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 補助計畫課程 課程名稱: 跟著鄭和下西洋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 補助計畫課程 課程名稱: 跟著鄭和下西洋. 2010/08/01~2011/01/31. 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 LOGO. 明成祖 — 好大喜功?. 教師 賴進義 大華技術學院 通識中心 選修通識課程 2009/09/11. 明成祖朱棣 (1360~1424). 五征漠北. 明成祖朱棣除派 鄭和七下西洋 外,尚有其他六件大事功, 五次親征漠北、遷都北京、修長城、疏 運河 、建大報恩寺及編永樂大典, 合共七大行動,另有一件做了一半無法完成的 陽山石碑 ,雖未完成,打算劈一坐山,做孝陵之碑,氣魄誠然偉大。

Download Presentation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 補助計畫課程 課程名稱: 跟著鄭和下西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補助計畫課程課程名稱:跟著鄭和下西洋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補助計畫課程課程名稱:跟著鄭和下西洋 2010/08/01~2011/01/31 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LOGO

  2. 明成祖—好大喜功? 教師 賴進義 大華技術學院 通識中心 選修通識課程 2009/09/11

  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

  4. 五征漠北 • 明成祖朱棣除派鄭和七下西洋外,尚有其他六件大事功,五次親征漠北、遷都北京、修長城、疏運河、建大報恩寺及編永樂大典,合共七大行動,另有一件做了一半無法完成的陽山石碑,雖未完成,打算劈一坐山,做孝陵之碑,氣魄誠然偉大。 • 但他也做了一些壞事,篡姪帝位外,重用宦官,雖有鄭和佳話,亡明東廠之禍,帳還是要由他算起,最糟糕的是他殺忠臣方孝儒,我私以為,明成祖的大軍事、大建設與大行動,媲美「秦皇漢武唐宗」,但無法在這六字後面加上「明祖」,而被後人選了蒙古人的「元祖」,讀書人為方孝儒不平,是其故也。

  5. 五次親征漠北(1410~1424)

  6. 五征漠北 • 明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成祖朱棣五次親征漠北蒙古諸部,其氣魄為歷代帝王所罕見。明初大漠南北蒙古族分爲韃靼、瓦剌及兀良哈三大部,與明時戰時和。朝廷採取扶此抑彼、戰撫兼施策略,削弱蒙古諸部的力量。永樂四年,韃靼部阿魯台殺鬼力赤,立本雅失裏爲可汗,自稱太師。朱棣遣使通好,遭拒絕。七年四月,再遣使通好,被殺。七月,朱棣命淇國公丘福爲征虜大將軍,率精騎10萬北征,因輕敵冒進,被韃靼部包圍,全軍覆沒。

  7. 第一次親征 • 八年二月,朱棣震怒之餘,決意親征。特備“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軍行動。親率軍50萬取道居庸關、宣府(今河北宣化)北征韃靼。五月,抵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明軍至斡難(鄂嫩)河遭本雅失裏軍阻擊,朱棣揮軍獲勝,本雅失裏僅率七騎遁去。六月,明軍移至靜虜鎮(今貝爾湖東南),阿魯台率部來攻,朱棣命安遠伯柳升領神機火器營爲先鋒,自率精騎迎戰,阿魯台逃走。明軍班師後,瓦剌部乘機發展勢力,擊敗韃靼部,殺本雅失裏。阿魯台歸附明朝,封和甯王。

  8. 第二次親征 • 十一年十一月,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率部向漠南逼進。次年三月,朱棣率軍50萬再次出征。六月,至撒裏怯兒(位今克魯倫河上游),前鋒劉江于三峽口擊退瓦剌軍一部。朱棣偵知距瓦剌主力僅百餘裡,遂率部兼程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馬哈木率部3萬分三路攻擊明軍,雙方激戰多時,瓦剌軍敗走。朱棣率騎追至土剌河,斬瓦剌王子等十餘名,殲其部衆數千人。馬哈木乘夜北遁,朱棣還師。 • 十九年十月,阿魯台經過近10年休養生息,實力轉盛,對明政策驟變,率部攻興和,殺明都指揮王祥(一說王煥)。朱棣聞訊,決意第三次親征。

  9. 第三次親征 • 二十年三月,率大軍進抵雞鳴山(今河北懷來北),阿魯台急忙北撤避戰。五月,明軍追抵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北出應昌(在今達來諾爾湖西岸),七月初進至闊灤海子(今呼倫湖)北岸,阿魯台匆忙逃遁。途中以精銳步騎2萬,分五路進攻依附阿魯台的兀良哈部。十五日,在屈裂兒河(今洮兒河上游支流歸流河)斬其數百人,數萬衆潰逃。不久,朱棣見兀良哈部衆複聚,揮軍四面圍攻,斬其部長數十人,迫其餘部投降。

