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第三章 唐代文学

第三章 唐代文学.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魏 徵. 一、作者简介. 魏徵( 580—643 ),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 魏徵病故时,唐太宗亲自为他制作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二、写作背景.

emma-harv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唐代文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唐代文学

  2.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魏 徵

  3. 一、作者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 魏徵病故时,唐太宗亲自为他制作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4. 二、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李渊创业开国之时,奋发进取,严于律己;但在立国之后,自矜功业成就,逐渐改变原先的勤俭作风,大量兴建宫殿,不断追求珍宝。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的这篇奏章,即旨在提醒,警戒李世民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使天下长治久安。

  5. 三、中心论点 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国君必须努力积聚德义。

  6. 四、层次结构 第一段:以木、流为喻,指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积聚德义”的根本途径则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从总结历代君王善终者鲜见的历史教训入手,提醒李世民不能纵情傲物以结怨,因为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是否取得民心。 第三段:在列举“十思”的具体内容后,强调积聚德义、广施恩泽有着能使天下“垂拱而治”的重大作用,与开头的总论点相互呼应。

  7. 五、写作特点 1.观点明确,内在联系紧密。 2.运用正反对举的方法进行对比论 证。 3.较多地采用了比喻、排比、对偶 等修辞手法。

  8. 春 江 花 月 夜 张若虚

  9.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 他的生平事迹不详,诗作亦多散佚,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二首。《春江花月夜》历来受到称颂,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10.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 此 曲调,或说创自南朝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11. 三、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第二部分(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余下二十句):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第一层(前十二句):写思妇怀人。 2.第二层(后八句):写游人想家。

  12. 四、内容述评 本诗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然而写来柔婉似水,笔致缠绵,悠悠相思中饱和着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13. 五、艺术特色 (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三)诗情、画意、哲理融于一炉 (四)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荡 (五)线索清晰,写景、抒情浑然一 体

  14. 吊 古 战 场 文 李 华

  15. 一、作者简介 李华(715—766),字遐叔,唐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天宝二年(743)又举博学词科。他曾按劾杨国忠亲属,为权幸所嫉。安禄山叛军陷 两京,逃避不及,被迫受伪职。安史乱平,贬杭州司户参军。自恨不能完节,遂屏居江南。李华以文名世,有《李遐叔文集》。

  16. 二、本文的写作背景 《吊古战场文》是李华的力作。据《新唐书·李华传》,可以推知这篇文章当是天宝十一载或稍后(752—755),李华以监察御史奉使朔方(在今宁夏灵武西南),途径古战场有感而作。 吊,凭吊,即面对遗迹而悼念古人、感慨往事。“吊古”,常常为“伤今”。唐玄宗初期在军事上是加强防御,到了后期,日渐改用一种国力所不能负担的干预性的对外政策。边将中又有使用阴谋挑起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邀功求赏,以致战争频繁。本文对战争的凄惨气氛、战斗的酷烈场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作了生动的描写,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17. 三、结构层次 本文可分成四个部分。 首段为第一部分,描绘了作者所亲眼见到的古战场景色,渲染其悲凉气氛。 二、三、四三段为第二部分,展开对边战的历史回顾和古战场凄惨景象的形象描绘,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危害,指出“多事四夷”的原因在于“文教失宣”,“滥用武力”违背王道仁义。 第五段为第三部分,凭吊古战场的亡灵精魂,将心比心,哀其不幸。 末段为第四部分,提出应以“守在四夷”来控制局面。

  18. 四、行文纲领 本文以“常覆三军”引起;第二部分即紧承四字语绪,描述“常覆三军”的场景及追究“常覆三军”的原因;第三部分凭吊覆军将士亡灵;第四部分提出不再让“常覆三军”的历史重演的政治措施。全文纲目清晰,次第井然。

  19. 五、主题思想 文章从描绘古战场的悲凉景色入手,以“常覆三军”作为行文纲领,展开对边战的历史回顾和场景描绘,突出描述不义之战的残酷性、危害性和古战场阴森惨淡的景象、气氛,以揭示不义之战的根由是某些帝王、边将的“多事四夷”,而“多事四夷”的根由在“文教失宣”,从而归结出应施仁政、行王道的主旨。

