楚劣勢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暗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牽逐義帝至江南,所以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

  10. 測試韓信能力 • 韓信-分析楚劣勢、漢優勢 • 漢優勢 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 韓信-獻策 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 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儌而定也。

  11. 重用韓信計謀 • 重用韓信計謀 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留蕭何收巴、蜀租、給軍糧食。

  12. 兵敗彭城,諸侯背叛 • 情境-楚軍襲擊,漢大敗,死傷慘重 項王聞之,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至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死者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水為之不流。 • 漢王-落敗而逃 圍漢王三匝。會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 • 諸侯背叛 諸侯皆背漢,復與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

  13. 臣子推薦 • 情境-漢王詢問群臣意見 漢王問群臣曰:「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 • 臣子推薦 張良曰:「九江王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隙;彭越與齊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

  14. 授權韓信 • 情境-臣子說降不成 漢王使酈食往說魏王豹,詈且召之。豹不聽,曰:「漢王慢而侮人,罵詈諸侯、群臣如罵奴耳,吾不忍復見也!」 • 漢王-授權韓信 於是漢王以韓信為左丞相,與灌嬰、曹參俱擊魏。 • 韓信-績效 魏王盛兵蒲坂以塞臨晉。信乃益為疑兵,陳船遇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嬰渡軍,襲安邑。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九月,信擊虜豹,傳詣滎陽;悉定魏地,置河東、上黨、太原郡。

  15. 韓信主動要求授權 • 情境-陳餘背漢 漢之敗於彭城而西也,陳餘亦覺張耳不死,即背漢。 • 韓信-主動要求授權 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 • 漢王-授權韓信 漢王許之,乃遣張耳與俱 • 韓信-績效 信破代兵,禽夏說於閹與 • 漢王-第一次取回韓信兵隊 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16. 取回韓信兵隊 • 情境-漢王處困境 六月,羽已破走彭城,聞漢復軍成皋,乃引兵西拔滎陽城,生得周苛。羽謂苛:「為我,將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趨降漢,今為虜矣;若非漢王敵也!」羽烹周苛,並殺樅公而虜韓王信,遂圍成皋。漢王逃,獨與滕公共車出成皋玉門,北渡河,宿小脩武傳舍。 • 漢王-取回韓信兵隊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 • 漢王-授權韓信 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17. 不聽話的臣子 • 情境-酈食其已成功說服齊 乃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不知也。天下所何歸?」酈生曰:「歸漢!」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地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地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所忘;戰勝而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事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夫漢王發蜀、漢,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徑,誅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守白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後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力而待也!」先是,其聞韓信且東兵,使華無傷、田解將軍兵屯歷下,軍以距漢。乃納酈生之言,遣使與漢平,乃罷歷下守戰備,與酈生日縱酒為樂。

  18. 不聽話的臣子 • 韓信-急功近利 韓信引兵東,末度平原,聞酈食其以說下齊,欲止。辯士朋徹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夫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以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城。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遂渡河。 • 韓信-利己害人 冬,十月,信襲破齊歷下軍,遂至臨淄。齊王以酈生為賣己乃烹之;引兵東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

  19. 自私的臣子 • 情境-漢王身受重傷 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羽曰:「羽負約,王我於蜀、漢,罪一;矯殺卿子冠軍,罪二;救趙不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家,收私其財,罪四;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罪六;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王,罪七;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與,罪八;使人陰殺義帝江南,罪九;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吾以義兵從諸侯誅殘賊,使刑餘罪人擊公,何苦乃與公挑戰!」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胸傷,乃捫足曰:「虜中吾指。」漢王病創臥,張良強請漢王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漢王出行軍,疾甚,因馳入成皋。

  20. 自私的臣子 • 韓信-請求授權為王 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請為假王以鎮之。」 • 漢王-授權韓信 漢王發書,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自王乎!不如因而立之,善遇,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春,二月,遣張良操印立韓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

  21. 叫不動的臣子 • 漢王-要求韓信支援 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固陵,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 • 韓信-不支援漢王 信、越不至,楚擊漢軍,大破之。

  22. 叫不動的臣子 • 漢王-給予韓信封地 王復堅壁自守,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可立致也。齊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堅;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為相國;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陽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復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許兩人,使各自為戰,則楚易破也。」漢王從之。 • 韓信-支援漢王 於是韓信、彭越皆引兵來。

  23. 三次取回韓信兵隊 • 情境-大勢已定 楚地悉定,獨魯不下;漢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猶聞弦誦之聲;為其守禮義之國,為主死節,乃持項王頭以示魯父兄,魯乃降。漢王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城,親為發哀,哭之而去。諸項氏枝屬皆不誅。封項伯等四人皆為列侯,賜姓劉氏;諸民略在楚者皆歸之。 • 漢王-三次取回韓信兵隊 漢王還,至定陶,馳入齊王信壁,奪其軍。

  24. 密告謀反 • 起因-韓信私藏鐘離昧 項王將鍾離昧,素與楚王信善。項王死後,亡歸信。漢王怨昧,聞其在楚,詔楚捕昧。 • 他人密告韓信謀反 冬,十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者,帝以問諸將,皆曰:「亟發兵,坑豎子耳!」帝默然。又問陳平,陳平曰:「人上書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陳平曰:「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平曰:「陛下諸將,用兵有能過韓信者乎?」上曰:「莫及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會諸侯。陛下第出,偽游雲夢,會諸侯於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遊,其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事之事耳。』帝以為然;乃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南游雲夢。」上因隨以行。

  25. 密告謀反 • 韓信-輸誠 楚王信聞之,自疑懼,不知所為。或說信曰:「斬鍾離昧以謁上,上必喜,無患。」信從之。十二月,上會諸侯於陳,信持昧首謁上 • 漢王-處罰韓信 十二月,上會諸侯於陳,信持昧首謁上;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以歸,因赦天下。

  26. 取回韓信實權 • 漢王-取回韓信實權 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 • 韓信-疏離漢王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

  27. 密告謀反 • 情境-陳豨反叛 豨常慕魏無忌之養士,及為相守邊,告歸,過趙,賓客隨之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趙相周昌求入見上,具言豨賓客甚盛,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上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諸不法事,多連引豨。豨恐;韓王信因使王黃、曼丘等臣說誘之。 太上皇崩,上使人召豨,豨稱病不至;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上自東擊之。至邯鄲,喜曰:「豨不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矣!」

  28. 密告謀反 • 韓信-與陳豨同謀 淮陰侯信稱病,不從擊豨,陰使人至豨所,與通謀。信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 他人密告韓信謀反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春,正月,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

  29. 誅殺韓信 • 漢王親人-使計殺韓信 呂后欲召,恐其儻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給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朋撤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載!」遂夷信三卒。 • 漢王-對於韓信被殺之後的反應 上還洛陽,聞淮陰侯之死,且喜且憐之

  30. ~謝謝大家~ Q & A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