  10. 第四次親征 • 二十一年七月,朱棣聞阿魯台將率部南掠,第四次親征漠北。九月抵西陽河,韃靼知院阿失帖木兒、古納台等來降,從其得知阿魯台已爲瓦剌部擊潰。十月,明軍前鋒陳懋率軍向宿嵬山(今河北張北境)方向搜索,遇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妻子、部屬歸降,朱棣封也先土幹爲忠勇王,遂令班師。

  11. 第五次親征 • 二十二年正月,阿魯台部襲擾大同、開平。四月,朱棣第五次親征,抵隰寧(今內蒙古沽源南),得悉阿魯台已率部遠遁,遂命諸軍急追。六月,前鋒進至答蘭納木兒河(今哈拉哈河上游),朱棣命主將等分別率部搜索,仍未遇敵,下令班師。七月十八,朱棣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縣北)病卒。明成祖遠征漠北,採取戰撫兼施、各個擊破的方略,瓦解了蒙古對中原的威脅。

  12. 遷都北京 北京紫禁城 (國家地理麥可山下)

  13. 遷都北京 • 明成祖以燕王封地北平為基地,起兵奪得皇位。即位後即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作為明朝的陪都,建順天府。一四○九年,明成祖來北京,依朝廷建制,在北京建立五府六部等官署,稱為行在。北京由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二國都。明成祖削弱諸藩,並奠立了邊疆的統治後,於一四一七年春,開始營建北京都城,作遷都的準備。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正月元旦,宣告國都自南京遷至北京,稱北京為京師。奠都北京是明成祖晚年完成的一件大事。北京從此成為明、清兩代及今日中國的國都,政治影響極為深遠。

  14. 整修長城

  15. 長城位置(維基百科)

  16. 整修長城 • 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至明初已殘破不堪,明朝從洪武至萬曆,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的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現在,我們還能見到的大部份長城,一般稱為「明長城」。當明成祖還是燕王的時代,太祖朱元璋要修長城備邊患,因長城所在大多為燕王領地,所以成祖即位後,等於是繼續進行之前未完成的國防工作。其子孫也能繼承先祖要務,超過二個世紀,歷經十四個朝代,不知動用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為後人留下這個,今年新出爐的世界新七大奇蹟第一名的人類遺產。

  17. 疏通大運河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1411)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疏通大運河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1411)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大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江浦大閘口(維基百科)

  18. 大報恩寺(有謂此為鄭和督建,是則鄭和也是位大建築師)大報恩寺(有謂此為鄭和督建,是則鄭和也是位大建築師) • 大報恩寺位於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干里。傳說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慘死的生母碽妃(朝鮮人),另一說是為了紀念其侄子朱允,在1412年到143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後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硃砂,以防潮、殺蟲。寺內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房38間。歷時19年,耗銀250萬兩,徵調工役10多萬人。

  19. 靜海寺及後面的閱江樓,大報恩寺就在閱江樓旁靜海寺及後面的閱江樓,大報恩寺就在閱江樓旁

  20. 大報恩寺琉璃塔位於大殿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於永樂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佈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更被17世紀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徵。大報恩寺琉璃塔位於大殿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於永樂十年,宣德三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佈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更被17世紀進入中國的西方傳教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南京的象徵。

  21. 焚毀與重建 • 1856年太平天國發生內亂,由於擔心石達開部隊佔據制高點向城內發炮,大報恩寺塔被北王韋昌輝下令炸毀,僅存一青銅色塔剎(1930年代後失蹤)和8米高的石碑。相傳建造該塔時曾一式燒製三份琉璃構件,一份用來建塔,兩份埋入地下用於替換。1958年在眼香廟、芙蓉山、窟崗村一帶出土的大批琉璃構件上多帶有墨書的字號標記。構件現分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2004年後南京市政府開始籌劃復建事宜。

  22. 圖片資料主要來源 •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鄭和與海洋文化—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特展 2005/9~11月 • 上海鄭和航海暨國際海洋博覽會2005/7/8~14日 •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特展2005/7~2006/1月 •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 • 台北華納威秀影城「鏡頭下的鄭和傳奇─國家地理麥可˙山下影像紀實」特展2005/11/18~12/4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