  20. 六、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描述生动 2.以情为经,血脉流贯 3.句式整饬,文气流畅

  21. 又 呈 吴 郎 杜 甫

  22.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诗人。他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 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的众多 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 中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苦难,被后人誉为“诗 史”、“诗圣”。他的诗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有《杜少陵集》。

  23. 二、本诗背景 安史之乱中,杜甫在成都草堂前后居住了五年 左右,到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东行,在大历 元年(766)春天到达夔州,暂住西阁;大历二年 (767),他先迁到赤甲,又移居襄西的草堂,在 这里主管公田。到这年秋末,他把草堂让给年轻 的吴姓亲戚(即吴郎)居住,自己搬迁至十几里外的东屯,但与吴郎时有往来,在他诗集中留下 了三首他 与吴郎交往的诗篇。《又呈吴郎》是其 中最有价值的一首。

  24. 三、内容述评 杜甫家族素有““奉儒守官”的传统,坚持忠君、仁民、爱物的道德观念。经过“安史之乱” 血与火的洗礼,杜甫与民族、人民更是共苦难, 同呼吸,忧国忧民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本诗体现了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 的深切关怀与热爱。诗人从西郊老妇一人的苦况, 想到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从表达对老妇的 同情扩展而为对时局艰难的忧虑。杜甫诗中的抒 情主体,虽然不过是“小我”,但往往与国家、 人民融为一体,将“小我”融人了“大我”。

  25. 四、艺术特色 (一)以诗代信,委婉劝诫 本篇既是诗歌,也是书信,是以诗歌的形式, 起到书信的作用,所以全篇便以议论为主。前四 句说自己,第五句转到了吴郎身上,但语气极其 委婉。 (二)写实真切,以小见大 杜诗写实逼真,从小处、实处落笔,逐渐推 广到有关国家人民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作者能从 小人物的现实遭遇引向全局性的关怀,这就是 “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26.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27.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祖籍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韩愈自幼勤奋好学,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28. 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役,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洲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役,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贬潮洲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

  29.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已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成就斐然,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宗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已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成就斐然,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韩愈因此被后人尊为“唐宗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30. 层次结构(一) 说明所以要写作这篇文章的原因

  31. 层次结构(二) 以许远能让位授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

  32. 层次结构(三) 对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为理由,把城陷的责任归之于许远的责备进行反驳。

  33. 层次结构(四) 以“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为比衬,充分肯定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驳斥了“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议论。

  34. 层次结构(五) 叙述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贺兰坐视不救,终于城陷被俘,与张巡同时壮烈牺牲的事迹。

  35. 层次结构(六) 补叙张籍于于嵩处所听到的关于张巡、许远的轶事。

  36.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驳斥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污蔑英雄的小人。

  37. 艺术特色(一) 议论与叙事并重的写作特色。本文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着记叙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英雄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38. 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

  39. 艺术特色(二) 以事实为论据来驳斥谬论。本文前半部分驳斥传言许远畏死降贼的错误论调时,用了许远让位授权,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尽的情况下仍坚持死守的事实。驳斥责备张巡、许远死守的错误。

  40. 议论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外援不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捍卫天下的事实,论证守城是正确的。议论时,联系当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外援不至,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以捍卫天下的事实,论证守城是正确的。

  41. 艺术特色(三) 类比手法的运用。驳斥“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谬论,运用了类比法,作者用了两个比喻: “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42. 艺术特色(四) 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写得鲜明生动。 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43. 南霁云:深明大义,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写人的手法: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细节描写 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和衬托

  44. 长 恨 歌 白居易

  45.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杰出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他的诗歌平易晓畅,流传很广。著有《白氏长庆集》。

  46. 二、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得杨玉环后,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属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47. 三、层次结构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相当浓郁的叙事长诗,共120句,840字,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二)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三)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四)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48. 四、内容述评 对《长恨歌》的主题,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意见: (一)讽喻说。 (二)爱情说。 (三)双重主题说。 我们同意第三种意见。对李、杨之耽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讥讽转向怜悯同情。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49. 五、艺术特色 (一)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二)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三)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50.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More Related